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佛学-云端佛学(2)
时间:2016-09-04 00:5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第二讲 讲到佛学本身的问题,要从研究的方向开始,然后到观念方面。 不论是宗教性或者学术性,目前佛学的形势,都偏重用宗教的方法,这并非批评宗教有任何的不对,而是觉得这种偏向宗教的方法,对大部分学佛的人,
第二讲 讲到佛学本身的问题,要从研究的方向开始,然后到观念方面。 不论是宗教性或者学术性,目前佛学的形势,都偏重用宗教的方法,这并非批评宗教有任何的不对,而是觉得这种偏向宗教的方法,对大部分学佛的人,有颇大的障碍。 我们的方向是在宗教与学术二者之间,提出纲要,来作为初学的一个开始。 人生的问题 释迦为什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入门的问题。 让我们由客观到主观来研究。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假设,自己应是释迦,按照佛学的理论,众生个个是佛,这个假设是绝对可以的,我们的假设,推翻了以往的定律。 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义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说,释迦是至高无上的,对释迦的本身,只能绝对的相信,不可以考虑、怀疑,或研究。 既然众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对人生也有和释迦同样的疑问。狭义的说,这些疑问是共有的问题;广义的说,是众生共有的问题。 这些人生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这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体的"离苦得乐",也就是人类文化科学追求的所谓:为人类谋幸福。 这就是佛学的总目标:至高至乐。 但是没有人达到这个目标。 释迦是为了追求至高至乐而学佛,他成功了,解决了他的生老病死。 我们这些众生,也有释迦学佛时同样的人生问题,所以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释迦,并非想当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释迦的成就,和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评定。 人生的问题是些什么? 生命从那里来?先有鸡抑先有蛋?为什么有生有死?一切的最初是从哪里来?宇宙如何形成?为什么如此颠倒矛盾(如花开花谢,既生又死)?为何有猪狗马牛?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究竟谁在作主?谁是老板? 在《楞伽经》中,有一百零八个问题,代表着人类的种种疑问。 傲慢的大智慧 《大藏经》中的《阿含经》《本行经》等,描写释迦由腋下出生,甫自堕地,即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听来,大家马上顶礼膜拜,真是伟大不可思议的佛! 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实在傲慢之极。这种傲慢,也是自古以来英雄们的共同气魄: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否认释迦是否由腋下所生,他像普通孩子一样的被姨母抚养长大。 释迦的幼年,也和我们一样平常,但他特别聪明,充满了智慧。他冷静,喜问,多怀疑,对于万事都有追根究底的意志。 在他少年时期,已完成了世间的教育,他对数学更有特别的成就,可以达到五十三个数字单位以上,到达无量数。 至于他的武功,更是了不起,拉弓射箭,只手将大象丢出城外,再跑到城外去接住,一箭可以射穿七重铜鼓(不要因为我们做不到而否定)。 至此为止,无人可以再担任他的老师了,这些事足以说明,释迦追求他人生问题的答案,开始了他出家学道的生活。 社会背景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与时代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近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士,虽然常骂西方的文明,但是这些人仍要用电灯、坐汽车。换言之,西方文明的享受,仍不知不觉中在影响着大家。这一点证明了,任何文化产物,都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也说明了时代与文化的关系。 释迦的时代,正当中国春秋前后时代。春秋共有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治单位,当时的印度,则有五百多个小国,印度的阶级更有四五百种之多。 在印度这个贫富悬殊,阶级森严的地方,王族,婆罗门教,僧侣为第一等,军人次之,农、工商人再次之,而以贱民为最下等。 印度的贱民,见了上等阶级,爬进爬出,好像狗畜一样,在落后地区,至今仍是如此。 当时的富者,金碧辉煌,贫者连裤子都没有得穿。大智慧的释迦,胸怀无比大志的释迦,对于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当然产生了疑情,要寻求答案。 印度当时的修道宗派,极为繁杂、无神论、有神论、唯物论、唯心论,及其他派别极多。修法各异,有拜火、有涂炭。打坐的方法亦多,有的坐、有的站、有烤火入定,像烤肉一般,都是欲求离苦得乐的沙门修行方法。 在《大藏经》中有"金七十论",是南北朝时代翻译,内中论及释迦修道时代数理哲学的理论,共分廿五谛,其中的所谓"冥谛"就是谈论宇宙的开始,与后来吴稚晖称之为"混蛋"(混沌)的东西相似。 