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长老开示:六祖坛经疑问品三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6 00:2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释教文集、英华集、法师开示、念经感到、因果报应等,一部得当当代人阅读的释教文集。
六祖坛经疑问品
(一)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权要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学生闻僧人说法,实不行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讲解。”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僧人所说,可不是达磨人人宗旨乎?”师曰:“是。”
这一段是韦刺史向六祖人人请法。刺史是汉唐期间的官名,是州级的行政首长,地位相等于此刻的市长。韦刺史就是其时的韶州刺史韦璩,是一位虔敬的空学生。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有一天,韦刺史为六祖人人设大会斋。“大会”是指大法会,“斋”是斋供、斋饭。在大法会傍边设有斋饭扶养,称为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斋供竣事往后,韦刺史恭请六祖人人升法座。在已往,讲经都要升法座,以是讲经的人称为座主。“同权要士庶肃容再拜”,六祖人人升座往后,韦刺史与其时介入法会的官员、同寅、下属及士、庶,“士”是士医生,或是儒家的学者、念书人,“庶”是一样平常黎民、居士。肃是指很敬服,“肃容再拜”暗示与会的每一小我私人都很和平、敬服地星期六祖人人,并且不可是礼一拜,尚有二拜、三拜,以是称为再拜。星期往后,韦刺史就向六祖人人请法:“学生闻僧人说法,实不行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讲解。”这就是这次法会的缘起。
“学生”,是韦刺史称号本身,以暗示敬服与谦卑,这就犹如公共对师父措辞时,自称“学生某某”。这个处所是韦刺史暗示本身是六祖人人座下的三宝学生。学生也是一种通称,假如是受了戒,就称为戒学生,得了法,称为行动。“闻僧人说法”,在释教中,僧人、大僧人、老僧人,都是敬服的称呼。
“不行思议”,凡间一样平常人看到不行能产生的工作竟然产生了,就说:“这件工作真是不行思议!”暗示这件事不是一样平常人能做到的,是不通俗、不轻易,乃至是基础想不到的。在佛法上,“不行思议”是对法的惊叹,最高的佛法就是不行思、不行议,也就是嗣魅这个地步没步伐用思惟想像得出来,也不是用说话所能表达,也没步伐议论得出来,以是是不行思、不行议。《大般涅盘经》云:“如来地步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确确实实是云云。在这个处所是指六祖人人所说的法,再怎么思惟、怎么表达,都无法用说话、笔墨形容得出来,可是这个地步却又是实其着实的。
禅七时代常常提醒公共三个窍门,数息(或是观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这些都照旧一种利便。什么才是不行思、不行议?中道实相,见到本身的良心天性,这念心逾越了时刻、空间,当下这念心的地步就是不行思、不行议,称之为如来妙心、无住真心。《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不行思、不行议,在禅宗称之为“原来脸孔”。悟到本身这念无住心、无为心,又能站得住、站得长,这念心就是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这就是菩提心。这念心只能契悟,没有步伐想得出来。假如能想得出来就有“生”,有生必有灭。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就是不生、不灭的地步。什么是不生、不灭?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已往、不想此刻、不想将来,一个动机都不起,这就是不生,由于本具的真心是不住任何地步、是不灭的,当下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就是不思议。悟了这念心,就如昔人所说的“如人饮水,内心稀有”,只有本身知道,别人没有步伐相识。
禅宗祖师参访善常识,就是问这个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当下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轻微踌躇就不是了;由于踌躇就是可思,轻微一想就落入思惟的地步,就属于第二念,就不是向上一起。以是达磨祖师、禅宗祖师所讲的“向上一起”,就是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
“学生闻僧人说法,实不行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讲解。”韦刺史听了六祖人人所说的法,本身材悟到不行思、不行议的心法,可是如故有一些疑问,假如不扫除这些迷惑,本身就无法心安。“贪、瞋、痴、慢、疑、邪见”是众生的六个基础烦恼,也是修行人的障碍,假如本身心中有疑问不能办理,就会困惑生暗鬼,以致于发生邪见。以是韦刺史祈请六祖人人大慈大悲,出格为学生讲解,以扫除心中的狐疑。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僧人所说,可不是达磨人人宗旨乎?”师曰:“是。”六祖人人说:“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我当为你们讲解。”于是韦刺史问:“僧人所说的法,是不是达磨祖师所传的宗旨呢?”六祖人人讲:“是啊,我所传的法就是达磨祖师的宗旨。”
宗旨,宗就是指这念心,所谓万法归宗、归于这念心,宗旨就是指心法、心要。这个心法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祖祖相传,一向传达到磨祖师。达磨祖师本来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其后出家证果,是西天二十八祖,在梁武帝的时辰来到中国,被立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以是禅宗一脉相传,灯灯相传、光光相照,传的就是这个不思议窍门。既然是不行思、不行议,怎么传呢?只能契悟,是以心印心,在言语问答之间,或是以手势暗示,或是眼睛一眨、手一动、脚一蹬、拂尘一竖……用各种要领,不过乎是为了表现心体,表现这念心此刻在那边,或是表现这念心的浸染。
(二)
公曰:“学生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生平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好事?’达磨言:‘实无好事。’学生未达此理,愿僧人为说。”
“公”是指韦刺史,韦刺史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疑问。其时达磨祖师从印度经过水路来到中国,早先是到广州,其后由于梁武帝传闻达磨祖师是得道的高僧,以是迎请达磨祖师至京城金陵。梁武帝见达到磨祖师,就问:“我这生平建筑寺庙、度人出家、扶养僧众、讲经说法,有什么样的好事呢?”达磨祖师答复:“实无好事。”
梁武帝被称为佛心皇帝、菩萨天子,他固然当了天子,如故是平民蔬食,不单食斋,并且不穿绮丽的衣服,甚且放下三宫六院,就像个苦行头陀,可以说是一位道地的行者。以是韦刺史其实不相识,梁武帝有这么多的作为,为什么达磨祖师却说“毫无好事”?梁武帝度了二万多人皈依释教,又结集经藏、注解经文、倡导食斋、广修寺庙,乃至四度舍身同泰寺,一样平常人谁能做获得?为什么达磨祖师说梁武帝所做的各种佛事是“实无好事”?
达磨祖师的答复,并不是排出这些善法,而是由于达磨祖师弘扬的是心法,直指心体。布施、扶养这些原理在佛经上已经讲得许多了,不必要达磨祖师再重述,以是达磨祖师答复:“实无好事。”梁武帝再问:“为什么没有好事?”达磨祖师答复:“这些是人天小果,属于人天的福德,未来所感的是人性和天道的果报,不属于好事。”达磨祖师的答复一点都没错,由于修这些善法固然是种下了出世的种子、出世的善根,比及人世、天上的福报享尽,最后生平再到人世来出家修行,成道证果,这必要很长的时刻。以是,达磨祖师为了废除梁武帝的执着,使梁武帝大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原理,不要执着有为法,因此说“实无好事”。
公共要相识,佛法最重要的是不执着,并不是不去做。有些人看到这一段,以为出家、修行是为了求脱节、了存亡,既然做这些都只是人天的福报,为什么还要修善法,以是就不修福;乃至以为,既然梁武帝所做的统统都没有好事,并且只是人天小果,本身既不追求人世的豪富大贵,也不想未来生到天上享福,以是更是不修善法了。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识,由于不修善法照旧一种执着。佛法是应机施教,达磨祖师为了度化梁武帝,以是才说实无好事,由于梁武帝已经建筑许多寺庙、度了无数的人出家学佛,本身又很发心敦促佛法,达磨祖师为了使梁武帝更上一层,不要发生法执,以是才说毫无好事。这就像丹霞祖师烧佛像一样,由于丹霞祖师看到院主刻了很多佛像,修了许多善法,为了使他青云直上再前进,为了废除他的法执,以是问他:“你刻佛像做什么?”院主答:“我刻佛像扶养。”“你扶养的佛像有没有舍利?”“没有舍利。”“既然没有舍利,把它烧掉好了。”公共想一想,本身修了几多善法?是不是像这位院主和梁武帝,这生平都在起劲修福、修善?
