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002愿--【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广释】此愿是孝事父母时,愿一切众生都象佛学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自己过觉悟、慈悲、有智慧的生活,又能够帮助一切众生。
【梦参老和尚简释】次一、在家行孝愿。以是至德行本。故首而明之。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古代有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故事。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
父母于我为先觉故。今翻令事佛者。生长法身故护养一切者。一切众生皆我子故。护之。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养之。生生无不从之受身。故平等敬之。
【宣化上人1974年版】在家的菩萨,孝顺事奉父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侍于佛(父母就是堂上佛)。护养父母,等于供养诸佛。
【宣化上人1981年版】「孝事父母」: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因为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就全家安,这是孝事父母。「当愿众生」:这时候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对佛也孝顺,善事于佛就是孝顺佛。「护养一切」:保护一切众生,来供养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供养一切。
【大愿法师简释】我们做为子女去见自己父母的时候,就可以诵修这个偈颂,是在家行孝愿。
孝为百善之先,孝为至德之本。《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梵网经菩萨戒》也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我们都学过的《地藏经》更加是佛门的孝经了。所以我们要孝事父母,养父母之身,让父母亲衣食条件更好,对父母亲很恭敬。然后要养父母之志,实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大孝中的大孝是帮助父母超出六道轮回。这是孝事父母。
在孝事父母,拜见父母的时候,要“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我们要发菩提心,像佛一样将一切众生都视为独子,所以救护他们;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所以我要孝养他们;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平等恭敬他们。所以我们见父母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向佛学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让觉悟的智慧光明照彻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和所行的每一处都充满智慧光明,那就是光明遍照,就是“善事于佛”了。智慧呢?不但是让我们自己过觉悟、慈悲、有智慧的生活,又能够照耀一切众生,自利利他,帮助众生,这个就是“护养一切”。
孝亲者,如道丕,
为养母,自忍饥。
父捐躯,为报国,
丕苦求,骨跃出。
这个是杨仁山居士修改的《佛教三字经》上面所举的古德孝顺父母的例子:道丕法师是李唐的后裔,生在五代之末的后周。唐朝以后、北宋之前有一个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生在后周时期,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十九岁的时候长安兵乱,所以道丕法师就背着自己的母亲躲避到深山里面去,靠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母亲,食物不够就自己忍受饥饿,让母亲得到饱满。
局势稍微平静一点以后,母亲就跟他说:“你的父亲战死在战场上面了,你要去把他的遗骨找回来。”
他就很孝顺,去到战场上面,见到遍地都是尸骨,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具尸骨是自己父亲的。他就至诚地祈祷三宝,得到灵感了,他父亲的尸骨自动地就跳起来。他就把自己父亲的尸骨就背回来。还没有到家的时候,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就梦到自己的丈夫回来了,果然第二天道丕法师就将父亲的遗骨背回来了。
更重要的出家的孝顺是要能够辞亲割爱,识心达本,深入无为之理,直趋解脱要道,自己能够得解脱,帮助一切父母众生都能得解脱。这个是“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孝顺侍奉父母是一个缘,父母在世,要好好奉养,若不在世间,也应懂得缅怀他们的恩德。就这个缘,菩萨指导我们:「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佛是觉悟,以学佛人来说,看待父母,就如同看待佛,所以说家中二老就是活佛,当我们孝顺父母、侍奉父母、上报父母恩的时候,能不能转过来,同样的侍奉佛、菩萨。
现代的人大概都不会向父母顶礼了,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拜佛的功德不够。古人常常向父母、师表、皇帝、官员等顶礼,所以礼佛的心境很坦然。现代人则往往有所求,或者是当成一个宗教仪式来实行,而不像从前那么生活化。我们是希望孝事父母能转过来像善事佛、菩萨一样,对待父母就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的无微不至,供养佛时也是一样。
一个精进的学佛者,家里的佛堂一定布置得很清爽,打扫得很干净,而且是亲手为之,这就是最好的供养。佛堂四周的环境要保持清净,不要有不敬的杂物;供品方面,点灯,尤其是油灯,更要时时注意清理,这就是护养一切。
此外,佛代表觉悟,我们对一切境界均要能觉醒过来,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当作是生命体一样的尊重。对于从内心所发射出来的都要懂得好好照顾,这种情形就像对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事业、嗜好、专长都能尽力维护。而有些方面的成就,诸如德行,是无法继承的,也应该时常赞叹。对佛来讲,当然境界更广,像菩提道、菩萨道、解脱道各方面,都应好好学习来增长道心。增长又分两部分,一是内护,指自己修行的道心;一是外护,别人修行时,我如何来护持,两者都要做到,才算是护养一切。
能够觉悟便能护养一切
此一大愿为何要如此说?又与刚刚所讲的原则是否相符?我们看,这里是由小向大,由父母扩大到佛,看起来似乎抓不到那个所谓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的核心,但是我们若从世间法以物易物演变成货币交易的方法来看,钱币的发展好像和直接交易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对货物买卖的便利性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一大愿也与这种情况类似,由小到大好像绕了一圈,最主要讲的仍是佛、善事于佛。佛是觉悟,能够觉悟便能护养一切,不能觉悟便不能护养一切。
以前我们谈过佛陀耶的五个定义,其中有三项即是趋向于觉悟:一是具备了解性,二是具备高度警觉性,三是有醒悟的能力,这些都是走向觉悟的过程。到达觉悟后,觉悟又有两个特色,第一、觉悟能照彻我们的生命,让生命的洪流处处充满光明,即光明遍照。第二、光明不但照耀自己的任何角落,同时又能照耀每一个别人,自利利他,护养一切。这就是觉悟的五个内容,所以此愿仍导归到此核心,前面讲性空,这里讲觉悟,意思都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