在"异部宗轮论"中,将种种不同的见解,分为廿多派。 《华严经》中,又归纳为十二大派。 是佛?是转轮圣王? 印度的宗教、文化,及神秘学均极发达。在释迦出生不久,有神秘学派的大相士,替释迦看相说,如果释迦长大后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 什么是转轮圣王? 那是一个盖世英豪,转动世界人类的一切,使天下得太平,其功德如同如来。所以在释迦以后的说法岁月中,多处强调转轮圣王的雄伟和功德。 释迦在出家前,应该有过一段矛盾的心理,他当然考虑到不出家,统治全世界,使人类享有安乐和太平,作一个转轮圣王。 但最后他感觉到(这个道理,散见大小乘各佛经中),天下尽管太平,并不是人类的至高至乐。转化圣王去逝,天下又会大乱,所以并不彻底,还是出家求得一个方法,能根本解决人类的苦恼为佳。 所以,他出家了,最后的成功,使他成为"万世教主"。 白马王子和我 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行的王子,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在未学之前就下一个结论,而是等到自己学会了,才来一个明智的判断,这也是古今圣贤学问的一个态度。 释迦曾学过"无想定",三年学成了,当他学成后,自觉其非道而弃之。为什么认为无想定不是道呢? 因为他觉得,能做到无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么是"我则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 后来,释迦又找到一个教师,去学"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无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 他又学成了,一定就是三年,学会了仍丢弃,认为非道。 释迦没有老师可投,一人感觉忧闷,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打坐入定,参究生命的真谛。 释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乱草,竟然有鸟来做巢下蛋,释迦只好不动直到育出小鸟,他的慈爱恰如中国人所说,是"仁民爱物"之心。 小鸟人头上巢中飞走了,释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却摸到了脊背,然后站起来说:"苦行非道"。 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 修成功的还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 "我"是谁?仍未得到解决。 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 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菩提树下的七日 释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风湿症,他说了"苦行非道",即离开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这时,他遇见了一个牧场的少女,极同情他的饥病交迫,便用牛奶来营养他,使他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 这时的释迦已是卅二岁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大誓: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他是彻底大澈大悟了。 释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后说道: "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是一个无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伟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释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类的真"我"。 非主宰的宇宙观 释迦证得菩提,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当时的婆罗门教,认为神我是一切的主宰,并且又把这位主宰人格化,有喜怒是非和偏爱,非相信不可,这个所谓的主宰,创造了万事万物。 可是,释迦悟道后,推翻了宇宙间有主宰的说法,认为宇宙并没有超现实的东西为主宰,人们所谓的主宰,仍然没有摆脱现象。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真"我",即: 性相平等 这就是说,宇宙的创造为"体",世界的一切为"用"。释迦是人类文化中,第一个提出平等的人。 不但人是个个平等,而且与万物平等。 天人、人,以及有生命的动物、生物,性相皆平等。 释迦的平等论,打破了阶级观念,在当时的神权社会中,很了不起。在释迦日后的弘法岁月里,指派一个贱民出身的修道弟子阿那律执掌纪律,也是因为平等论的关系。 在释迦的说法,一切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和本事,但却因妄想和执著,而不能证得。 人类是充满妄想的,一切都不实际,人类更是处处执著,一切都要抓住。 解脱妄想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寂静,进入涅槃。那是充满了快乐的境界,无可名之,称它为真善美吧! 扩大的宇宙观 世界究竟有多大? 