由于梁武帝修了各种善法,本身以为这就是最高的佛法,发生了法执,以是达磨祖师要破他的法执。《金刚经》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通达无我法,假如又执着一个无我,这也差池。譬如许多人研究般若,到最后却又执着一个“空”,这照旧一层法执,照旧差池。佛法有深、有浅,以是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统统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更进一步了。
梁武帝心中起了疑问,继承再问:“既然建筑寺庙、讲经说法、集结经藏、度僧、设斋、食斋都不是好事,只是人天小果,毕竟什么是真好事?”达磨祖师答复:“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好事,不以世求。”“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就是不行思、不行议的地步,这就是真好事,这种好事不是凡间上求来的,是本具的。
(三)
这念心有“体”、有“用”,我们在思、在想,这是心的浸染,能思、能想的“这个”就是心体。以是,同样是开悟,有的人是悟到心的浸染,有的人是悟到心之体。从浸染上开悟,是能思能想的这念心经过善常识的激发──眼睛一眨,这就是心的浸染,手一动、脚一动,这也是心的浸染,这就是入处;但这只是一个入处,是心的浸染,当眼睛不眨、手不动时,这念心又在那边?这就更进一步了,当这念心不浸染时,清晰、大白、作主的这念心就是心之体。
假如悟到心之用、心之体,却又执着这个“用”、执着这个“体”也差池,由于一发生执着,无为法就又成了有为法。以是许多祖师生怕学生会错意,就紧接着再追问,以致拳打脚踢,就是在汇报我们,心在浸染时是不是能分开体?悟到心之体,这念心是不是还能发生浸染?这都是悟,由于悟有深、有浅。《金刚经》云:“法尚应舍,况且犯科?”过了河就不必要船,还没有过河达到彼岸,就还必要船。
达磨祖师说了这么多,然则梁武帝照旧不懂什么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以世求”。由于在梁武帝的期间,顿悟窍门还没有传到中国,全部的经论上谈的都属于渐修窍门,因此梁武帝虽然是不相识。梁武帝再追问:“怎样是圣谛第一义?”达磨祖师答复:“廓然无圣。”这念心是绝对的,是一法不立,圣也不立、凡也不立、佛也不立、魔也不立,由于这念心原来就是佛、原来就是圣,假如再加个什么,就不是了,以是是“廓然无圣”。说“凡”差池、说“圣”也差池,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达磨祖师所说的都是心法,都是在这念心上答复。大大都人以为本身是薄地凡夫,此生哪有也许修证成佛?把本身看得很低,执着心外有圣境,乃至于称他一声菩萨,他都吓得不得了,说:“师父!我连蚂蚁都不如,您怎么叫我菩萨?”这就违反了大家都有佛性、违反了佛性划一的佛法大意。可是也有人觉得:“我就是佛!”因此发生贡高、我慢,这更是差池。
梁武帝听了达磨祖师的这些答复,更是迷惑不解,接着再问:“对朕者谁?”站在我眼前的是什么人?既然你说我做的统统都没有好事,你讲的原理我又听不懂,毕竟你是罗汉照旧菩萨?照旧佛?一样平常人也许会答复:“我是贤人,我是某某佛菩萨转世再来。”公共想想看,假如问“对朕者谁”,你怎么答覆?达磨祖师答复:“我不熟悉。”这是一句很深的话,就是在当前的这念心上答复。倘使达磨祖师答:“我是菩提达磨。”这就没有开悟。为什么说“不识”?由于假如说熟悉本身,就有能、有所,就不是如来的心法,就成了俗谛。禅宗祖师都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以是达磨祖师答:“不识。”只有绝对的这念心存在,这个绝对的心不落入识尘地步,逾越了时刻和空间,以是说不熟悉,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知见蒙昧”,这个绝对的心是了了理解、随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不行思议的地步。
这是达磨祖师在中国汗青上传播的第一个传法公案,这个公案有许多启迪。可是也有许多人由于执着这个公案,就不修善法了,乃至说:“这是达磨祖师讲的,做善事毫无好事,以是我什么善事都不做。”这种见识就又落入双方,以是昔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真正是云云。
韦刺史由于不相识达磨祖师与梁武帝对话中所表现的原理,以是“愿僧人为说”,但愿六祖人人为他解答这个迷惑。
(四)
师曰:“实无好事,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处死,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行将福便为好事。好事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人人讲解:“达磨祖师说得很正确,简直是没有好事,不要再猜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处死”,一样平常人会以为梁武帝造寺、度僧、弘法、布施、持戒,怎么会是心邪、不知处死呢?由于梁武帝落到一边,不大白处死,以是说是心邪。正与邪,要看是以什么为尺度,处死也有条理上的不同。譬如一个没受过五戒的人和一个受了五戒的人,受过五戒的是正,没受五戒的称之为心邪,由于“五戒”是相对“五逆”而说,以是虽然五逆是邪,五戒是正。假如再往上一层,五戒和十善对比,十善是正,五戒是邪;而十善和四谛对比,十善则是邪,四谛才是正。假如执着四谛,以为四谛是最高的,也不正确,由于存了得少为足的心,不知道尚有十二人缘的原理,以是执着四谛是邪。假如觉得悟到了十二缘起等于正,这又错了,由于尚有六波罗蜜;可是执着六波罗蜜也差池,由于六波罗蜜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对比,六波罗蜜是邪,顿悟自心才是正。相识这些原理,才知道佛所说的法是因时刻、因工具而说,不能一概而论。真正大白这些原理,看佛经、听佛法就能获得真正的甜头,所谓一通百通。六祖人人说梁武帝心邪、不知处死,是没有错误的。“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布施、设斋、度僧、建寺庙,这些都是在求福报,福报有生、有灭,福报享完就没有了,以是说梁武帝不知道不生灭法、不知道处死。
六祖人人为了使韦刺史更进一步大白这个原理,使他青云直上再前进,继承讲解:“不行将福便为好事”,不要以为修福就是好事,这是将无为法看成有为法,将出世法看成凡间法了。不少人有这种见识,以为本身颐魅障深重,基础不行能成佛、开悟,还不如老诚恳实做人,多修一些福报,这就是不相识要从因上修、从心上修。以是以后刻开始就要福慧双修,不单要悟到这念心,还要在这念心上勤奋,契悟良心天性。
梁武帝固然修了各种佛事,但不是如佛经上所说的“修无修修”,他不知道诸法缘起性空,不知道良心天性,这就是邪,由于偏到一边了。在《佛藏经》里,释迦牟尼佛汇报舍利弗怎样修念经窍门,指出:“见无全部,名为念经”、“念无别离,等于念经”,又开示:“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多么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事实空无全部,所以事实空无全部法念经,复次如是法中,以致小念尚不行得,是名念经……统统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经。”一样平常众生的心无论是起善念、恶念、邪念、无聊,都是妄念。好动机是一个美梦,坏动机是一个噩梦,美梦、噩梦都归于无常。这念心要没有弃取、没有别离、没有执着,无能无所、无言无说,才是真正的“诚恳念经”。为什么众生起心动念,心就是邪?由于不知道良心天性是无住、无为,心有所住、有所执、有所弃取就偏到了一边,和良心天性相违反就是邪。假如与菩提心对比,只有菩提心才是正,其他的都是邪,菩提心才是真好事。好事毕竟在那边?“好事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真正的好事是在法身中,不是在修福,由于福报有生灭,法身没有生灭。法身就是菩提心与涅盘性,法身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见到法身才是真好事。
(五)
师又曰:“见性是功,划一是德。念念无滞,常见天性真实妙用,名为好事。”
六祖人人为令韦刺史越发相识福德与好事的原理,以是再进一步声名:“见性是功,划一是德。”见性的“见”暗示契悟,是指契悟到本身的良心天性,契悟到本身的佛性。禅宗称良心天性为“原来脸孔”,假如以为见性是见到什么,就有能见、所见,这就差池了。每小我私人都有佛性,然则一样平常众生迷失、颠倒,以是见不到本身的良心天性。修行要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心性没有生、没有灭,是佛法中最高的地步。
“划一是德”,要心行划一。众生的心不服等,有别离、执着,就犹如戴着有色眼镜对待统统人事物。假如要到达划一,必需废除本身的执着,转第七识为划一性智。固然此刻还没有破第七识,最低限度要有划一的见识,尊重每小我私人都有佛性,这也是划同心用心。假如以为或人不智慧、根机欠好,就看不起他,或人很有学问、很有伶俐,对他就出格尊敬,这是别离心、不服等心。昔人说:“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对付修行已经好久的人不出格垂青,对付初初开始修行的人也不轻蔑,划一看待公共,由于大家都有佛性。固然这小我私人此刻没有伶俐,可是当他豁然契悟良心就逾越了本身,所谓“士别三日,另眼相看”,以是不要鄙视任何人。
