六祖坛经般若品
(一)
越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公共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常识!菩提般若之智,众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常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不同,只缘迷悟差异,以是有愚、有智。”
“韦使君请益”是六祖人人这次开示的缘起。韦使君是其时的韶州刺史韦璩,是一位虔敬的释教徒。刺史就是州级的行政主管,韦使君请益,就是韦刺史向六祖人人请法、受教,但愿听了六祖人人的法语、开示,本身可以或许心开意解。
“师升座,告公共曰”,六祖人人上堂登法座,汇报听法的公共:“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总净心念”,“总”就是都、终究的意思。这念心要静下来,不要打贪图、不要打打盹,内心不要有任何长短得失,心傍边不起无明烦恼,只有听法的这念心存在,这就是净心。不单要净心,还要念。念就是系念、观照、访魅照,坐在这里恭心敬听,人在那边,心就在那边,这些都能做到,就是“总净心念”。要想得到佛法的好处,必需从“闻、思、修”勤奋,不单要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还要观照自心,做到一念不生。
“摩诃”是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伶俐到彼岸。彼岸,就是了达统统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也就没有此岸、彼岸。契悟空性的伶俐就是大伶俐,这个大,不是巨细的大,不是从小傍边见大,不是看待的大。这念本具的心性,是绝对的大,是没有边际的大。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样访魅照思惟。
“菩提般若之智,众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常识示导见性。”“菩提”是指本具的觉性,“般若之智”是指观照的伶俐、断烦恼的伶俐、清净的伶俐。什么是伶俐?并不是读了许多书、分明许多原理、学会许多手艺叫作伶俐,这些只是常识。菩提般若之智是清净的伶俐,是内照自心,了知无一法可得,每时每刻将这念心安住在正念、安住在觉性上,这念伶俐心就是般若之智,这念伶俐心就是大家本具的觉性。这念心不单不打贪图,并且还要回光访魅照。回光访魅照,就是检修、反省本身有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不单要检修、反省,还要照见四大、五蕴皆空,要大白“凡全部相,皆是虚妄”,统统诸法事实空寂。依据经教上的原理起观行,观照“缘起性空”、“当体即空”、“五蕴皆空”这些原理,能观之智照见诸法性空,这就是般若之智。
“菩提般若之智,众人本自有之”,菩提伶俐每小我私人原来就有,可是为什么始终照旧个众生?“只缘心迷”,由于心疑惑了,由于心始终在攀登表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始终是贪着财、色、名、食、睡,以致于执有、执空、执断、执常,于是心愈来愈疑惑,烦恼愈来愈多、内心愈来愈感想空虚,由于感受空虚,就愈增烦恼,始终是在恶性轮回。这些都源自于迷失了心眼、迷失了菩提伶俐、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觉性。由于迷失,以是“不能自悟”,本身没步伐契悟良心、契悟觉性、契悟空性。“须假大善常识示导见性”,必需藉由大善常识的引导,开导本身契悟这念心性。这里所指的不单是善常识,并且还必需是大善常识。善常识汇报我们人缘果报的原理,汇报我们修戒、修定、修慧等“渐修”窍门;大善常识则汇报我们明心见性、直了成佛的“顿悟”窍门,这更是罕有可贵的人缘。以是,必必要大善常识来开导我们的佛性,用般若的大伶俐来访魅照自心,才气见到本身的良心天性。
所谓“见性”,也是一种比方,由于有能见、所见,就不是真正的见性,只是一种利便说法。见性,指的是契悟菩提心、涅盘性。菩提心是指这念心了了理解、随处作主,涅盘性是真空,大白这个原理,就称之为见性。“示导见性”,是藉由各种要领启迪、指导,使公共访魅照自心,见到本身的菩提心、涅盘性,最后到达无能、无所,没有能见、所见,只有当下这念心,契悟了当下这念心,就称之为见性。没有契悟,就必需用访魅照的要领,由事到理,譬如诵念、怨恨、持戒……等,用六波罗蜜废除执着、烦恼。废除了执着,烦恼减轻了,就能契悟良心。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不同,只缘迷悟差异,以是有愚、有智。”从外貌上看来,有愚痴人和智慧人,前者拙笨,后者智慧,然则智慧人和愚痴人的佛性没有不同,觉性也没有不同,只是这念心被“财、色、名、食、睡”五欲疑惑的水平差异而有不同。由于执着五欲、执着外在的物质,而生起贪、瞋、痴等各种烦恼,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菩提性,这念心就成了一潭浑水,成了愚痴的人。固然成了浑水、固然被五欲疑惑,然则觉性不曾镌汰一丝一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旦契悟觉性、契悟空性,当下就入了划一不二窍门,由于佛性是没有不同的,以是说“只缘迷悟差异,以是有愚、有智”。契悟了这念伶俐心,具足正知正见,所作所为肯定都是好事;这念心迷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处死相违反,就会招感恶报。以是同样是这念心,一个在迷、一个觉悟,两者的果报相去甚远。
