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悟很容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间的好时节,就是开悟的境界。 人间的好时节,从我们的内心开始。如果我们经常有杂念在心头,春天的百花,无意欣赏;秋天的明月,见到了就发愁。 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是以一种妄想心去看明月,不是直接地看月亮,是看月亮以后产生了第二念,第二念已经是妄想了,只要看着就行了。看了,不起第二念,这是现量境。起了第二念是比量,是分别,是妄想。“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这才是真正开悟的境界。做到心无杂念,一念无杂念,一念就在觉悟的境界中;念念无杂念,念念就住在觉悟的境界。能够把觉悟的境界保持下去,延伸开来,我们就住在一种不迷失、常觉悟的精神状态之中。大家要想着这样做,这样生活;不想着这样做,不想这样生活,总是在琢磨着怎么开悟,在杂念妄想中,觉悟的那种精神状态就不会出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是人间的美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我们如果是抱着直接欣赏的态度,欣赏人间的万事万物,在欣赏的过程中,此心此念就像明镜一般,一切万象映现其中,不留任何痕迹,那就是一种直接欣赏的精神状态。留了痕迹,就是妄想分别;留了痕迹,就是迷失的境界;不留痕迹,就是觉悟的境界。让我们当下这一念,像明镜一般的光明朗照,照而不留痕迹,这就是觉悟的境界。 我们偶尔会有一念、有一刹那,有一秒钟,如果更好的话,会有一分钟保持这种清明无执的状态;继续保持下去,从一分钟到两分钟,两分钟到三分钟,功夫做到纯熟的时候,也可以三天两天,十天八天都能保持这种心地光明朗照的精神状态。平时,可以在一定的、没有外在干扰的情况下来做这个功夫,然后逐步地做到有一些外在的干扰也能够不受影响。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对境无心,那就是一种觉悟的精神状态,很容易也不容易。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开悟看作是一个畏途,不敢去接触它。只要肯努力,开悟很容易。 第五条信息:解脱在当下。解脱是当下的事情,解脱是现在的事情,解脱不是明天不是后天的事,更不是这个身心性命结束的那一刻的事,那就太晚了。如果我们时时能够使这一念心像明镜当台一般,不受任何尘劳的干扰,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心经》一开头就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那种解脱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的事,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那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超脱。解脱是烦恼的逐步淡化,心地的逐步开朗,这不是在某一个时候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生活的整体。 所以说,生活禅是要将禅的解脱自在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当下就是解脱的境界。 希望各位年轻人,学习佛法,体验佛法,不要走弯路,走一条直路。走一条直截了当的路,所谓单刀直入,或者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走一条直指的路。我们讲台上有一个字,大家认得是个什么字吗?——“无(無)”,这个“无”,就是一把斩断一切烦恼的利剑,以这个“无”的利剑去面对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烦恼加在一起无非是私心杂念而已。私心杂念本身是烦恼,私心杂念达不到目的更烦恼,一“无”无下去,还有烦恼吗?没有了。赵州和尚的精神,六祖的精神,就是“无”的精神。“无”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无”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无”就是解脱,“无”就是大智慧、大慈悲。 我们要把期待解脱的心变成眼前的现实。不要期待解脱,要实现解脱,落实解脱。因为人命无常,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解脱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此刻不迷惑,心心念念不迷惑,把这个不迷惑的心念贯彻到始终。如果不在当下解脱,这个不迷惑的目的达不到。 生活禅的第六条信息,也是生活禅最根本的一个理念:处处是道场。道场不是在某一座寺院,也不是在某一座名山。每一座名山是道场,每一座寺院是道场,山河大地都是道场。古德讲: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一只什么眼呢?照见五蕴皆空的眼,五蕴皆空了,处处都是道场。五蕴不空,天天住在寺院,寺院不见得就是道场。是不是道场,因人而异。我们现在加上营员在一起,住在柏林寺的起码有五百人以上。如果我们五百人每时每刻都能保持心如明镜,一尘不染,五百个佛国出现了,五百个道场出现了。如果五百人还是妄想纷飞,还是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充满心田,就是身在道场,心不见得在道场。这里讲的道场,主要是指修道之场。 各位营员明天都要回到家庭、社会、工作单位、学校,我们的身体看似离开了寺院,离开了道场,希望我们的心不要离开。把我们在道场中的这一念心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处处是道场了,处处都是修道的场所。所谓“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这是描述赵州和尚朝五台山的一首偈子。当时赵州和尚已经80岁了,还要去朝拜五台山(五台山又叫清凉山)。当时就有人劝他,不要朝五台山了,“何处青山不道场”?何必拄着拐杖去朝清凉山呢,“何须策杖礼清凉”;你到了五台山,纵然看到文殊菩萨在云中显现,用沙门这只眼来看,云中显现的并不见得就是妙吉祥菩萨的本体,所以“正眼观时非吉祥”(文殊菩萨又译为妙吉祥菩萨)。一切唯心造,道场就在我们心中,文殊菩萨就在我们心中,一切都向自心求,不要心外求法。 当然,我们一年有几次到各地的道场走走,把佛教寺院比作心灵的加油站,各个道场就是我们修生活禅的加油站。我们这辆车子跑了很久,没油了,就到这些加油站去加油,加了油以后再继续往前走。修行如果不能体会处处是道场这样一个理念,在修行当中会有很多障碍,会产生很多分别心,会很烦恼、很痛苦。很多在家修行的朋友,由于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由于过分执著保持外在的形式,不求内心的清净,过分要求家庭成员认同他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在家庭之中造成各种矛盾。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外在的环境。 外在的环境是共业所感,要想改变是很困难的。那么,难道我们对外在的环境就束手无策吗?也不是的。一切从我做起,自己先去做,自己做好了,产生了影响力,家庭成员就逐渐地会认同你的做法,会自觉地跟你配合,这样外在的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否则,你强行要求别人服从你,这是办不到的。我对此有非常非常深刻的体会。你不要想去改变任何人,改变自己,这个才是最实际,最实在,最可靠的。你一味地要求别人来配合你,你会永远都失望;自己主动去做,你会很快乐,自己主动去配合,你会很快乐。最后你得到的回报,就是大家对你的认同,大家对你的支持,大家对你的拥护,大家共同来实现一个心愿。所以生活禅的第六条信息就是处处是道场。这个是禅宗的思想,也是佛法的思想。生活禅仅仅是把这些思想比较集中的运用在生活禅的修行过程中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