在中国释教汗青上有位悟达国师,十四岁就能登台说法,其时李商隐作了一首诗惊叹说:“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事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不要鄙视沙弥,固然沙弥岁数小,也有佛性,一样能证阿罗汉果,只要开悟了,说出来的佛法都是划一不二,以是“划一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天性真实妙用,名为好事。”好事就是指本身的心性,大白了心性再来表明好事,才气相识傍边的原理。以是,六祖人人再进一步讲解。念念无滞,“无滞”,是指这念心不要逗留在任何地步上,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论诵经、持咒、念经、念法,每一念都要无滞,都要无所住、都要不落入双方,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不住非有,不住内、不住外,不住已往、不住此刻、不住将来,这是顿悟窍门。假如是渐修窍门,就是念念有所滞,为什么是有所滞?由于是利便法,修止、修观、念经、念法、念僧,将这念心靠在法上、靠在佛号上、靠在戒行上、靠在善法上,或是靠在空、有,这些都是利便,由于都是有所住。心有所住着,就有挂碍,就是滞;“无滞”,是心无挂碍。既然要顿悟自心,就要将利便窍门放下,到达心无挂碍的地步。
真正能做到念念无滞、划一不二,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常,汉来汉现、胡来胡现,没有障碍,这念心起了大用往后又要偿还原点,犹如鸟飞过空中不留一点陈迹,心始终晴朗不动。《华严经》云:“如同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的好事,这就是无滞。假如做了善事往后,执着善法,就成了法执,又是一层障碍,这就是滞。固然不执着,可是仍要不绝地修善。以是,修善不执着善,就是无滞、就是般若。
六祖人人唯恐公共发生执着,以为佛法就只是讲空性、讲不动,以是继承声名心性的妙用,讲良心天性的实相好事。这念心固然不执着善法,可是要“常见天性”,这念心每时每刻都要存在,每时每刻了了理解,每时每刻都能作主,本身的清净心、无住心、无为心、划同心用心、不动心每时每刻现前,不单云云,这念心尚有“真实妙用”,妙用无边,这才是实其着实,这就是这念心实相的好事。假如只是如如不动,执着如如不动,而不知道妙用,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这照旧滞。
(六)
“心田谦下是功,生手于礼是德。自性成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好事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好事。”
“心田谦下是功,生手于礼是德。”要有谦卑心,知道上、知道下,纵然对方是下,本身也要谦卑,这就是功;假如以为本身是上,而心行我慢,这就不是功。生手于礼是德,“德”是操行,身口意所示意出来的统统都要有礼仪,要知进、知退,该进就进,不应进则绝对不进,该说就说,不应说的绝对不说,这就是礼仪。“礼”包括得很普及,一般糊口的行住坐卧都不逾矩,这就是礼,不知礼则难以健全人品,人品不健全又怎样能把工作做得恰当与周全呢?以是佛法不分开俗谛,真谛也不能分开俗谛。
我们的各种示意都要有礼仪、有端正,知道什么时节该做什么事,什么时辰有礼、什么时辰免礼,都应该知道。譬如打禅七时免礼,上架房时也不需行礼,这就是知道时节人缘。又譬如用斋,一样平常人以为用饭时要逐步吃,要左边嚼几下、右边嚼几下才轻易消化接收;可是,你这碗饭还没吃完,别人早就吃完了,就等你一小我私人,这就是失礼。以是统统要随众,尤其和师长一同用斋时,本身要先吃完,不能让师长期待。介入会议、法会也是一样,不该等师长上了车才检视公共到齐没有,乃至还拖拖沓拉,这都是失礼。这些固然是小事,然则很适用,更况且操行是成立在微细处。依此类推,怎样使这念心运用得恰到甜头,这就是德,这是心之用。
“自性成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自性固然没有生灭,自性固然是不动,然则也不故障成立万法。佛所说的八万四千窍门,都是由自性所成立,这八万四千窍门傍边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天台宗说“俗谛者,立统统法”,成立万法就属于俗谛的领域。依照八万四千窍门去实践,可以契悟自性;依照佛法勤奋,就能愈走愈光亮。此刻的科学、哲学、医学、工技,是怎么来的?是自性所成立的,以是“自性成立万法是功”。我们的道场有各个单元,这些单元也属于万法;建筑中台禅寺,各人出钱着力,建筑完成了,流芳千古,这也是我们自性起的浸染,以是自性成立万法是功。这念心有体、有效,一方面要知道如如不动,另一方面要知道成立万法。“如来者,无所从来”,这是自性不动;“如来者,乘如实道而来”,这就是自性成立万法。
“心体离念是德”,成立万法是心的浸染,成立了万法之后,没有能、没有所,也就是说心念起浸染往后还要归于无念,无念也不执着。无念是无无念,无无念是无所不念,又归到中道实相,这念心清清晰楚、了了理解、如如不动,这就是德,是本具之自然性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好事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好事。”岂论行住坐卧,这念心都存在,这就是不离自性。什么是离自性?打打盹就分开了自性,想已往、想此刻、想将来就分开了自性,讲人我长短就分开了自性。以是,每时每刻这念心都要清晰、大白,站得住、站得长。不离自性就是功,佛法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要在原理上去实践。“应用无染是德”,这念心不单要如如不动,并且要运用到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无染,就是没有执着、没有挂碍。见到好的地步而起了贪婪,岂论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贪利,都是染。譬如种花、种树,这是心的浸染,可是假如对花起了贪爱,就是有所染。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等于无上菩提道。”这念心能运用自如,又能无染,这就是德。
总之,这念心有体、有效,假如只知道用,而不知道体,这念心就成了生灭心,就属于众生。假如执着这念心不动,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这也是障碍,照旧不能圆满。六祖人人所说的这些原理,从已往到此刻都很适用,以致将来也合用,这就是真理。
(七)
若修睦事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绝,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统统故。善常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若修睦事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想修真好事、想见到法身的人,就要每时每刻留意本身,不要轻蔑别人。不单不起轻蔑、轻视的心,并且行住坐卧要普敬统统公共,对全部众生都要有敬服心,做到了就有好事。由于本身这个心假如常起别离、执着,经常轻蔑别人,说别人的长短、说别人没有学问、没有修行……不管从哪方面讲,这些都是有“我相”存在,本身始终是自大、自傲、骄傲,始终把本身放在前面,把本身的好处放在第一,随处为本身着想,不知道为别人想,这就是“心常轻人,吾我不绝”。本身的我执不能断,“即自无功”,就没有好事。这些看似很简朴,可是假如能做获得,简直是真好事。
佛法活着间,不离凡间法。人与人相处,假如分开了敬服心、泛泛心、谦卑心,就不轻易在社会上保留,由于岂论走到任那里所,本身城市发生烦恼、障碍。假如照旧不知道检修、反省,这个心吾我不绝,甜头老是往本身身上揽,总以为本身是对的,别人都对本身欠好;听到有人讲些什么,顿时就起困惑,以为也许是在讲本身,这就是人我不绝。有这种猜忌心、轻蔑心,本身始终在烦恼中,那边还会有“功”?那边还会有“德”?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统统故。”要相识本身的起心动念,要看本身的纰谬,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本身就是错。人都风俗掩盖本身的缺失,或是装腔作假,但愿获得别人的惊叹、必定、尊敬,这种虚妄心是不其实的。有的人喜好搭架子,表现本身有修行,这就是自性虚假不实。人的心傍边有好事也有罪过,有厚道也有虚妄,假如随处自大、骄傲、自觉得是,经常看轻别人,不知道尊重公共,这种就是无德。佛法中有位常不轻菩萨,见到任何人都星期,而且说:“我不敢轻蔑汝等,汝等皆看成佛。”由于统统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划一的。