固然佛性没有不同,可是迷与悟有不同,有人先悟,有人后悟,先悟的人虽然比后悟的人更早开导伶俐。可是岂论先开悟或后开悟,只要契悟到这念心,就没有不同。譬如几千年来都是黑洞洞的屋子,一旦有灯光照明,岂论先照或后照,功效都是一样的光亮,不会由于先照或后照而亮度差异。
(二)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伶俐。志心倾听,吾为汝说。”
六祖人人说:我此刻为诸位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公共都能开拓本身本有的伶俐。诸位要“志心倾听”,要专注地听、具体地听。不单要倾听教理,还要去思惟,时时观照自心、如法实践,也就是透过闻慧、思慧、修慧,最后契悟实相,了知无一法可得。
以是,不要在表面求什么,心傍边也不必要获得什么,统统都是本具的。固然是本具,但因为这念心在疑惑、执着傍边,就必需用般若伶俐访魅照,废除心中的烦恼、执着。不执着、不住相,就是伶俐,伶俐就是觉性。修行就是修掉烦恼、废除执着,烦恼、执着没有了,道就现前,由于道是本具的。
“志心倾听,吾为汝说。”“志心”就是不打贪图、不落昏沉,专注地听法,人在那边,心就在那边。假如听法的时辰,既不志心,也没有倾听,听了也便是没有听一样。几年前,师父在讲开示的时辰,有人在课堂外做其他的工作,旁人汇报他:“师父在内里说法,你赶紧去听。”他说:“不要紧,我用灌音机录下来了,往后我再逐步听。”这就不是志心倾听。并且,对面说法和灌音机放出来的结果完全纷歧样。就算录了音,往后就必然会去听灌音带吗?也许当事势务忙碌,没有丰裕的时刻,就会汇报本身下次再听,下次尚有下次,乃至连灌音带也无影无踪了,最后照旧错过人缘,以是听法要在当下。“志心倾听”,专注凝听的这念心没有第二念,要有信念,还要有道心,要深切感觉到“人身可贵,处死难闻”。处死确实是千载一时,以是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一字一句都要专注地倾听,深怕漏听一字一句,有这种心念就是倾听。听法的这念心就像打禅七一样,要念念理解,人在那边,心就在那边,所听到的佛法所有都流入耳根,再颠末一番思惟,酿本钱身意念傍边的种子,这个种子继承不绝地反薰,就能转识成智。
“摩诃般若”就是访魅照自心的伶俐,这是大伶俐,这种伶俐能断大烦恼、证大菩提。一样平常人平常是两眼向外看、两耳往外听,此刻想要见性就应回光访魅照、访魅照自心,每时每刻安住这念心。无论是诵经、持咒、念经、持戒,最重要的照旧要访魅照自心,云云,所证的原理与伶俐肯定宽大。证什么原理?证到诸法空相,证到心性本空。心性不只如虚空一样平常没有边际,更逾越了虚空,由于虚空也在这念心傍边。证到菩提、涅盘,大白诸法实相,伶俐就是无限尽的。真正与实相响应了,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能以大伶俐从存亡的此岸达到涅盘的彼岸。
修行学佛重视的是知见,不是只看外表、看外貌,外貌上看来很精进、很勤奋,从早到晚谨小慎微,是属于事相上的精进。假如知见不正,执着福报,谋略名利、长短,看到旁人不干事、说闲话,本身就气得不得了,以这种心态修行,再怎么精进也无法受益,由于只知道在“事”上精进,不知道从“理”上精进。知见正确的人,在勤奋的当下始终是无念、无住,这是大精进,才气契入圣道。理上精进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念心不去不来、不生不灭,这念心安住正念、安住正定,这念心修而无修,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这就是在理上真正契悟了。以是禅宗讲的是最毕竟的窍门,假如然正契悟了这念心,就找到了这条菩提大道。知见正确的人,就像是有一双豁亮的眼睛,能将菩提路看得清清晰楚,绝对不会迷路。
(三)
“善常识!众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同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常识!”这是六祖人人提醒听法的公共要留意:凡间一样平常修行人只知道口念,不知道专心念,不知道要归于无念。固然终日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个不断,念念却都成了生灭,由于“不识自性般若”。我们要知道,听经、闻法的目标是在藉教悟宗,藉由教理而契悟这念心。摩诃般若波罗蜜也是一种教法,假如只知道口念,不知道要依照经教来访魅照这念心,不知道契悟本身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成了生灭法。