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第67愿--【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广释】看到,或者在享用果实的时候,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位的胜妙果实,能够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一真法界之中安住!
【梦参老和尚简释】前面花开是行因。在因位上努力,花开了必定结果。见到果实了,愿一切众生得究竟的菩提果---佛果。
平常我们就应该懂得饮水思源,知因识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种下的种子是稻谷。收获的时候不可能收获小麦,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有什么因,必定得什么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我们的心念刹那刹那生灭,刹那刹那流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每一心念的生死都是我们来生后生的因。这个因怎幺去把握,怎幺去圆满就全靠我们自己了。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敢不弃恶从善,弃染从净吗?
总之。现在我们所遇的境。我们所受的苦。所得的一切果。乃至于一饮一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都是我们过去的因。现在我们把这些生死苦乐之因通通放弃,换一个学法之因,行法之因。实际上。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就是修行因果,或者用比较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修行业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哪怕地狱里面的罪苦众生得到一点点微风吹来的清凉。都是他往昔修得一点善业的结果。
相反地,当恶业纯熟猛烈,不夹杂一点点善业的时候,精美的饮食一到嘴边,就化成熊熊火焰。就好象目连尊者的母亲,目连尊者得道以后,看到他母亲在饿鬼道里饥渴难熬。就把一钵食送给他母亲,结果这钵食一到他母亲嘴里就成了一把灰,可见恶业现前,圣人也减轻不了他亲生母亲的一点点痛苦。修行是自己的事,而寒冰地狱的众生遇到烈火猛焰也会冷得发抖。炎热地狱的众生碰到雪花也会热得难以忍受,这都是业啊。跟外境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所见所遇。所受的一切,都是往昔业的显现。
以上是世间道的因果,出世间道的四谛。十二因缘。也离不开因果。四谛就是了知苦,感受苦的煎熬。然后努力去寻求苦的因——集,集就是善恶业的招感,然后根据佛陀的教法,修习三十七道品。最后得到灭——苦的解脱。这一切,苦集灭道,都是因果的显现。
还有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支。发无明为起始支,为原动力,中间以爱取为滋润,为索引力,然后就产生了有。生老病死,一直流转下去。如果我们不修行,不截断其中的流转支的话,如果我们把十二流转支反复的观,观得纯熟了,我们就会发现,没有别的,纯粹只有业果的展现。
至于大乘道的六度四摄,无量无边的行门。也都是业果的非常善巧的利用。发菩提心。度脱自己的业,同时圆满无边的福慧资粮。在这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我们,不管是在家人的经营劳作,还是出家人的勤苦修行,我们作任何一件事的动机。无非都是为了离苦得乐。避开痛苦,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可是我们大部分人追求的是快乐,得到的却是苦果,为什幺?因为我们不了解,不知道导致我们痛苦和快乐的根本因——心的造作。心造作出来慈悲,我们就得到快乐,我们的心造作出来嗔恚和不满,我们就得到痛苦。
我们的心念刹那刹那生死,刹那刹那造业。我们也就刹那刹那流转,刹那刹那轮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每一心念的生灭。都是我们得到痛苦或者快乐的因。这个因怎么把握,怎幺去圆满就全靠我们自己。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所遇的境。所受的苦,所得的一切果。乃至于我们的一饮一啄。这都是我们过去所集的因。苦也好。乐也好,这都是自己造的,怨不得谁。现在我们把生死苦乐通通放下,一心学法,行法,将来,一定能得法。证法。圆满菩提之果。
因为业果是佛法的精髓和总纲。所以懂得了业果,我们离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也就不远了,当然,如果我们了达空性见,就更能圆满无误的把握业果,修行业果。缘起甚深。业果甚深。
有—位祖师曾经说过:作为凡夫,每当想起业果的时候,我们应当哭泣。我们无量劫来造的恶业太多太多了。业海无涯啊!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假设见到结果实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最殊胜的法,证得菩提大道,也就是涅槃觉道。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若见果实」:假设见着树上结的果实,这时候也「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的这种佛法。「证菩提道」:证得这个菩提觉道,得到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愿法师简释】前面是看到开花,这里面就讲结果。看到果实的时候,要能够善用其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菩提果!我们学了《净行品》以后,我们吃苹果应该这样子地念诵,来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菩提果,“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获最胜法”,什么是最胜法呢??禅宗里面就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顿悟成佛之法是最胜法。
怎样子能够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能够现前,而直了成佛呢?也有六个窍诀:清然住、明然住、灿然住、昭然住、无边清然住和凝然住。
能够做到这六种安住,是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诸法实相现前了,我们开悟了,顿悟了。
“宣说现前自性之六法”,让我们菩提自性能够现前的六种法。
第一是,分别之时自明清然住。
我们要认识心的本性、本体是不生不灭,法尔清净的,我们凡夫众生不可能不起分别念,但是产生分别念的同时,我们要能够认识它的本性,当下安住,这个就是“清然住”。
譬如大海里面波涛汹涌,波浪掀天,这时候我们要了知到浪花的体性仍然就是海水,浪花的外相千差万别,但是本体都是海水。同样的,我们的分别念产生的时候,去看种种的外相,但是我们要知道,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第二是,无念之时不灭明然住。
当我们处在心性无念之时,也不是真实入定,也不是掉举昏沉,而是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认识到分别念的本性,当下安住,是“清然住”;然后认识到无分别念的本性,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第三种是,显现之时自明灿然住。
