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024愿--【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024愿--【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阇[shé] ,音“舍”。
  
  【广释】教授阿阇黎是导师,我们接受教授阿阇黎教化的时候,愿一切众生持戒严谨,道风高尚,身行、心行都是真实的。
  
  【梦参老和尚简释】据大智度论载:“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应求二师,一为和尚,一为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意即舍本生之父母而求出家之父母。
  
  受完戒了先要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我们说出家是:穿衣吃饭从头字,轨度格物与俗别。阿阇黎就是我们所说的轨范师,给我们做榜样,专门教授威仪的。出家人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走路、吃饭,穿衣服,举足下足都有戒,都有规矩。阿阇黎就象我们的母亲。
  
  【宣化上人1974年版】受阿阇黎(轨范教授)教诲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依愿起行,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论所行所作,都要眞实,不可虚伪,否则,就是犯戒。
  
  出家的比丘,要具足威仪,令人见之而生信心。出家人的威仪,代表佛教的庄严。
  
  有位马胜比丘,他的威仪十分庄严,走路目不斜视,令人肃然起敬。有一天,他到王舍城中乞食,被外道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见到,乃发起菩提心,而问马胜比丘:「汝师父是谁?」马胜比丘说:「是佛。」二人一听,更不明白,又问:「什么是佛?」
  
  马胜比丘说:「释迦牟尼佛,就是觉悟的圣人。」二人又问:「你学的是什么道?」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二人闻此法,欢喜的不得了。这法太妙了!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又对马胜比丘说:「我们一定去拜访你的师父,请他开示」,于是来到佛所,皈依三宝,作为佛的弟子。
  
  由于马胜比丘严整威仪,故能感化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改邪归正,放弃外道的修行(他二人是当时六师之一,散惹耶毘罗梨子门下两员大将),各带领二百弟子皈依于佛。
  
  不但出家人要有威仪,就是在家人也要有威仪。因为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外护。居士要是行为好、威仪好,那么其一言一行,堪作为众人的榜样,有启导作用。不信佛的人,见你「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便会受你的影响力而信佛,所以威仪是最重要的修持。
  
  【宣化上人1981年版】上人:有人知道什么叫「阇黎」吗?弟子:阇黎就是教戒律的老师,教比丘、比丘尼戒的老师。上人:阇黎是阿阇黎,阿阇黎就是规范师,就是讲规矩、讲戒律的、讲一切法则的,这叫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翻译中文就叫「轨范师」。
  
  所以「受阇黎教」:也就是阿阇黎给上课的时候,这叫受教。「当愿众生」: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具足圆满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行真实」:所行这一切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井井有条,循规蹈矩的。
  
  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威仪”!
  
  威仪有身相威仪和心威仪。
  
  身相威仪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持戒严谨,戒珠朗润。
  
  第二是心威仪,就是指修行人的道风与僧格,离尘脱俗的气质。
  
  一个修行人他的心威仪就是能够要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要记得在一切的言谈举止之中都要能够把话题引到正法上来。当别人谈话的时候,其他人把话题扯远了,就要能够技巧地把它拉回来、引回来,归到正法上来,不要谈论那些世俗的无意义的事情,就算是谈,也要善于运用佛法,要让他由事相而悟理体。这样子是“具足威仪”。
  
  要除去内心的贪瞋痴,引领到佛道上来,生戒定慧。这个是心威仪。
  
  按照《净行品》来说,如果有人拜访我们,在家出家都一样,拜访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他观为智首菩萨,自己做文殊菩萨本尊观,保持正念,是“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当我们内心能够常时具足威仪,保持正念,智慧就会提升,气质就会高尚起来,我们的身行和心行都是真实的,称为“所行真实”。
  
  《大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
  
  我们能够知道一切法空,做这样子的空观,而又能够知道性空相有。性空的缘故,所以不起执著分别;相有的缘故,能够恰如其分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子是“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就不会踏空,就不会落空。
  
  我们居士菩萨也是同样地要“具足威仪,所行真实”,有善巧智慧。怎样去做呢?
  
