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义蕴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信息来历:中国释教网 作者:李炳南老居士 宣布时刻:2012-05-18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三界无安。如同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统统众生。所怀孕心。刹那生灭。本来无常。众苦交煎。本来无乐。四大假合。本来无我。血肉脏腑。本来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依恋苦海。头出面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窍门。教人起修求证。但须持久劫波。精苦工夫。断尽三惑。方证真如。可怜末法众生。根器浅劣。五浊恶世。欲尘牵缠。能行能断。几等麟角凤毛。不获普度。岂佛本家。故于八万四千窍门以外。而又开此念经往生一法。是说本经之人缘也。
◎此法之奇。不经祇劫。无须断惑。未证真如。便可取得常乐我净。众生往生。皆是莲花化身。寿命无量。毫无众苦。生平补处。宽大利便。普应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钝根如愚夫愚妇。均可证入九莲。利根如华严善财。端由圆成佛果。依法行之。万修万去。求解毕竟。三藏难穷。故修他门。皆须信解行证。惟修此法。只重信愿行持。而本经文法。更为怪异。不谈巧妙。然无一处不含巧妙。深者见深得深。浅者见浅得浅。亦可谓三根普被之绝妙文章。惜乎减劫之时。众生福薄。或笔墨障重。或我慢贡高。胸横私见。不曾深求。辄对经文。妄生离间。遂使大好慈航。不愿乘渡。戋戋悲若辈惶惑。兼悲经道蹇遇。是述义蕴之念头也。
◎本经文简而显。义丰而微。简则事不支蔓。显则音易宣流。丰者万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岭看峰。固皆有得。屠门大嚼。总属空咽。亦犹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为知味也。森林日诵。虽定常课。求诸法会经筵绝少开演。宁非迹似显彰。而实处隐晦耶。诚以经体裁栽。有类叙事。弦外之音。未能遽会。致令浅尝之人。轻生议论。有谓契合钝根下机者。甚有谓是告白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各人。视为语义平时。不敷讲论。偶有讲者。而哲学文学之侪。亦存无甚可听私见。噫。均过矣。述者早岁生理。亦具此等错误。后遇常识。指谓本经性相律密藏通别圆无不尽蕴。但须会于笔墨之外。从兹再读。始觉酪酥醍醐。乳中具备。赞叹立言玄妙。宛如无缝天衣。昔贤天亲。初谤大乘。其反悔过。欲自断舌。无著教以改赞大乘。即是补过。因之不揣谫陋。师其故智。实为自补前愆。兼为谤本经者。普作怨恨也。
◎本编所述。专为经文含蕴。偶举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经结构。内外精微。事理法轨。摄无不尽。从生尊重。藉坚信行。并非释经。亦非阐扬净土义理。盖古今注释之家。各有独到。而净土义理。贤、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详论。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机修士。阅此义蕴。须与拙辑本经摘注。或他家详注合观。方解所云为何。此编乃经注之注。故必以解经正文为先。如法会众证别离序十六尊者行业。及禽鸟演法分三七道品等处。尤证不了经文。无从索解。
◎金刚经传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为后裔诟病。本经亦由前人析为十二分。但诵者多未依从。兹取比较经文。易于搜查。更不妨作科判观。特回收之。实非有所主张。谨以十二分标题。标于文前。经文顶格恭录。义蕴低格附后。
◎本篇成于芦桥事务。三巴道中。落难之次。参考无书。不自藏拙。辄喜闹事。其间纰缪。谅必繁多。尚祈国内 大善常识。不惜匡教。为幸。
述者谨识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个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诋毁语。苦恼语。欢欣惊叹语。遭受附和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混合。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岂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惊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以致一句。好事宽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初步者。亦标佛说。只是编制。岂若此经贯穿一如耳。
法会众证分第一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公共俱。
经家谓此段曰提倡序。其意谓依于人缘。引起发端。他经多有启请说法之人。此经深微难晓。故无人启请。只记来会介入多少听众罢了。然亦该当著眼。内中究为多么根器。以及何界众生。可以想像此会之郑重宽大。非复通俗。如舍利弗之伶俐。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处死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均具辩才无碍。离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难陀之博闻强记。摩诃劫宾那之才艺。放牛难陀之智慧。文殊为统统菩萨之上首。弥勒为当来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进之勇猛精进。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拿手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屈曲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好处。是此窍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于无字句处隐然显现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轻蔑净宗。自问果比舍利弗诸阿罗汉。及文殊诸大菩萨怎样。不识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当。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态。自应圭臬诸尊。借作良药。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侯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罗之长命。