以是念了往后还要归于无念,无念不是打打盹,而是这念心清清晰楚、了了理解,这个清晰、大白、如如不动的觉性就是“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没有生灭。不大白这个原理,固然冒死念,念念之间昏昏沉沉,不知道能念的这念心在那边?口念般若,心中没有般若,“如同说食不饱”,就比如口说食品有多好吃、多鲜味,终究不能填饱肚皮,由于说到做不到,就得不到佛法的好处。要能心行、要能做到,心才气安、才气定、才气超凡入圣。有许多人以为念愈多,好事就愈大,要知道假如不知道回光访魅照,不能放下烦恼、执着,就没步伐真正得脱节。以是要透过摩诃般若波罗蜜,访魅照自性般若,直到实相般若现前,才气真正了存亡、到彼岸。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劫”是计较时刻的单元,由于时刻很长,没有步伐用年代日时来计较,以是用劫来表达。劫有减劫、增劫。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起,每隔一百年镌汰一岁,减到均匀寿命十岁就不再减了,这称之为“减劫”。减代表退步,减劫的时辰天下很紊乱,民气被物质引诱,变得贪得无厌,轻微不快意就发性情、起瞋心,污染一天比一天严峻,因此称为减。减劫时,众生的福报镌汰、寿命镌汰、伶俐镌汰,就像糊口在苦海傍边。增劫,人的均匀寿命每隔一百年增进一岁,增进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就不再增进。这时的天下很清平,民气愈来愈慈悲、愈来愈安静,善法增添,福报也一天一天地增进,整个天下风和日丽,这称之为“增劫”。一增一减是一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此中劫,四此中劫是一个大劫。
为什么万劫都不能见性?由于不知道由教归心,由于光是口说而不知道去做。能说善道不是欠好,重要的是还要去做,要即说即做、能说也能做。说,是自利、利他;做,也是自利、利他。说法是布施,布施能增添福报,这是自利。众生由于听到佛法而知道修行,能转败为功、契悟良心,这是利他。以是,说和做都可以自利利他。假如只会说而不会做,不单轻易起烦恼,并且离佛法愈来愈迢遥,以是不单要会说,还要会做。
假如只知道说“空”,心不能契悟空性,空就只是空,与本身毫无相关?知道统统法是空性,还要契悟这念空性,才是见性。光是口说缘起、说性空、说我空、法空、空空,说统统法事实空,说来说去都在空上打转,这就成了法执。固然很全力在修行学佛,可是只会说空、只是执着空,颠末一万劫这么长的时刻,也没有步伐见到本身的天性,枉然挥霍时刻,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好处。
以修福德为例,假如没有见性,以致于知见错误、增添邪见,福报享尽了,照旧会堕入恶道,得不到脱节。以是不单要修福报、积德法,还要见性。见性是见到天性,见性就是见道、就是见佛、就是见法,所谓“性海无边”,良心天性有无限尽的伶俐,修行就是要见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迷就是见性,迷了就不是见性,见性才气成道。
(四)
“善常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伶俐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可,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响应。天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发源于印度。中文译经,有的是译意不译音,有的是译音不译意,“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译音。“摩诃”是“大”,“般若”是“伶俐”,“波罗蜜”是“到彼岸”,整句的意义是“以大伶俐达到彼岸”。
伶俐与常识有什么差异?常识是学来的,譬如诸位从小学一向读到大学,在这段时代学到许多常识,或是在事变上学到许多手艺,颠末十年、二十年,累积了富厚的履历、学理,正如昔人所说的“才高八斗”,天上、地下、已往、此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些是常识。伶俐就差异了,伶俐是本具的觉照力,可以或许依教观心,观照本身有没有贪图、有没有恶念?有贪图就顿时遏制,有恶念要顿时纠正,发忸怩心、怨恨心,汇报本身不要回复恶念。这个本具的伶俐心、觉照力不单能起观行,又能看到这些动机是从什么处所生出来的,进而照见本身这念心性本空、了无现实。再调查,既然这念心性是本空,然则空傍边又能起浸染,空不故障有,空傍边具足无量无边的伶俐。这念心就像虚空一样宽大,大无边际,大无表里,这是真正的大。这念心没有岸,有岸就成了相对,就不是彼岸。由于这念心没有大、小,没有此、彼,没有内、外,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傍边。说大,大而无外;说小,小而无内,这是绝对的心境。