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得亦无失」,那到底要不要追求?我调查过许多人,他原来会凡间法,学了佛之后,佛法没学会,连凡间法也不会了;学了佛法之后,应该要更懂凡间法。到底要不要追求?—跟着人缘的变革来面临。好比说你要不要追求这小我私人?我换一个方法问你:要不要用饭?你会答复:肚子饿了就要吃,肚子不饿吃什么饭!这就是随人缘的变革来过糊口。
真理是不会有变革的,以是你要进修怎样思想,思想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事」,譬喻:我为什么经常妙想天开?由于我担忧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担忧他呢?我担忧他什么事呢?这是针对事,烦恼的事、执着的事、罣碍的事,爱是执着、恨也是执着。这一种思想模式较量轻易,可是你要逐步地,一件一件地想,这样是永久想不完的。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切入你的内涵:啊!我大白了,原本是我的「心」有欲求,而不是这件事。譬喻:我执着我的奇迹?差池,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我的家人?差池,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台湾的政治题目?我执着我要悟道?…都差池,你执着你的心。这样你能体悟吗?你看到你的心了吗?
往后,当你看到表面的征象应该怎么看,譬喻:这小我私人很没有水准,凡夫一个!这时你就要想到:是我没有水准,以是我才看到他没有水准。这小我私人很差劲!差池,是我本身狂妄。这小我私人怎么那么坏!这时要看到本身的瞋恨心。这经典怎么看不懂!这时要看到本身的无明。要你答复题目你躲避!这时我要看到是由于自尊心在作祟…。
从今之后你继承这样观,有一天你肯定接见性,这就是「应观法界性,统统唯心造。」我此刻看到的所有都是我的心,凡夫只看到征象,我只看到我的心,这样去观你不见性都难。
我们已往就是对一个题目没有深入去相识,一天到晚妙想天开,可能想一半就不想了,以是找不到题目的谜底,只要你乐意深入去思想,越可以或许诚恳面临本身,题目就会越来越清晰。好比说你认为本身对别人都很好,为什么因缘那么差?好比说你那么全力,为什么不乐成?好比说你来上课想好好修行,为什么不能开悟?
一样平常人学到的只是情势,可是悟性不足。有的人很当真在修学,有的人很傲慢,有的人启齿就是名相,这没故意义;你学佛刚开始应该打开你的悟性,这样你的般若伶俐揭示了,在各行各业,岂论是出家或在家,职场或道场上,你的示意就纷歧样。
显真
你此刻应该先止息你的贪图,不要再向外求法,你应该回归你本身的内涵,你大概认为这样做很难。好比说你跟这小我私人不熟,你只要乐意去体谅他、相识他,多跟他相处,不就跟他越来越熟了吗?外貌上你的心跟你这小我私人跬步不离,可以说累劫就在一路,可是你没有跟它靠近,以是你对本身很生疏,你认为「见性」很抽象。
「心在那边?」我们常说「内」跟「外」,那只是一种比喻,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有一种学佛法的人,他答复的都是名相,那只是常识,不是他的体悟;也不要讲心不在,或无所不在,我只要任意踩你一脚,必然踩到你的心。
有门生问我:「师父你的心在那边呢?」「我的心在我执着的处所。」这是没有开悟的人的状况,可是这小我私人已经如实地面临他的心。假如你套用经典的话来答复,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还未入门,由于那基础不是你的体悟,我要听的是你的心,我们每小我私人的心不都是摆在执着的处所!比及你真的开悟了之后,就纷歧样了,心无形无相,你怎么可以说它在那边?!你真的去相识它,你说出来的话必然是很中肯的。
「道在那边?」道有分开你吗?是你不熟悉真理,不是真理违反了你。人类最忠实的伴侣是谁,还不是你的心。你当总统、当托钵人,上天国、下地狱它都随着你。以是,学佛,佛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学佛就是学你的心,它必要什么样的宗教情势吗?一样是释教,你必要什么教派、学派吗?你的心必要贴标签吗?
已往,我们的心贴了许多标签,我们本日要有手段去把它打开。假如你打不开,以信奉的角度来说你只不外是个信徒,以研究经典的角度来说你只不外是个学者;释教是佛所说的教理,岂论哪小我私人,只要他讲的是真理就是佛法,真理自己没有鸿沟,你怎么揭示都没有障碍。你可以跟释迦牟尼佛一路去品茗,跟天主一路散步,跟老子一路去骑牛,跟阿拉一路去喝咖啡,天各一方,看起来每小我私人都是诸佛菩萨,那多好!可是后人不懂,加上一层又一层的肩负,这样子你没有步伐悟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