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白话解(付嘱品第十之二 辟“不立笔墨”妄见)云端佛学

  六祖人人瑰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二 辟“不立笔墨”妄见
  
  [经文]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消笔墨,即云不消笔墨,人亦不合说话,只此说话,即是笔墨之相。又云直道不立笔墨⑴,即此不立两字,亦是笔墨,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笔墨。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注】
  
  ⑴ 不立笔墨
 说禅宗“不立笔墨”,是人们对禅宗的误解。六祖破斥鼓吹“不立笔墨”的人是执空的人,他们鼓吹的这种论调是谤经妄语。
  
  [星云人人译文]
  
  执着空见的人,有的离间佛经,必定地说“不消笔墨”。既然说不消笔墨,那么人也不该该有说话,由于这说话自己就是笔墨的相。又说“直指之道不立笔墨”,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笔墨。又见到別人在说法,就离间別人所说着在笔墨。你们应该知道!本身执迷还而已,又离间佛经。万万不行离间经法,不然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经文]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行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传闻不修,令人反生杂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星云人人译文]
  
  假如外着于相,而造作有为法来寻求真道;可能处处成立道场,而辩说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纵然历经多劫也不行能明心见性。只许依照处死修行,又不行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假如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杂念。因此要依照处死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假如可以或许悟解,而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了。
  
  [经文]
  
  如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⑴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注】
  
  ⑴ 中道
 一样平常以不偏不倚为中道,也就是不单方面熟悉,不走极度,一直对化的辩证概念。《宗镜录》说:“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二边,故称中道。”《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中论》三是偈说:“世人缘生法,我说等于空,亦为是化名,亦是中道义。” 八不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绝,纷歧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八不,详细显现了不着二边的中道义。
  
  [星云人人译文]
  
  假若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看待法的彼此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像这样一问一答,别的的问題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
  
  [经文]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明晦,以暗显明,往复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云云。汝便是后传法,依此转相传授,勿失宗旨。
  
  [星云人人译文]
  
  若是有人问:“什么叫做暗?”就答复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亮消散了就暗中。以光亮来展现暗中,以暗中来展现光亮。一来一回彼此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别的的问題都可以这样答复。你们此后传法,要依照这种要领转相辅导教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星云人人题目讲授]
  
  怎样成绩中道义?
  
  中道是佛法不共凡间法的特色之一,可以或许掌握中道,就能获得佛法的真实义。
  
  六祖人人举出三十六对法,就是汇报学生们,云端佛学,要从看待法里逾越出来,才气契合中道实相。
  
  六祖人人说,于三十六对法,假如可以或许解用,就能意会统统经义。首要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对法。云云双方相因,而随即离却双方,就能开显无所着的中道义,而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
  
  佛陀成道后,初转*轮时即为五比丘显现说: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脫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糊口;在头脑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度的看法。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糊口,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
  
  着实,在这个凡间上,宇宙万法,森罗万象,无一不是看待法。三十六对法壹贝偾约略举例,譬喻,有人问:何名为暗?六祖人人说:明是因,暗是缘,明沒则暗,以明明暗,以暗显明,往复相因,就成中道义。余皆如是。
  
  以是,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义,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义,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义,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义。我们要阔别苦乐二边,才气入中道义。
  
  什么是释教的糊口?泛泛心是释教的糊口。泛泛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偶然辰太苦了,苦得人悲观烦恼;假如太快乐了,也会乐极生悲,不偏于苦乐二边,自有一个逾越苦乐的地步。
  
  我们在头脑上,也不行过于过火,经常有许多人头脑过火,愤世嫉俗、怨天恨地,糊口中了无生趣。假如我们能以六祖人人的三十六对法来过中道的糊口,来做一番身心的涵养,则糊口中肯定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霽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