儒家也契悟到这个原理,儒家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六合是东、西、南、北、上、下,把这念心铺开来,是布满天地、遍统统处;这念心收返来,谁也看不见、找不到。契悟这个原理就是大伶俐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要想达到彼岸,必必要心口响应,只是口念,而不知道在心上勤奋,那是很难成绩的。所谓:“口念弥陀心狼藉,喉咙喊破也枉然。”不单口要念,心也要念念不忘。不单心要念,并且要身材力行,也就是要藉教理观照本身这念心,使身口意三业与空、假、中三观响应。与假观善响应,能成绩凡间的好事;与真空善响应,能得脱节;与中道实相善响应,可以成佛种智。以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讲得头头是道,还必需说到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工夫。假如只是能说却行不得,身口意相违反,纵然说得口不择言却做不到,本身也不会有丝毫的好处。
佛法的原理必必要本身实践、去观照、去勤奋。假如只是口念,心口不响应,固然本具般若伶俐,也是“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就像早上的露珠,太阳一照就消散于无形;就像电光石火一样,一刹那就消散了。由于本身只是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不去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如幻、如化、如露、如电,本身始终得不到好处。修行要靠本身发心,量力而行勤奋才气获得真实的好处。以是必然要口念心行,身口意三业响应才是真实的,不然就只是空谈。什么是心口响应?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也靠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上,念念清晰大白,念念不空过,契悟到空性,知空不住空,始终是了了理解,念而无念,无念也不故障有念。大白这个原理就是与道响应。
六祖人人说:“天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天性是指这念心性,心才是佛、心才是法,契悟了这念心,进而放心、净心,这念心就是佛、就是法。所谓“是心是佛”,心性本自具足,大白这个原理、契悟这个原理,心就是佛,不要其它再去找了。分开这念心性,不单没有佛,什么都没有效了。人活活着界上,就是心意识在勾当,以是要使这念心作主,不能模糊。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有没有形相?能不能找得出来?是找不到的。这念心没有形相,固然没有形相,却能起浸染,起了浸染之后,又回到不浸染的状态。不起浸染的时辰就是真空,起了浸染,就是妙有。能找到妙有吗?找不到,了不行得,这又是真空。以是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傍边又具足真空”。这个心一念不生,不住空、也不住有,这念心性是划一无二,就是佛性、就是正觉、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脱节。这些都是实其着实的真理,要本身去契悟。
(五)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宽大,如同虚空,无有边畔,亦无周遭巨细,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黑白,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众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显“体”,显心性之体,声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声名心的体性是什么形相。“何名摩诃?”什么是摩诃?这是六祖人人就凡夫所能领略的范畴再次表明,怕讲一次听不懂,以是第二次再重申其义。
“摩诃是大”,这里的大不是以小显大,不是相对的大,不是巨细的大。巨细的大是因小才说大,这里的大是绝对的大,是本具的大。“心量宽大,如同虚空,无有边畔”,虚空是宽大无边的,不管是太空船、卫星,以致于星际傍边无数的天下,都是在虚空傍边,离不开虚空。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照旧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由于佛的心量宽大,如同虚空,以是不管怎么翻,照旧出不去。这个空性不是表面的空,而是良心本空。“如同虚空”是形容词,是指良心像虚空一样宽大,没有涯畔、没有边际、没有岸。此岸、彼岸也都是形容词,譬如烦恼是此岸、涅盘是彼岸,心没有烦恼就是到彼岸。