“善常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常识,是六祖人人对付其时在座出家和在家学生的称号。“念念无间”,这傍边有事、有理。在事上来讲,譬如念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一句接一句不中断,这就是念念无间。又如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添,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平常念念都是善念,不起善念时,心又偿还原点、归于无念,归于无念的这个心绵绵密密、不混合、不中断,这就是念念无间。“无间”就是前念与后念傍边没有混合、没有中断,《普门品》讲:“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这就是“功”。无论是念经、诵经、持咒,始终念念不中断,继承不绝地薰修,到达风吹不入、雨打不进,逐步地就能得定、就能证到三昧,这就是“功”。所谓“念念相继无有中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只起善念,绝对不起恶念,念念不忘,这就是“功”。
在理上来讲,“念念无间”就是师父说法、公共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晰楚、明大白白,站得住、站得长,不想已往、不想此刻、不想将来,心傍边不混合、不中断,这念心由一分钟延迟至三分钟、五分钟、异常钟、二异常钟、三异常钟,以致于一个钟头,徐徐地就能得定,这种定称为无间定,能与中道实相响应,这就是真好事。
“心行平直是德”,无论对上、对下,要有划同心用心、质直心、泛泛心,无论待人或是处理赏罚事宜,不虚假、不作假、不谋利、不取巧,这就是平直,平直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大白心性,见到本身的天性,进而能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念念理解,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真好事。修行就是要在本身的这念心性上修,这个心要禁得起精益求精、禁得起检验,岂论顺境、窘境,本身这念心都要存在,不迷失良心天性,能坚住正念,这就是“功”。
“自修身是德”,修行不单要在本身的心性上修,更要在身行、说话上修。社会上有些邪知邪见的人以为修行就是修心,不相识身心是一体的;他们主张享乐,觉得本身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这就是不知道修行的原理而发生了错误的知见。也有人以为,只要这念心不染着就好,形之于外的身行不重要,这也是错误的见识。公共要相识,身心是一体的,除了修心,还要持戒、修身,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譬如,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报身是修来的,佛的学生因为修身而威仪具足,阿罗汉圣者因为持身不犯,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以是证果时就能展现四威仪神通,空中行、空中卧、空中坐,这都证明除了修心以外更要修身,修身而威仪具足就是“德”。
以是每时每刻要留意本身的言行举止,要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就是身德。这些做到了,别人看到你威仪具足,天然对你心生敬服,纵然还没有启齿谈话,就已担当到了必定,以是身教、言教都很重要。
(八)
“善常识!好事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扶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好事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这一段是末了,要让韦刺史和其时全部听法的善常识知道,好事是在自性中,不是由布施、扶养求来的。好事与福德差异,布施、扶养、修各种善法,属于福德,见到自性才是好事。由于梁武帝不知道这个原理,执着扶养、修福报,觉得福报就是好事,以是把福德与好事同日而语。以是达磨祖师说梁武帝修了这么多的善法是“实无好事”,着实是为了使梁武帝更上一层楼,废除梁武帝对福报的执着,但愿他分开这些假相、化名、假有,契入无为法、契入中道实相、契入真好事。
韦刺史提出“实无好事”的疑问请六祖人人开示,韦刺史是真的不相识吗?韦刺史必然知道好事与福德差异,假如韦刺史不相识,就不知道从何而问?以是韦刺史是为公共请法。佛法要活用,我们大白了这个原理,也可以依据这种模式弘法利生。由于众生不知道这些原理,无从问起,假如我们能代为发问、问得恰到甜头,就能为公共扫除迷惑。譬喻在精舍,住持法师说法,初初开始修行的人,对付有些原理也许听得不甚明白,修习较久的学员知道有相同的题目,就可以在旁发问。这个发问并不是问难,不是令对方尴尬,以显得本身高超;而是将题目提出来,颠末传授法师的解答,公共就能心开意解。不要以为本身提出题目显得本身不懂、没体面,有这种设法就不是菩萨行了。我们是代众生发问,显着本身已经知道也要问,由于在会有许多人不大白,因为你的提问而替公共解开迷惑,这也是好事。
一样平常人不知道梁武帝的三世因果,会质疑梁武帝做了这么多的善事,为什么最后还遭恶报,饿死于台城?着实梁武帝并不是饿死,而是为持戒而死,确实是一种菩萨行。
梁武帝有位上将名叫侯景。侯景原来是邻国人,他带兵哗变不成,就逃到梁国,痛哭流涕地请梁武帝收容,暗示要为梁武帝效忠卖命。梁武帝很慈悲,采取了侯景,而且封他为河南王。其后侯景的权势徐徐壮大,就生起起义心。梁武帝看到民气竟然云云反覆,也就不作战了。侯景固然把梁武帝囚禁起来,可是并没有杀武帝,一方面由于本身的命是梁武帝救的,假如恩将仇报,心中有愧;二方面,梁武帝有福德。侯景汇报梁武帝:“你不是食斋吗?你只要吃荤,我就放你出来,饶你一命。”侯景每天送荤菜给梁武帝,梁武帝僵持净戒以是就绝食,始终不开荤,最后饿死在台城。
梁武帝的师父是志公僧人,他曾经问志公僧人:“我此刻将国度大事管理得层次理解,未来的国运不知道怎样?”志公僧人并没有说破,只是用手在喉咙和颈部比了一下,说:“你未来会在这个处所(喉)和这个处所(颈)有劫难。”其时梁武帝不大白,最后才知道,原本仇人就是侯景。
梁武帝与侯景之间有三世的人缘。梁武帝的第一世是一位在寺庙修行的小沙弥,由于他会赖床,以是他的师父天天朝晨准三点钟就来叫他起床。小沙弥认为稀疏:莫非师父晚上都不睡觉吗?为什么天天都是这个时辰叫我起床?于是就细心推敲这傍边的原委。有一天他大白了,原本老僧人的寮房旁有一座花圃,花圃里有一只很大的蚯蚓。天天朝晨蚯蚓一鸣叫,老僧人就会去叫小沙弥起来。小沙弥知道原本是蚯蚓的缘故,就烧了一大盆热水往花圃里倒,把蚯蚓活活烫死。这只蚯蚓因为在花圃里听经闻法,有一点点善根,身后转世为一只猴子。固然是只猴子,看到山上有一座疏弃的寺庙,也知道天天到山里摘一些野花、果子来供佛、拜佛。
再嗣魅这个小沙弥,由于他起了杀心,杀业重,第二世就犯错了,转世为清贫的樵夫,天天上山砍柴维生。因为他宿世是出家众,以是看到佛像很欢欣。有一天,看到山上有座寺庙破旧不堪,大殿中的三宝佛常年被日晒雨淋,可是本身又没钱建筑,于是买了三个斗笠为三尊佛像戴上,并且将本身最干净的衣服披在佛像身上,以遮阳避雨。樵夫天天上山砍柴颠末这座庙时,城市进入大殿礼三宝佛,并以鲜花供佛。持续几日下来,他发明本身供佛的花被扔在一旁,花瓶中已有其他鲜花。樵夫认为稀疏,一天出格留在旁边调查,发明一只猴子拿花来供佛,看瓶中有花,于是拔出瓶中鲜花,换本钱身带来的花。樵夫其后跟踪这只猴子,知道猴子就住在寺庙后头的石洞里,他愈想愈认为这只猴子可恶,就找了一块大石头将洞口塞住,把猴子活活饿死在洞里。
樵夫固然气度窄小,但也知道要做善事。有一次颠末山林,山林中有条大河,固然河水不湍急,可是假如要过河,必需脱鞋、脱袜、卷高裤管才气过,其实很不利便。樵夫起了善心,搬来七块大石头放在河中作为踏脚石,过河的人可以踩在石头上,不消再脱鞋、脱袜、卷裤管,渡水而过。一样平常传播说梁武帝宿世由于修三宝殿、搭七星桥的好事,所往后裔当了天子。修三宝殿就是为三尊佛像买了三个斗笠戴上、为三尊佛像披衣,七星桥就是摆了七块石头在河上。被樵夫害死的猴子因为拜佛、供佛,以及已往累积的善根,以是转世为人,也就是这一世的侯景。
(九)
公共要知道,修行不是生平一世就修乐成的,都是颠末多生多劫累积而来。佛法讲,人缘果报跬步不离,已往所造的恶业,此生逃也逃不了,现世所造的恶业,将来一定招感果报。此刻知道了,从今往后绝对不造恶业,将来就不会感恶果。假如已往已经造了恶业,此刻就要了业。了业的要领许多,有小乘的窍门、大乘的窍门,佛所说的八万四千窍门都能了业。
以小乘而言,想要成佛必要颠末三大阿僧只劫;大乘则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必要颠末三大阿僧只劫。大乘的窍门是先悟后修,悟到这念心,每时每刻保持这念心的存在,就能了存亡,以是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假如对修小乘窍门的人嗣魅这个原理,好像不轻易接管,小乘以为:既然“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莫非已往所造的业就不消受报、不消还债了?这不是不合乎因果的原理吗?有的人因此主张求生净土,以为颠末三大阿僧只劫的时刻太长,生怕没有掌握,不如念经求生西方仙人天下,得不退位,下世再修。乃至有法师引证安眠国太子的公案,说:“安眠太子修了两世,得了宿命通都还没有成道,还不如往生西方得好。”这种说法对差池呢?
