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第二章是讲说有关般若的真谛。般如果梵语,称为伶俐,体就是实相,岂论在什么情形人缘,都以实相伶俐来观照统统诸法清算,就能勘破虚假,还我原来脸孔。也就是随缘稳固,稳固随缘,保住本身原来具有的真性,应用统统,清净无为,真心智能常放寂光,证悟要领妙理。
释品题:六祖因韦刺史的求教而为公共开演大伶俐度的法义,故以“般若”为品师竟。
越日,韦使君求教。师升座,告各人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道!菩提般若之智,众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常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不同,只缘迷悟差异,以是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伶俐,志心倾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又虔敬地向六祖哀讨教益。“求教”是已担当教而如故有疑难的题目哀求指示而获益的意思,称为求教。六祖人人就上堂升法座而汇报各人说:“你们全体要澈澄清净自心,来念取内涵伶俐的观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又作莫诃,译为大。船若译伶俐,波罗蜜是到彼岸,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也就是乘此大伶俐就能由存亡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译为大伶俐度。净心念是以本身真正的大伶俐,明悟心性的本体。人人接着说“你们这些有善知善见的念书人,觉悟伶俐的智体,凡间全部的众生原来都具有,只因一念妄缘不觉,真心的性体受迷,本身就无法体悟伶俐的妙理。只好依附大善常识的,先知先觉者启迪或教焉,豁然开悟,明见真性。”
该当要了知愚笨的人和伶俐的人,妙觉真性原来没有不同,只因六尘初缘可能入神执着或是明悟了达的不沟通,由此而有愚痴和智能的殊异。我此刻为你们说大伶俐到彼岸的无上妙法,使你们各得意以开拓伶俐,经说:“佛性大家具足,个个圆成,原来是佛,与佛无异。”由此可见惠能人人指示公共能得伶俐,要公共用心一意的倾传闻法,然后增添信心,闻见修整,任何经法若不凝思静究,就无法行深般若,得大伶俐,而觉悟心性。因此我为你们说。
“善常识,众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同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常识是指了悟统统、常识广博的学者。凡间的人一天到晚口中念诵大乘佛经,却不熟悉本身的妙明真心,就像饥饿的人评论山珍鲜味而终不能饱尝一样。如《楞严经》说:“于未予不修得,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因此,学佛的人光是口说与心不修行,就是经验几多劫运也照旧见不到真性,悟不到真理,到头来毕竟一点益处都没有。前面讲的这一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离统统妄念之念,亦即无念之念,净心念是为了制心一处,使听法时轻易贯通。”初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术语。正是净心的利便器材。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众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此说确是按照佛说,亦即宗门最原始最基础的佛说。《八十华严经•如来呈现品》中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伶俐,但以贪图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贪图,统统智、天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重颂》中说:“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贪图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以上经文,实为禅学的真正发源处。六祖所嗣魅正与《华严经》佛旨相合,亦正是所谓“般若非心外新生,统统人脚跟下,无不圆成,无不具足,于本身悟处,以划一印,一印印定,更无不同。”这些都是指示着“觉智只在本身内证彻悟,非从他人得”的顿禅心源。参学人于此,需要从自心上好好明辨,当下识取原来脸孔,不要粗心错过为是。
“善常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伶俐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可,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响应,天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宽大,如同虚空,无有边畔,亦无周遭巨细,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黑白,也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众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常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说话的雅言。古印度人,以为本身所说的说话,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称为梵语,梵是净。华言译为以宽大的伶俐就能达到光亮的彼岸。修学佛法必需从心田的现实去行持,到达心行一境,不是只在口头上去念,那是无补于事的。由此可见净心念的重腹地址。首要指明嘴巴说的好听,头头是道,心中却不去实施的人,就像梦幻、化境的现相,如空中花,水中月,都不其实。