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净土五经 >

《佛说无量寿经》眼目-云端佛学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主要、最根本的经典:此经的大意,它的眼目,在于“大经五文”(《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大经五段经文)。这五段经文如果能够掌握,能够融会贯通,可以说整部《无量寿经》已经掌握了。
  
  第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无量寿经》主要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由此段经文可知,在尚未直说四—卜八大愿之前,就已经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第二段经文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也必须非常漫长。他不只是要让出家人能够往生,也要让在家人能够往生;不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恶人往生;不仅使人间的众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狱众生同等往生,所以才需要详尽地考虑那么久。
  
  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所谓“佛心平等”,为了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所以必须费尽心血地考虑那么久的时间。
  
  三、所谓根本愿,就是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此外,还有解释第十八愿的二段经文合称“大经三要文”,学这个法门的人,对这三要文应该深记心中,而且要能够朗朗上口。
  
  第一个要文是第十八愿,有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二个要文。不论文字或者是内涵成就文和第十八愿都是两两相扣的。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成就文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显示出我们这个法门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也显示我们这个法门在圆顿教当中是最极圆顿的,就像澫益大师所讲的,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有关念佛的功德,第十八愿所讲的“十念”,与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讲的“一念”,以及第十九愿所讲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相互比较之后会是怎么样呢?结论就在第三段文,也就是“弥勒菩萨咐嘱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陀咐嘱弥勒菩萨要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门永远维持而且流传下去。
  
  《无量寿经》这三段经文,文字上也好,意义也好,都是很严谨的、一致性的相互比对,让我们了解这三段文有紧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内外一致的;也让我们当下明了,《无量寿经》主要就是在讲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四、《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讲述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因果,强调专念弥陀名号的功德。
  
  专念弥陀名号功德广大,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没有修行,只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可是众生很难相信这样的教理;因为很难以令人相信,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特别地叮咛交代,交代谁呢?交代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是继承释迦牟尼佛,将来要在娑婆世界成佛说法度众生的等觉菩萨。
  
  在〈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叮咛交代弥勒菩萨的内容,大约有四点:
  
  第一,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得到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第二,再怎么样的苦,即使要跳过火海,我们也要去听闻这个法,因为它的功德太大了,是很值得的。有很多的菩萨要听闻都听闻不到的,如果有人能够听闻到这一个法门,这个人就不会退转,一定会成佛。
  
  第三,要将这个弥陀救度法门永远保留在宇宙当中,即使前一位佛涅槃了,下一位佛还没有降生人间,也都要使这个法门永远流传下去。
  
  第四,能够听闻到这个法,进一步相信这个法,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五、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他的本怀。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人”,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人一乘佛果,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人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无量寿经》。
  
  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是《无量寿经》。因为《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人”。既是五乘齐人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大经》的核心在那里?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也称为“本愿”或“根本愿”,而释迦牟尼佛解释第十八愿的地方就在“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讲什么呢?讲“信、愿、行”,而最后是落实归结在“行”——“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的总结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所以“十念”就是念佛的意思,当然这是一个代表性的含括用辞,不是仅限于十念而已。
  
  六、佛愿讲什么?讲“称名”,独一无二。其实整部《无量寿经》都是在讲称名,《无量寿经》有上下两卷,《上卷)是在讲阿弥陀佛如何发愿修行,讲阿弥陀佛成佛发愿的因,既然四十八愿的根本愿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讲“称名”,岂不是(上卷)的核心就在“称名”两个字;(下卷)是在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之后的果报,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众生如何往生、如何成佛。所以《上卷)是讲弥陀成佛的因果,(下卷)讲众生往生的因果而“因赅果海,果彻因缘”,因此,善导大师就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七、阿弥陀佛之别愿(本愿),一般是依据《无量寿经》所说之“四十八愿”为别愿,然而从现存的五种同本异译,并梵文本、藏文本来看,未必同一数量,如下面所列,其数各异: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二十四愿
  
