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长老开示:《六祖坛经》时机品第七 心悟转法华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6 00:31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释教文集、英华集、法师开示、念经感到、因果报应等,一部得当当代人阅读的释教文集。
《六祖坛经》时机品第七 心悟转法华
时机品,机就是根机,根机有利、有钝,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已往薰修得很好,这生平就是上根利器;已往薰修得欠好,也许就是钝根。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机是本身入理薰修来的,已往没有薰修,就要靠此刻薰修。所谓佛性大家本具,什么时辰开悟就要靠人缘,人缘和合、人缘相遇了,天然一下就开悟了。
昔人开悟的人缘很是多,有听到板声开悟的,有人听到钟声开悟,有的在事变时开悟,有的在听经闻法时开悟,有在参禅时开悟,有在看经时开悟,这些都是缘。一个是机、一个是缘,统统都要本身全力,修行不是守候,要靠本身薰修、本身全力。
这一篇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人缘,法达法师最初修行只知道诵《法华经》,执着诵念为好事。此刻有些人也是一样的,执着诵经、念经、持咒为好事,执着念经几多遍、诵经几多遍、持咒几多遍,这些虽然有好事,但这是一种利便;由于我们有烦恼、贪图,以是要藉诵经、持咒、念经来转化,这是对治窍门,分开悟尚有一段间隔。什么时辰开悟?就要靠本身薰修,薰修到时节人缘成熟,任何时刻、行住坐卧,都能开悟。
僧就是僧众、僧伽,出家众称之为僧、可能是僧尼,以暗示和在家众差异,一个是僧,一个是俗。这一段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人缘,公共可以假想本身就是法达,就更能贯通这一品开示的原理,或者本身就在这一品开悟了。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有一位出家众,名叫法达,洪州人。洪州是隋朝所配置的行政地区,之后很快又被废掉了。由于在已往的朝代,省、县府等处所行政区,是跟着朝代改变,名称也随着调动。到了唐朝,李渊又把隋朝许多官制,从头再复兴、配置。南唐时,又建南都于洪州。到了宋朝初年又改为洪州,可是不久被称为隆兴府,也就是此刻的江西省南昌县,南昌县在旧时属于州治,这些都有汗青可以考据。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法达法师是洪州人,也就是此刻江西省南昌县人。七岁出家,以诵《法华经》为修行的定课。有许多人也是以诵经为定课,如诵《法华经》、《金刚经》或《弥陀经》为修行的定课。法达法师到曹溪来星期六祖人人,可是在顶礼时,头不着地;一方面星期,一方面看看六祖人人的回响,以是头没有着地。顶礼是以五体投地的方法暗示心田的敬服,六祖人人看到法达来星期,不单没有五体投地,并且仿佛在摸索六祖,这些举措缺乏敬服心,便知道法达心中一定有烦恼、有执着。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六祖人人针对法达星期却不敬服的立场诃斥,诃斥就是申饬:“你既然来参礼、求法,就必必要客气、要有敬服心才是。我看你顶礼的时辰,头不着地;不单没有敬服心,并且还怀着慢心,不如不礼的好。你心傍边必然有所执着。平常,你都是修什么行门?做些什么事呢?”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就答复六祖说:“我平常勤奋就是念《法华经》,到此刻已经念满三千部。”为什么法达法师有慢心呢?由于他以为念三千部《法华经》是件大好事,因此被执着好事的心念所障蔽。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不行以执着本身诵了几多部经、念了几多遍佛号,或做了几多好事。执着本身有很大的好事,或是自认本身工夫很好,心傍边就会发生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没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没有敬服心,就会发生罪过。
(二)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觉得胜,则与吾同行。汝今负此奇迹,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人人接着就对法达法师说:假如你诵了一万部经,能明白经文的义理,又能不起骄慢心,即是和我平行。但,这并不是最高的地步,诵经、修行的目标是为了契悟实相,契悟这念心,进而依教观心;所谓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三业响应,才是真正的礼诵法华。现在,你执着诵了三千部经的好事,已经违反了诵经、修行的目标。既执着诵经好事,又贡高我慢,不知悔悟。礼佛、礼祖师,是为了折伏本身的慢心,没有敬服心怎么也许折伏我慢?我慢比如幢一样高屋建瓴,以是要用敬服心星期来折服我慢之幢。星期,可分为敬服心的星期、划同心用心的星期、我慢心的星期。真诚的星期是要五体投地,我们的头触地,两手、两膝着地,称之为五体投地,这是最敬礼。对人们而言,头部是身材最贵重的部位;礼佛时将头触地,双手翻掌,代表承接佛足,暗示用最敬服、最虔敬的礼敬来降伏本身的慢心。
星期,没有能礼之心、所礼之境,能所俱空,心不行得,好事也不行得,契入空性,这才是真好事。诵经,要大白这部经的原理,还要回归自性,以是昔人说:“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经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心中这卷经是没有笔墨的,固然没有笔墨,内里却什么都有。念经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口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圣号的目标,是用这句佛号来开导每小我私人的自性佛。