显现外境山河大地、我、人、众生,这样子一切种种色法境界相的时候,我们的心无执著,自明显现地安住,是“灿然住”。
其实这些大圆满的窍诀跟禅宗,跟显教的经典都是相通的。《圆觉经》上面也有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其实都是一样的,这四句与这里面六种安住之法都是相通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是自性“灿然住”,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不会去攀缘外境,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心无执著灿然安住。
具体用的方法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舍识用根,对一切的显现的外境都用六根的根性来照见它,不要用六识去分别它,就是“灿然住”。
第四是,执著之时皆明昭然住。
产生能取、所取的妄心执著的时候,也不会去息灭这个妄心,而能够明了它的本性,昭然而住,要知道能取、所取都是自性所显现的。前面是显现的时候“灿然住”,就已经是能够不著相。不著相以后,在任何的时空之中都能够不攀缘外境,心里面不起妄念。
但是不著相是不是就说能离相呢?那也不是,离相也不对。要不著相、不离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也就是我们《圆觉经》上所说的“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因为你息灭妄心的念头仍然还是妄心,还是妄念。所以对妄念怎么样?不随它,不压制它。随它跑是凡夫,就会起贪、瞋;压制它就是小乘;所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第五是,入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入自性大定的时候没有分别念,也就是“无边清然住”。入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这个世界是妄想境,时间、空间都是妄想境,凡夫妄执而产生的妄想境,一切的境缘,一切的山河大地、人、我、众生都是妄想所蕴积的。《首楞严经》上所说的,无明为风,执著为金,知见为火,爱欲为水,妄现山河大地。
无明为风,为什么会有无始无明呢?最初无明是怎么样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本来就是法尔清净的,但是我们不能够体认到自性,真如妙性,一念无明妄动就觉上生明。我们自性本来法尔清净,但是我要了解,我起一念要了解这个法尔清净的这个自性,这样子就有了能所对立了,“无明一念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所以是无明为风。
执著为金——一切众生有执著,所以世间就有坚硬、坚固的东西,这个就为金,就形成地大。
知见为火——大家见解各不相同,就有对立,就有争执,就有碰撞,要碰撞就有火花。
爱欲为水。地、水、火、风都有了,妄现山河大地。所以我们能够入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原来整个世界都是妄想境。那就怎么样?我们就能够入自性大定,就能够“无边清然住”,知道境界相都是妄想境。虽然相是妄想境,但是它的体性还是真如实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了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知道妄本空,它是无根的,所以我们能够毫无畏惧,能够不怕烦恼,能够转变它,因为它本来就是妄的——了妄本空。
知真本有——我们正面的慈悲、觉照,这些是由本觉理体上所显的,所以我们能够了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相是妄的,体是真的。所以我们在自性大定之中能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知道妄想境是虚幻的,所以就不会去头上安头,去分别取舍,不分别取舍妄想境,不会去分别外在境界的美恶好丑,就是不加了知,就是“入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第六是,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
“了知此要趋至瑜伽顶”。自心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住而住,无住为本。无住而住,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有障碍地在法尔清净的一真法界之中安住,就称为“凝然住”,也就是《圆觉经》上所说的“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没有二元的对立,就是既无外散,也无安住。
华严上就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一真法界而幻现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入自性大定就能够还归此法界。
“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就能够知道这些,知道安住心性的六种窍诀,如实修行就能够趋至大瑜伽的顶峰,就能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所以我们在享用果实的时候,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位的胜妙果实,能够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一真法界之中安住!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果实就是一般所讲的结果阶段,也就是最后证得菩提道。修行的过程,是以菩提道为最终的依归,就像大树开花结果一样,是生命力的展现,展现之后要获得一种结果,也就是证得菩提道、获得最胜法。但是人生并非只有修行才能得道,有些人反对修行,认为是自讨苦吃,你固然可以不修行,但你的人生却不能不调整,因为调整才能免除痛苦。你必须调整不当的观念与行为,使人生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就是获最胜法、证菩提道吗?所以,「调整」和「修行」的意义其实很类似,只是名相不同罢了。
有时候,我们不要太执着于名相,尤其在跟人家谈佛法时,如果对方不喜欢听,更应该注意,例如劝人戒贪,只要说吃对身体不好,千万不要说贪吃会下地狱。只要能使他止恶就达到目的了。又例如要表彰人家做善事,只要说我们行有余力多为善、多积德,在社会上才有意义,不必一定要说些「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善根福德」的佛家道理。因为对方有「法执」,学佛人不要跟着一起执着,他执着由他去执着。
我们既然希望能影响别人破「我执」,自己就更不能执着于名相。所以并不是非要用佛法的术语,才能讲佛法,有时可以不用这些术语,仍然能达到弘法的目的。在弘法利益众生时,要善巧方便,采用契机的方法,将佛教正法善巧运用,让对方明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例如,我还未正式出家前,有一次和几位同事到餐厅聚餐,有人暗地打主意要让我破戒,结果第二道菜鱼上来了,因为吃素的人较敏感,能感觉到鱼被生剥活煮的恨与怨,当时我就说:「这条鱼是活的!」大家不信,把鱼翻过身,果然是带血未熟。重新回锅再煮,端回依然未熟。我就趁势说:「鱼菩萨已示现,要度你们吃素。」以后的几道菜,大家在吃荤时,就心有顾忌,再也无法无愧的开怀大吃。所以并不是天天说教要人家吃素,就能达到「戒杀」的目的,总要契机才能使人破法执,获最胜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