当凛果报凿然不虚。鉴阿冕楼驮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妇打胎。尚须顾念世法。检核行径。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彰净土窍门之大。亦以更正众生各种邪见。故示楷范。俾得意师。另外诸天公共。万类不齐。闻法往后。各能欢欣信受。个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单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窍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世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伶俐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笃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渺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对象。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面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统统经典。垂训后人。概略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否则。惟其初步一语。说有西方。指解说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如同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别的。狼藉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此刻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迢遥。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已往。不属未来。正是此刻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此刻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天下一劫。为仙人天下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快要三千年月之久。若于仙人天下时刻相比较。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逐一相有八万四千好。逐一好有八万四千光亮。遍照十方念经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经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亮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彷徨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另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天下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此刻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忤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难道尚难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此刻理解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全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释修养。大异通俗。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肃静六尘。任人追逐。等于说法。众生尽情享乐。等于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天然。绝无半点始末。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屡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纲要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洗浴。随意舒服。皆说极乐凡间享受欲尘之乐。天然皆生念经、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航行十方供佛。生平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如同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称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作甚苦乐。每每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智慧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脱节之法。只有任运忍受罢了。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外。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统统沈苛。要领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泛泛。此真堪称不行思议。细观本经两纲要领。妙用已觉无限。既可叫醒钝根使知苦乐。提倡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智慧人知其所苦。有法离开。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存亡。古今大德咸云。横超存亡。乃为出格窍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随处诱掖学人。各种利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出格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好事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玄妙香洁。
