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门对示】就是六祖大师教他的弟子如何去教法、说法,一般的佛经很少有这样的内容。【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因缘已经成熟,因为六祖大师准备要圆寂了,所以他们之后要到一方去度化。开悟跟说法还有一段距离,说法的人不一定开悟。开悟是自己,说法是要说到让别人开悟。【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弟子跟师父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法之后就离开了,二是得法之后为了报师恩,一直留在师父身边,直到师父圆寂才离开。【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说法。说实在的,这种说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来的。这一品你听懂最好,听不懂不要烦恼,等到你开悟的时候再研究到底怎么说法、怎么度人。但是你前面真懂,后面这品你会懂。【先须举三科法门,】说法的纲要,等于学佛的纲要。〔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动用三十六对,】应用。透过这个纲要,怎么去应用。应用真的只有三十六吗?这是表法。〔三十六对〕,就是七十二,就是变化无穷的意思。〔三十六对〕就是外境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总共三十六。【出没即离两边;】〔出没〕就是应用。无论你怎么讲,都不能够掉入一边的陷阱,不要讲有就一定有,没有就一定没有,这是落一边。所以人家问我一些问题,我常会说:「如果你觉得有,那当时你的心就有。」比如说你觉得有障碍,那就是有障碍,事实上是没有,有跟没有是你自己创造、决定的。你创造有跟没有,是你创造〔两边〕,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讲话到最后话收不回来,或是下不了台,就代表他没有办法〔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比如说我今天在这边讲,大家在这边听,只有一个重点,就是要识自本性而已。东讲西讲,就是要认识自己,真正地了解自己,所以说法的目的还不是回归〔自性〕!第二个概念,谁能够〔说一切法〕?这一切法从自性生,一切法从心想生,都没有离开自性。所以,你现在引度别人修行,最主要是引度他回来见性。对一般社会大众来讲,无论你怎么劝他,都是希望他趋于善,向上也是善。所以你跟别人讲话,不能离开规劝他向善这个做法。为什么一般人聊天都聊些没有意义的话?有时候人家在讲是非你也讲,人家在骂主管你也加入去骂,你并没有导归人家趋于善。讲世间法要归于善,讲出世间法在归于〔自性〕,这样你就知道怎么聊,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不变的,你就不会造口业。明白这样概念的人,就能够度化众生,就能够规劝别人、鼓励别人,而且你才知道怎么守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够修你的福报,进入你的功德。【忽有人问汝法,】别人问我们法义。【出语尽双,】也就是说如果对方讲右边,你讲左边来破右边,如果他讲左边,你用右边来破左边。你说是左边对还是右边对?停在任何一边就是不对。你说是禅宗比较好还是净土比较好?诽谤别人就是不好,自赞非他就是不好。【皆取对法,来去相因;】此有故彼有,意思就是任何的概念、名相毕竟是相对的,所以这两个彼此有因缘的关系。就好像说有人说「长」,所以才有「短」这个名词的出现,就是因为有「善」所以才有「恶」的概念,就是因为有「贫」才有「富」的概念。如果我们全部的人都骑脚踏车,你就不需要羡慕宾士汽车了。有很多的概念,就是因为有彼此的关系建立的。在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无故彼无,〔二法尽除〕就是相对的概念完全不执着。假设你不去执着那个叫做烦恼,也不需要产生这个叫做菩提;假设你不执着美跟丑,那美丑是完全不会困扰你的,所以此无故彼无。我举个我自己的实例,曾经人家问我,说:「师父,到底有没有心?」我就跟他说:「你问我那一刹那就有,当问完之后就没有。」我有心才能回答你,但问完了就没有,那你说有还是没有?这是回答的方式,你不需要讲说:「我没有心。」或说:「我有一颗心。」你有一颗心,那颗心常常是破碎的心。你要知道,语言文字是用来教化,不是用来争辩的。假设我讲「没有」能教化你,我就讲「没有」;假设我讲「有」能够教化你,那我就讲「有」,那到底是有或没有?陷阱!当你想一定要怎么样,就是陷阱。比如说,你现在是要跟我讲现象还是本体?是要跟我讲哪一种层次?所以不可以讲一个定法。这样的概念一般人不好懂,尤其不懂禅的人更不好懂。一般人只有一种概念,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所以善恶分明,嫉恶如仇,那就叫做不会变通。就像颜回输冠的故事,不要为了你的话,让别人输掉一个头。如果你讲的是对的,为了能够保住别人的头,就算你输掉一顶帽子,你也要输。你讲的是对,但你坚持你的对,有时候会害到别人,所以你肯定变成是错了。不要坚持自己对,要绕回来,这真的很困难。就好像历史故事里,我们虽然都讲说昏君,但是昏君真的好人、坏人他不知道吗?忠臣他不知道吗?有时候还是知道啊!但他可能为了怕动摇国本,为了国家的利益,好人跟忠臣有时候还是不得不杀。你要注意这个概念,比如我们这一班都很好,假设每个人都讨厌班长,那我不得不把班长赶走。你会问:「这样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常常有人说:「师父你偏心。」难道你的心在中间吗?我的心本来就偏一边。不可以以现象界来谈事情,你的公平跟平等是以什么为标准?你觉得它比较短,是你说的。我觉得五个手指头长短不一样,但我觉得五根都美丽。我不是讲它现象界平等,我是讲它真的平等。但你们讲不公平讲的是现象界,你为什么要这样看呢?从现象界的角度来看,你怎么会服气呢?一个开悟见性的人没有什么服不服气,我们凡夫才会以现象界来探讨这个问题。原则上六祖大师讲的就是最根本的原始佛教《杂阿含经》的理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不要小看这个理论,你也不要认为你懂,你会用才算懂。你们佛法读过多少理论,但是你们很少用,原则上还是用你自己的脑袋在过人生。你真的能把佛法的道理落实、实践出来,应用得善巧、巧妙吗?不见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