  2、《阿弥陀佛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支谦译)二十四愿
  
  3、《无量寿经》(康僧铠译)四十八愿
  
  4、《无量寿如来会》(菩提流支译)四十八愿
  
  5、《无量寿庄严经》(法贤译)……三十六愿
  
  6、《梵文无量寿经》四十九愿
  
  7、《藏文无量寿经》四十九愿
  
  此外,《悲华经》亦举出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
  
  如此,从《无量寿经》的异译异本来看,本愿的数量未必相同,就此古来渭之“开合具略”之异,开即四十八愿,合即二十四愿。而以《无量寿经》所说四十八愿最为允正。
  
  此七种异译异本,梵文本与藏文本除外,中国所翻译的五本之中,独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受到中国、朝鲜、日本所奉持;尤其善导大师以此经作为净土宗根本正依经典之一,故现在若说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即是唯指《无量寿经》之四十八愿而言。
  
  八、四十八愿的内涵概略为三方面,亦即四十八愿三成就:
  
  l,成就净土:成就清净庄严、殊胜无比的极乐净土,作为将来救度十方众生的归趋成佛之所。
  
  2、成就往生:成就十方众生必定往生的功德资粮。
  
  3、成就佛身:既已成就众生往生功德,自然成就了“佛中之王、光中极尊”的“南无阿弥陀佛”,有实际的力量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快速成佛。
  
  九、四十八愿,区分为三类:
  
  1、摄法身愿,亦名求佛身愿:法藏菩萨选择摄取其成佛之时所要成就的佛身身相庄严之誓愿。此法身依净土宗义而言,并非一般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之法身,而是“成就功德法”之佛身。四十八愿之中,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等三愿,正是其功德之法。
  
  2、摄净土愿,亦名求净土愿:法藏菩萨成佛之后,选择比诸佛净土更为殊胜庄严之功德,以成就其净土之誓愿。即是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与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
  
  3、摄众生愿,亦名利众生愿:是救度利益十方众生的誓愿。其他四十三愿皆是。
  
  十、阿弥陀佛总共发有四十八大愿,若将四十八大愿归纳分类,可以区分为三种:有关极乐世界国土的、有关阿弥陀佛本身的,还有就是有关我们往生功德的。
  
  十一、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三个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叫做“当机愿”。当机就是对机,就是今生今世能够解脱的。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法尔自然往生极乐;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也叫“来迎引接愿”,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诸功德发愿回向,蒙佛接引往生。这两愿都是当生往生。
  
  第二十愿名为“三生果遂愿”,也叫“系念定生愿”、“植诸德本愿”,就是听过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听过极乐世界的庄严,也念佛想要往生,但是心不真切、不彻底,所以那一世并没有往生。虽然没往生,但已经结了缘,所以再经过几世,也能够往生。我们既然跟阿弥陀佛结这个缘,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也不会久,几世之后,就会让阿弥陀佛的誓愿力量拉到极乐世界。所以学佛,尤其是跟阿弥陀佛结这个缘,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是讲“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众生,这一种众生跟阿弥陀佛是一对一的,阿弥陀佛的生命是为他而存在的,是绑在一起的。而且,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的往生之命之所以存在,也必须因为有阿弥陀佛生命的存在,他才能够存在。所以,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跟阿弥陀佛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体不离的,是休戚与共,同一个生命的。
  
  第十九愿的“十方众生”就不是这样的,他不是专称弥陀佛名,他是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极乐世界的。他不是专靠阿弥陀佛,他是靠他自己,阿弥陀佛对这种的众生来讲,并不是绑在一起的,并不是生命为他而存在的。而是跟他保证说,你如果将这些功德回向愿生极乐世界,为他保证在他临终的时候,会来迎接他,使他即使没有专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要救他,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第十八愿的众生与第十九愿的众生是不同的,而且差别是很大的,这个差别不在于阿弥陀佛,是在众生的根机,众生因理解不同、信受不同,因此,行持也不同。第十八愿的众生是优游自在于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第十九愿的众生因为他不了解第十八愿,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悲心,他固然想要往生,可是自己又起一个心情,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条件、没有某一种程度,恐怕不能往生,所以,他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来作为往生的条件。
  
