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79愿--【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广释】见到不事修饰,简朴自然的人的时候,普愿一切众生都能透过外相见到本然,恢复自然的状态,抖擞精神而修行苦行。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见到不严饰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弃一切修饰的所好,具足头陀(苦行)的行门。
头陀译为抖擞,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难;也就是常精进不休息。头陀行有十二种:⑴住阿兰若:即寂静处,远离喧哗的地方。⑵常行乞食:不食僧团之物。⑶次第乞食:不选择富贫之家。⑷日中一食:一天在日中时,只吃一餐,过午不食。⑸节量而食:只受一钵之食。⑹过午不饮浆:在午后不喝乳蜜之浆。⑺着粪扫衣:捡人所弃之布,缝衣而穿。⑻但有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⑼冢间而坐:住在坟墓之处。⑽树下夜宿:在大树下坐单,但不宿过三夜。⑾露地而坐:坐在露天的地方,不怕风吹日晒。⑿常坐不卧:也就是夜不倒单,结双跏趺坐而睡,而不横卧。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见无严饰」:见着没有庄严、没有严饰、没有戴满身珠宝,或者璎珞,这样的人。这时候,又「当愿众生」:不是说见着不严饰的人,就说这个人真是节约,真是好啊!那么就或者很欢喜,或者很看不起的,种种的妄想就生出来了。不要的,要当愿众生,「舍诸饰好」:把一切的严饰,这种妙好的璎珞、珠宝都舍了它。「具头陀行」:修抖擞精神十二头陀这个行--或者但三衣,或者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或者常乞食,这十二种头陀行。修这个头陀行。
【大愿法师简释】看到那些不事修饰,不怎么打扮,淡雅自然的那些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舍诸饰好”,不要去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要恢复到我们自然的状态。
“具头陀行”,头陀翻译为抖擞,抖擞精神而修行苦行。十二种头陀行——树下坐,日中一食,着粪扫衣等等。但是现在什么是头陀行?最重要的是不起妄念是头陀行;离贪瞋痴是头陀行;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头陀行;能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能够不攀缘是头陀行。
我们要向法常禅师学习。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禅师会下,得个入处——闻法悟入。
他去请教马祖道一禅师,问他说:“什么是佛?”
马祖很直接答他:“即心即佛。”
他又问:“什么是心?”
“即佛即心。”
马上他就悟入了。悟入什么?即心即佛。
什么是佛呢?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真佛,是法身佛。三十二相的化身佛是随顺众生机缘而化现的。所以华严里面有个教义就说,要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为什么?乃至于化身佛的法界都是有为法,有生就有灭,有化现就有入涅槃,所以要能够安住于一真法界之中,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法身佛。
再问,既然是即心即佛,那么什么是心呢?“即佛即心。”
什么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呢?我们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念头与念头中间的空当,它是心体湛寂,心体圆明,灵明不昧。这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心,所以说“即佛即心”。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禅师马上在六祖大师启发之下,马上就悟入了。这时候善的念头也没有,恶的念头没有,这个中间灵明不昧的,不是你的真心本体是什么?就是你的真心本体。这一尊本自具足的自性天真佛就是你的心,“即佛即心”。
法常禅师言下大悟,马上他就“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妄心息灭了,马上就入深山去专修,去清净修持。
然后到最深的山里面去,作了一首偈子说: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屋向深居。
“我以荷叶为衣,以此荷叶我就衣服用不尽了。有几棵松树,我吃这个松针就食有余了。世间人刚刚知道我的去处,我马上又往更深的山里面去。”这样子具头陀行,不攀缘,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这样子清净地专修。
后来马祖道一知道了,就想试试看法常禅师到底是不是真开悟了,就派个出家人来试他。这个出家人就专门来找到他,就问他:“顶礼法师,法师在这里专修什么?怎么修?”
法常法师说:“我以前拜访马祖道一禅师得个入处。道一禅师开示我,‘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得个入处以后,我现在能够安住修行。”
这个僧人他是道一禅师派来专门考验他的,他就故意说:“哎呀,你可能搞错了吧!现在马祖道一禅师不是那么说了,他说是‘非心非佛’,不是说‘即心即佛’。”
法常法师他就说:“这个老和尚,专门用这个舌头来哄骗众生,我不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去告诉马祖道一禅师。禅师就很高兴,很欣慰地说:“梅子熟了。”也就是说法常禅师是真正地开悟了。
能够悟入的时候,也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我们看到那些淡雅自然的人要这样子地发愿,愿他们都能够不重视外在的这些庄严,而能够内心以智慧、以慈悲为庄严,能够如如不动,不起妄念来修头陀行!
其实我们见任何人都要能够透过相而见到性,不管他是严饰人也好,还是简朴的人也好,都要能够由外相而见到他本具的佛性。这样子才能够心行平等,才能够怨亲平等,不起爱憎,要这样子地来修就是正确的。
苏轼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就作过一首诗,是写西湖的:
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的。同样的,我们看一切人,不管他是打扮得珠光宝气也好,还是很淡雅也好,很朴素也好,我们都是由相而见到性,不管是见到任何人都要能够欣赏他内在生命力的绽放。祝愿他内心的智慧之花能够灿烂地盛开,能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皎洁”,能够无怨无悔地活在人间,能够勇猛精进地走向佛道!即人间而成佛道,即人间的待人接物、日用云为而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出世间,不要以为是离开这个世间还另外有一个什么出世间,我们的心清净,当下的世间就是出世间。一定要这样子地来体悟。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在反面的意义上,也就是指无严饰、不装扮的人,当见到这样的人时,也一样要提高警觉,「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各位要注意到,这里并没有说见到严饰人要告诉他不要化妆,而是希望他更进一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对于无严饰的人,则希望他能「舍诸饰好,具头陀行」。头陀行是修苦行,但此处的意思是要我们恢复自然的状态,而不要过奇装异服的生活。所谓自然的生活,就是够用的生活,不必特别刻意的去装扮。
头陀行在古印度有其特别的意义,有所谓的十二头陀,就是修十二条苦行的原则,也有十头陀、九头陀等,这与九指头陀又不同。九指头陀是说将一指剁下来供佛,八指头陀则是剁两指供佛。不过剁手指头供佛,并非很理想的情况。伤身的供佛法,只是表明你有这份赤诚心,但并不表示你对「道」真的有信心。所以这里说见无严饰者,希望能修头陀行,是说不染物欲,而物欲在基本生活上,随着时代的演进是会有所不同的,所以头陀行也不必拿古代的标准来相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