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51愿--【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51愿--【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广释】沿着道路走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走在清净法界里,消尽内心的一切执着。
  
  【梦参老和尚简释】这里的净法界,是指的是菩提道,佛道,也就是一真法界,我们的心。我们已经在行走的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行菩提道,无有障碍。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涉路而去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法界,心无执着,也无障碍。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这个路也就是我们修道,我们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废,中道自画,你就不会到达你的目的地,不会直达宝所。那么你要是忍苦耐劳,披荆斩棘向前勇猛精进,涉路而去,不怕苦地来修行。
  
  「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这个路上。走到什么路上呢?走到这个净法界上。净法界就是我们所修的一切佛法,这叫净法界。「心无障碍」:修行的时候,心里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后退的心,这是心无障碍。
  
  【大愿法师简释】“涉路而去”,就是沿着道路走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发心呢?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走在清净法界里面,都能够入一真法界!《华严经入法界品》就是入一真法界。在生活中间,心心念念入一真法界,心无障碍,心里面的一切执着都消尽了。
  
  曾经有弟子问佛陀:“佛陀,怎样子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您的佛法呢?”
  
  佛陀说:“可以啊,就是一切不执着,就心无障碍了。”
  
  我们在生活之中遇到不顺利的逆境的时候,不要中第二支箭,比方说:我生病了,生病是中第一支箭;生病以后我心里面很担心,然后很担惊受怕,很烦恼,这时候于事无补,反而造成心里面的第二度伤害,就是中第二支箭。
  
  所以逆境的时候不要起负面情绪,要能够保持智慧觉照。生病的时候也能够坦然面对,乃至于发菩提心,愿代一切众生受病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这样子是心无障碍。
  
  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知道这是我宿世的恶业所招感的,我坦然地承受它,不会在这里面又去起贪瞋痴,又去起负面的情绪,不会再怨天尤人。这样子是没有执着,是心无障碍。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涉路而去」,就是沿着路走时,应该如何来发心,这叫藉境缘染,借着境界缘而展开,这时「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履就是脚走的痕迹,意思是要走在清净的法界里;「心无障碍」,心里没有障碍。「履净法界」相对于「涉路而去」,平时我们走在路上,顶多注意到不跌跤、不踢倒,这只是很小的愿,现在要把愿扩大,让生活中的任何层面都很清净。
  
  人生本无常,放得下才能清净
  
  法界是最广的境界,而路是一个缘,藉这个缘,把我们的心境扩大,达到最高的范围,而且是清净的。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没有烦恼,才叫清净。当然,大家都希望没有烦恼,可是烦恼就是会来。例如,车子半路抛锚,烦恼;生病了,烦恼;不小心打破艺术品,烦恼;物品损毁,烦恼;凡此种种,都是无法避免的意外。问题在于要如何免除它!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你能不能很自在?
  
  人生世间,本来就是无常,这些事情一定会发生,但都无所谓。要训练自己不要二度伤害;像生病是一度伤害,若是心中怕死,经常担心受怕,疑神疑鬼,这就造成心里的二度伤害。我们要训练自己放得下,这样才能清净。世事无常,既然有生就一定有死,更何况其它!
  
  世间人希望的是喜欢的事发生,不喜欢的事不要发生。事实上,你所追求的、你所渴望发生的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你所嫌恶、害怕发生的,也未必就是坏事。像有些人一心想生个儿子,一弄到就喜不自胜,心满意足,却不知道这个儿子到底是来还债或讨债。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要操多少心。有些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为儿为子,却没想到养的是败家子,挥霍家产,等到花光祖业,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讨债鬼。所以,求子得子,你只要求你要满足的那部分,另外那部分,你却不知道。
  
  恒顺境界方能履净法界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那就是无知,发现觉悟时,大半江山已去,无力回天。我们常常在无知的情况下有所求,求的是不该求的,你却认真的去求。相同的,有些不幸的事件发生,未必就是坏事。一般人总是不喜欢不幸的事,拒绝它发生。就像有人一连几次考驾照不通过,表面上这是令人不欢喜的事,但也许他一拿到驾照开车就发生车祸,因此考不过,未尝不是好事。所以凡事要顺缘,要考就要尽心力去应试,考不过就算了。只是,我们通常都汲汲于追求自己所认定的那个部分。
  
  在生命的洪流里,如果没有宏观的体悟,也就是人生看得不彻底、不完整,那生活面就不清净。那我们要怎么样「履净法界」?重点在于自己要能恒顺这个境界。恒顺并非逆来顺受,而是要尽其在我的去做,帮助别人,利益群生,多付出、多奉献,但是对于所要求的目标不要太执着,例如,今天你想吃苹果;出去买苹果是一个目标,如果买不到就算了,倘执意非买到苹果不可,那就很辛苦了。
  
  我们要随缘,喜欢吃或不喜欢吃,这是世间法的欲望区别,当第一个目标已经失去,不要再慌乱于第二个目标,此时你能不能明确的转移,苹果没有了,已经不如意,再来的梨子、香蕉也可以,如此就不烦恼了,整个形势都改观了。
  
  随缘当中,尚有意志存在,若意志无法达成,那就要暂停,不要太过执着,一心一意非要什么东西不可,那样会很痛苦。要有意志,才能指导方向,但对于意志的目标不要太过于坚持;否则,那个坚持会成为烦恼的根源,因为坚持的意识形态会让你开始萎缩,开始局限于某一个范围,因而无法开展。
  
  本来我们的生命是很广泛、无限的,可是因你那意识形态,执着于某一点,就会由很广泛的生命体开始浓缩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其它的都视而不见。例如我们相约在联合报社见,你从国父纪念馆一路走来,心中锁定一个目标──联合报社,路途中的事事物物都无视无觉,所有过程都看不到,那是不对的。其实沿路的存在,像房子、人群、街道……都是我们生命力所展开的部分。
  
  我们的生命,正常的形态应该很广阔,若要过一个正常而有宽广心胸的生活,那么对于目的性、目标性的执着就要降低。目的性愈高的人,生活领域就愈狭隘,当目的性一确立,就表示意识形态已建立。
  
  人生要有目的,但切勿执着
  
  人生当然要有目的,但这个目标不要太坚持,否则,生活就不会开阔。例如,修行的人要过自在的生活,这是一个目标,但当你执着于一定要自在,或执着于所谓的自在的定义,那就已经不自在了。所谓自在就是随缘,境界来临时,就随顺其势,当境界不好时,要懂得如何守住,当境界好时,也知道利益众生,总要借着这个「缘」去发挥,把握基本原则,就知道该如何办事情。
  
  在生活中好好地运用这个原理,心境就能很清净、很坦然;得之,不会特别高兴,不会去炫耀,失之,不会特别伤心,不会去烦恼。我们凡夫,有所得时,必定有满足陶醉的情况,失去的时候,也必定有忧伤哀怨的心境。我们要尽量地将这种得失心淡化,不要太看重,也不要刻意追求。如果能这样,在家学佛的人就能达到很高的层次,生命的品味也一定能够超越一般人,当然也就能心无罣碍,清净自在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