无有自性、性相当为如幻如化,如同晨朝的露珠,阳光照射连忙磨灭;如空中闪电剎那疾过,都无实体,事实虚无。《金刚经》说:“统统有为法,如海市蜃楼,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假如口念而能心中实施,心口响应契合,内外一如,言行同等,才气得到豁然悟道的伶俐妙用。当这一念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所本有的佛性。如古德说:“离住佛之外,即无有佛。”这就是分开本身的心性外就没有此外佛可言,进一步指明众生本来的觉性与佛无殊的原理,只须自家言下承当就是。什么叫作摩诃呢?摩诃的意义是大。这里声名我们的菩提心是无可限量的宽大,甚到像那太虚空一样的没有边际,更没胡方形或是圆状,没有大的可能小的计量,也没有青的、黄的、红的、白的颜色,也没有上面和下边,久远和短暂,也没有真恨和厦烀,没有是可能不是,没有善可能不善,没有开始和竣事等对立性的别离。心境寂然太平,了无一物,灵灵理解等于佛性。诸佛剎士,即诸佛疆域,尽皆等同虚空一样,众人的妙真如性原来空寂无碍,并没有微尘许的佛法可以获得,清净自性的真如空体也是这样的。这声名修行者着相心外求佛,就无法见到本身真正的天性理体。
“善常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云端佛学,即着无记空。善常识!天下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江山大地,根源溪涧,草木业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国地狱,统统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众人道空,变复如是。”
善常识!你们不要听到我说空就又去执着于空。第统统莫妄执着空,倘如有人以为什么心思都不去想,悄悄地坐在哪里,如故是落在无记空的执着上去了。所谓“无记空”,是说善不善都不影象别离的空。虽不缘善不善等事,但住着无记,这并不是自性的真心。非善不善非无记性,才是原来脸孔的光境。换言之,昏住的境相,称为无记空。这里出格夸大的一点,是许多修行人都犯此病,如气功、外道等都落此无记空时,不依上亲密善常识的指点,多以认贼为父,妄执为真心现前而无法挣脱此境。着魔是一句话,将错就错,错在那里,自家不能明白。因此必需参访明眼工钱此引证,以免被骗受骗的纰谬存在。这一点是每个修学者出格留意的要害地址。
善常识!有情的依正疆域称为天下。世为已往、将来、此刻三世,名是迁流。界指边界方位。整个天下的虚空包括着统统万物的各种色像,天空中的太阳玉轮和满天星门,绵延的山峰和海河,广漠的大地,清泉的源头和山谷的溪流涧水,以及富强的野草丛林,修善的人、作恶的人、般若伶俐的妙少、五逆十恶的邪知邪见之法。“天国”,是指天界的宫殿称为天国,是天人所处的处所,能有随心享乐的情形,都可比喻为天国。“地狱”是指地下监狱为地狱。凡所处的处所,只有耐劳而没有喜乐的情形,都可比喻为地狱。上天国,坠地狱都由本身业报抉择。事实是有照旧无?禅宗却有另一种表明,明朝达观禅师曾有一种见解,我们不仿拿来看看怎样?“向无中说有,仿佛目睹空花;就有中说无,却又手捞水月。好笑的是,面前见监狱不出,心外见天国欲生。殊不知铁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天然无惑。”可见天国地狱原是“世道民气”的反应,历行十善的菩提心的人间间就反应出天国境像,五逆十恶的人间间就反应出地狱的恶境,那只是随机善巧利便逾越有无之说,不须问天国地狱在何方。
在银河系中对每一个星球来说,一边是高广无边的山峰,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海。以地球看来,海洋比例并不亚于陆地的辽阔。“统统大海”,是指无涯无际的天下上很多大海。《华严经》对海有十种相的归纳综合说:“一、依序次徐徐艰深。二、别的支流流水入大海,使原本的大海名改作支流的名。三、大海将尸化沉海底,又被群鱼所噬,故不受死尸。四、全部大海统一海味。五、海中储藏无限珍宝之物。六、大海是没有底的深。七、宽大得不行限量。八、是容纳庞大得无可形容,如鲸鱼等大身惟一处所。九、潮浪不会高出极限。十、纵然怎样大雨照旧广泛的收留下来,再说尚有又高又妙可颂可赞的群山。”“须弥山”就是铁围山,是天帝释栖身的处所,又名金刚山。在大海的中间,又作须弥楼、修述楼山等,也是大天然的腾景。巍巍象征无比高深的修行圆满的人品。在古印度的天下观,以为器天下的最基层为风轮等于大气,其上为水轮等于大洋,再上为金轮等于大地。在金轮上有九座山八个海,相互隔断环绕,以须弥山为中心。依次的外围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等八山。须弥诸山是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考之于现时的地理学,须尔楼山即今的喜马拉雅山,山峰为珠穆郞玛的峰顶。诸山则凡属帕米尔一带向四周展延的诸大山脉,诸大主峰都是。此亦可以劈头于此的四大河道印度河、恒河、博叉河、斯徒河作为证明。然而无论是山或海,总都含藏在虚空中挺立着。众人的妙性真空,也犹如这样能含藏的统统诸法。
“善常识!自机能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道中。若见统统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日摩诃。
善常识!迷生齿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行兴语,为邪见故。”
善常识!从上面所说,可大白自机可以或许包括万法无限即说为大,统统万法就在每小我私人的本自妙性中展现。假若有人可以或许觉悟光亮的心性,无论见到任何人欠好的或好的举动,完全有不受取也不舍弃,也没有一点执着着所染的见识存在。整个心性清净如同虚空一样,就称之为大,也就是摩诃的真义。
善常识!那些入神不悟的人,只用口说说罢了,真正觉悟了的大德心中念念清净,待持一如,定慧划一。但尚有一种迷昧所执的人,为装作整个心思放空,悄悄地坐在哪里沉空滞寂,死死执着于无记空,什么都不去思想,自觉得了不得,这就叫“夜郞自大”。这种装模作样的人,并非真正分明摩诃般若的行持要领,其实不行与他攀谈往来,由于他执着于不合处死的无记空顽空。禅宗叫黑鬼窑窟,拔无因果的外道见,称为邪见。
