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幸福,首先我们自己要表演出幸福的样子。诸位朋友,当一个人心静下来的时候,很多的答案就浮现出来。您相不相信,你现在内心里面所知道的道理,就足以成就你这一生的幸福美满,你相信吗?不需要再读任何一本经书,都够了。那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幸福美满?重点是我们提不起来,重点是,纵使提起来,没有真干,没有一句一句把它落实下去。
记得我曾经背过青年十二条守则,有背过的举手?有恒为成功之本,没有背过?我们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生不管经营家业,经营事业,做任何事都能从根本上下手,都能水到渠成。这十二条守则包含哪些?第一句,「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十二条守则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至于如何把家庭治理好,如何让人生过得快乐、充实、有意义,都包含在其中。这十二条我从初中就背会了,但是它对我的人生有没有帮助?帮助很小。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要得学问的真实利益,重点在实践、在力行。我们看到孝顺为齐家之本,又看到勤俭为服务之本,这些道理看似自己修身的功夫,但是这个修身的功夫把它打开来以后,就能达到齐家治国,以至于平天下的效应出来,我们不可忽略德行的大用。
另外有一段话提到「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其实这些经句都是相通的。刚刚我们还提到谨慎为保家之本。要建一个家庭,跟保住一个家庭的兴旺,建家庭容易还是保家容易?打天下容易还是守天下容易?真正的功夫在后面不在前面。今天夫妻要生一个孩子容易,要把一个孩子教好才不容易。闽南话有一句话提到,「生的放一边,养的功劳大如天」。生的功劳比起养育教育,那比不上。所以要谨慎才能把家道传承,保家之本。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诸位朋友,这些道理你都要深入去思惟,然后觉得它很有道理以后,那勤俭为持家之本你怎么用?你要开始指导你的孩子勤劳,指导他节俭,那对你的家庭才有帮助。
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德行,比方勤俭,节俭对一个人的人生重不重要?那太重要!曾国藩先生提到,一个家败,败在哪?败在一个奢字,奢侈就是不能节俭,这是家败的原因。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好吃懒做,这个人就败掉。我们从这两段话来看,家败败在一个奢字,那怎么能让家不败?俭,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那怎么对治?勤。这些圣哲人的话,殊途同归,都在这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上。一个孩子懂得勤俭,他这一生才不会贪赃枉法。所谓安分守己,不求于人,他有廉洁的态度,这叫俭以养廉,勤俭的人、节俭的人他才会有廉洁。当他能够省下一些财物去周济很贫困的人,那他的仁慈之心就在扩大。
一个节俭就同时可以让一个孩子懂得礼义,仁义礼智都在里面。他今天节俭,懂得给予别人,他就有仁心。他今天节俭不去拿公家的东西,不去拿人家的东西,这叫有义。一个家庭懂得用节俭来当他的家法、家规,这叫礼。为人父母者懂得用节俭来教训他的子孙,教导他的子孙,这叫智慧。所以一个节俭里面就包含仁义礼智在其中。假如不节俭就不仁,不义,不礼,不智。假如节俭却不懂得去帮助别人,去布施,那就是不仁。节俭以后又很贪心,这就不义。节俭以后,又对父母奉养很少,这就失礼,非礼也。节俭以后,又把这些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孙,这叫没智慧,不智。
古代人在看事情看得很深远。假如你的子孙素质先天很好,你留很多钱给他,这叫「贤而多财」,他很贤德,你又给他很多钱,「则损其志」。他本来还很有志向,现在你给他要吃什么有什么,要玩什么有什么,他的志气消磨掉,他本来有一番大作为,结果都消退下去。假如后代子孙素质比较不好,比较愚昧,你又给他很多钱,那会把他很多坏的习性,这些骄奢淫逸都给它唤起来。中国字这个「钱」字怎么写?诸位朋友,左边一个金,右边这两把刀谁拿着?现在是父亲拿一把,儿子拿一把;现在是哥哥拿一把,弟弟拿一把。钱要懂得如何运用是智慧,赚钱靠机会,花钱得靠智慧才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你孩子勤劳以后,他一定会学有所长,他这一辈子不愁生活,勤俭为持家之本。
孝悌为传家之本。当我们孝悌能真正做扎实,这个家道可以历经几百年不衰。诸位朋友,你听完这句话,你相不相信?你对每句道理信一分,你才能得一分利益;你有十分的信心,你能得十分的利益。当然这个信还包含,信了以后,当然要有实践,那才是真信。假如信都是挂在口头上,那不是真信。在周朝,确实是把孝悌做得最彻底的一个朝代。周文王他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父亲的孝做得很彻底,确实是「晨则省,昏则定」。
诸位朋友,《弟子规》里面很多句经文都是有来历的,都是来自于几千年圣哲人的风范。周文王做到了,他每天早上跟父亲问安以外,还要看看父亲今天吃的饭量如何,有没有减少?减少一定是身体有点不舒服,赶快安排御医来给他父亲好好照料一下。假如发现父亲的身体确实不好,他那一天都会觉得心情很低落。等看到父亲的气色好了,饭量恢复正常,他才比较宽慰。后来文王生了武王,文王做出了孝,上行下效,武王也做得很彻底。有一天文王生病了,武王照料父亲,都是亲奉汤药,十二天没有离开父亲的床前,连帽子都没有解下来。十二天以后,父亲的病就好了。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么有效?因为那个汤药有加持力在里面。加了什么?加了孩子至诚的孝心。当父母情绪很欢喜的时候,自自然然人的免疫系统就会愈来愈好,病毒就能够消退下去,这是做到孝。
周朝还做到了兄弟的友爱,《大学》里面有一句话叫「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彼此之间能让,就不会冲突,就不会怒目相向。周文王他的父亲是王季,王季还有两个兄长,一个是泰伯,一个是仲雍,三个兄弟。在那个时代当中,应该是要把王位传给他的大哥,泰伯。泰伯的父亲是太王,太王在他孙子周文王降世的时候,看了一下这个孙子有圣人之相,内心也很高兴,但是也没说要把王位传给周文王。但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看到父亲的心愿,两个兄弟就相约,以要去山上给父亲采药的名义,离开了他的国家。离开以后就不回来。一不回来,王位要继续传,才能顺理成章传给他的三弟王季,之后再传给他的侄子周文王。连天下都能让出来,那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他的家庭起纷争?那不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