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华严经 >

《华严经·净行品》第70愿--【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云端佛学

  《华严经·净行品》第70愿--【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广释】看见池塘和沼泽地的时候,愿一切众生成就如佛一样的语功德---无量辩才,演一切法。
  
  【梦参老和尚简释】语业满足,这是很不容易的,见到哪一类众生,就给哪一类众生说什么样的法,怎么样说能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是一种语业满足。再看,我们现在世界各地语言都不一样,英国人说英语,法国人说法语。德国人说德语,日本人说日语,我们中国人说汉语,各各国家都不同。就同一个国家来说,每一个地区的方言也差别很大,不靠翻译是根本听不懂的。
  
  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如果没有语言的善巧。众生听不懂。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利益,不像佛陀一样。圆音一演,众生随类各得解。
  
  有一个故事,是佛陀语业满足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他想知道佛陀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于是他就随着佛陀的声音,运用他的神通力一直飞。他发现,不管他飞多远,佛陀的声音都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始终都那么大,最后他飞到了不动世界不动如来的刹土中也一样。
  
  这个世界的菩萨都很高大,这时候菩萨们正在用餐。大目犍连坐下来歇脚的那个城墙就是他们用餐的钵,这时候有个菩萨看见他的钵上有一只小虫,就想把它弹走。他们的佛陀告诉他,让他不要弹走它,说:唉,这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大弟子,大目犍连,他为了测验释迦牟尼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而来到这里的。
  
  接着不动如来就呼唤着大目犍连的名字,让目犍连把身体变大,于是目犍连就运用他的神通力把他的身体变大。不一会儿。他就跟那个世界的菩萨的身体一样大了。然后不动如来就问目犍连尊者为什么要来到这儿,目犍连尊者就把这段因缘说了,最后且犍连尊者想运用他的神通力飞回本国,不动如来说,你用你的神通力是飞不回去的,你可以念你本师的名号。
  
  于是目犍连称念本师的名号回到佛陀的身边。由此可见,如来的音声是充遍法界。当然。如来的身业和意业也都是充遍法界的。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假设见到池沼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语业要满足,用善巧方便来演说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若见池沼」:若见这个池--水池,和这个沼,沼也是有水的地方。有水池的地方,好像文王修这个灵台、灵沼,他那个台就叫灵台,沼就叫灵沼。
  
  在《诗经》上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那么这样子,古来的人也都对游泳、放生池、这个水也都很注重的,所以就修一个池,又修一个沼,在那儿养鱼,那么与民同乐。这个水池是水比较干净一点,那个沼的水就比较浑一点。
  
  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见着水池子这个地方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语业满足」:这个语业是善语,善语的业圆满了,不是那个恶语满足了。善语是什么呢?所谓「慈悲嘴,方便舌」,所说的言语都是不离道德这个理论。「巧能演说」: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众生听见这个法,发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轮回,修这个出世法。
  
  【大愿法师简释】看到池塘和沼泽地的时候要善巧用心,沼泽里面有种种的植物、动物,都能够各取所需,都能够得满足。同样的,我们看到沼泽,也能够愿一切众生成就如佛一样的语功德。四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成就无量辩才!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能够“巧能演说”佛法,能够契理契机,帮助各种根机的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见着水池子这个地方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语业满足」:这个语业是善语,善语的业圆满了,不是那个恶语满足了。
  
  善语是什么呢?所谓「慈悲嘴,方便舌」,所说的言语都是不离道德这个理论。「巧能演说」: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众生听见这个法,发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轮回,修这个出世法。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池沼是泥泞的地方,比湖小,是河流的回旋处,就像山的峰回路转处,是较宽敞的地方,可供人休息,让车交会。河流的回转处是沼泽地,里面有种种动物、植物、奇珍异物,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要使众生语业满足。社会是聚落而成,集人而生,因为各人嗜好不同,理念不一,要如何让每个人获得应有的利益,让大家都满意,实在不容易,需要高度智慧。智慧一开展就知道如何化解各种不同的理念,化对立为统一,此即真正智慧的关键所在。所谓「统一」并不是黑白统一或者是非统一,而是要从理念或观念上去转过来。
  
  例如,学佛人常有正法与邪法对立的观念,其实我们要使正法能包容邪法,邪法不妨碍正法;在「包容」的同时还要能教化,使邪法转过来,亦即弘扬正法时,能善巧方便,甚至不谈佛法即能让对方行正道,此才是重点。这是高度智慧的表达,我们称之为「巧能演说」。所谓「语业满足」,并不一定是让每一个人都很高兴,而是要大家有共识,此才是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