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佛学-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4 00:5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中国文化与佛学-中国佛教文化网 第一讲 开场白 此次应邀讲解中国文化与佛学,一共是八周,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由于近年来西方文化潮流,呈现
第一讲 开场白 此次应邀讲解中国文化与佛学,一共是八周,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由于近年来西方文化潮流,呈现对中国文化极端之倾慕,对于中国文化所具备的实证功夫,尤有强烈的需求,这种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也促使我们对整理自己的文化工作,有刻不容缓的感觉。 第二:谈到研究中国文化,佛学实为一大主流。自唐代以后儒释道三家之中,佛学为最重要的一家。但是在今天看来,各方面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佛学,实在尚欠透彻及正确的了解。因此,展开对佛学的研究,亦为迫不及待之事。 第三:年来各大专社团,曾屡次相邀讲解佛学,皆因时间关系,未能应约。此次集中安排,也是藉机向大家报告心得,同时提供一个共同研究的方针而已。 概论的问题 近年来,大专学校中研究佛学的风气很盛,许多同学常常来问,研究佛学应该从那一本书入手,以及有没有佛学概论等问题。 这是一件颇令人迷惑的事。诚然,佛学概论约有八九种之多。可惜的是,这些概论的编法和写法,受了西方概论的影响,多数是东抄西抄,越论越远。这些概论,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内容并不完整,读后所得的印象,距离佛学的精神愈来愈远,而距离普通的学问则愈来愈近。 所以重新编订一部完整的佛学概论,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工作。新的概论,应该包括实证功夫,因为佛学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实证功夫上的,它也应该以佛学的真精神为根据,不能将佛学歪曲成一种学说。 这是一桩颇不简单的工作,必须集合许多有修养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部原典概论 因为缺乏理想的佛学概论,我常建议学子们从原典开始。在原典之中,有五部很好的佛学概论,其中两部是印度原著,三部是中国的作品: 一、《大智度论》(印度) 二、《瑜伽师地论》(印度) 三、《摩诃止观》(中国) 四、《宗镜录》(中国) 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国) 以上五部原典,在今日来说,似乎都嫌文字困难,不易被一般人看懂,但在当时,却是颇富文学意味的佳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密宗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宗镜录》则是永明寿禅师的作品。 永明寿禅师,气魄宏大,在他的门下,有几十个精通佛法的高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宗镜录》。 初学佛者究竟应从何书入手,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现在到处都有《大藏经》(大正藏),但是字体太小,只能锁在书橱中供养蛀虫。如果老年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老花,年轻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近视。如果对古文略有修养的人,不妨从五部原典之中开始研究。 当代佛学的偏差 佛学的确应该复兴了,从外表看来,目前佛学十分流行,这种流行的情况,约有两种现象。 其一为宗教情绪,热诚的信仰和奉献。 其二为佛学思想方面之研究,热烈的把佛学挤进了哲学的领域。 这两方面的繁荣,对佛学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蓬勃的影响,相反的,也许产生了背面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佛学是重视实践的,前面已提到过。所以纯粹宗教信仰,或一味思想的追求,都脱离了佛学的本质。 因此,这两种趋流,都离开了的真精神,使真正的佛学受到了蒙蔽,每况愈下,愈流愈远了。 谈到佛学的偏差,目前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学佛,如同招待老太爷一样,管吃管住又送书。使青年人觉得,要学佛伸手去拿可也,养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慈悲的流弊,适足以贻害对方,过份方便的作风,徒徒养成对方下流的习气而已,对于学佛来说,却形成背其道而驰的办法。
不久前,有一个青年来问一本佛学的书,我建议他去买一本,岂知这位青年甚感诧异的说:还要花钱买?我学佛的书都是不花钱得来的呢? 是的,佛学讲求的是布施,但却是布施给别人,不是要求别人永远对自己布施。 综观许多现象,目前佛学的偏差情况颇为严重,认清了这个事实,使大家对佛学有清晰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桩事。 佛学真危险吗? 自从佛学由印度传入中国,由汉朝到唐代,中国固有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产生了抗拒和排斥。 在汉朝末年,因为学佛的人要出家,在宗法社会之中,产生了"无父无君"的反感。所以,佛学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流,却变成了人皆惧怕。明理学虽偷窃了佛学,但是却排斥佛学。王安石、苏东坡之 搞佛学者,宦场皆难如意。直到元明清三代,凡接近佛学之士,亦皆缺乏政治前途。这是一个事实,相沿至今。 甚至今天大学中的佛学社团,亦常被其他社会人士,以奇特眼光视之。 佛学真的如此可怕吗? 三国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牟子,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曾作了一本书,名叫《理惑论》。 这本书,精论原始佛学与儒道二家相通之处,是一部极有见地之作。如欲追查原典,宏扬中国文化,大可从此书展开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中三教之争,本书的见地是为调和论。其次则有《弘明集》《广弘明集》两部书。 由汉至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之中,佛学整个的被中国文化吸收。到了唐宋时代,印度的佛学文化已百分之百的变成中国文化的宝库了。 梵文与佛学 有许多人认为,佛学即是印度的产物,欲学正统佛学,应该先从梵文入手。这种说法,与十七世纪英国人注意印度梵文有关。 这种说法对不对?大有疑问。 释迦牟尼在印度文化中的成就,就像孔子在中国一样。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把中国文化来了一番大整理。印度的释迦,也精通种种学问,创立了佛学。但到了唐代,佛学已被中国文化吸收发扬,到了宋代(十三世纪)佛学在印度即彻底绝迹了。 十七世纪的时候,印度连佛学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正统不正统呢? 唐代印度的梵文,尚有五印之别。语言字音因地区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文字产生很大的变动。即使孔子在世,亲自来讲论语,大家也可能听不太懂。语言文字虽然有关,要紧的仍然是学问的本身,所以在佛学绝迹的印度,它的梵文是否是佛学入门的文字,就大大值得考虑了。 诚如庄子所谓:"得意忘言",今日要研究佛学,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求。 