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法东来 佛教起源于印度,师从释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释尊灭度后,两千余年来,渐次向外传播,南则由锡兰而缅甸、泰国、南洋,北则由中亚而中国、西藏、朝鲜、日本。近年来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诸国。然而其中弘传最广,变迁最著,而史实足徵者,则首推中国。 佛教东来,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如《列子仲尼第四》谓:“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为大圣。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载:“……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不从,遂禁利防,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按此说在《佛祖统记》中亦有记载,但释利防名为室利房。 《魏书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毗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中所谓—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说。《佛祖统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以上诸说,虽可视作永平以前三弟教已东来中国之证迹,但皆为片断史料,无其他可徵文献足资证明,而在史书上可资徵信者,为《后汉书光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喜为浮屠斋戒祭祀事;传谓“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相国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衍罪。’相国以闻,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咎,还其赎,以助沙门伊蒲塞之盛馔。” 该诏书赐于永平八年,书中有浮屠(即佛陀之义)。伊蒲塞(今名优婆塞,为佛门在家信众),沙门(即出家僧众)等译名,可见当时不但已有佛教之仪式,即翻译事业已略具端倪。按汉代中国与西域交通而言,汉武时张骞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后霍去病痛击匈奴,李广利伐大宛,自敦煌至盐泽皆为汉有。宣帝时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天山南北及葱岭以东诸国,悉为汉属。其时交通既已通达,则佛法东传,自属可能,不过一般公认者,系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我国。 我国正史所载,《后汉书西域传》谓:“……明帝夜梦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谓:“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 以上二说,略而不详,《佛祖统记》中有较详尽之记载,且亦为一般所采信者,谓:“……(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 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屣、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寻求佛道。” 十年,蔡屣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洛阳,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 综上所述,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朝廷尊之,遂载之史籍,传于后世。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宣译佛经,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续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的经教就渐渐在中国弘传流布了。 二 佛经翻译 东汉末年,西域沙门相续东来,弘传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扬,以书籍经典为媒介,故我国早期佛教,恒视译经为一重大事业。我国上自晚汉,下迄中唐,前后七百年间,佛经翻译工作未尝间断。今日大藏经所传,数逾八个余卷,是皆为古德筚路篮褛之下所遗留的智慧结晶。 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中唐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 国人之知有佛经,早在西历纪元之前,魏书《释老志》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是为国人闻佛经之始,然此似为口传,并无笔译——事实上,释迦世尊的经教,最初结集的时候,都是暗诵口传,并无笔录记载。至佛灭数百年后,随声教所被,各土渐有佛经写本。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除摩腾外,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 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早岁出家,博探经藏。弘化四方,遍历诸国。以汉桓帝初来华,至洛阳,未久通华语,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谶,月支人,汉桓帝未抵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 竺法护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入藏从外国沙门竺高座遍历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言语文字,西晋泰始二年,大赍梵本,自敦煌至长安,复入洛阳,再至江左,沿途传译,未尝间断,曾译出《光赞般若》《唯摩》,《正法华》,《无量寿》等经一百五十余部,其时佛典广为流传,护力居多。 自后汉历曹魏孙吴,以讫西晋,二百五十年中,共译出佛经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译经缁素计三十令人,除前述数人外,尚有安玄、严佛调、支疆梁接、竺法兰等译经师多人。此时期内,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译的经典,文体既未能确立,内容亦不成系统。故而译经事业真正大规模的开始,乃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