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114愿--【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114愿--【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广释】遇见有惭愧、知廉耻的人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常怀惭愧心,精进修行,要谨慎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放逸、不懈怠、不要随境界转。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见到知惭知耻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具足惭愧羞耻的行为。要谨愼护理诸根,不要随境界转。
  
  在论语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藏护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惭愧,才能躬行实践,对修行有所帮助,如果无惭无愧,便永无成就。为什么?因为不知改过,不知精进,焉能有成功之日。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见惭耻人」:惭就是惭愧,耻就是羞耻,人总要知道惭愧和羞耻。惭,就觉得心里头不舒服,觉得对不起人,生大惭愧,觉得自己做事是做错了。耻是羞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不可以无耻。什么叫耻呢?这个耻,就是一种羞恶之心。羞惭和愧对其他的人,所谓无廉无耻,无廉就是不清廉,无耻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无惭无愧、无廉无耻呢?譬如我们人,人人都应该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穿着鞋袜子,所谓「冠必正,钮必结」,这个钮子扣得也很整齐的,衣冠楚楚,不是马马虎虎的,这就是有一种威仪。无耻就是没有威仪,应该穿衣服嘛,他不穿衣服,甚至于连裤子也不穿,裸体地行动,裸体外道。
  
  在印度有一种裸体外道,他修这个天然的行门,他说:「你看那个马、牛,牠穿什么衣服来着?我们人为什么就要穿衣服?就这么过这个天然的生活,这不好吗?又不用钱买布,这很好的嘛!」这就叫无廉无耻,这就叫无耻的外道,裸体的外道也就是无耻的外道,凡是人修裸形外道的都是无耻。佛教里讲修头陀行,他穿这个粪扫衣,没有教人修这个裸体。你若修裸体,这就是无耻。无廉无耻、无惭无愧,无耻你就无廉,无廉就无惭也无愧,把这种不知道羞耻,拿它当本分,他说:「这是我的本来面目,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嘛!何必又遮上它?何必又穿衣服。」这就叫没有惭耻的人。
  
  那么见惭耻人,这个惭耻人就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具足这个有惭、羞耻的这个行门。「藏护诸根」:应该穿衣服,应该好好地衣冠整齐这么样子做人。
  
  【大愿法师简释】看到有惭愧、知廉耻的人的时候,看到这些善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具惭耻行”,都能够有惭愧心、羞耻心来起精进修行!
  
  “藏护诸根”,就是要守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守护,让它们不放逸、不懈怠,是“藏护诸根”。
  
  净土宗的祖师省庵实贤法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开示,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修惭耻心,有惭耻心,“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
  
  我的真如妙心与释迦如来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他无量劫就早已经成佛了,我现在还是迷昧颠倒做凡夫呢?释迦如来他为了度化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已经化身八千次,“累吾化身八千返,为汝说法四九年”,八千次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来度化、来教化我们,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迷惑颠倒,尚做凡夫呢?要有惭耻心,要有惭愧心,要有羞耻心。
  
  “又佛世尊则具备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非常可耻,觉得很有羞耻心,为什么?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心地本具的智慧、神通、三昧、辩才通通开发出来了,所以万德庄严;我们外相是烦恼相、业障相、生死缠缚相,虽然心性本体是一,但是相天壤之别,用呢?一个是迷,一个是悟。所以我们现在要起惭愧心、羞耻心,精进修持,“藏护诸根”。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
  
  就是说我们本有的真如妙心好像无价的摩尼宝珠一样没在淤泥里面。虽然外相呢,外面有淤泥,但是外相有淤泥的缘故,摩尼宝珠的光明显发不出来;但是内在呢,内在的珠子会受损害吗?不会。
  
  我们因为没在淤泥的缘故,她的光明显发不出来的缘故,我们视同瓦砾,丢掉她好像瓦片一样,不加爱重。
  
  什么是丢掉我们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心向外去攀缘,向外去求。不知足,不满足,智慧也不够,福报也不够,什么都是不够,所以才需要不断地向外去求。因为本具的摩尼宝的心性智慧,这种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显发不出来。
  
  所以要以无量的善法来对治烦恼,好像一个摩尼宝珠被濯,清洗。清洗以后悬在高幢就能够洞达光明,映蔽一切。
  
  “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不会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化,不会辜负自己本具的灵性,本具的真如妙心。
  
  这个是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里面的第七种因缘——不负己灵。
  
  能够这样子地具惭耻,有惭愧心,有羞耻心,起精进行,“藏护诸根”,守护六根,不放逸,不懈怠。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惭耻人与无惭耻人古今皆有,无惭耻者未必只限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而事实上知识分子中无惭耻的更可怕。这个时代懂得反躬自省,洁身自爱者毕竟只是少数,且日渐不受社会所重视。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每有事情发生,就会请「先生」出来主持公道。先生们多半是仙风道骨,两袖清风,可是一站出来,全场都会为之肃穆恭敬,如同这个圈圈里的皇帝。只见保正赶紧将事情的原委向他报告清楚,待他想想,将整个事件分析明了后,便为双方解说劝慰,于是原本争得很厉害的双方,便都「看在先生的面子上」,各自让步和解。
  
  他们多半是当地私塾的老师,每逢年节弟子都会准备束修供养,如果收了太多,便会转送给贫苦的学生或人家。在那样一个物资缺乏的时代,他们却难舍能舍,难怪受到大家的恭敬爱戴,而成为社会贤达。社会地位十分巩固,毋需号令天下,天下都依从他。
  
  他们不爱「现」,却都拥有雄厚实力。现代人爱现,实力却正好相反,所以这种惭耻人,其高风亮节的人格,我们已经很难在这个时代再见到,即使有,也是平平淡淡的在过生活,表面上很难看出来,这是相当可惜的。各位若有幸见到这类人,要多亲近供养,因为他们是时代的宝。
  
  当我们见到这种人,应当「具惭耻行,藏护诸根」。要有惭愧的心,做事要以致良知的态度,具备良知、良能、良心,所以是「具惭耻行」,不要做出无惭耻的事来。「藏护诸根」就是把一些不该有的,如贪瞋痴慢疑等不当的行为,不要让它发露出来。行为只是一部分,每个人与生俱有的那个习气也要懂得收托。有的人喜欢大声说话,我执强,爱表现,这类人多半较无惭耻心,也不懂得「藏护诸根」,有惭耻心的人说话较含蓄,会保留一个弹性。这是见到惭耻人我们要做的反省,同时也希望每个人皆能如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