有些人在念经诵经中却成了法执,执着念经几多声有几多好事,诵经几多卷有几多好事,执着这些就和法达一样。“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以为本身诵了三千部经的好事无量,这就是我执。众生有我执,二乘有法执。有我执就有能所,从我执、我所发生各种罪过,“我”的财帛、“我”的名望、“我”有几多好事、“我”有几多财产……,每天在我执上钩量别离,以致于造作罪业;以是说“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不要执着好事,执着好事,好事就成了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不执着好事,能所俱空,这个好事就不行思议了。
六波罗蜜傍边,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伶俐;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原理。布施往后,了知统统皆为人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天性皆空,以是没有布施者、没有接管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以是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好事,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着,可以或许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三)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六祖人人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法师答复:“法达。”于是,六祖人人便藉着“法达”这个名字为人缘,说法废除他的执着。六祖人人说:你的名字叫法达,可是却不曾通达佛法的义理,对无为法、不生不灭法、无上菩提的心法不曾贯通,完满是在有相的好事中执着。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人人又说了一个偈子,进一步表明让法达相识:你的名字叫法达,每天勤诵《法华经》。可是你只是诵经,并没有通达无生法,没有契悟不生不灭心,只是循声流转,这个心随着声音流转,成了生灭心、成为众生地步,没有了达《法华经》的经义;为能契悟能诵的这念心,执着诵念《法华经》的好事,就成了生灭法、有为法。始终执着数量,记住名相,执着本身诵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经,却没有把诵念回归心地,就是空诵。
“明心号菩萨”,诵经是一种利便,能诵之心,清清晰楚,没有昏沉、贪图,像镜子一样,不沾一点尘埃;像安静的湖水一样,不起海浪,这就是明心。心傍边不起邪见、不起邪念,随处作主,这念心就是菩萨,而不是诵了很多部《法华经》就是菩萨。“菩萨清冷月,游于事实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既没有形相,也没有声音,就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着声音,就落到声尘、落到尘劳地步去了。“明心号菩萨”,大白能诵的这念心要时时作主,清晰大白,通达此理,明心见性就是菩萨。以是觉悟就是菩萨,心疑惑了就是众生;我们这念觉性、这念菩提心,念念理解,随处作主,就是菩萨。
“汝今有缘故”,你本日既然来到这里,就是与我有缘,此刻藉这个机遇再为你进一步的开示,要用心留意倾听。“吾今为汝说”,我此刻开宗明义,为你显扬佛法真义。“但信佛无言”,禅宗祖师说“言语道断”,“佛”不是用言说可以示意出来,由于言语是生灭法,以是,佛在哪里?佛就是无言无说、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说出来就落言诠、就是生灭,必然要信托这个原理。祖师大德常说:不行说、不行说,佛也讲不行说、不行说;这念心不行思、不行议,一经言说就是思虑、就是生灭。佛就是“觉”,就是公共听法这念心,不想已往、此刻、将来,清晰大白,如如不动,当劣等于,动念乖真。有言,这个心就有生灭,就属于有为法了。以是,要信托真正的佛法是无言无说,就是我们这念心。真正笃信这个原理,“莲花从口发”,你的身心都像白莲花一样清净,讲出来的话都像莲花这么清香,公共城市信受功用。
(四)
达闻偈悔谢曰:“目前尔后,当谦和统统。学生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僧人伶俐宽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法达听到六祖人人的开示、训诲,认为其实很忸怩、很怨恨,本身由于执着诵经好事,虽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却让执着障蔽了心眼,实其着实是错了。从今往后,无论是在任那里所,对任何人都要以谦卑心、敬服心看待,朝这个偏向去全力、去实施。
法达又讲,学生诵《法华经》,从来只是知道诵念,不知道经上的意义毕竟是什么?对经上所讲的原理尚有疑问,请六祖人人慈悲开示《法华经》中的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作甚宗?”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六祖人人就藉法达这个名字为缘起来开示。“法达,法即甚达”,法尔如是,原来是通达无碍的,是你本身心傍边发生执着、我慢,以是没有步伐通达事和理。“经本无疑”,原来统统都是现成的,是你本身心傍边起了猜疑。
