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82愿--【见欢悦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扶养佛。】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82愿--【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广释】看到生活在顺境里,很欢乐的人,要当愿众生,常常都得到安乐自在,心时刻与法相应,如法修行。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见到欢喜快乐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得安稳快乐。怎能得到?首先要知足,后要忍耐。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要欢喜来供养诸佛。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见欢乐人」:看见有欢乐的人。「当愿众生」:也当愿众生,「常得安乐」:常常都得到安乐自在。「乐供养佛」:常常愿意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大愿法师简释】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见种种人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善巧发愿,见到那些乐著人要怎么发愿,见到无乐人要怎么发愿,见到贪著享受的人要怎么发愿,看到那些打扮得珠光宝气的人要怎么发愿,乃至于看到那些很朴素、很淡雅的人要怎么发愿来修。
  
  接下来是“见欢乐人”,看到那些生活在顺境之中,事事如意的欢乐人,看到这些在顺境之中很快乐的人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发愿呢?要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不单单是现在快快乐乐,而且要能够永远快乐。怎样才能够永远快乐呢?“乐供养佛”!
  
  佛陀是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众生,所累积的、所成就的福德智慧是浩瀚无边的,乃至于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一切世间天人、乃至于转轮圣王、声闻、缘觉的功德的总和。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乐供养佛”,就能够“常得安乐”,而且不单单是事相上的以财物来供养佛,最殊胜的是如法修行是“乐供养佛”——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普贤行愿品》是讲道后普贤,其实是已经圆满成佛,已经成就佛境界的道位普贤的境界,所以说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放在《华严经》的最后面,最极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我们心性的本体、本觉。这个现相呢,外在的相是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求生极乐,其实就是归到我们的真如性海里面去。
  
  《行愿品》里面列举了七种法供养:
  
  第一是如说修行供养,世间的财物供养是有为法。有为法一定是有生就有灭的,所以以财物供养虽然福报很大,但是还会有穷尽的一天。世间最可尊贵的是智慧,而不是财富,唯有智慧才能够让我们超出生死轮回,智为能度,信为能入。所以愿我们时时心与法相应,是“乐供养佛”。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华严经·十地品》上面说,“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是“乐供养佛”,诸佛菩萨如花果,众生是树根,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花果。
  
  第三是摄受众生供养。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这个四摄法来摄受众生。有些众生他对于佛法一开始没有信心,对于你也没有信心。我们如果能够以四摄法来摄受他,让他对你有信心了,你再跟他说佛法,他容易接受,容易依教奉行。所以摄受众生供养是“乐供养佛”。
  
  第四是代众生苦供养。
  
  能够以同体大悲来代众生受苦。所以经论上说佛菩萨看到众生造罪业的时候,就好像自己的肢体受到伤害一样的,生大悲心,生怜悯心。
  
  第五是勤修善根供养。对世间的一切都能够无贪、无瞋、无痴,是勤修善根供养。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起贪欲心,这个是成就无贪善根;对一切不如意的境界不起瞋恚心,是成就无瞋的善根;对一切事理通达明了,业果如理取舍,是成就无痴的善根;精进修法是成就菩萨的善根。勤修这些种种善根是“乐供养佛”。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
  
  第七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修好这个七种法供养是“乐供养佛”,就能够永永远远都非常快乐,恒时安乐。所以说我们看到那些生活在顺境里面的人的时候,要生欢喜心,要随喜他们的福德,并且也祝愿他们和一切众生都能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欢乐人是真正生活在顺境中,有喜乐的人。见到这样的人,要「当愿众生,常得安乐」,希望能永远快乐。但快乐什么?「乐供养佛」。这不是叫你整天拿钱给佛,而是能乐于修行,达到觉悟的目标。你既然很高兴,就希望你也高兴于修行,赶快觉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