安眠太子就是东汉期间来中国弘法的安世高,安世高在中国翻译了数十卷的经典,大多为小乘经典,个中最为公共所知的是《八大人觉经》。他已往生是安眠国的太子,其后担任王位,为了出家修行,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修行往后,得了宿命通,知道本身宿世在中国广州杀过人,就到广州来送还命债。他到了广州,望见一位少年拿着剑,很威武的样子,这个少年一见安世高,走上前往就给他一刀,竣事了他的生命。安眠太子身后,这一世又投生到安眠国出家修行,并且得了宿命通,知道本身尚有余报未尽,其后就在前去会稽的途中,被大盗误打而丧命。
修行假如执着神通为实有,就是法执。执着宿命通、心中发生法执,未来就要受报。因此,在打坐的时辰,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不要理它,不要执着任何地步。梦中的地步不能执着,打坐的地步也不能执着,就算真正获得了神通,照旧不能执着,就是一念到底,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样就能逾越。
修行的目标是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得本,何愁末”,基础契悟了,其他的都是枝末。所谓“净寂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悟了道,这念心具足无量的伶俐、无量的好事、妙用,十方天下都在这念心傍边,这就是最上乘的窍门,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原理。大白了这些原理,对付达磨祖师所传的顿教窍门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念。
(十)
刺史又问曰:“学生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僧人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理解,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即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这一段是韦刺史叨教六祖人人“念经真的能往生西方仙人天下吗?”韦刺史问:“学生常常看到出家众或在家众念阿弥陀佛,但愿求生西方仙人天下。念经真能往生西方仙人天下吗?恳请六祖人人为学生解答这个狐疑。”
现今一样平常公共也有这个疑问:“修净土念经求生西方,西方毕竟在那边?”这也证明韦刺史是示现菩萨行,以在家居士的成分代公共发问,辅佐一样平常学佛公共扫除迷惑。
六祖人人引述世尊在舍卫城所说的西方引化经文来答复韦刺史。西方引化经文就是《阿弥陀经》。“引”是接引,“化”是度化,用西方净土窍门来接引、度化众生。佛法无量无边,每一部经都是修行的窍门,以是西方净土也是一个窍门,假如不相识这些原理,就会执一而非他。
西方毕竟在那边?按照《阿弥陀经》记实,间隔我们这个天下十万亿佛土迢遥,有一个仙人天下,仙人天下有佛,号“阿弥陀”。因此六祖人人说:“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迢遥。佛法可以从事上讲、从理上讲,从因上讲、从果上讲,十万亿佛土是从事上讲。怎么会组成十万八千呢?由于我们的身心有十恶八邪,以是就有十万八千;假如这个身心没有十恶八邪,确确实其实刹那之间就能逾越十万亿佛土,立即就能达到仙人天下。
公共本身想一想,当这念心有了烦恼,看这个天下随处都不顺眼,好像每小我私人都在排出本身、和本身作对;相反地,假如本身内心很欢欣、快乐、安静时,或是体悟了禅悦,就会感受本身现前地址之处就是净土。以是,统统都是源自于本身的这念心。这念心很是玄妙,白日打贪图,起了恶念,晚上就会做噩梦,或是梦见妖妖怪魅,这都是白日打贪图所招感来的。假如心没有贪图,每时每刻保持正念,正念就是光亮、正念就是脱节,这念心逾越了时刻、空间,晚上做梦就是一片光亮,以致于一刹那即逾越十万八千里,不单是逾越,并且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即见弥陀。以是,统统都是心与境的相关。心是内,境是外,假如这念心有内、有外,就是有人我、长短,别离互相,就有十万八千里的间隔;假如这念心无内、无外,能看穿、放下、不执着,表里就能一如,这时辰纵然是十万八千里,一刹那就达到了。
有些人不相识《六祖坛经》,觉得六祖人人只是在理上讲。公共要相识,理是事的开始,理是“知”,事是“行”。儒家王阳明也讲“知行合一”,知到达最高的地步,天然与行相互契合,行到达最高的地步,理就现前。以是,十万八千就是心中的十恶八邪,由于心中有十恶八邪,净土就被障蔽;一旦心中的十恶八邪消除了,这念心都是光亮,光亮就是净土。由于能行八正道,以是八邪自除;相反的,心念不正,以十恶为因,则招感八邪,以是招感外境离净土有十万亿佛土之隔。
六祖人人说“去此不远”,为什么又说有十万八千这么迢遥?由于说远是从“事”上讲、是从“果”上讲,说近是从“理”上讲、是从“因”上讲。“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对根性钝的人来讲,简直是很迢遥,由于听了许多原理照旧没步伐契入,于是就说“在十万亿佛土远的处所”有个仙人天下。对上根利智的人而言,表里一如、心境一如,固然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的间隔,一刹那就能达到。以是禅宗讲:“迷即众生,觉即菩提。”毕竟是远?是近?菩提非遥,在迷悟之间,没有悟,就是相内地远,骑牛找牛,走遍天边海角也找不到,离道愈来愈远;悟了,当下这念心就是,十万亿佛土刹那间就能达到。净土宗也说:“屈伸臂顷到莲池”,悟了,一刹那就达到了。悟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悟到这念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这念心每时每刻清清晰楚、明大白白,这就是净土、这就是无生,是果证无生。上根、上智的人可以或许听得懂这些原理,然则钝根的人却始终猜疑,执着表面有个西方净土,不信托当下这念心就是净土。
(十一)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经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以是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人有上根、下根的区别,可是法却是没有两样,所谓“是法划一,无有高下”,没有顿、没有渐,只是因人、因机而有差异的说法。“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这念心由于迷悟的不同,以是净土就有远近。悟了就很近,迷了就很远。悟到这念心等于道,就不会再骑牛找牛,举手、动足都与释迦牟尼佛统一鼻拷■气。悟了往后,就不再求佛,为什么?由于“心等于佛”,每时每刻这念心都存在,再去求就是“离作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没有悟到这念心,始终是在心外求道、心外求佛,但愿佛菩萨为本身加持、摩顶、授记,但愿佛菩萨使本身开悟,这种设法就是在迷的众生。悟了这念心,净土、佛就在面前,举手动念都是在转大******,眼睛一眨、手一动就是神通;没有悟到这念心,始终以为唯有释迦牟尼佛才会转大******,乃至以为现神通步崆转大******。以是,在这念心上契悟最重要。想要有正确的认知,也有迟、疾的差别。心假如还在疑惑傍边,在理上就听不懂,就只能在事上相识,从事上成立知见;假如然正悟到这念心,当下就能契悟正知见,已往的邪知邪见当下就转过来了。
“迷人念经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迷人不知道心等于佛,不知道心净就是净土,始终执着表面有净土、执着表面有佛,始终在东寻西找。“求生于彼”,“彼”就是将来,将全部的但愿、果报放在将来。悟到心等于佛、心等于道、心清净就是净土,就不会再东求西找,每时每刻安住这念心,有贪图、恶念,立即就觉照、净化。以是悟了的人知道自净其心,心清净才是佛,心清净才是道,心清净才是净土。
这个窍门其实很是殊胜,可是下根的人听不进去,乃至于说:“我显着就是要生净土,为什么却要我净心呢?我的心就是没步伐清净,就是会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是我才要求生净土。假如必然要净心,我不就不能生净土了?”自以为与净心窍门不响应,没步伐成立信念。公共要相识,心不净就不会有净土的果报。念经是个窍门,用念经来净心、放心,心清净了、心定了,当下不就是净土吗?六祖人人所说的法,直截了当汇报我们“自净其心”,不要东求西找,不找净土、也不找佛,由于心清净才是真正的净土,悟了这念心才是真正的佛;以是,成佛、生净土必需先净心。