六祖人人进一步再问:“汝念此经以作甚宗?”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法达法师答复,我的根性很痴顽,从已往到此刻,只知道诵《法华经》就有好事,而不知道经上的意义,以是基础不知道宗趣。
师曰:“吾不识笔墨,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讲解。”法达即大声念佛,至比方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人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比方,亦无越于此。”
六祖人人讲:“我不识笔墨,可是经上的意义我必然知道,你诵一遍经文给我听,我再来为你表明宗趣。”法达就大声念佛,念到“比方品”时,六祖人人就说:“好,念到这里就可以了。这部经是以人缘出世为宗,内里讲的许多比方,都不曾分开这个宗趣。”
“何者人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人缘呈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法华经》内里讲,诸佛出世只为一大事人缘,是什么人缘?什么大事?存亡大事!为每小我私人的存亡大事,开、示、悟、入佛知见,这是最重要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大事。这是我们要相识、要知道的存亡大事。
六祖人人听法达念到这一品时,已经完全明白《法华经》的宗趣;已往佛、此刻佛、将来佛到这个天下成正觉,都是为了一件大事──为了传扬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单无念,还要清晰大白,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不知不觉;而是要自净其意、知而蒙昧,这就是佛的知见。契悟了佛的知见,就可以或许成绩佛道,趣入菩提。
(五)
众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等于表里不迷。
凡间上的人看到表面的色、声、香、味、触,以为是其实的,以是就着相,着了相就想占据,敲诈勒索,这都是迷于表面各种假有之相。“内迷着空”,有些人勤奋修行,阔别表面的地步,不被外境疑惑,可是听闻佛性是空性,又冒死去想一个空,乃至执着空等于佛;佛性原来就是真空,知见蒙昧就是真空,可是真空傍边不故障妙有;若执着空,以为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个空,空上加空,这就是着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也不执着,无也不执着,不着空有双方,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世上的人,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执着表面的有,就迷失自心傍边的妙有;执着统统空,就迷失我们的天性本空。我们自心傍边,具足统统好事、统统伶俐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执着一个空,就是重床叠架,迷失本身的良心,以是要离空、离有。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能作到外不执相,内不执空,就见到良心、见到本身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这就是“开佛知见”。所谓开,就是开启;譬如我们把门窗打开,就能清清晰楚望见内里的统统。悟到每小我私人都有佛性,就看到自心傍边的法宝。“示佛知见”,门窗打开往后、悟了往后,知道自心有许多宝藏、伶俐好事。“悟佛知见”,是本身获得这个宝物了,获得本具的佛性,统统好事、伶俐宝藏都是现成。“入佛知见”就是本身获得受用,能运用这念心,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
佛,犹觉也。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佛不是有形相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丈六金身;而是指每小我私人都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四十二章经》内里讲:“观天地,念很是;观天下,念很是;观灵觉,即菩提。”佛性是每小我私人的灵知灵觉,灵知灵觉在哪里?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这就是我们的觉性,每小我私人本具,假如向外执求,就如日中找影,骑牛找牛,是绝对找不到的。
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原来真性而得呈现。
觉有四个条理,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非从外求,自心傍边不着空、有,没有任何贪图,心中天然了了理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一,归一往后,觉性现前,本具的真如实性就展现,统统都是现成,见到本身本具的觉性了,这就是开佛知见。
(六)