此天下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崎岖高卑。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外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干枯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聚。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均衡。如同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韫饣圆永茂。香色郁霭。光亮领悟。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调换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天下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天气有寒淡漠暑。骤雨狂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偶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革。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落难劳累。极乐天气。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轻风和畅。新爽清冷。水具八种好事。布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平滑。舒体养根。既无劫运。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调换极乐之乐触尘也。
此天下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外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岂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着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腌臜。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诸天罢了。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俊丽。何况饮食化成。人未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越发肃静。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覆盖香中。犹一珠涵浸国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调换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疆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别离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肃静。以身具三二相、敷利统统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绩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行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扶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天下之声音。类甚伟大。呵叱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纵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抽泣声、憎恨呻吟声。各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外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应承。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大家动听。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天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扶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统统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往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大家共闻。赏心悦目。皆大欢欣。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调换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
此天下之滋味。无论其五味八珍。山海异品。老是秾血皮囊。肮脏筋肉。秽质毒液。殽杂难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类。亦难免虫污蝇玷。纵令刷洗炮制。终难去其原本不洁。况须颠末采办、碾磨、刀砧、釜灶、盘碗。统统贫困。须臾之餐。费尽无数之力。转下咽喉。渐变臭秽。饱后扪腹诩然得意者。岂知装藏一袋尿粪。笃志思之。实堪大呕。极乐之味。大差异此。大本略云。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布满个中。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觉得食。天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既不烦劳。而又清洁。两土合观。当知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不净味尘。调换极乐之妙净味尘也。
扶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生到极乐。便具神通。此举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别的。到此地步。乃真能恒沙佛土。任运而生。不然徒逞狂言。自他两欺。无有是处。
