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佛遗教三经 >

佛遗教经讲记 十云端佛学

出世修学法要共有八个法门,佛陀在修学次第上是由粗而细,前面的不疲倦及不忘念法要是比较粗浅的,以下的禅定跟智慧,心的活动是比较细微。首先解释禅定的体性:「以善缘心,心一境性。」禅定的功德要具足两个相貌:

 

()以善缘心:在专注的过程中,必须与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与贪、瞋、痴相应,虽然心很专注,这种专注不能安立为禅定,禅定必须与善法相应,这是第一个标准。

 

()心一境性:虽然修学善法,但心安住于攀缘状态,这也不是禅定,心必须专一安住在单一所缘境,如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必须心一境性,只能在单一的所缘境上安住。当我们以善法的心,在单一的所缘境上,专一相续的安住,则安立为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

 

消文这段是赞叹禅定的自性功德。佛陀在讲到功德之前,先说明禅定的因相与果相。因地的修学是「若摄心者」,摄心是修学禅定的主要方法,摄心简单的说就是收摄这念攀缘的心。宗喀巴大师对如何收摄攀缘心,开示有三个法门:

 

()善取所缘境:圣人的无漏心识与凡夫有漏心识不同,圣人的心无着,心不染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他以无着为住,所以圣人修禅定不一定要有所缘境。但凡夫心一定要有所住,所以在修学禅定时,先要选择一个所要安住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必须要跟所修学的目标相应,所以称为「善取」,善于抉择自己的所缘境。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他说修学佛法的所缘境有三个主题:

 

(1)众生法界:这是以凡夫的杂染五蕴,以色受想行识当做禅观的所缘境,一般南传佛教的修习止观,欢喜以五蕴身心为所缘境,尤其以色蕴的出入息为所缘境。若以五蕴的杂染身心为所缘境,他的止观是偏重在出离、呵责五蕴,以出离五蕴身心为禅观的内涵。

 

(2)佛法界:这是以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为所缘境,如密宗及净土宗的修学本尊相应法,强调凡夫跟诸佛菩萨的感应道交,譬如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则要忆念弥陀的圣号,持往生咒,观想弥陀圣像等等。这种以佛法界为所缘境,是以本尊的名号、功德、相好为所缘境,依止这样的观想忆念而跟自己的本尊感应道交。这时的心情是赞叹、皈依的心,与前面的以众生法界为所缘境,心情是厌恶呵责的心,这二种观法的心情是不同的。

 

(3)心法界:智者大师说,不论是以佛法界或众生法界为所缘境,这都是有相行,一是清净相,一是杂染相,都是有对待相的所缘境。第三种是以凡夫现前一念心性为所缘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理性。智者大师说,这种的所观境是无相,所观察的是离诸分别、对待的真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的修习禅观,他们欢喜以观心法门为所缘境。总之,我们在修禅定收摄身心时,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所缘境。

 

()专注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自己要在所缘境中,培养专注力,强迫这念攀缘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如是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相续力: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专注力是生善,这相续力是破恶。在专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修禅定的两个障碍,一是昏沉,一是掉举,自己应该善加对治,使专注力能相续而不断。

 

以上修习禅定的因相,共有三个主题:善取所缘境。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透过以上三种法门的收摄内心,会产生一种功德-「心则在定」,这时心从散乱的攀缘心变成「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有三种功德相貌可加以判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