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做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六祖人人进一步跟法达讲,你要留意,不要错解经中的意义。若是你以为这是佛知佛见,我是凡夫众生,怎么能有佛知佛见?凡夫怎能跟佛对比!这么想,就是不敢直下包袱,诋毁经典,否认本身的佛性。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开佛知见,“开”也是利便说,这念心本自具足统统伶俐好事,每时每刻都是现成的,起心即错,动念乖真,统统现成,何必再开?以是昔人开悟后提到:“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儒家也说:“黎民日用而不自知。”眼睛每天在看,却不知道是谁在看;耳朵常常在听,也不大白是谁在听;口在谈话,不知道是谁在谈话;这是由于执着表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心跟着地步攀登、迁流,本身作不了主,迷失了这念心。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统统众生自蔽光亮,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你要信托,佛知见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表面无别佛、无别法、无别僧。众生由于不相识这念心,本身不敢直下包袱,本身掩蔽了本身的佛性,掩蔽了本身的真性,起了贪瞋痴的动机,落入尘境,以是称为众生。这念心要时时安住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脱节,正念就是净土,哪里尚有什么表面的地步?表里是一如的。
众生这个心一方面攀登财、色、名、食、睡等外境,心田又为受、想、行、识各种地步所困扰,念念生灭、颠倒,始终没有停歇,始终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迁流中,时时受地步所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各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由于众生表里相对中疑惑、颠倒,迷心迷境,以是要烦劳世尊从三昧中出来,语重心长的跟公共讲解,劝公共止息贪图。“寝”,就像睡觉一样,身材不动;意喻令心念安住不动,贪图止息。向外求,求不到的;佛不是祈求得来的,由于佛性本具、觉性本具。一样平常人只知道向外祈求,却迷失了本身,佛就汇报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心要归于寂灭地步,归于不动地步;不要打贪图,不起心、不动念,莫向外求,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有求就有得,有得就会有失,本具心性是无得无失。真正做到了不得心、不动念,就与佛无二,和十方诸佛统一个鼻拷■气。这个佛心、这个觉性就是云云简朴、云云玄妙。
故云:开佛知见。
大白这个原理,就是已经开佛知见,见到自性佛了,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找到路头了,见到菩提路了,这是第一步,还要继承调养圣胎,继承走下去。
(七)
吾亦劝统统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民气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妒忌,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我们大白这个原理,每时每刻不要疑惑、不打贪图,坚住正念,说法这念心就是,听法这念心就是。假如不能悟入佛之知见,那就是入了众生知见。凡间上有些人专心不真,不真就是邪。为什么会意邪呢?由于愚痴、疑惑,不相识良心等于佛,不断地在向外探求;由于没有开佛知见,以是就造作各种恶业、罪过。“口善心恶”,讲的是一套,内心想的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嘴里讲的是要修善,心中却时时贪图纷飞,起贪瞋痴,口是心非、口善心恶,身口意三业没有归一、纷歧致,这就是众生地步。
一样平常众生,心中布满了贪婪、瞋心、排出、妒忌、猜忌、谄佞、我慢,各种邪知邪见侵入自心,甚至作出戕害众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布满了邪见,所作所为都是以小我私人好处、名利为前题;这就是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就会犯错。
若能正心,常生伶俐,观照自心,止恶积德,是自开佛之知见。
不能时时保持正念、无念,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正心;善念是正心,诵经持咒也是正心,都是规则本身的心念。每时每刻要生善念,就如四正勤所讲:“已生善念令增添,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若能正心,就能常生伶俐观照。观是留意,照是照破烦恼、照彻自心;常常检修、反省、纠正自心傍边的纰谬,就是伶俐观照。譬如师父在开示,公共在听讲,突然心打了贪图,岂论是想好的、想坏的,心都不平安;或是本身失去了觉照、觉观,在打打盹,偶然辰心清晰,偶然辰心不清晰,内心想,本日很辛勤,爽性藉这个机遇小睡一下,没有相关,这就是没有观照,失去了伶俐,就跟着贪图、打盹,迷模糊糊。突然发明,师父在开示,本身怎么可以打贪图、打打盹!立即就发了忸怩心,把心收返来,又安住正念,保持清晰、大白;有了任何纰谬,本身可以或许知道,这就是观照、就是伶俐访魅照。大白了这个原理,修行就找到一条心途经程。
不知道心途经程,就会发生法执,执着昨天诵几多经?本日持几多咒?拜了几多佛?做了几多善事?始终没有在心上勤奋。并不是嗣魅这些差池,而是在修行上要更进一步;《金刚经》讲:“法尚应舍,况且犯科”,不要执着法,法是药,况且是犯科?贪、瞋、痴、慢、疑、邪见,属于犯科,不是处死就是犯科。以是,“常生伶俐,观照自心,止恶积德”,心要遏制起坏的动机,口要遏制讲流言,身不造作恶行。不单遏制恶言、恶行、恶念,还要起劲积德,把善法落实到身、口、举动傍边,修了善法,要不执着善法,又归于自心;这就是开佛知见,这就是佛的看法、觉悟的看法、菩提阶梯的看法。
(八)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等于出世。开众生知见,等于凡间。汝若但劳劳执念,觉得作颐魅者,何异牦牛爱尾?