媒介娑婆极乐相距甚遥。但净功成绩者。即是栖心极乐之人。在极乐者。能以少时。遍游十万亿土。是其化游。在娑婆者。刹那之间。可生极乐。是以向往。神与化则不受时刻空间之限定。此处标出。特以反应前文。证明以此达彼。训斥事也。另有一说。无量法界。本皆妙明觉心。故古德云。众生心性本具乘薏。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树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凡夫惟知饮食男女。上者百艺文章。再上则治国平全国。如是罢了。殊不知饮食男女。假缘而有。时时迁流。终须失散。到头落得酸泪两行。苦肠寸断。不过金风抽丰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楼。百艺文章。呕精心血。争长较短。誉毁由人。纵能传播千古。直等黄金用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治国平全国。说来岂免攀龙附凤。攘利争名。便到伊周之业。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因为本身对付宇宙人生。无澈底熟悉。故亦不能永世出民水火。若问死后。无非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荒蒿共一邱。此皆凡间有为之法。总属五欲六尘。依缘而有。刹那生灭。如同露电。海市蜃楼。凡夫不悟。陷溺个中。妄起颠倒。翻覆追求。甚至生平耐劳由此。多劫循环亦是由此。但是真拭魅者维何。即本身之本妙三宝性德是也。昔人谓统统众生惑业苦三体。是不行思议三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阴色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焰即火故。惑即般若。见思无明。本无表里中间诸相。如波即水故。业即脱节。有漏缚著。本无能缚及所缚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瑰宝。般如果佛宝。脱节是僧宝。蠢动含灵。无不具足惑业苦三体。则是无不具足三宝德相。只是入神太深。自不觉耳。果能识得天性。众苦缚著。一时脱节。心等太虚。顿出三界。自觉觉他。成大慈悲。此乃大雄真常奇迹。差异世俗生灭幻法。三七道品。即为剖析三宝德相之雷音。赖由震破无明。指出觉路。知念三宝。显彰性德。直趋菩提。超凡入圣。倘再回想前缘。定成嚼蜡矣。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妄法尘。调换极乐之处死尘也。
上来所说。疆域树池楼阁等为色尘。天气池水等为触尘。檀树莲花等为香尘。天乐众鸟等为声尘。化食现前为味尘。三七道品为法尘。云云说明。取其易明粗相。实则每举一事。即含数尘。如四色莲花。是香尘、亦是色尘。众鸟天乐。是声尘、亦是色尘。水是触尘、同是色味二尘。其他各尘。又无一不具触尘。为归根结柢。均是法尘。何故故。经曰。阿弥陀佛今此刻说法。所说何法。自第三至第五。此三分尽是弥陀所说之法。为释迦世尊转演者也。粗读不外认是略说极栏髦种肃静罢了。殊不知金针暗度。是借六尘代说法事也。前五尘皆用反衬之法。使有欣厌。至末一段。则直以三七道品作狮子吼矣。故每分结处。必曰成绩如是好事肃静。肃静者。是指极乐物华灿璀之美。好事者。是指六尘说法也。问曰:法尘专说道品。固无论已。前五尘转比娑婆佳胜。岂不重生染著。何能谓之说法。答曰。是非较量。有所欣厌。厌此即思脱节。欣彼等于出离。理上论之。固难免于染著。事上论之。便为往生坚愿。往生往后。染著极乐六尘之心。天然亦归没落。是借染著而医其染著。以是经曰。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多有生平补处。盖听北里曲。则兴淫邪之恶。服俊丽裳。则起骄慢之念。闻栴檀气。则发慕道之心。亲袈裟辉。则生出世之想。良以境由心造。心亦因境而转。极乐诸色。皆有化佛。诸声皆演法音。朋侪乃听法及盛花供佛之众。等于后文罗汉菩萨之流。六根所缘。不离三宝妙相成德。以楔出楔。转识成智矣。故六尘说毕。方曰天然皆生念经念法念僧之心。既曰天然。是与三宝两相契合。岂复染尘云乎哉。
问曰。有声尽是演法。而天乐鸟树看成人言乎。答曰。不如是也。言语笔墨。谓之著名句文身。然亦有殊国差异。各趣分限。人当必要人言。而他趣则否。中国人必要中国言。而他国则否。往生极乐者。殊国各趣。为数甚多。可以推知人言并非重要。八音万籁。谓之无名句文身。但会其趣。各成音律。此处诸声当为无名句文身。其音各随众生之识而转。靡不贯通。华严经曰。一音具众音声海。随诸众买卖乐音是也。色香味触。声音俱无。亦是说法。有感斯通。皆在言外。又奚拘泥天乐鸟树必作人言耶。况往生者。俱具天耳。又有弥陀威德加被。解诸众声。复何疑哉。
彼佛疆域。无三恶道。
经云。无三恶道。显然另有三善道。如是得非仍居六道。未出循环欤。曰否否。盖往生之人。水平既不沟通。说法自分次第。娑婆本师。法分五乘而演。极乐慈父。为契群机。亦必如是而说。初机众生。未得无漏伶俐。只解人天之法。便同人天。迨闻修开悟往后。果证声缘菩萨。方称圣者。魏唐所译大本云。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据此。可知生平极乐。确超循环。
天然皆生念经、念法、念僧之心。
往生众生。功有深浅。根有利钝。大德于生前先已证果。报尽往生者。固所多有。而凡夫具足惑业。于命将终。十念往生者。亦不乏人。以是九品边地。表现往生各种差异。有得有证者往生。可岂论已。而功浅十念之流。虽得往生。在未闻法要早年。难道惑业具足。仍同凡夫。故此窍门。曰带业往生。见佛闻法。此分心念三宝。文有二处。须别离观。一皆悉念经念法念僧。一天然皆生念经念法念僧之心。前者初闻。尚属始末。后系澈悟。乃归天然。以六尘说法之后。得意心开也。到此地步。不单娑婆之六尘。不系于心。即极乐之六尘。亦不系于心矣。且众生之不能出离三界。为缠于别离俱生见思二惑耳。既天然而然心念三宝。是二惑渐断。阶入圣域。以后尔后。始能获得蒙佛授记。生平补处。
按本经六尘说法。共有三分。其间尚含有胜处加行。供佛好事。以及真实证得等事。各有次第。义至微要。其初先成四种净观。众生享乐色香触尘之时。指出宝池莲花四色四光。此四色光。乃修八胜处定之四种净观色。其法略谓观外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余黄赤白。亦复如是。观想既成。此定已就。必久精勤。非可率得。彼土众生。徜徉池上。四色莲花。形如车轮。小则十里。以致六十万里。一花触眼。净观已成。此世数十寒暑苦功。尚多杳茫。彼土刹那游戏。便得于有时之间也。再则得胜好事。于享乐味尘之时。先承神足。供他方佛。诚以厚植福慧。要须遍事多佛。闻法悟证。得到授记。释迦世尊。于已往劫。得值八百四万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扶养承事。观世音菩萨。亦曾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各经典中。诸佛菩萨。类云云事。纷歧而足。然必历经多劫。方能成办。娑婆凡夫。生逢无佛。欲植好事。实莫所由。彼土众生。常以清旦盛花。扶养十万亿佛。一食之顷。圆满宽大好事。复时时随处。普薰以三七道品。终使众生。证得天然念三宝心。而多有生平补处也。
佛德无量分第六
彼佛光亮无量。照十方国。
