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译解-云端佛学(8)

解  按楞严正脉说‘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华严金光,多指功行,而此经似说本真。自体自用。前位如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此位则一尘一毛,皆周遍法界。互涉互入,即遍即色等具足十玄业用,故云发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地者。应即法界无障碍智耳。’又说‘详此十圣行相,与华严多所不同,故推圣言以求至理,非敢妄生去取,按华严唯识金光,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资中曰: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祗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予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方是大用中一,故今谓是十玄业用,而说法自寓中矣。’若对前二位而言,则前为理事无碍,此为事事无碍用。

 

正文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

 

译文  阿难!这些众菩萨,从二地以来〈注一〉,到此修习毕功〈注二〉,功德圆满〈注三〉,所以也看待此地为修习位〈注四〉。

 

注一  菩萨自二地即入修位,至六地即入无为,七地增进无为,至八地一真如心,无作之行始毕。

 

注二  八地菩萨无作之行完毕,始名为修习毕功。

 

注三  到了九地,已得全体大用,才可称为功德圆满。

 

注四  九地以前,都是在修习位中,究竟说来,不但十地,就是等觉,只要还未到达佛地,就不能说是无修,不过是证意多而修意少罢了。

 

正文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译文  本来前位已修习毕功,功德圆满,应即取证涅槃,而菩萨于功德圆满之后,重起真慈,荫覆众生,利益有情,如晴空万里,重起微妙之云,荫覆世间,同沐清凉之乐。故能障佛果,不得取证涅槃。所以说为覆涅槃海,名为法云地〈注〉。

 

注  真慈如云,覆障涅槃法。故名法云地。

 

正文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译文  如来逆流而出果海〈注一〉,菩萨顺行〈注二〉而至觉际〈注三〉,到此正相交会,名为等觉。

 

注一  如来已到果海,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

 

注二  菩萨将穷果海,急棹智舟,违生死、向涅槃。

 

注三  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于此正相交会。

 

解  此上五十五位菩萨位次,应知断惑次第,初信位即说一切妄想,断尽无余。此为断习气现行种子。二信位中说‘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意念无忘。’这就是伏习气。三信位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方是尽习气。此时欲习初干,未遇法流。对境起念之事,也会偶然发生,再以增上信力,圆伏圆断,三信如木已成灰,永不再发火焰,所以四信以后,经中不再说断惑的话,此时如金已从矿中提炼出来,为什么以后复有很多位次呢?如用金作成器具,作成已精,还要更求其精。这就是有作功用,不求其精,而自无不精,这就是无作功用,以后献帝王,陈宗朝,贮甘露,敬天地,享神明,如古玩奇珍,觉齐佛觉。最后成至宝,镇库藏,这就是妙觉究竟果海。全体大用,于此全显,所以断惑以后,还有很多位次,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般经论中,都不谈此理,只有在本经中谈到。

 

正文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译文  阿难!从干慧心〈注一〉直到等觉。都是最初开始得到金刚心〈注二〉的干慧地一样,一步一步,亲证而来。

 

注一  最初得到的干慧心当中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未经历事造修,未能亲证。

 

注二  此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观音自言‘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正是此心。

 

正文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译文  就这样重重历事造修,单复〈注一〉一共经历了十二重阶次〈注二〉,最后方达到妙觉地步,圆满成就了无上佛道。

 

注一  在造修阶段中,单限于一位为单,总包十位为复。

 

注二  十二重阶次为:一,干慧地〈单〉,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复〉,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位〈单〉,十,十地〈复〉,十一,等觉,十二,金刚王宝觉。

 

正文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译文  这种种地〈注一〉,都是用金刚心来观察〈注二〉,如幻的十种深喻〈注三〉,奢摩他〈注四〉中,用一切如来的毗婆舍那〈注五〉清净修证的方法〈注六〉来渐次深入修证。

 

注一  因地和果地。

 

注二  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因为每一地都各有其功业,若不用金刚王三昧来观察,怕产生爱著。

 

注三  大品中的十种比喻为‘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虽有十种比喻,然而所喻之法不外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

 

注四  奢摩他意为止,既一切法都不可取,即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一切法不可舍,于是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然一切法空,那就取舍双忘,忘心亦寂。这就是依观成止。

 

注五  毗婆舍那意为观,庄严论说‘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毗婆舍那。’又起信论说‘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音,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不住本位即名为止。再进观前途功德,引发胜进。即名为观。这就是依止成亲。

 

注六  止观双运,不即不离,即是清净修证。

 

正文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译文  阿难!这些都是因为第三增进的缘故,方能好好成就五十五位贤圣的真菩提的道路。

 

解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是五十个位次,加以干慧地和四加行,一共五十五个位次,道都是修证真菩提的道路。最后等觉,已至觉际,如已到门前,不能再算是道路上。

 

正文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凡作此观想的〈注〉,名为正观。若是作别的观想,都名为邪观。

 

注  此上五十五位菩提位次,都是以耳门三昧深入,位位不离圆通妙心。

 

正文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译文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此经应当怎样命名?我与众生,应当如何奉持〈注〉?

 

注  奉是奉以自修,持是持以教人。

 

正文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译文  佛告文殊师利:此经名为大佛顶〈注一〉。悉怛多般怛罗〈注二〉无上宝印〈注三〉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注四〉。

 

注一  大就是众生之心,最大最尊最胜,故以佛顶称之。

 

注二  悉怛多般怛罗意为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印表心真如门,伞盖为展覆之具,即表生灭门。此显经中所说,即同起信论中一心二门之义。

 

注三  得此法者,可以出世成佛,为法中之王,如世间传国之玺,得之者可以君临天下,故称无上宝印。

 

注四  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妙理,都从此经中流出,又此经所说,即是心海之全体大用,以智圆照此心海,故名清净海眼。

 

正文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译文  也名为救护亲因〈注一〉,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注二〉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注三〉。

 

注一   历劫亲眷,互相因依,故言亲因。

 

注二  阿难与摩登伽,正为此经当机,阿难历劫多闻,未全定力。摩登伽宿为淫女,都因此经,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注三  此菩提心即是真性菩提,遍知海即是究竟果海。

 

正文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译文  也名如来密因〈注一〉修证〈注二〉了义〈注三〉。

 

注一  如来密因即是自性本具,依此起修,方成真因。又此本三如来藏之全体大用,悟此则为成佛因心,不悟则密具于自性中。

 

注二  观行即是修,不必历事造修始为修。妙悟即是证,不必历位取证方为证。

 

注三  依此修证,了悟如来密因之义。含义已尽,了无余义可修可证。

 

正文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译文  又名为大方广〈注一〉妙莲华王〈注二〉,十方佛母〈注三〉陀罗尼咒〈注四〉。

 

注一  大即是心之体,就空间而言横遍十方,无边无底,就时间而言,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方即是相,言此心具足恒沙性德,广即指用,言其用周遍,无所障碍。

 

注二  莲华含义甚多,略言其二义,一是方华即果,表因果交澈。

 

二是处染常净,表染净不二。况以妙称之。言此华为无量香海,无量华藏之所依住,故称为王。

 

注三  即此微妙章句,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以十方佛母为名。

 

注四  陀罗尼意为总持,义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又意为遮持,义为遮恶不起,持善不失,这是诸咒通名。

 

正文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译文  又名灌顶章句〈注一〉,诸菩萨万行〈注二〉首楞严〈注三〉。

 

注一  此经原是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从灌顶部中录出。故名灌顶章句。

 

注二  依此经修因,能成就诸菩萨万行。

 

注三  见前释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