  如果第十九愿的众生体会到弥陀的悲心,体会到弥陀的功德,自觉到自己其实不是真的发菩提心,所修的诸功德并不是三轮体空的功德,要回向往生净土是不相应的;往生弥陀净土的正因正业,就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名号当中,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点的话,他就会归人第十八愿,不管他是上辈、中辈,下辈,不管他是出家、在家,有智慧、没智慧,善人、恶人,清净、不清净,就通通是一种根机,是第十八愿的根机,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
  
  十三、第十九愿是阿弥陀佛诱引圣道门诸机进入净土门之愿,而二十愿是诱引净土门自力根机进人他力十八愿之愿、
  
  亦即十九愿是圣道门之行人由于深感此土入圣的艰难,乃将其所修万行诸善回向作为往生净土之行;万行诸善各有其因果,若不回向即不成为往生净土之因,若用回向则不改变万行诸善自然成为十九愿之内容,
  
  若其体悟万行诸善毕竟是杂行难行,而转入善本德本之念佛一行,即是从十九愿转入二十愿;然而在法的方面虽然转换了(念佛一行),但在机的方面依然没有改变原来那种以定散自力之心回向往生之心态,亦即法是他力机是自力:若其体悟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之念佛,不执着自己之根器及自力之工夫,知但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即是由二十愿转入第十八愿。二十愿与十八愿相同的都是念佛,不同的是心态,亦即有无自力执心,
  
  简而言之,第十八愿为真实弘愿,第十九愿为方便假门,第二十愿为方便真门,此三愿即所谓“摄生三愿”-若从十九愿转入二十愿更从二十愿转入十八愿,此谓之三愿转入:
  
  十四、阿弥陀佛的每一个愿,都是为了使十方众生能到极乐世界去成就佛果的,那怎么样使十方众生到他的极乐世界呢?四十八愿当中有三个愿,叫做“摄生三愿”一一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其中之第十八愿、第十九愿是“当机愿”,是今生必定往生的愿。至于只是结缘而对方并没有要往生,阿弥陀佛也势必要摄取他,跟随着他,等待机缘成熟,就救他到极乐世界;总之,只要跟阿弥陀佛结过了缘,阿弥陀佛就永不放弃他、加持他、摄取他这个愿就是第二十愿,所以第二十愿叫“结缘愿”,跟阿弥陀佛结缘,总有一天会等到他。有一句话说:“总有一天等到你!”。就好像大海的鱼上了钩,即使还没有被拉上岸,可是,既然上了钩就跑不掉,总有一天会把他拉上来。所以,凡是跟阿弥陀佛结过缘的,阿弥陀佛说:“要快速的,二、三世或几世之间,就要把他救到极乐世界。”
  
  十五、当机愿的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中,哪一愿是根本、主要的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呢?就是第十八愿。为什么呢?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其中有两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只有第十八愿有,其他的愿并没有,由这八个字可知众生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绑在一起的,是同时成就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如果成佛,众生也就能够往生;能够使众生往生,阿弥陀佛也才能够成佛。至于第十九愿并不是这样的愿,第十九愿的对象是能“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人,是依对方能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根性与立场,来为他发这个愿,引导他回向他的功德来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保证在他临终的时候,现前来迎接他。以这一种临终来迎的保证方式,引导种种根性的众生归人第十八愿。
  
  十六、就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来讲,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随自意而发,第十九愿是随他意所发。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愿,是接引修习六度万行的人,引导他们归人念佛,若能归人念佛就是第十八愿的身份,如果没有归人念佛就是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就示现来接引他,让他有安慰。因为本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个因不是达到往生净土的果,可是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要接引他,他们回向就能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在五种正行所提到的“虽可回向”,因为是杂行所以必须要回向。
  
  十七、“诸功德”,“诸”就是很多,所以诸功德可以说是六度万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波罗蜜,所有法门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实践都叫做修诸功德,所以诸功德叫做“万行”、“诸行”。但就弥陀净土来讲,修诸功德回向往生,善导大师说这是“杂行”,因为很多,很杂,不纯粹,不专一。
  
  修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弥陀净土法门来讲,用诸功德作为回向往生,叫做杂行;若能专凭弥陀名号,专凭弥陀救度,则诸功德无所谓杂行,因为不靠自己的诸功德往生,全靠弥陀的名号功德往生之故。
  