战国时代的驺衍,称世界有九大洲,中国乃九洲中的一洲,他的说法,当时被认为疯狂。 可是释迦却提出了更扩大的宇宙观,认为像如此的世界,宇宙中不知有多少,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 释迦认为每一个日月系统,为一个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宇宙间比三千大千世界还多,不可说,不可知,如恒河中沙子一样,不可数。 宇宙是无比的大,无限的大,云端佛学,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个无限的宇宙观,但在三千年前,释迦就已经知道了。为什么? 这无限的宇宙由何而造? 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个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 第三讲 上古的神话 佛学的宇宙观,在中国文化中的说法,就是天与人的关系。 汉代之前,只提到一个"天"字,根据上古的神话,认为人与天,本来是很接近的。人类所生存的这个地方,与太阳、月亮、星辰等,并是比邻而居。但是,人的行为一天比一天坏,一年比一年糟,以致日月星辰都开始远离人类,最后使人类在宇宙中孤立起来。 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神话,世界文化的基础,都是以神话起源而流远,中国是如此,西洋也不例外。像最近的一部外国科学想像新书,书名为《史前星际大战》,以及《外太空人》等著作,相信古代星际之战,一部分人逃离至其他星球,才保留了文化。这些理论现在虽是假想,但是却说明了人类的宇宙观在扩大,在向佛学扩大宇宙观接近,未来科学的发达,更可证明佛学宇宙观的正确性。 释迦证到了什么 前面说到,菩提树下的七日,释迦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那是说他证到宇宙的真谛,释迦大澈大悟了。 可是宇宙的真谛又是什么?性相平等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境界之说。究竟释迦证到的东西,用浅显的现代语来说,是些什么呢? 要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佛学上所讲的"心"是什么? "心"并不是思想的,更不是我们的意识思维。 "心"是包括时间和空间两大问题和万象的一个表达语。 按照佛学的说法,时间寿命是相对的。在苦难的时候,一秒钟就像一日,在欢乐中,一日却像一秒。 用现代语来说,释迦所证到的,就是解脱时间和空间,情和欲交织于我们的束缚,以及物理世界给我们的各种束缚。 释迦所证到的,并不仅是一种学理,而是人类生命的功能,可以达到超脱时空的限制,找到生命的真谛,打破物理世界的种种束缚。 这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不能也不必靠他力而得到的。 所谓修行,也就是往这条路上努力前进。 佛学的最伟大处,是有一套实践的方法,引导修行的人前进。能够自身证到释迦所证到的,就是成佛。 三界之说 根据释迦所证得的结论,三千大千世界,即为一佛国土。他又将之整理,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佛理。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也即是佛学的中心问题。人类文化的趋势,是在挖掘佛学的宝库。 释迦将宇宙之间,分为三个界限,即所谓: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三界天人表,请参阅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三界天人体系表"。) 什么是欲界 在这个三界天人表中,欲界在最下面,欲界的中心是须弥山,这个须弥山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小乘的说法,须弥山好像就是喜马拉雅山,这种说法只是地理性的说法。 大乘的说法,须弥山是一个形容词,并不局限于地理范围之内,其所指有地轴、银河系等等含义。 三界中,基本的是欲界,其定义也有两种: 狭义的说法,欲界中是以男女两性的性欲构成生命的延续。 广义的说法,欲界有生命的众生,均有贪欲。 在欲界人的世界中,包括了四大洲。但《华严经》中所谓的香水海,它所形容的,好像是指外太空的界层。 我们的世界是南赡部洲,界于日月星辰之间,在须弥山之南。 四大天王天,则是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在须弥山之半。所谓玉皇大帝的帝释天,是欲界中的天王。 欲界中,除了人之外,下级的有畜生,饿鬼和地狱三个境界。原始称地狱为具苦,表示地狱中具有种种的痛苦。地狱的分类有十八种之多,所谓十八层地狱,即是此意。但天堂与地狱,也都具在人间。 在欲界中的众生,是靠五欲而生的,所谓: 声色香味触 笑视交抱触 尤其以饮食、男女二欲最难断除。 欲界是物质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也有圣贤世界。 欲界中的阿修罗(魔障),位于天人与人之间。 什么是色界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共有十八层。 色界之中,仍有物理的色相。色界的人,在情操方面来说,比欲界的人升华很多。色界的人没有淫食二欲,所以没有男女两根,无男女相。所住宫殿,一切物质享受,都非常美好,所以称为色界。 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 色界的人,寿命很长,究竟多么长,是根据每人的品德、情操和善心的不同而有异。 色界中最高的是有顶天,有大梵天主,掌管一个大千世界。 什么是无色界 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了,其中大多是圣贤世间,没有物理的色相,只有精神的情况。