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佛学宝藏了,造成不要错认为念几句《金刚经》,咕哝一段《心经》,就算是得到佛学的宝藏了。 中国文化中的童养媳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佛学被攻击的罪名,主要有二。其一为"无父无君"的作风;其二为莫名其妙的两桶水,倒来倒去,一会儿空,一会儿有,就算是佛学(顾亭林亦如此说)。 事实上所谓出家,并不是无父无君,也不过像隐士一样,即古之逸民,离群修持而已。所谓的两桶水,也不过是对佛学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误会和曲解。 那么,佛学到底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攻击儒家学说的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一环。中国的所谓家,是大家族,包含了"社会"的意义,但是社会的福利工作,却不折不扣的是佛学所担任。 唐代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一不受了佛学的润滑剂作用。而在宗法社会之中,佛学却是居于被人轻视的地位,那种处境,恰如一个童养媳,在一家之中,无事不做,无话不听,到处受气,还要口不出怨言,连心中的怨气都不能有一丁点儿。 学佛本来是要从利益他人做起,挨骂受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儒家的人最后终于说话了,认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一切社会福利,都是佛家的功劳,确为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 东方的麻烦 中国文化中的三主流,佛、道、儒,好像三个店。 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 历史上两个光辉的朝代,汉代及唐代,充满了三家店的蓬勃气象。 汉代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下,处处表现了朴实和浑厚的气息。 唐代更加入了奇妙多姿的百货店佛家,使人生升华,迈进了新境界。 不幸到了五四时代,孔家的粮食店打倒了,中华儿女只得改吃面包黄油。数十年于兹,大家的消化系统都受不了啦。 三家店是相映成辉,互辅互成的,粮食店倒了,百货店也发生了问题。 难怪时下的佛学,似乎有些走眼,产生了偏差。 幸亏,我们已开始了复兴中国文化。 西方的苦闷 不久前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英国的统计。信仰宗教者只有百分之二。显然西方的宗教绳子,已经拉不住物质文明这匹野马了。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极度的衰落。 一位在日本高野山(密宗道场)出家的美国和尚,来台谈到西方文化的没落,造成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修养的渴求,连东方静坐养生的方法都是西方积极追求的对象。印尼仑里岛上,充满了欧美博士学位的高等嬉皮式人物,追求佛像和佛经上的咒语等。 西方的精神充满了苦闷,向东方进军。 看见了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中国人真要高兴万分了。但是如果自己不加紧努力,先弄清楚自己的文化宝藏,又有什么用呢?岂不是"跛子打围――坐着喊"而已吗? 青年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热心,更要特别努力,要有为人类前途而努力的抱负才能成功,如孔子所说: 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 今之学者为人(为了世人虚名) 是的,今之学者如能真肯为人类贡献,这是有气魄的大乘精神,是真正中国文化中的佼佼者。 释迦牟尼之愚笨 说到佛学的研究,我们的方针是,尽量提供大家资料,改变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 所谓一般的佛学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 一般的方法先从释迦传记开始,再进入实相的研究,先讨论释迦的传记吧!实在大有问题。 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 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 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 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 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个新的完整的概论,实有迫切的需要。 释迦追求些什么 话说释迦牟尼王子,发现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个城门发现的也好,自幼发现的也好。总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种方法,去修、去学,这就是释迦学道的动机和精神。 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於八十岁时涅槃了。 既然释迦悟道,证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应该能够跳出生老病死,为什么他在八十多岁仍然死了呢? 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 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 宋朝的大词人辛稼轩为此作了一首词: 卜算子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释迦涅槃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学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学说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异,都是因果使然。 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早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易经》也讲到因果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看西方古老文化,同样也是建立在因果上,因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 马克思、达尔文,乃至弗洛依德等,许多人都曾经试图推翻心物合一的因果律,结果许多人也因惧怕因果而发狂。 说到轮回,曾有一位宗教徒问我,佛学是否无神论。他的见解是,佛学的轮回,应是唯心所造,故称为无神论。进一步支持他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佛学的道理一切都空,结果当然神也空,于是,他的结论――佛学是无神论。 更有些人认为,佛学是唯物论者,奇形怪状的说法,应有尽有。 研究方针 了解了有关的大致情况,再说到我们这次研究的方针。 一、属于宗教性的,有关信仰方面,由信教的同学去努力,要以未来文化为目标。 二、属于学理,还要讲求证明,练腿打坐,才是应该努力的范围。 三、佛学的宇宙观、世界观,都到了应该打开的时候了,希望藉此机缘,将中国文化中的二大宝藏,道藏和佛藏,贡献给诸位。 四、所谓"众生同体"之说,古今中外,只有佛学的大同平等观,才是最伟大的说法。 五、至于宇宙与我们众生如何同体,一定要亲自证到,才能算是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