“无有周遭巨细,亦非青黄赤白”,这念心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大的、小的,由于心没有形相,怎么会有方、圆、大、小?假若有方、圆、大、小,就属于有为法、凡间法。凡间上由于有方,以是才有圆,假如凡间没有“方”这个名相,也就不会有“圆”这个名相,由于这是相对的观念。假如世上没有一个“小”的对象,“大”这个形容词也就不存在,由于周遭巨细都是相对地步。可是这念心的心体不是相对地步,以是心没有周遭巨细、没有颜色,既不是青色,也不是黄色、赤色、白色。这念心是空性,怎么会有青、黄、赤、白?着实青、黄、赤、白也是虚妄不实,也是相对法。这些颜色属于缘起法,缘起性空,照旧虚妄不实。
“亦无上下黑白,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这念心没有上、下、长、短,也没有瞋、没有喜,没有是、没有非,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开始、没有末了,由于这些都是相对法,有开始就有竣事。这念心无始无终、没有边际,由于良心天性真正是不住双方,以是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没有非,长短、善恶都是生灭法。打坐的时辰一念不生,清清晰楚、了了理解、寂照不动,看看当下有没有善恶?有没有长短?有没有头尾?着实什么都没有。由于这念心什么都没有,以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有是心的浸染,这念心能生万法,心体具足统统好事,心体不去不来。这个窍门是顿超窍门,《六祖坛经》随处都指去世性、指归觉性、指归第一义谛,比及本身契悟了觉性,契悟了心体往后,天然而然就知道“用”,也就不会疑惑。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刹土是果报土,净土、秽土都是虚妄,都是变幻不实,都不离生、住、异、灭。一样平常人都但愿生净土,以为这里是秽土,以是要求生净土、求生诸佛刹土。诸佛刹土也是尽同虚空,也是虚幻不实。为什么?由于这是果报土。果报土最后照旧空,照旧会灭掉。阿弥陀佛不管寿命有多长,最后照旧要入灭;仙人天下也有灭绝的一天,只有菩提自性才是不灭。“菩提自性”,净土宗称之为“常寂光净土”,教下称之为“法身”,禅宗称之为“原来脸孔”,密宗称之为“大指模、大圆满”。为什么称之为大指模、大圆满?由于这念心无量无边地宽大,内里什么都有,统统圆满,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净、显、密,完全都是一样,没有不同。
“众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凡间人本具妙性,妙性是妙真如性、神妙莫测的这念心性,这念心性长短有、非空,即有、即空,宽大不行思议。这念心,你说没有却又是有,你说有却又是了不行得,这是不是很神妙、很奇奥?譬如镜子,“相来则现,相去则无”,镜前来什么相,镜子就现什么相,从镜子上看得清清晰楚,然则相已往了,刚刚所现的统统又是了不行得。这念心从白日到晚上,在念念理解的当下,每件工作都清清晰楚,可是过后,这念心当体即空,没有一法可得,由于妙性本空。因为妙性本空,心量像虚空一样宽大,以是又能生万法、能容纳统统,这是妙有。譬如江山大地、日月星辰都在虚空傍边,森罗万象也存在于虚空傍边,虚空从来不怨叹;万象都在虚空傍边生生灭灭,虚空也不认为憎恶,也没有喜怒哀乐,虚空永久照旧虚空,由于虚空是空性。
修行要契悟到妙性,契入空性。妙性就是空性,妙性、空性不是求来的,这念心无有一法可得,心傍边能舍得干干净净,空性就会现前,觉性就会现前,妙性就会现前。以是打禅七的时辰城市汇报公共要通身放下,什么都要放下,菩提心才会现前。由于已往是一层一层地染污上去,此刻要回归自性,必需一层一层地剥落下来,也就是要回光访魅照,体悟“凡全部相,皆是虚妄”。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尚有一些些。”这念心不能有一点点执着,云端佛学,心中有所执着,未来就要受果报。自心放得下统统,心傍边干干净净、明哲保身,天然而然全浮现前──十二入、十八界都在这念心傍边,这就是自性真空,修行先要契悟这个原理。既然是自性真空,为什么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由于众生的根性不足成熟,没步伐一下契悟到空性,反而会恶取空,反而排出统统法,那是不正确的。以是要透过利便法,修统统善而不执着善,心不住在善法上,逐步从这傍边去契悟当体即空。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念心性原来就是真空,真空不是顽空,空傍边不碍万有,这念心能静也能动,能有各种浸染,由于真空傍边具足妙有,良心天性就是云云。假如不知道这个原理,说空,就执着空;讲有,又执着有;嗣魅这念心什么都没有,又想个什么都没有,始终在执着、攀登,就始终见不到本空,见不到本有。
古德云:“有形皆归坏,不灭为真空”,就是汇报我们真空的原理。可是又怕众人执着真空,以是又说:“但见曹溪水,门前坐东风。”曹溪的法水就是甘露珠,曹溪的窍门是讲非空、非有。契悟了圣道,这念心每时每刻布满禅悦法喜,就犹如在东风傍边一样。以是契悟了自性,步崆最大的福报,大白这念心内里什么都有,这才是真正的荣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