各注释家。每将弥陀光亮所照天下。举出数量。此只是顶上圆光耳。若所放之光。则不能以算数计量。曰无量。曰照十方国。理解尽虚空遍法界皆涵盖在内。大本彼佛所放光亮。照遍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观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天下。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亦有众鸟无数化菩萨。觉得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逐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逐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亮。逐一光亮。遍照十方天下念经众生。摄取不舍。但是娑婆极乐。距十万亿土。何得云远。以此土当在弥陀光摄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与法佛报佛。一而三三而一也。念经之人。一念响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奚必曰。命终往生。方侍弥陀哉。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只说寿命持久。不说永稳固灭。得非仍有存亡耶。曰弥陀寿命。焉有限量。因经谓阿弥陀佛。今此刻说法。既云此刻。显然尚未入于涅槃。在此时期。权云有此一段寿命。人民指往生未证补处者言。已无分段存亡。另有变易存亡。故仍可曰寿命。盖诸有漏(漏者烦恼异名。漏泄又留住之义。令三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三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恶等善恶业因。由我执觉得助缘。感得六道循环果报身。是凡夫之分段存亡。诸无漏(反于有漏)善。如戒定慧等业因。由未断法执觉得助缘。感得三界以外之净土果报身。是断见思二惑罗汉圣者之变易存亡。即地前菩萨未破尘沙。十地未破基础无明。尚得称曰。有变易存亡。因其迷想渐灭。证悟渐增。迷悟迁徙。亦是无常。故皆曰变易。然与四生(胎卵湿化)流转者则迥差异。而具缚凡夫。未断诸惑。由念经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三界外之净土。较诸修他窍门。必断诸惑。方能证得。已大自制。以彼限于寿命。惑不曾断。难免分段存亡。动经僧祇耳。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特为寿命持久之句。提出证明。将来者说固难知。过去者举征可信也。
往生发愿分第七
个中多有生平补处。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称必定之辞。此曰多有生平补处。乃不尽然之谓。但是生平不得补处。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经变易存亡。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另有二说。大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毕竟必至生平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统统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国菩萨。皆当毕竟生平补处。除其夙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愿。入存亡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即纷歧生补处矣。此一说也。至上根利器。见佛闻法。直证菩提。犹宗门顿悟。不历祇劫。即至生平补处矣。他根尚须渐修。几经变易。此又一说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行以少善根福德人缘。得生彼国。
大本观经。俱云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此处何故又曰。不行以少善根福德人缘。得生彼国乎。盖佛力固不行思议。而众生业力。亦是不行思议。是以同为念经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为业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亮。实自掩蔽。非日不照。故修净者。必需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谓如是嗣魅者。便与带业往生之义有乖。曰是否则。带业往生者。乃识田含藏之旧种子。不加增上缘。无由而起现行。念经之新种子。净缘常薰。念念增添。先起现行。故得往生。旧种仍未断灭。故曰带业。若误解此旨。往生有碍矣。本经揭出此义。特促后学猛醒。读者不行不三请安焉。
执持名号。
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睦事。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不必必然兼修。多招艰辛。本经不云其他。只言持名。显标此是单行一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近代灵岩印光人人。亦主此说。所谓径中又径。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响应。自入三昧。清妙空人人十二字念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若至神念神听。难道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理解。不散不昏。即是不乱地步。到手工夫。夫复何疑。正是回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异常。
若一日至同心用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昔人谓有理与事同心用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头而分之。先以功同心用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划一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划一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好事。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各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心田。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过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因为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因为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沉寂。