不知道在心上勤奋、访魅照自心,始终执着诵经、持咒、念经的次数、好事,念念都是执着,把这个看成作业,就没有步伐明心见性,这和“牦牛爱尾”有什么差异呢?
在西藏高原有种牦牛,体型高壮,它尾巴的毛又长又好,牦牛常常把尾巴甩一甩、看一看,它不知道尾巴是它最后头、最小的对象,纵然尾巴掉了还可以存活。然而,牦牛却由于执着这个尾巴,乃至猎人来了还不知道赶忙躲避,还在浏览本身的尾巴,为了尾巴,连命都失去了。
修行人若执着这些好事为实有,没有落实访魅照自心,就便是牦牛爱尾;因为执着好事,迷失良心,果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福报享完照旧会犯错。以是,念经是要领,诵经、持咒也是要领;念经要归于自性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运用窍门勤奋修行,明悟心性,而又不执着于窍门。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等于转经;口诵心不可,等于被经转。”
法达又讲:假如是这样,我们只要相识经傍边的原理就好了,是否就不必要诵经了?六祖人人说:经有什么纰谬?莫非会障碍你的动机吗?迷或悟都取决于本身,疑惑了是众生,就会犯错,受存亡循环,侵害的是本身;悟了就是菩萨,就能得脱节,获得法益。损益都由本身这念心所造作,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口诵心行,等于转经”;既要诵经,也要实施。譬云云刻诵〈普贤行愿品〉,口在诵,身材在星期;不是诵了、拜了就了了,口诵、星期往后,要在一般糊口上真正落实普贤十大愿,当下就是普贤菩萨了。
有些人执着诵经,发生法执;也有人诵经有了地步,又执着地步,这就是不相识经中的原理。相识经上的原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还要知道经义,经上有空、假、中的原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原理要大白。经是佛所说的,佛从自性伶俐中说出来,为了破迷显正;佛所说的八万四千窍门,都是用来撤除众生心傍边的执着和烦恼,诵经是修行的利便窍门,藉由诵经放心、明心,化除烦恼、执着。《金刚经》讲得很清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况且犯科。”过河就不必要船了,执着、烦恼化除了,连利便窍门也要舍去,以是我们依照经上的原理去实践,这步崆最重要。一方面诵经,一方面要实施;由于怕本身健忘了佛法的原理,以是要诵经来提示,不单诵经,还要去实践,这就是转经。
“口诵心不可,等于被经转”,说到做不到,对道业没有任何辅佐;说到又做到,就是菩萨。口中诵,心中打贪图,执着诵经好事为实有,不知道经文的意义,就是被经转;经文的意义就是要悟这念心,悟了往后还要把这念心落其实一般糊口上,使这念心每时每刻都存在,无论顺境、窘境;白日、晚上,都能了了理解、随处作主。
(九)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历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六祖人人进一步说:我此刻再诵一个偈,你要细心听。“心迷法华转”,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只知道诵,却不相识经中的实义,这念心被诵经的执着转走了,这是一种定,但没有慧,也没有步伐契悟良心。“心悟转法华”,悟了心往后,《法华经》就是本身。怎么说呢?我们诵经这念心、能念的这念心始终不起贪图,始终是清晰、大白;诵经的当下,就像流水一样诵去。经诵完了,这个心和能诵的那念心没有不同,诵经往后的心与没有诵经的心一样,不增不减。诵经时清晰大白,不诵经也是清晰大白,诵与无诵都是一样,法华就是我们心傍边的法华,不是心外的法华了。“诵历久不明”,不相识这个原理,始终执着一卷又一卷的好事,这念心就落入生灭。我们的心原来就是实相、法华就是实相,可是因为执着,有了相对,心便成了生灭,“与义作雠家”,就像敌人、冤家一样,始终在相对中,无法契悟实相。
六祖人人怕法达照旧不相识,再进一步声名:“无念念即正”;简朴的表明,就是公共听法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想已往、此刻、将来,就是无念,这个无念就是正。我们心中有邪念、有恶念、有善念;不单不起恶念,连善念都不起,这个心就是无念;无念不是打打盹,也不是无聊;这个心当下要清晰、大白,而且没有妄念,犹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觉性要存在。以是,“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无论起什么动机都是偏到一边;起坏动机、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是堕入三涂恶道;起善念,做功德,那是属于人性、天道,人性、天道照旧属于存亡流转;这个窍门是汇报公共成佛作祖的地步,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地步,是逾越统统言说的地步;是如来的知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使公共明白如来不行说、不行说的这念心,这才是真正的原理。有些人不相识这个原理,以为《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是指连善念都不起,就认为稀疏!这是不相识善念、恶念都不行得;由于起恶念是犯错,起善念是人天的果报,始终离开不了存亡循环。《六祖坛经》汇报我们了存亡、顿悟自心、直了成佛,逾越统统地步的原理,这不是渐修的窍门,而是顿悟地步。
怎样顿悟呢?“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无想!岂论本身起什么念,念经、诵经都属于有念,假如悟了就不故障起念;悟了,念经也是无念,诵经也是无念。“有念念成邪”,什么叫做邪?动机落入一边就是邪,落入“有”是一边,落入“无”也是一边。邪到一边、偏到一边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计,就是卜度、思惟;六祖人人汇报公共,不要去别离有、无,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念心不住双方,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白牛车。白牛车是一个比方,白牛车是最高的地步,要到达心等于佛、心等于菩提、心等于如来,就要不住双方;打坐时,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长御白牛车,就是坐在白牛车上面了。要时时都坐在白牛车上,时时都坐在莲花台上,时时都坐在如来的宝座上。彻底大白了这个原理,就是开悟了,以是,不要把开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这念心,这么直接的事,不敢直下包袱,不是很糊涂吗?