“以是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人人惟恐本身所讲的法,各人照旧不信托,以是举证佛所讲的话。由此可知,不但六祖人人这么讲,全部统统诸佛如来、大乘经典也都这么讲:“诸恶莫作,众善履行,自净其意,是诸释教。”自净其意就是清净本身这念心。《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得更清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是要相识这些原理,大白了往后要有信念,才不会跟着错误的知见团团转。
(十二)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经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经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样平常。以是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使君”就是韦刺史,六祖人人一方面再次提示韦刺史,另一方面也是藉此提示公共留意以下的重点。“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生在东方,只要心清净就没有罪业;以是,不必然要求生西方,假如想求生西方,也得要先净化这念心,这念心清净了,纵然是身处东方也能成佛、成菩萨,东方也可以成为仙人天下。不知道清净本身这念心,以为念经可以灭除罪障,于是每天造恶业,造了恶业再来念经消罪,始终在纵火、加油、熄火,这是本身跟本身过不去,这是颠倒。以是要想无罪,净心则无罪,心清净就没有罪过。相反地,“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固然是在西方仙人天下,这念心不清净就有罪业、纰谬,有了罪愆就要怨恨,倒不如心不造恶业,每时每刻保持心清净,这就是光亮。
“东方人造罪,念经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经求生何国?”这是一种比方。东方人造了罪,可以念经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又该念经求生何方呢?这就比如身在台湾的人犯了罪之后逃到美国;在美国的人犯了罪,又要逃到那边呢?逃到台湾吗?逃得了吗?逃不了的。以是,念经是为了净心、放心,心清净了就是在西方仙人天下的人。公共身口意三业清净,当下就是在西方。假如不知道这些原理,每时每刻打贪图、造恶业,就会堕入恶道。
“凡愚不了自性”,凡夫愚痴颠倒,不明白自性在那边、心在那边?自性就是本身的良心天性,就是清清晰楚、明大白白的这念心,就是知道长短、善恶、悔改、作主的这念心,也就是公共的亲信良能,也就是佛法所讲的自性佛。天台宗提到:“佛智照中,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就是觉悟的伶俐,知道悔改向善、知道精进、知道废除烦恼的这念心,这就是自性佛。
“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因为众生心中的贪图、执着不绝,身口意造作各种纰谬,身心不清净,以是身材的地、水、火、风是一片暗中,没有光亮,身心成了秽土;佛的身心清净无染,清净的地、水、火、风就是净土。凡夫的心没步伐作主,不知道万法唯心,不相识统统都在本身的这念心傍边,也不熟悉自心傍边的净土,不信托心等于佛,以是老是在心外求佛、在心外找净土,求生东方、西方、南边、北方,乃至于求生兜率天,这都是颠倒。既然是颠倒,为什么佛又汇报各人要求生西方呢?由于一样平常人在还没有开悟时,心中假如没有依赖的窍门,就没步伐安住,以是佛说各种窍门,先让众生定心,而求生东方净土、西方净土是一种利便窍门,没有开悟前,也不故障藉利便窍门净心、放心。可是要相识,唯有在这念心上勤奋才是毕竟,以是公共不要执一非他。
凡夫不识身中净土,以是东求西找。小乘视三界如监狱,视存亡为冤家,以为要分开三界火宅才气得脱节;可是“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大乘行者知道要转识成智,大白烦恼即菩提,以是识得身中净土。诸位不要看轻本身的身材,分开这个身材也没步伐修行。身材属于俗谛,穿衣用饭、行住坐卧都是俗谛,修行就是要在一般糊口中保持清晰大白,每时每刻觉照自心,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这个天下就是净土。
“悟人在处一样平常,以是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觉悟的人无论身处何地,心始终是坚住正念,以是岂论在东方、西方、南边、北方,都一样是净土,无论是在埔里、在台北、在禅堂、在寝室,以致于在茅厕,都可以或许坚住正念,以是觉悟的人随处是净土。佛汇报公共:由于这念心每时每刻保持正念,以是身处任那里所都是净土,每时每刻都是安乐。可是,本身是不是能真正时时保持正念?能做到时时保持正念,无论在茅厕、禅堂,都是一样平常无二;假如做不到,茅厕是茅厕,禅堂是禅堂,就不是“一样平常”,而是完全纷歧样,既然做不到,就要藉由各类利便窍门到达毕竟。
(十三)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经往生难到。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经往生难到。”这念心每时每刻都是善念,所作所为都是善法、善行,西方就不远了;若怀不善之心,想生净土、想见佛是很难的,不单念经往生难到,修任何窍门都难与三昧相契。由于这念心有虚妄、有混合、有中断、有障碍,以是与任何窍门都不轻易响应。念经要念到同心用心不乱,同心用心不乱就是三昧,假如没有步伐到达三昧的地步,就是念经也难以往生仙人天下。以是,不要以为此刻念经,最后就必然有佛来接引,于是大错不犯、小错不绝,有这种心念,要想生西方就更不轻易。
已往琉璃王要灭释迦族,目连尊者有大神通,将释迦族的五百童男、童女放在钵里送到天上。战役事后,目连尊者从天上取回钵时,发明五百童男、童女全都化成血水。为什么?由于在业难逃、在灾害逃。众生有业、心不清净,以是没步伐生到天上。既然生天都不行能,又怎么能生到净土呢?这就像茅厕里的蛆不能分开茅厕,假如将之放在净水里,也许就会衰亡,是一样的原理。固然我们以为茅厕里的水又脏、又臭,氛围欠好,可是它们反而认为谁人处所氛围最好,粪水就像甘露珠一样平常,由于每个众生的业报、业感都纷歧样。相识这个原理,就知道要想生西方、要想成佛,毫不是向外祈求就能求到,只有契悟这念心、在这念心上勤奋,转识成智,才气与净土响应。
修行,要知道怎样协调“心”与“境”,心由境生、境由心生,两者互为因果。心一打仗到表面的情形,就会发生各种贪图、执着,看到清净的地步,即生清净的心念;看到染污的地步,则心生贪、瞋、痴等恶念。相反地,表面的地步也是从心而生,因为心生别离、心生执着,以是又发生表面的各种地步,心境互为因果。修行要做到“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别离”,“不于理中生别离,是故个中最吉利”。见到任何地步不起贪爱心,也不起排出心、烦恼心、厌烦心、瞋恚心。“于理不生别离”,什么理?心性之理,心性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实其着实的心境。“不于理中生别离,是故个中最吉利”,这傍边一个是内心的境、一个是外境,一个属内、一个属外,岂论是内心的境或是外境,这念心都不在境上生别离、执着。真正做到了,不求消灾免难,劫难天然消除;不求安全,地址的处所最是安全;不求吉利,所到之处都很吉利。为什么?由于这念心是正念,是超然、是绝对的,任何人都找不到本身。
人总免不了要到东、西、南、北到处行走,保持正念才气离开劫难,有正念,就能与诸佛菩萨相感通。大白这个原理,任那里所都是乐园、都是七宝宫殿,就能随所住处恒安乐。以是六祖人人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经往生难到。”有的人平常不知道持戒、修善、反省、检修,觉得只要念经、帮人助念,当本身临终时必然也会有人来帮本身助念往生,这就是怀不善之心。由于有依靠心,由于平常不在本身的身口意上全力,这是脚踏两船。为什么必要依靠别人来助念往生?为什么不此刻就检修反省、净心、放心,反而打这种快意算盘?存有这种动机,想要念经求往生一定不轻易。
有人觉得:既然净土窍门提惠临终可以十念往生,在世的时辰何妨悠闲享乐一番,只要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仙人天下。哪有这种事?存有这种幸运心、守候心,这个心就已经不清净,已经被染污、被障蔽了,假如心念没转过来,未来肯定感业果,怎么能往生净土呢?有人就问:“既然云云,佛陀为什么要讲十念往生?”各人要相识,佛是基于慈悲,但愿每小我私人都发心学佛、修行,在这平天生绩戒定慧、成绩法身慧命,尽量众生的烦恼、习气深重,这生平修行没步伐成绩,佛照旧想尽步伐度化,开各类利便窍门让众生有省悟的机遇,只要众生在临终时真诚实切地忸怩、怨恨,十念即能往生。另一方面,对付这生平没有修行学佛,或是造了极大罪恶的人,佛为其说十念往生:只要最后能真诚怨恨、悔改,能真诚十念,也可以往生净土。可是,净土有条理上的不同,这个净土只是凡圣同居土,也就是我们这个天下。由于有忸怩心、怨恨心,加上最后临终十念,以是还可以转世为人。