其七全部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沉寂。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阔别坚守。放心相续。离狼藉转。故曰划一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韶光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从此提倡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同心用心不乱。即平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契约。较诸通途窍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级持矣。纵不至此地步。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外仍希众生取法乎上罢了。
复次。则言行同心用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同心用心。荣华不淫。贫贱不移。坚毅不拔。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时机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修行之人。亦有临终之时。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可怕。或起迷恋。正念一失。便忘念经。皆由平素韶光不切。至此心便颠倒。产生障碍。佛虽慈悲。亦不响应。非佛不来。乃是自不愿去。咎谁归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韶光。何有同心用心不乱。须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临终方遇大善常识。前来开示。教以念经。初闻能信。直下念经。撒手万缘。本身肯去。信愿行三。一时具足。便成心不颠倒。故能响应。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尔之事。各种人缘。必皆凑巧。未可捏词以图徼幸也。行者平素纵不能作到功同心用心不乱。而行同心用心不乱。却要薰成多量种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劝以同心用心不乱者。正防临终颠倒害事耳。
同赞劝信分第九
当信是传颂不行思议好事统统诸佛所护念佛。
今人不信净土窍门。或轻蔑之。本不敷异。坐井观天。拘于见也。是法超出八万四千窍门之外。名曰门余大道。看似泛泛。理实玄妙。其时与会诸贤。尚且如聋似哑。无一人启请宣说。岂后裔执深小智之人。所堪相识。六方诸佛。同出证赞。足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测圣界。直等瞽者数星。盖六字洪名。本如来果海实相。无上甚深。释迦世尊。悲悯末法众生障深孳重。虽说各种窍门。各有畏难。终渺成绩。乃以澈底悲心。运用善巧。教持名号。借果修因。以果能摄因。因亦该果。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弥陀三昧果海。一念成佛。至为怪异。所谓不行思议也。设可思议。当日世尊与六方诸佛。抉择详为演说矣。若必解后始信。恐须劫经僧祇。方有其分。难道错过。切愿闻斯法者。依圣言量。生信起行。莲邦非虚。弹指可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此段经文。不单专为证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同心用心。盖心乱者。皆是牵于欲尘。本经既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传颂。后文又曰。是诸善男人善姑娘。皆为统统诸佛之所护念。是凡起心念经时。即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传颂护念时。一称洪名。四维上下。遍现诸佛。行者身居个中。六根所接。无非皆佛。有尘皆净。无欲不用。心纵外驰。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观想。纷歧而一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虽专念一佛。但阿弥陀翻为无量。是念一佛。即为念无量诸佛。此不外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称弥陀。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是事上确亦云云。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节时刻。便能于无量万万佛所。遍种善根。获不行思议无量好事。此等大自制。闻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释迦世尊。于此土劝修此种窍门。六方恒沙佛土之佛。各于其国均劝其众生亦修此种窍门。此经在此土固为释迦世尊所说。六方恒沙诸佛。既各于其国同声赞劝。亦即六方恒沙诸佛所同演说。是此窍门。已尽虚空遍法界矣。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绝。我以慈悲伤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凡间无能念全。经论所云。不外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经。既已广泛恒沙佛土。乃是永无灭时。此窍门之巨大肃静好事光寿。另有出其上者耶。
闻法信愿分第十
闻是担当持者至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担当持。发愿往生。志切存亡。固得不退菩提。至于受持而心存福报。及仅闻佛名之人。怎样亦能不退菩提乎。须知入芝兰室。观色嗅香。纵各差异。惟具有一兰花印象。遇值三宝。求福求慧。虽亦有殊。必当存有三宝见识。仗此见识。薰入识田。种子早晚总起现行。况又有诸佛护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