不要把如来的地步看得很高,如来就是指我们这个佛性。大家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有;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飞蠕动都有这一念心。
(十)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不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法达听了六祖人人的教训,当下开悟,痛哭流涕,发明原本本身已往所执持的修习窍门都是错误的,统统都是现成,只是本身不知直下包袱,一向以来,都在着有、着无的动机上下工夫。法达禀告六祖人人本身开悟的地步:“我从已往到此刻,都为诵念《法华经》的执着所转,以为诵《法华经》有好事,执着诵经好事越多越好。不知道本身的心在哪里?佛在哪里?”
诵经是一个前利便,当本身有贪图、昏沉、无明的时辰;无法安住实相,打坐连一秒钟都坐不住的时辰,诵经、念经、礼忏,都是对治本身习气和烦恼的前利便。假如坐下来没有贪图、没有烦恼,就不必要诵经了,这念心就是大藏经。公共要在这个处所去契悟,诵经、念经是一个利便窍门,真正大彻大悟了,岂论诵经、念经、持咒、静坐、以致行住坐卧,统统法都是佛法,以是体悟这念心很重要,悟了统统法皆是佛法,新闻闲忙不离当念。
再启曰:“经云:‘诸高声闻以致菩萨,皆尽思共怀抱,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怎样区别?愿僧人再垂开示。”
法达固然是悟了,但并非大彻大悟,还存有疑问。于是再启禀六祖人人:佛经上记实,证到阿罗汉的声闻圣者,以致缘觉、菩萨,尽本身的手段思惟、臆测、卜度,都没有步伐相识如来伶俐的深广,没有步伐丈量出佛的伶俐有何等宽大。佛经内里讲: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事。既然是连声闻、缘觉、菩萨尽本身的手段思惟、研究,都没有步伐相识佛的伶俐,现在又说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见,这个原理其实令人很难信托,没有步伐接管!我本身不是上根的人,以是未免猜疑、不信托这个原理,乃至于有人也许还会诋毁。佛经内里又讲羊车、鹿车、牛车与懂得牛车,这怎样区别?祈愿僧人垂慈声名。
师曰:“经意理解,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怀抱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六祖人人答复:佛经上所讲的原理很明晰、很清晰,是你本身迷失了良心,背觉合尘,以是才会不相识。第一个题目,三乘人不能测佛智;三乘人是指小乘的声闻乘、中乘的缘觉乘、大乘的菩萨乘,这三乘人尚不离思惟,闻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灭;佛是无思、无念,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以是,诸三乘人不能了达佛的伶俐,缘故起因就是出于心念落入考虑、卜度。
佛的心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已往、此刻、将来,当劣等于,动念乖真,动机一动就不是了。以是,这念心的访魅照、思惟都是利便,经过渐修而契悟自性的窍门。声闻、缘觉是以思惟来重虑悦魅真,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净、心不净、法不净的原理;如来是不思惟,逾越统统缘虑、可思可议的地步。如《心经》所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什么都逾越了!这是顿悟窍门。
可思、可议,就落入阶层。佛是不思、不议,不落入阶层。透过思惟修由有为契入无为,是声闻、缘觉、菩萨的利便窍门。譬如,菩萨修六度波罗蜜,就思惟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往后要能所俱空。诸三乘人思惟这些原理,思惟就是有念,没有步伐契入无思、无念,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无论三乘人怎么样去推敲这些原理,愈是思惟、推敲,离不思、不议的地步就越来越远。顿悟是无思无虑,直下包袱,渐修是有思有虑,有思有虑怎么能测知无思无虑的地步?