临终十念就是保持正念,由于临终时五阴地步现前、业报现前,看到各种可怕的地步会意生畏惧,这时赶紧念“南无阿弥陀佛”,口念经号、耳听佛号,没有其他动机,只有佛号,就能将这生平所造的恶业转过来。可是这要有很大的信念才行,由于已经造了几十年的恶业,这个信念必必要能高出几十年已经养成的风俗、认知,才气到达十念转识成智的地步。
所谓“十念往生”,也不必然要十念,只要最后一念保持正念,纵然不念经也可以往生。可是一样平常人做不到,由于不念经的时辰心就跑掉了。以是临终时就看本身最后这一念心在那边,未来的果报就在那边。人在临终时,这念心是很糊涂、很难作主的,因此必需在平常操练,平常没有操练,临终时怎么会有正念?在平常发慈悲心帮别人助念、与人结善缘,当本身临终时心可以或许作得了主,又有人帮本身助念,就有了往生的资粮。“助念”就是辅佐提起正念,以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千经万论都是汇报我们要有正念。正念是学佛的基础,是修行的资粮;没有正念,就没有成道的资粮、没有往生的资粮。
假如临终十念如故不能往生,怎么办呢?尚有一个利便,只要此生受过三皈、五戒,未来弥勒菩萨成佛的时辰,就能在龙华三会中得度,以是只要种下了善根就有保障。可是,公共不能听了师父这么讲就以为:“我等弥勒菩萨成佛时再证果好了,此生先随便地享乐一番。”这么想就是糊涂、颠倒。若怀不善之心,不单念经往生难到,修任何窍门都很难响应。何需要守候下世?每时每刻保持正念,此生就能脱节。
六祖人人为了让公共更深刻地相识,以是进一步声名念经生西方的目标是“净心”。心清净、心时时都是正念,随地方在都是净土;假如心不善,造作恶业,想藉西方来躲避,怀这种心来念经,则往生难到。
(十四)
“今劝善常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必更愿往生!不绝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经求生,路遥怎样得达?”
六祖人人劝公共,先要撤除心中的十恶、八邪,可以或许做到十善、八正道,心中没有十恶、八邪,就逾越了十万八千里,立即达到净土。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善念现前,恶念天然消散;恶念现前,善念也就消散;假如保持正念,善恶两亡,就能契悟如来的心境,这是最高的地步。心时时保持正念,才气“念念见性”。“心”是清晰、大白的心,“性”是空寂之性;清晰、大白的心就是“菩提心”,空寂之性就是“涅盘性”。具足菩提心、涅盘性,即成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指果报;在因地上修,就是定慧等持。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这念心可以或许每时每刻划一不二、质直无曲,一弹指间就能见到净土、见到弥陀,弥陀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契悟了这念菩提妙明真心就是见到弥陀,由于这念菩提妙明真心确确实实是无量寿、无量光。以是,坚住正念就是道,泛泛心就是道。然则众生的心既不服、也不常。平是平直、划一,常是不动、稳固。假如常常打贪图、不起正念,心就是不直;不知道大家都有佛性,心就是不服;起心动念有如波澜升沉,心就是不服、不常。这个心水没有海浪了,心犹如一潭止水,定慧就现前。以是这念心每时每刻都要安住于“泛泛”,每时每刻保持心的“平直”,一弹指就能达到西方仙人天下。
“使君但行十善,何必更愿往生!”净土是果报,这种果报土必需有因才气感果。十善是正因,因上做不到,就不会有净土;假如平常做到十善,净土的果报必然会现前,何用其它去求往生呢?由于有因一定有果,有耕种天然会有收成。修行要常常检修、反省、悔改,在因上全力了,清净心天然现前;不然,每天向外求,不知道检修、反省、悔改,再怎么求,清净心也不会现前。何况,心有所求,这念心就不是真正的清净。
“不绝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不绝十恶,无论是东方佛、西方佛、南边佛、北方佛,都不会来接引,由于不响应。能断十恶、能行十善,一路心、一动念就是如来的地步,则是“一花一天下,一叶一如来”。假如这念心没有十善,只有十恶,起心动念是谁来呢?就招感阎王、小鬼,由于“因”能感果。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什么是无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已往、不想此刻、不想将来,不起心、不动念,一念不生,也就是六祖人人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当劣等于明上座的原来脸孔。”公共要在这个因上去实践,这念心不想已往、不想此刻、不想将来,不起心、不动念,始终是清清晰楚、明大白白,这就是顿悟无生大法。真正能云云,说刹那照旧太慢,由于西方就在今朝,当劣等于极乐佛土。
“不悟念经求生,路遥怎样得达?”假如没有悟到“心清净就是佛”的原理,没有从净心、放心去契悟,不知道用佛号来净心、放心,又怎么能达到西方?念经的目标在净心、放心,心净等于佛。念经时心净、心定,不念经时也是心净、心定,当劣等于佛土,当下就是西方;不然,到西方的路途就很迢遥。为什么?由于心中有贪瞋痴、有人我长短,贪图烦恼不绝,就隔了十万八千里。
(十五)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今朝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必更愿往生!愿僧人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今朝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必更愿往生!愿僧人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六祖人人问:“我在刹那间将西方仙人天下移到诸位面前,让诸位此刻就见到西方,诸位乐意见西方吗?”与会公共五体投地顶礼六祖人人,说:“假云云刻就可以或许见到西方,又何须比及未来再求往生极乐!恳请僧人慈悲,而今现西方仙人天下于面前,让学生们都能见到西方的胜境。”
这里的“见”不是肉眼看心外之境的见,而是指“契悟”。能契悟这个原理,西方就在面前;没有契悟,就不能见、就见不到。譬如净土宗说:“花开见佛悟无生”,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的是心外的弥陀、照旧心内的弥陀?假如见心外的弥陀就能开悟,在释迦牟尼佛谁人期间,为什么许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却没有开悟呢?还得要听经、闻法、打坐、持戒,莫非释迦牟尼佛的操行不如阿弥陀佛?假如见到阿弥陀佛能开悟,见到释迦牟尼佛不能开悟,就不是佛佛划一、佛佛道同了。由此可见,“见佛”不是见心外之佛,而是契悟佛心,这才真正是见佛。
“移西方”,并不是六祖人人用什么要领移山倒海,让公共望见净土,假如是这种见,不就犹如看电视、看把戏一样,看过往后就没有了,这种净土有什么用处呢?六祖人人开显净土的意义,是要公共契悟到清净心等于净土,心每时每刻安住在无住、无为,才是真净土。假如是用肉眼去看任何地步,无论是看好的、坏的,都是尘境,都是尘劳。譬如看电视,看久了之后眼睛疲惫,就不想看了;即即是看七宝宫殿、看佛像,看久了眼睛照旧会疲劳,所差异的是,看佛像能激发敬服心,想到佛陀的慈悲、划一、定力、伶俐、愿行,想到佛陀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想到这些,心田是清净的感觉,未来就感清净的果报。以是刚开始修行的时辰也必要利便窍门,譬喻道场就是利便,依止的道场很平安、祥和,这个心天然清净、安宁。藉由外境的利便可引导公共回归自心,纵然未能契悟自心,由于惊叹佛、法、僧三宝,对三宝起敬服心,照旧有无量的福报。
“西方净土”可以从因上讲,也可以从果上讲。“因”就是此刻去实践,做到了,将来所感的果报就是净土。修任何窍门都是云云,此刻种因,将来感果。假如只是追求将来的果而忽略了此刻的因,那是背道而驰,佛已经远在天际了。假如悟到心清净,当劣等于净土,悟到心觉悟等于佛,佛就是在面前,净土就在自心傍边。要想成道证果,必然要有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面前就是一条菩提大道,不然就会迷失良心天性。以是修行没有什么巧妙之法,也不能脚踏两船;可是,契悟这念心之后,确实又很玄妙,处理赏罚任何题目都能四两拨千斤。一旦悟到心清净就是净土,就毫不会再向外去求净土,由于当下这念清净心就是!十万亿佛土一刹那就达到!这不就是很玄妙吗?这其实是无上窍门。想要迁徙到西方,必需从这念心上移转。迁徙到西方不必要盘缠、移民费,全部的用度都不必要,最重要的是本身这念心可以或许时时安住正念。