这一段首要声名修“心行”须在自性上见,切莫着“机境”,佛也是机境,法也是机境,若说心论佛,谈迷说悟而有一法可得,就是有所着。此处“闻说空便着空”。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所著的机境固然差异,而这个“着”却如故是沟通的,故在心行上天然毫无是处。“第一莫着空”是为了破空见。《中观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空见也是诸见之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不然,欲离诸见而反着诸见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不然,欲离诸见而反着空见,那就仅便是以见易见而已,如故没有阔别诸见。以是必必要进一步破空见。接着又用“天下虚空能含万物”比喻,“众人道空能含万法”,借以声名心量的大就是摩诃般若,故称摩诃。这正是前文中“自机能生万法”一句的六祖自注,也正是从“无相偈”到“五个何期”后心行过程的六祖自白。因系现实新验得来,说得分外透彻极了。换言之,怎样能彻底阔别诸见?在使“心量宽大如同虚空”,连此“虚空”一念也不执着,才真正能宽大无碍,才真正能自证菩提。《华严经》曰:“若人欲识佛地步,当净其意如虚空,阔别贪图及诸见,令心所向皆无碍。”
“善常识!心量宽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理解,应用便知统统。统统即一,一即统统,去来自由,心体无滞,等于般若。
善常识!统统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用用,一真统统真,心量大事,不可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好似常人自称国王,终不行得,非吾学生。
善常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伶俐也。统统地方,统统时中,念念不愚,常行伶俐,等于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善常识是正能善知善解诸法事理,识心达本的人称为善常识。自性的心量长短常宽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整个法界。所谓法界,梵语达摩驮都,译为法界。有二种义,一约事言,法即诸法,界谓界分,征象界统统事物,各有其殊相和界分,就是法的逐一即称为法界。二约理言,有依生圣道的因义,有诸所依的性义,有诸缘起相不杂的分齐义,逐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统统诸法,称为法界。华严宗成立四法界,《清冷大疏》云:“统惟一真法界,总该万有等于同心用心”。然心融万有便有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逐一不同有分齐。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统一性。三、理事无碍法界,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统统分齐事法,逐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总称为四种法界。真如自性的妙用,当同时就相识理解,决议诸法无有障碍,心得响应,妙用现前便觉知统统圆融性相。“一即统统,统统即一“是指明法住法位。法性就是诸法不同位上见,在诸法不同征象上也显出法性的本体来。以是说:“一法等于统统法,统统法等于一法。”若能于统统中了知一,就得统统智;若更于一中了知统统,就得统统种智,也是释教中最毕竟的伶俐了。天台、华严二宗对此“法法本印,法法相入”的理论,施展的最多。譬喻“一空统统空,一假统统假,一中统统中”之说。“一破统统破,一立统统立,一权统统权,一实统统实”之说。“一尘统统尘,一毛孔统统毛孔,一相统统相,一身一亲自”之说。“一门统统门,一种统统种,一智统统智,一理统统理,一佛统统佛”之说,都是启人深省。佛法首要讲统统圆融无碍,也就是妙法事实与佛性契合一如,六通自在。岂论是去或来自由自在,真心的性体无有停滞止住,于诸法中无有障碍就是大伶俐的般若义理。
善常识!统统般若伶俐,都是从自性中而发生,并不是从表面得来,不要错专心意,就叫作真如自性本体而起的妙用。从一真法界的态度上,能观照统统诸法皆真的光亮。转迷悟开,真心能量的大事人缘。心量是指离统统能缘所缘,离统统诸见,离相无相,离性非性,而无心自在的真如心量。大事是指转迷开悟之事。心量大事是说开拓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人缘,万万不能错过,而且不在修行空心静坐等小道见识。修行的人不要口中成天说空的原理,心内里基础不按口说去修真空的行持。口是心非,恰仿佛是一个极其平时老黎民,秘书却妄称是一国的皇帝,究竟上终究不行以获得王位。这种人怎能算是我的学生呢?善常识!空间什么叫作“般若”呢?般如果梵语,中国话叫作伶俐,就是明白统统凡间真谛名为“智”可以或许照见通达明白真义的名为慧。无论相住在任何诸缘万境之外,能于书夜二六时中心行念念了达诸法体空,而不作遍计愚妄、常观、真心修行的伶俐,这就是行深般若的伶俐。倘若一念屈曲无智,就是般若伶俐全然隔离。假如一念灵知,回光倒映,就是般若伶俐生起圆满。由此可以明白心量实是般若的心体,宽大无边,是无心之真心,是离量之真量。它含摄了法,而万法也生在个中,亦即本体存在统统不同事相中,而统统不同事相上正好荐取本体。以是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统统,统统即心。心境无二,更无罣碍”(见《传心法要》)固然云云,也只有“无心而心,无量而量的伶俐心量,才气宽大无边,遍周法界。学佛参禅,在修心行而见自性,不修沉空守寂的小道。若口念而心不去实修。可能只知空心静坐,纵能诵得一大藏教或做到灰身不智,又怎能体悟自性真空的地步呢?正如石头希迁所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前进非近远,迷隔江山固,谨白参玄人,功夫莫虚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