(十一)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愿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独一佛乘,无有余乘。
佛所说的统统原理,不是为佛而说,也不是为圣者而说,而是为不觉的凡夫所说。假如无法百分之百信托佛所说的统统法,听到佛讲这个原理时,就会退席。由于,不信托本身有本具的佛性;不信托佛的知见原来就在每小我私人清净自性傍边;不信托本身每时每刻都坐在懂得牛车上,懂得牛车就是公共本有的心性、觉性、佛性。
“更于门外找三车”,“门”是指心门;三车就是指三乘,三车是一种比方,分开这念心去找三车,找不到的!况且《法华经》讲得很清晰,只有一佛乘,无有余乘。佛所说的只有一佛乘,不行思、不行议的实相就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一乘、二乘、三乘!倘使有,也都是利便说;佛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各种人缘、比方,都是利便说,是应众生根机而说。为什么佛要说利便法呢?由于时节人缘未到,纵然讲不行思、不行议,公共也听不懂。根机是人性的,佛就讲五戒;根机在天上,佛就讲十善;对小乘根机,佛就说四圣谛,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讲证涅盘,讲六神通,各人听了很兴奋、很有乐趣,佛就再进一步讲,尚有比声闻乘更高、神通更宽大的缘觉果、菩萨果,佛遇此类根机,就说十二人缘、修六波罗蜜,修菩萨道,未来圆成佛智……,这些都是利便,都要归于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都要归于实相、中道实相、毕竟了义,就是一佛乘。
若二若三,以致无数利便,各种人缘,比方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前面所说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致各种利便,最后都要归于一佛乘。就如当局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高中、商职、五专、大学、硕士、博士,前面都是利便,最后,但愿每一小我私人都有博士的常识和学位。此刻拿不到博士,可以拿硕士、学士,往后照旧有机遇取得博士学位,空间还很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博士班。因为每一小我私人的人缘差异,家庭情形、配景差异,或是读到高职、二专、五专,可以维持本身的糊口,往后想长进,照旧可以再学习,再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的原理也是云云,先开各种利便,统统都是应机施教,最后但愿每一小我私人都归于不行思、不行议的实相地步,一佛乘的地步。
(十二)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当年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昔,就是已往。六祖人人对法达讲:你怎么没有省悟到三乘只是权巧的利便说呢?这些方即是为了到达毕竟而说的。由于依着前面这些利便,循规蹈矩,才气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实相。
这个原理以修业来讲,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利便,必必要有前面这些利便,才气接管、领略专科、大学、硕士……各种更深奥的常识。以是说三乘是利便,一乘是实,一乘才是实其着实的。如来但愿公共能晋升,以是就开演实相的原理;《法华经》内里所讲的就是实相,目标是教公共去假归真,去掉假有、去掉利便,一法不立,归于实相。众生有我执,声闻、缘觉、菩萨有法执,将我执、法执都去掉,全归于一真法界;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假如执着本身已经获得真谛,就又违反真谛的意义了,由于有真就有假,实相傍边一法不立,魔也不立、众生也不立、佛也不立。由于这念心傍边,全部统统名相都是虚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窍门,全部统统名相,目标就是为了开权显实,最后都归于无言无说、无名无相,目标是在这里。
应知全部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你要知道,放下前面这些假有,这些利便的施设、权巧,已往、此刻、将来,十方天下,都在这实相傍边,这里全部统统自性珍宝都是现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都是本身的,由本身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们是佛子想,这都是利便。达到这个地步时,什么都是不行思、不行议,无言无说。以是,“亦无用想”,我们这念心有体大、相大、用大,修六波罗蜜、修统统善法、建筑道场都是用,用也不浸染想,统统都要放下。“是名持《法华经》”,你悟了这个原理,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真正在诵持《法华经》了。《法华经》就在自心傍边,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悟到这个原理,就犹如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是真正在持诵《法华经》,没有不持诵的时辰。这时,有念也得、无念也得,念了往后又归于无念、无念又归于实相,每时每刻都是念念理解,每时每刻实相都存在。西洋哲学家笛卡儿讲:“我思故我在。”他以为人在思惟、头脑的时辰,本身是存在的,这是凡间人所说的原理。莫非说不头脑的时辰,本身就不存在了吗?悟了实相,思也存在,不思也存在,念也是本身,不念也是本身。