  比方说,有一个居士他儿子读书,专业是学的养殖,养那些水产品,所以他就对儿子说:“你将来毕业以后,要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你养观赏的鱼可以,但是如果你要想养其它的鱼虾就免谈”。
  
  就这一句话,他没有搬出一大堆的,杀生啊,放生啊,没有讲那些一大通的道理,他就已经体现了正见和方便。因为养观赏鱼的话,能够使人欢乐,如果养其它的水族就会成就其他人造杀业。
  
  这个就是随时随地心在道上,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智慧、有正见、有方便,就能够心在道上,“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受学戒的时候要依止阿阇梨,也就是教授和尚。而受和尚教的和尚是指亲教师,亲教师很难翻译,藏语是金刚上师,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是导师、级任老师的意思,要负责的。
  
  我们所真正依止的,也就是负责我们成功与失败的这位亲教师,但他却不见得一定能亲自指导。目前一般的佛寺规模较小,凡事大都由一位师父领导负责,所以弟子信众们理所当然的会认为师父就是导师。可是在一个组织庞大的寺庙里,有成千上百个僧人的时候,一个在家众想面见老和尚就不容易了,即使见着了,谈话时间也非常短。
  
  幸好老和尚下面常会有几位较得意、较有成就的弟子,他会依据信众们的性向分别介绍给这些弟子,直接跟他们学习。这方法有几个好处,首先,破除众生对偶像的执着;其次,让弟子有训练的机会;第三,可以应机,如果对这位弟子不适应或不愿意的话,同学间还有好几位可以选择。可惜现在的规模太小,大家看不出佛教教育训练制度的优秀。
  
  所以在亲教师之下设有阿阇梨,即教授和尚,也就是被指定来教授我们的人。事实上,在阿阇梨之下还有几个助教,能更具体的了解信众或学员,学员若有问题可以透过助教向上请教,或直接帮助解答。教授和尚在现代教育制度中相当于教务主任,而和尚则相当于校长,因为他是寺院的方丈和尚,或是某个部分的首座和尚,专门解决重大问题。这是整个佛教制度的背景,学佛人不可不知。
  
  修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警觉性
  
  就经文来看,「受阇教梨,当愿众生」,是说当指导老师指导我们时,要提高警觉,警觉到「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威仪有两种:一是身相威仪,包括服装、仪容、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身体所做、嘴里所说、心里所想的。另一个则指气质,并不是世间法的气质,而是修道人的道气与道风。
  
  在佛教界里在家人与出家人间有一个关系,就是出家人要为在家人传法,像师父对徒弟要传法教法,徒弟对师父要供养。但必须掌握住自己的道风,并非老师所教的你统统都要学,如果说老师是一个大桶,你只是一个小杯子,小杯子当然不能装下整个大桶,但你那一杯要装些什么必须弄清楚,要真正学到你要学的那个部分。
  
  譬如说有的弟子发愿讲经弘法,把师父的愿力接续下来,这是一种。有的弟子希望能老实修行,就把师父老实修行的这部分好好学起来,贯彻始终,建立起一个老实修行的道风,就是具足威仪。也有的弟子修苦行,吃不好、穿不好,但却神采飞扬,内心充满了充实感及苦行后的法喜,这才是真正的苦行。还有一种是操行人,他们持戒严谨,品行端庄,身相威仪,非常庄严。有些人则否,比较随和。
  
  所以千万不能用个人的标准来看出家人,每一个人的道风都不一样,所具备的威仪也各不相同。从释迦牟尼佛这一脉教化下来的,有所谓的四威仪--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其中除了卧如弓以外,其它三者都是呈现在众人之前的。表面看来,基本要求好像是如此,事实上并非人人都要一定做到,因为四威仪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修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警觉性,反而各种威仪姿态是不是达到最高标准,倒不是最重要的了。
  
  一个修行人的威仪,是记得在谈吐间一定把话题引到法上来,当别人把话题扯远的时候,要技巧的引回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引领到道上来产生戒定慧,这也是威仪。当我们的内心经常在做这种工作的时候,智慧气质也会因而成长、变化。如此一来,无论身行心行都是真实的,不会踏空。
  
  我们在家人是不是称得上是修道人还不敢说,但至少称得上是学道人,要养成那股道气与道风,不是要你开口闭口讲三宝、讲佛祖、讲菩萨,而是要时时想到真实义理的那一面;别人的决定是对是错,我们要能分辨清楚,同时告诉他。譬如高雄有一位同修,儿子学的是养殖业,他告诉儿子将来创业的重要前提是:养观赏鱼可以,如果是养什么虱目鱼、乌鱼、鳗鱼或虾子类的就免谈。因为虱目鱼是养来给人吃的,是造杀业,而观赏鱼是使人欢乐,并非拿来满足人的囗腹之欲的。他只是用这样来区别,并没有搬出一大堆佛教大道理,什么杀生放生,只是这么一句话,便把这些区分开了,这就是在道上,是一种道气的流露,做到了「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各位仔细留意的话,日常生活都能做得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