  阿弥陀佛发这个第十九愿,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诸功德者的根机,因为不是每一个根机都能够直接进入第十八愿,所以阿弥陀佛就跟他发这个愿说:你只要把所修诸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保证在你临命终的时候,率领着大众来到你的面前迎接你。这就是第十九愿。
  
  第十九愿,第一,它不是专称弥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八、第十九愿跟第十八愿不一样。第十八愿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靠阿弥陀佛一佛;同时阿弥陀佛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跟念佛人绑在一起,一对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成佛;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对一,绑在一起的。
  
  第十九愿是靠自己,靠自己发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机,修种种的功德。这个根机,不管是圣人的根机、凡夫的根机、锐利的根机、低劣的根机,随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浅,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就来迎接他,所以十九愿跟阿弥陀佛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他回向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才来迎接他。
  
  因此,我们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成佛主要是为十八愿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后,同时间接接引不是专念弥陀、专靠阿弥陀佛的众生,使那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门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愿跟十八愿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个是跟阿弥陀佛不分开的,阿弥陀佛为这种众生成佛的;一个跟阿弥陀佛是分开的,是本来没有关系的,是发愿能让阿弥陀佛临终来迎接他的。
  
  十九、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愿叫做“修诸功德愿”或“临终来迎愿”第二十愿叫做“三生果遂愿”。即使从文字,我们也能够了解这三个愿的差别与所摄受的众生的范围,只有第十八愿,才能够救度十方众生——不论是善人、恶人,贤者、愚者,老者、少者男人、女人……,都能够往生,而且是平等的往生,没有一个人漏掉。
  
  二十、此生我们学个法,通常都是依靠过去世二十愿的愿力来的。善导大师引用《无量寿平等觉经》说:“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往往有人疑惑:念佛能往生吗?今生今世、从年轻就精进念佛到现在,可见不是没有因,但是既然过去有念佛,为什么现在还在娑婆世界呢?这就是二十愿的的内容,
  
  有人这一辈子听到弥陀的名号,晓得有极乐世界,平常也念念佛,也想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愿生心并不真切,所以这辈子没有往生。这样的人阿弥陀佛也没有放弃他,一直在等待机缘,引导他生起真切愿生心来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这辈子不成,下辈子,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所以第二十愿叫做“结缘愿”,已跟弥陀结了往生之因缘,弥陀就永不放弃。
  
  净土宗的古代大德形容第二十愿是“吞钩之鱼,在水不久”,意思是说,好像吞了钩的鱼,即使现在仍留在水里,可是终有一天会被拉上岸来的;这一辈子虽然你没有真切愿生极乐世界,可是既然跟弥陀结缘了,总有一天会被弥陀钩往极乐世界的岸上的。
  
  二十一、佛法流通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叫做正法时期,第二个叫做像法时期,第三个叫做末法时期,第四个叫做灭法时期(没有法了)。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有一万年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过了,所有其他经典就自自然然地消失掉了,没有消失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唯有净土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因为即使将来所有的法都灭了,宣说释迦牟尼佛本怀的这部《无量寿经》不会灭,会继续留在世间度众生。
  
  二十二、无量寿经(流通分)之“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此“百岁”若仅由文面来看,是只有一百年;但若对照同本异译之《无量寿如来会》之经文,便知是‘咏远不灭之经”。《如来会》言: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故知此“百岁”之“百”是表示“永远”、“永久”之意,亦即“满数”之词。又此《无量寿经》之“梵文本”亦明确地说: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可知此经是“永远不灭”、“永久留存”的“真实之经”。
  
  二十三、释迦牟尼佛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其他经典都逐渐消灭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还以它的大悲心,为了救度众生而使这部《无量寿经》继续留在世间;虽说是一百岁,其实就是无尽的时间,《无量寿如来会》言:“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何况这部经是度尽十方众生的,是佛本怀中的本怀,留下这部经,等于留下弥陀的名号,所以到最后,还是名号度众生。
  
  二十四、《无量寿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就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也表明释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悯我们三界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界,袍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目的就是要宣扬第十八愿,来救度所有的众生,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二十五、《无量寿经》在讲什么呢?在讲四十八大愿。由于有四十八大愿,才有极乐世界、才有阿弥陀佛、才有我们的往生。往生净土之因、往生净土之果,都在四十八愿当中。《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下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成就文,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明四十八愿的因因果果。
  