(十三)
达蒙开导,踊跃欢欣,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法达承受六祖人人的启迪,发现心地,真正是相识了这念心性,心中有无量的厦烀,就说了一个偈子,惊叹六祖人人所说的法和本身开悟的地步:“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由于法达诵三千部经,都属于有念、有想、有为、有执;有我执、有法执,在曹溪听了六祖人人讲:“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就撤除了心中的执着。曹溪是指六祖人人“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窍门;六祖人人讲无念是正,有念是邪;怕众人执着无念,又增补一句,有无俱不计,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个时辰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车上,云端佛学,私绝不假,不然又在骑牛找牛。
“未明出世旨”,人的生平都在疑惑傍边,不相识什么是凡间的原理、什么是出凡间的原理,始终想要出世,毕竟怎么样才是出世?一样平常人以为生到兜率天是出世,生到十方净土是出世,以是求生兜率天,求生十方净土,把凡间和出凡间判作两件事。倘使真正大白了曹溪的窍门,就知道“正见名出世,邪见名凡间”,凡间和出凡间都在当下这念心傍边;每时每刻保持正念,坚住正念,就是在净土傍边,就是坐在白牛车上;凡夫的心悟了就是佛,心净了就是佛,不必要其它去求出世。“宁歇累生狂”,狂就是本身的贪图,有念则狂、无念则圣。倘使你相识这些原理,爽性就直截了当、大休大歇,一念不生。儒家也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心中有各种贪图,那就是颠倒,无念就是圣心、就是圣胎。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所说的无念和这里所讲的实相,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鹿牛权设”;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利便的施设;羊车是指声闻,鹿车指缘觉,牛车是喻菩萨,羊鹿牛代表三乘,这都是权设利便、善巧利便。“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这些都是在推广佛法、阐扬佛法。“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原本烦恼等于菩提,无明就是涅盘。火宅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当作表面的地步,着实火宅就在我们自心傍边;心中有男女的欲爱、饮食的嗜好等各种欲望,这是欲界;自心有各种执着,看到好对象就贪爱、想占据,把它看成真实的,这就是色界;以为欲界、色界欠好,但愿归空,这就是无色界;三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傍边,三界都是火宅。可是只要动机一转,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这念心执着统统法为实有,那就是火宅;此刻得法自在,法从心生,能随处作主,就是法中王。以是这念心作得了主,就是水能载舟;这念心作不了主,就是水能覆舟;翻过来是手掌,翻已往就是手背;没有悟,心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其它去找菩提,只要当下不起烦恼,此刻就是法中王,就是这么简朴!在烦恼无明傍边,原本就是法王所住的处所。这个偈子公共要把它背熟,用来提示本身。
师曰:“汝此后方可名念佛僧也。”达以后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六祖人人讲:从今往后,你才真正是诵经僧。法达是真正相识这个原理了,可是也不中断诵经。
法达既然领了玄旨,为什么对诵经的定课亦不中断呢?由于诵经时这念心与不诵经时这念心都是清晰大白。但要每时每刻保持这念心没有贪图、昏沉,并不轻易,以是有烦恼、昏沉时,用《法华经》来提醒一下,提起正念。可以或许以正念诵经,诵经时,此心清晰大白、遍满虚空、周遍法界,不行思、不行议,这部经就是实相。以是,一即统统,统统即一,一就是一佛乘、一就是实相、一就是这念心。没有悟到这个原理,内是内、外是外,已往是已往、此刻是此刻、将来是将来,美是美、丑是丑,生是生、死是死;悟了这个原理,当下同心用心专注,万法归宗,表里一如,统统法都是佛法。到了这个地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表里到达一个地步,但照旧要修,由于我们每一小我私人的习气很重,要坚住正念,每时每刻都要调养圣胎,这就是修道位;修到最圆满的地步、断除统统惑业,等于成道、成佛。以是,法达贯通了这个原理,亦不辍诵经,这就不被《法华经》所转了。心和经是一体,心境一如了;心就是经,经就是心,以是诵也得,不诵也得,诵或不诵始终都能坚住正念,这才真正是诵经僧,不然诵《法华经》,却执着诵经的次数、好事,心为诵经的境所转,就成了生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