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译解-云端佛学(4)

译文  阿难!这五不还天,那些四禅的四位天王〈注一〉,只能钦仰和听闻,而不能知道他们的依正受用,更不能见到他们的胜妙之处〈注二〉。就像如今世间的旷野深山,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之所,世间的粗人,不能见到一样〈注三〉。

 

注一  初禅大梵天王,二禅光音天王,三禅遍净天王,四禅广果天王,按唯识论说二禅以上,不分王臣,现在通称天王,有三重意义:一为统摄之义,统摄梵众及梵辅故,如大梵天王即是。二为自在之义,于本天中,得自在故,如光音遍净是。三为尊胜之义,于诸天中最尊最胜。如广果天是。一如世间称人王,实有君臣之义,二如菩萨名药王,三如世尊称法王。

 

注二  只能钦闻,不能知见,这当中有三重道理。一是四禅只能伏惑,而不还却能断惑。二是四禅为有漏,而不还却是无漏。三是凡圣之隔,四禅为凡,不还为圣,彼此悬隔,故只能钦闻,而不能知见。

 

注三  不还与四禅同以舍心成定,而彼此不能见面就如世间的旷野深山,都是罗汉所居的圣境界一样,世间粗人,不能见面。如入大乘论所说‘宾头卢等十六罗汉,散在诸山海中,’而世人不能见一样。

 

正文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译文  阿难!这十八类天人,绝配偶,离情欲,只是形体未尽,还有色质之累。自此以来,名为色界〈注〉。

 

注  色分为业累色和定果色两种。在色界天中,两种色都有。

 

正文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译文  再说阿难!从此有顶〈注一〉色边际〈注二〉中,这当中又有两条岐路:一是从福爱天中,生广果天,二是生无想天,在广果天中,又分住与不住,若是作证而住,则报尽仍坠轮回,若不作证,则杂修静虑以入五不还天,在五不还天中,又分为利钝两条路〈注三〉。若于四禅舍心中苦乐双亡,斗心不交〈注四〉,最后出离尘界,离分学生死,成阿罗汉,入菩萨乘,这样一类人,就

 

名为回心大阿罗汉〈注五〉。

 

注一  色究竟天之顶,名为有顶。

 

注二  色究竟天之顶,上邻空界,故说为色边际。

 

注三  若利根者,于五不还天中,无烦天断四禅思惑,从无热天至究竟天,断四空思惑,再从究竟天中,超四空而证阿罗汉果。

 

注四  无烦天斗心不交,无热天研交无地,即是智慧渐发,善见天妙见圆澄,是智慧始明,善现天陶铸无碍,是慧光始圆,色究竟天穷色性性,是慧光始通,已尽空界三十六思惑,故自此便出离尘界。

 

注五  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其证迹,仍为罗汉,故以大字别之。

 

四空处天。

 

解  按楞严指掌‘初、厌色依空名空处,二、厌空依识名识处,三、色空识灭,不得真灭,名非非想处,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亦名无色界也。此复有二:一、从福爱分歧,由广果而转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二、从福爱分岐,不由广果,缘无想而直入渐穷。如夷路而长,直入如险路而近,今约渐穷者言之,无想直入至后总结自见。’

 

正文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译文  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厌之心,依此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虽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形累,故觉身为碍,故销碍入空,前于色究竟天中,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碍,只须仍依前分析此身,以至于无,此时身界俱空,唯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此即厌色依空,这样一类天,就名为空处。

 

正文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译文  诸碍既已销亡〈注一〉,唯有空存,现在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而定成,并前无碍之空,亦复俱灭,唯有阿赖耶识存在,此时六识已灭〈注二〉,唯有末那〈注三〉半分微细〈注四〉,此时色空俱灭,唯有识心无边,此即所谓厌空依识而成定,这样一类,就名为识处。

 

注一  色究竟天已销界碍,空处又销身碍,故说诸碍皆已销亡。

 

注二  六识托尘似有,离尘实无,现既色空俱亡,六识无托,故与之俱灭。

 

注三  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体,唯有依阿赖耶识,方能保全,现在所说之末那,乃是阿赖耶识所保全之末那。

 

注四  末那识外缘六尘,形相粗显,内缘八识,行相微细,现在六识既灭,则外缘之半分粗显者已灭,所留唯内缘八识之半分微细部分,这就是识定。这是以末那为能缘心,以阿赖耶为所缘境。

 

正文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译文  空色俱亡〈注一〉,识心都灭〈注二〉,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注三〉,这样一类,就名无所有处〈注四〉。

 

注一  空处亡色,识处亡空。故空色俱亡。

 

注二  不唯六识及末那粗分不行,并末那之细分,亦复俱灭,因前天唯留末那之分,现复厌其恒审思量,作意欲灭之,久而定成,思量都尽,唯有赖耶独存,但赖耶无有分别,唯觉十方寂然,此去不知是何境界?

 

注三  这就是老庄所说的混成一气,印度外道所执的冥谛,都是此境。

 

注四  到此色亡,空亡,未那识亦亡,唯存阿赖耶识无分别性,故无所有。

 

正文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