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大师,为印度大乘佛教建立者龙树菩萨的四传弟子。父为天竺国相,母是龟兹国王妹。罗什夙慧聪颖,七岁即诵偈两万三千言。洞解毗昙(即小乘论),九岁随母之印度,从般头达多学杂藏及中长阿含四百万言,博览四围陀五明诸论,及外道经书、阴阳星算等。并师事专弘大乘的须利耶跋陀及须利耶苏摩兄弟,受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其后龟兹王迎之还国,罗什乃在龟兹广说大乘诸经,四远宗仰,东土亦闻其名。苻秦建元十八年,秦主苻坚以道安法师之请,遣将吕光迎之,龟兹留不遣,光灭龟兹,挟之以归。此时苻秦已亡,光在西凉自立,罗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凉降于秦,秦主姚兴迎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为辟逍遥园,四事供养,请译经典.并使沙门憎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译。 弘始四年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五年更译《大品般若》。译此经时,罗什手持梵本,口自传译,姚兴亲执旧经,以相仇校,与诸宿旧义学沙门僧碧五等百令人,详其义旨,然后书之此后并译《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前后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罗什大师译经,意义与文不悖,而文字典丽,发挥幽致。师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住长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长安大寺,年七十。 与罗什大师同时,而在江左译经的,为佛驮跋陀罗,驮为北天竺人,少以禅律驰名,姚秦弘始六年至长安,罗什倒屐相迎,每以疑义共相咨决,后因细故为罗什高座弟子僧碧道恒僧肇所摈,驮飘然南下,渡江至庐山,应慧远大师之请,译《达摩多罗禅经》,后至建业,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祗律》、《泥洹经》。至刘宋永初二年,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开华严之端绪。 罗什与佛驮跋陀罗之后的译经大师,首推真谛三藏-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于粱太清二年抵建业。梁武帝迎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译经教,值候景之乱未果。后梁元帝即位,谛于金陵正观寺与慧金等共译《金光明经》七卷,之后并译出《大乘起信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四谛论》等多卷,至陈宣帝太建元年圆寂。 自东晋历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译出佛经一千零八十余部,三十一百余卷,泽经缁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诸师外,余如法显、昙无谶、智猛、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般若流支、阇那崛多等,皆有贡献,此一时期译经事业的成就,计《四阿含经》、《华严经》全部译出,《法华经》第二译本出,《涅檠经》初出 。他如《大集》、〈宝积〉部份译出,般若大小品皆经再译,律藏、大乘论及其他数十部大乘经亦皆译出,成绩可谓至丰至伟—。 在后期译经事业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译界空前绝后的伟人,就是唐三藏玄奘大师。 大师洛阳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感于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以释众疑。乃于贞观二年,私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展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邯,经中央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并特为制三藏圣教序。大师乃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综计隋唐之世,共译出佛经三百六十余部,约三千卷,出大师之手者几居其半。其中最有价值者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尤以《成唯识论》,名虽为译,实如自著,为树立法相宗的纲维. 佛经翻译事业,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始,至玄奘大师达最高潮.大师之后,尚有实又难陀重译八十卷《华严》,义净译“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支完成《大宝积经》,不空译密部经咒一百四十余种,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后自唐贞元至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译经事业完全中断。宋太平兴国八年重起译场,先后有法护、施护、法贤、惟净等译《大乘中观论》、《大乘宝要义》、《大乘集菩萨学论》等五百余卷。再以后虽偶有译者,已微不足道了。 尚有一与译经事业有关,且因此影响我国文化至钜之大事者,即国人西行求法事。我国地理环境,东南临海,西北障山,北横大漠,所居者为文化落后游牧民族,故我国文化,向以单调保守称。魏晋以降,佛法输入,乃使国内贤智之士,知于六艺九流之外尚有学问。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为求正知正见,不惜冒险犯难,西行求法。如本节所述之玄奘大师,是其著者。然魏晋之际,国人西行求法者,实以颖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怀远悟,脱落尘俗,于曹魏甘露年间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乃誓志捐身远求大法。以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阗,得梵本经书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归。后由竺法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后,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晋至中唐,前后五百余年间,西行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晋之法显,姚秦之智猛,刘宋之昙无谶,北齐之道遂,至唐之玄奘,达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师而后,尚有会宁、窥冲、大津、义净、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三 早期弘传 大法东来,虽在汉未,而佛教确立,乃在晋代。盖佛法初来,知者尚少,历经三百余年的译经和弘布,才取得社会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实亦与时代背景有关。兹为述魏晋之世的社会情形如下: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虽赖皇甫嵩未隽之力幸获平定,然继以董卓及西凉诸将之乱,袁术、袁绍、曹操、刘表等割据自立。其后三国鼎峙,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来,国人遭遇之惨者,莫过于此。而际此境遇之中,忽闻我佛世尊,救苦救难,人民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庭之徭役,是以相继入道,皈依佛门,佛教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重福报行业,功德因缘,乃使稔恶之徒,亦自怵祸害,俯首皈信。即在知识分子之间,以汉末之干戈扰攘,礼教式微,贤达之士,立命无方,闻佛法智信圆融,乃以本身环境的感受,证之佛法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义,感触愈深,于是英才硕彦,遂多入于佛门,并且佛教输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会上酝酿亦渐趋成熟,再值佛门大德登高倡导,于是风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础。 在此时期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人,是西域来华的佛图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