无色界的人,寿命更长。 无色界中的天人,有生死,也有生育。天人生下来头上便有花冠,形状难以描述。天人容颜永不会变老,但他们的生死要看头上的花冠,年岁老时,花冠渐渐萎缩终至于死。 六道轮回 了解三界的说法后,再配合佛学的平等观,欲界、色界的人及其他众生、天人等,既然皆有生死,那么,这些死后的众生到哪里去呢? 三界之中分为六道,天、人、阿修罗为上等的三道,饿鬼、畜生和地狱是下级的三道。 无论那一道的众生或有情,死后皆以其个人的思想、行为、善恶、道德为准则,而轮转进入任何的一道。 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无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的,却是由自己业力作主而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 业力是什么 前面说到,死后一切的去留方向,都是自己做主的。这个自己作主的,可称为心速的力量,即是佛学上所说的业力,三界系由业力所构成。 换言之,业力决定一个人死后所轮转的地方及形态,但是这个业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也提到过,六道是根据个人的行为、善恶及道德而自然轮转。所以,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等所产生的力量,都构成了业力。 业力共分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 所谓无记,就是不善不恶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 由业力的性质,很明显的可以了解,不仅孽是业力,好的行为也是业力,日常生活所说的造孽,应该是造业的意思。 所以说,在这有生有死的六道之中,个人凭着自己的业力,轮转流回。这是生命自己作主,并非他力的主宰和安排,要升天道是靠自己的行为思想,想入地狱或变狗变猪,也都是凭藉着个人自己的行为思想所构成的业力而定。当然想成佛,跳出六道轮回,也就是要凭藉着个人切断业力而定。一个绝对自由的宇宙,一切但凭自己的心。 能解脱业力,则可控制宇宙,解脱宇宙。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佛学数量名位表(依俱舍论提所载,共有五十三位) 1个 2十 3百 4千 5万 6洛叉 7大洛叉 8俱胝 9末胝(亿) 10阿庾 11大阿庾 12那由他 13大那由他 14钵罗庾多 15大钵罗庾多 16矜羯罗 17大矜羯罗 18频跋罗 19大频跋罗 20阿刍罗 21大阿刍罗 22毗婆诃 23大毗婆诃 24(足+昷)蹭伽 25大(足+昷)蹭伽 26婆喝那 27大婆喝那 28地致婆 29大地致婆 30醯都 31大醯都 32羯腊婆 33大羯腊婆 34印达罗 34大印达罗 36三摩钵躭 37大三摩钵躭 38揭底 39大揭底 40拈阀罗阇 41大拈阀罗阇 42姥达罗 43大姥达罗 44跋罗 45大跋罗 46珊若 47大珊若 48毗步多 49大毗步多 50跋罗 51大跋罗 52阿僧祇 53大阿僧祇耶 劫:梵语"劫簸",或意译"长时"或"大时",为佛学中计算时间之单位,又分大、中、小劫,其算法: (一)依俱舍论: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到人寿至八万四千岁止,是为一小劫,依上文,人寿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至十岁止,如是一增一减(两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二)依智度论:人寿自十岁起,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再百年减一,又减至十岁止,为一小劫(同俱舍论中劫),十二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大劫(同俱舍论)。 释:成、住、坏、空及三大灾,三小灾:
据阿毗昙论 (一)成、住、坏、空之义如字面,谓一大劫之间,此世界(非指地球)必经此四阶段――世界住经二十小劫"坏",次经二十小劫坏已"空"。……如是循环,现即当住劫之第十一小劫。 (二)每大劫之间,有水、火、风三大灾。 (三)每二十小劫之间,有疾疫、刀兵、饥馑三小灾次第轮转,现当三小劫之饥馑灾。 小劫:是以地球形成,人类出现后,人寿之增减来计算。起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低一岁,降至只有十岁,由此起每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之周期称之为一小劫。一小劫计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中劫:合二十小劫之久,有成、住、坏、空四劫,每一劫即为中劫,一中劫计二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大劫:即包括成、住、坏、空四中劫,计九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以上均指娑婆世界) 注(《华严经》):娑婆世界一大劫等于极乐世界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大劫等于袈裟幢世界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大劫等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昼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大劫,等于离垢世界一昼夜,离垢世界一大劫,等于善灯世界一昼夜,善灯世界一大劫,等于妙光明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难超过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庄严慧世界一昼夜,庄严慧世界一大劫,等于镜尖明世界一大劫,等于胜莲花世界一昼夜。