此处闻担当持。闻诸佛名。皆为诸佛护念。是一种好处。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一种好处。经云。若能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统统诸天大力大举神将隐形护守。二者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祐。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亮摄受此人。四者统统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监狱非命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业悉皆没落。七者夜梦吉利、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八者心常欢欣、颜色光芒、力量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凡间统统人民敬服星期、如同敬佛。十者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即为诸佛护念之功。乃现世所获好处也。一旦种子提倡现行。心羡极乐。念即往生。万修万去。生皆阿鞞跋致。即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乃未来所获好处也。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前文所云闻者。自系初闻起信。所云受持。亦只诵持罢了。然亦得到大益。但此等初机。或心止福报。于玄妙大道。不敢承当。则辜负世尊彻底悲心毕竟度生本怀。故特标出欲生极乐并非艰巨。能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即可成办。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行。三者具备。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此生若当生三句。证明凡发愿者。皆得往生。亦等于证明欲往生者。必需发愿。去来今之学人而得往生者。无不如是修也。
无上正等正觉。有因果之别。在信解行时为因地。在证后为果地。此一分之先后两段所言三藐三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转。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转可言哉。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传颂诸佛不行思议好事。
净土窍门。唯佛究尽。人天声缘事度菩萨。渐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诸佛证明赞劝往后。闻者方始欢欣信受。是诸佛不行思议好事一也。诸佛说厚道言。教劝恒沙佛土众生信是经典。而是经因以普宣恒沙佛土。是诸佛不行思议好事二也。诸佛护念此经。因而护念受持之人。是诸佛不行思议好事三也。诸佛为护念此经。因以名彰。为众生所闻。得以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佛不行思议好事四也。全文见于本经第九第十两分中。皆系释迦世尊金口鼓吹。传颂诸佛好事之语。
能于娑婆疆域至是为甚难。
娑婆疆域之众生。若透视之。其行无非杀盗淫妄。其心满是贪嗔痴疑。是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形成钩心斗角。倾压架空。弱肉强食之习俗。讲求古今中外汗青。统统生类。无日不在侵扰凄凉中。不外患乱产生不在一地罢了。居于此等天下。饥寒窘困。炎凉横加。暴力欺凌。刀兵贼戕。智人虽有厌离觉心。甚少安修缘分。纵得小安之境。又为五欲勾引。六尘牵缠。心不作主。随顺流转。终不能跃然跳出。是此天下不问际遇顺逆。皆多障道。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无始以来杂妄薰习。恒与身俱之俱生见思二惑。再加生后邪师邪教邪思薰成之别离见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沦落其间。不能自拔。世尊慈悯。演说各种窍门。不过教人断惑。惑断真即显矣。斯之谓脱节。而真能断惑。岂易言哉。达摩祖师云。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定得无生。复云。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横说空间之广。竖说时刻之长。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证者。不几近龟毛兔角。而况此土。各种障缘乎。释迦世尊。偏能于此成佛。此难非复通俗。读经至此。切勿视作平凡赞语。滑口而过。要起警醒心。知是体现此世众生欲求出要。惟有净土窍门。另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蚁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证甚难。末法众生。舍此不修。自量伶俐忍力。得非上齐佛祖欤。
四土九界。统统凡间有情。论到伶俐。个中自多超绝之流。然诸惑不绝。二障未消。总不能澈证真实。如与佛智相较。何啻萤火之与日光。净土窍门玄妙之义。彼等世智。决难窥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误为常识。随其知见。觉得转移。则恐快意宝珠。轻轻弃去。故释迦世尊在诸佛作证往后。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为统统凡间说此难信之法。等于体现统统凡间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经曰。依法不依人。吾辈只宜依经为准。统统坐井观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畅通普度分第十二
欢欣信受。
世尊说已。统统与会之菩萨声缘。无量诸天。无量公共。猛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欢欣也。
回向偈
我释此义已 爇香三宝前 香云遍虚空 以及将来际 化为恒沙佛 齐发浪潮音 九界含识类 尘刹皆不遗 福慧一时足 咸登金刚台 方寸不曾移 何有十万亿 统统器凡间 尽摄弥陀土 宝树及莲池 天乐众香光 凡各种肃静 等无有不同 人皆成补处 地无有娑婆 无有法可说 无有生可度 我愿实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弥陀经义蕴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姑苏灵岩行人传智
净土妙窍门 吾佛大悲心 利钝悉全收 三根皆普被 言简而意赅 无问而自说 最契末世机 莫如弥陀经 炳南李居士 现作维摩身 以笔墨般若 放作大光亮 深入而显出 著弥陀义蕴 博采群经注 复加妙答问 抽丝以搏茧 披沙而拣金 分虽作十二 合信愿行三 信则信金口 诚言无虚论 娑婆多恶浊 今朝苦刀兵 西方纯七宝 衣食天然成 化鸟宣妙法 胜友伙于云 弥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愿则厌火宅 欣得宝莲生 行则持圣号 念念存于心 效法古圣贤 勇猛恒精进 普导于同伦 速出大火坑 先化于台湾 继以及各省 奉行全天下 咸返古老家 因请如岑公 高眼而判断 行人预末座 一睹大欣庆 爰题撰六八 用表思归忱 ,云端佛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