  二十六、《无量寿经》是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的经典,也是在说“众生往生成佛因果”的一部经,它有一个根本就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又有一个最根本的愿,就是‘第十八愿”,所以整部《无量寿经》如果浓缩而言,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讲什么呢?讲“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往生是生到那里成为什么?是生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四十八愿当中,每一愿的最后都有“不取正觉”四个字的誓言,用意是为了消除我们众生的疑虑。可是众生的疑根毕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心、消除我们的怀疑,所以在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三誓偈”、“重誓偈”,来请求天地显现神奇的瑞应,证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言是真实不虚的。
  
  二十七、《无量寿经.下卷》一开始就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意思是说,只要念佛,乃至一念的至心回向,当下就即得往生,当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
  
  二十八、《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同弥陀,所以寿命是无量;光也同弥陀,所以身心之光明,也是无量光;智慧也一样高明;神通也一样洞达。可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的,都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虽然极乐世界有声闻、菩萨、人、天这些名称,但其实内容都是一样的。有这个名称,也只不过是为了其他世界的众生有那种名称的习惯,为随顺其他世界众生的习惯,才说天人、菩萨、声闻。
  
  二十九、《无量寿经》有三种法门,哪三种呢?有诸行往生、助念佛往生、单念佛往生这三种,一些修行者看到《无量寿经》这么说,难免就犹豫不决,“到底要专修哪个法门?”可是到了《流通分)这段文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流通分)这段文等同舍掉了助念佛往生及诸行往生的法,而独举“本愿称名”,因为这段《流通文)只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说其他法门。
  
  三十、《无量寿经.下卷》所讲的三辈,是强调虽然三辈根机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弥陀名号的功德才能到极乐世界,并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补处的果位。如果上辈依靠上辈的智慧根机,中辈、下辈也都各依靠他们的根机,不放下自己的执着而完完全全依靠弥陀名号功德的话,到了极乐世界当然就会有品位阶级的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三辈、说九品,目的是要显示根机虽然有三辈九品,可是统统要依靠阿弥陀佛,统统要回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才能够超越三辈九品,不然就会落人三辈九品的范畴里面,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胞胎”,五百岁不能花开见佛闻法。
  
  三十一、“三辈文”的涵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上辈的根机胜过中辈,中辈的根机胜过下辈,没有错,三辈就文面而言,在讲根机的不同上辈是可以出家精进修行的,中辈是不能出家但是他有能力做一些布施或者修行,而下辈是没有机缘出家,也没有能力布施,同时平生也不是精进修行,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所以,从文字上来看好像是分判根机的胜劣与修行的高低,可是从内涵来讲其实不是,而是为了引导这三辈的人都来专一念佛的,这个理趣必须要看善导大师的解释才能了解。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从善导大师的解释,可以了解,世尊在这里说三辈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来专念无量寿佛名。
  
  三十二、如果有人说,你们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进,是志干大人,这样的话就是懦慢了;进而言之,这样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进,因为他已很难相信这个殊胜的救度法门了,所以《无量寿经》说“懦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
  
  三十三、《无量寿经》自从在中国翻译出来以后,有好几位古代大德为《无量寿经》做批注,而他们并非都是专修净土的,乃至善导大师之后,在日本对《无量寿经》的批注,对第十八愿的阐释也非常的多。综观这一些解释,可说是异义多端,各有不同,甚至彼此相反在这当中,我们只可以善导大师的“本愿取意文”作为指针,作为原则,作为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跟善导大师的解释吻合,就是正确的,可以参考;不然的话,就不是正确的,不可以参考
  
  不过,既然有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就不必再另外花费时间精神去看其他的解释了。因为,既没有人来引导,而我们又没有能力去分辨正讹,看了之后,反而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起了分歧的见解,那就非常的不好。
  
  三十四、《无量寿经》卷下所讲的三辈,就是第十九愿的成就文,可是三辈的成就文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流通分)所讲的,除了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以外,没有讲三辈九品的修行方法,没有讲三学六度的修行方法,也没有讲其他任何法门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整部《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就是“念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