由旬:距离之单位,或讹称逾缮那、逾阇那、由延等。其长为古圣王一日行军距离,印俗为卅里,或日四十里,亦有定十六里者。 又一由旬为八拘卢舍(意为大牛鸣声所极闻之距离)。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吋,分一吋为廿四指,分一指为七宿麦(《西域记》)。 仔细看了前面大小乘佛学的时空观,可知人的寿命极为短暂。月亮中的一昼夜,等于人间的一个月,太阳中的一昼夜,又是人间的一年。其他星际等处宇宙中的时间,则更不可知。 佛学的观念,时间寿命并不是绝对的。极乐世界中,寿命虽长,但在当地的感觉中,也是像人类世界中的几十年一样,这就是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的长短,常常是心的感受而已。 三藏十二部 谈到佛学,大家都听说过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律、论,是佛学在印度的分类,分成大乘和小乘。佛经包括了全部印度文化,其中最讲求因明学,自从科学到了中国,通常也随便叫它是逻辑。所谓三藏的藏字,是库的意思,好像中国文化中四库全书等。 经、律、论之中,论藏是佛的弟子们所著。全部的佛经又分成十二部门,皆为佛所说。 实际上佛经大都是佛与弟子们的问答讨论记录。 十二部经之分类: 1.契经 2.重颂 3.讽诵 以体裁立名。 4.因缘 5.本事:报告前生经过,三世因果。 6.本生:佛一生所行之记载。 7.未曾有:佛所创见。 8.譬喻:一种方法。善说者用譬喻,如《庄子》。 9.论议:研究讨论专集。 10.自说:从平实的生活开始,如《金刚经》。 11.方广:包括各科系的知识。 12.授记:预言某人来日的成就 。
分科判教 自从东汉末年,佛学传入中国,经过了极复杂的四百年到达隋唐。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处于一个战乱变化多端的政治转变期。在文化的发展方面,也是一个又多又杂的局面。举凡阴阳五行,各派学说,医道之流,都在这个时代滋延,学术思想贡献极大。而佛学也在这个时期中,转变为中国文化,产生了隋唐以后对佛学承先启后的大整理,如重新分科、分类和批判。 后世学者对此一时期的研究,多数三言两语交代过去,或因本身工具(头脑)不够,或因其他原因,使学习者颇为艰难。 在南北朝的陈、隋之间,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将凌乱的佛学整理,分科判教为天台四教仪,后代极负盛名。天台宗在陈、隋之间创立。 天台宗的分类,认为释迦悟道后,先说《华严经》。后来到了唐代,又有贤首大师,以华严为主,分科判教创立了华严宗。后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可见《华严经》内容之丰富,以及其在佛学中的份量。 华严经的故事 所说,在释迦悟道后,就想要涅槃了。这时的天人天主们,大大着急起来,连忙去劝释迦,嘱其信守诺言,教化众生,而释迦却说: "止!止!我法妙难思。" 这是一个运用智慧和实践的东西,绝不是用思想和讨论可以解决,这本不可用思议的方法来解决的。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了。 话说,释迦受了天人的意见,先对天人说法,也是天人发起的《华严经》,翻译成中文后,共有八十卷。 事实如何呢?《华严经》是释迦灭度后七百年间,由一位中国佛学的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流布出来的。后来几经翻译,成为现在中文佛学中的巨著。 龙树大师太保的故事 《华严经》由龙树菩萨流传。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保。印度任何的学问,他都精通,后来学会隐身术,就与另外二位太保同学,到处去玩,玩到无处可玩,竟然想入非非,跑到皇宫中捣乱了。 皇宫受此骚扰,埋伏了武士到处知砍乱刺,那两位同学被刺死了,显现人身,而龙树躲在国王的椅下发抖,心生懊悔,发誓如能不死,则要学佛。 侥幸不死的龙树,果然去学佛了,花了三年的时期,又学会了,就一心想当教主。 这个念头,感动了一位龙王,想要折服龙树的傲慢,就找到龙树,引他参观龙宫佛经图书馆。当时龙树走马看经题,美不胜收,叹为观止,一共拿了十万卷华严(后来翻成中文的只有八十卷)。 相传,密宗在打开南印度塔的时候,曾发现有释迦的密宗经典,也是龙树所传。但又称为龙猛,而非龙树云云。 《华严经》的文学造诣极高。 天台四教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是将佛学的教化仪式、教化内容及方法,以及时间分类整理。 天台四教(五时八教)(隋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判) 在化仪四教,即教授方法上面,共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 所谓五时,第一是华严,前面已谈到过。第二、鹿苑,是一个地方,那是属于小乘方面的。第三是方等经,属于普通的智慧。第四般若,是性空、智慧方面。第五为法华、涅槃经是。 化法四教,是内容和方法。 藏――保留了一部份神秘学的方法。 通――融通大小乘诸宗。 别――修者因人而异的方法。有一个八十岁老人要出家,因记性不佳,不能记住佛号,释迦教以扫地,念扫把,后来此人也有神通。 圆――含融周遍,包罗万类。 最下面的真、俗、中,即是空、假、中,这有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后面再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