(十六)
师言:“公共!众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故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有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人人但愿公共都能见到西方净土,以是进一步用比方为公共开示心性的原理。“众人自色身是城”,凡间人的身材就像是一座城,这个城有金城、银城、琉璃城、玛瑙城,看看本身的身心清净到什么水平,身材的地、水、火、风四大就转变到什么水平。起烦恼、生恶念,四大就酿成暗无天日的土城;持戒清净就是水晶城;这念心完全清净,地、水、火、风就酿成了七宝宫殿。
“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故意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这个城的外门,由于这念心常常是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向外境攀登,以是是外门。意根是内门,由于意根在内里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或起善念、或起恶念,这就是意门;念经、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这也是意门。以是,必需眼、耳、鼻、舌、身、意一乾二净,外门、内门都清净了,才气进入宝所、进入宝城。这是从因上讲,是实其着实、直截了当的说法。
“心是地,性是王;王有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清清晰楚、明大白白、随处作主,这就是心,是菩提妙明真心;性是空寂的天性,固然是空寂,却又清晰、大白、能作主,能作主的这念心性就是空性。这念心能作主,人在那边、心就在那边,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有了纰谬知道反省、检修,就是心王住在心地上。良心天性在、觉性在,本身的法王就存在,这个城中就有主人;良心天性不存在,城中就没有主人、没有王,只是个空城,由于二者是一体的。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良心天性存在、能作主,身心肯定安宁;相反地,这念心起了烦恼、出了状况,身材就会抱病。已往的祖师大德由于悟了这念心性,成绩金刚定,以是身材就成了金刚不坏身。假如良心天性不在,本身不能作主,跟着外缘起贪、瞋、痴,跟着外缘造恶业,心也就坏了。此刻社会上各种紊乱的征象是由人的心病所致,以是要让社会安宁、调和,必然要先从净化民气做起。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想要成佛,必需返观自性。怎么返观呢?这念心时时清晰、大白,随处作主,常常检修反省本身的言行,有了不短谕要忸怩、怨恨。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哪个心呢?凡夫心不染污就是!分开这些原理其它再去求道、求佛,就是骑牛找牛、在太阳下找影子,心外求佛就始终见不到佛。大白这个原理,修行就找到了一个入处。”
(十七)
“自性迷等于众生,自性觉等于佛。慈悲等于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海浪,迫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牲畜。”
“自性迷等于众生,自性觉等于佛。慈悲等于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这念心疑惑、颠倒,就成了众生;这念心觉悟、转识成智等于佛。有慈悲心,就与观音菩萨的频道相感到;有喜舍心,就能与局面至菩萨相感到。有居士问师父:“观音菩萨偶然是男众相,偶然是女众相,偶然又是比丘相,毕竟观世音菩萨是什么相呢?”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相。有的人固然每天拜观音、求观音,却如故杀生、造恶,假如本身没有慈悲心,求观音菩萨也不轻易有感到。要想见到局面至菩萨,就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喜、要舍、要随喜惊叹他人,这都是在因上勤奋,在慈、悲、喜、舍的因上精进勤奋,就能与局面至菩萨相感到。修行到达三业清净,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就能见到释迦牟尼佛。想要见到阿弥陀佛,就应每时每刻保持泛泛心、平直心。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海浪,迫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这念心有人我长短、我慢贡高、利欲熏心,或是有人冒犯了本身就挟恨在心,不知道冤亲划一,以致于做出侵害他人的事,这就是大须弥山存在自心傍边。想推倒心中这座须弥山,就先得看穿人我长短。假如心田布满了邪知邪见,布满了偏执,前念接着后念,犹如海浪一样平常无法止息,这种心念就像澎湃的海水会将本身沉没,始终在烦恼、暗中傍边,在循环的果报傍边。一旦邪心转过来,烦恼扑灭,各种恶业果报就消散了。
“迫害是恶龙”,假若有害人之心,这种心念就是恶龙。想要停止各种迫害,就应该检修反省本身这念心是不是有贪、瞋、痴三毒?有没有害人之心?有没有排出别人的心?倘使有,就要悔改迁善。“虚妄是鬼神”,每小我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虚妄不实、虚假、作假、掩盖本身的动机,本身没有操行却表现出有操行,本身没有定力却装作很有定力,这就是虚妄,有这种心念就是与鬼神响应,由于鬼神的心是虚妄的。各人要相识,这不可是一种原理,理傍边尚有事。一样平常人说“内神通外鬼”,以佛法来讲是“内邪感外鬼”,由于有虚妄心、虚假心、不其实的心,这种心的频道和鬼神法界的频道相感到,就感通表面的鬼神法界。要想离开鬼神的恶报、离开鬼神的侵扰,就要撤除本身的虚假心。有人听了这些原理,内心又发生了误解,以为:“虚假、作假就是鬼神,心怀恶毒就是毒龙,这么说来,凡间上的鬼神、毒龙是不存在的了?”佛法有事、有理,上面所说的是从理上讲、是从因上讲。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不能由于是从因上讲、理上讲,就以为没有鬼神、没有毒龙。修行要先悟理,除了在理上契悟,也要在事上勤奋,撤除心中的贪、瞋、痴三毒,撤除虚妄心,才气离开三涂恶道。
“尘劳是鱼鳖”,尘是尘境,一样平常众生都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地步,譬如眼睛看表面的形形色色,打仗色尘久了眼根就会疲惫,耳朵听声音听久了会打打盹,这些都属于尘劳。一样平常人说“水清无鱼”,鱼都是在浑水中保留,鱼鳖常常是在动傍边,由于它们喜好尘劳;贪着尘境,就招感鱼鳖的果报。六根攀登六尘,不单使身心感受劳顿,太过贪着乃至还会造作恶业,以是要阔别尘劳。这里所讲的尘劳是指凡间的酒绿灯红、歌声舞影、色声香味,是指表面粗的尘境,六根打仗这种六尘,起了贪婪、瞋心,发生憎爱,造作恶业,最后就会堕入三涂、堕入鱼鳖的恶报。怎样阔别尘劳地步?要从心阔别,如《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阔别,不是身阔别,而是心阔别;身很难阔别尘境,由于在一般糊口中,眼睛看、耳朵听……六根常常都要打仗六尘。所谓“巧把尘劳作佛事”,运用清净的六尘净化凡间浊染的六尘,这是一种利便法,譬喻道场里的大殿、公园,固然都属于尘,但这是清净的尘境;梵呗属于声尘,然则听到梵呗的声音,心就会认为平安。
“贪瞋是地狱”,起了贪婪,岂论是贪财、贪色、贪吃、贪睡,城市增添习气,当本身追求的欲望不能满意时,就起瞋心、怨天恨地,心田的光亮顿失,当下就犹如活在地狱之中,以致于起恶念、造了地狱的因,未来必然感地狱的果报,这是从因上讲。撤除贪婪、瞋心、淫欲等各种恶念、恶行,才气分开地狱的果报,由于没有因就不会感果。
“愚痴是牲畜”,不知道人缘果报的原理、不知道大家都有佛性,这念心常常糊涂、颠倒,所作所为就愈来愈愚痴,心就愈来愈模糊,犹如牲畜道的众生一样蒙昧,未来所感的果报就是牲畜。一样平常人只知道此刻是因、将来是果,着实因果同时存在,都是这念心所发生的果报,由于心生万法。这念心很是玄妙,真正熟悉这念心、大白这念心的人就不会愚痴。
(十八)
民国初年,有一位大亨交友了很多处所上的官绅,并和他们勾搭,狐假虎威。大亨养了许多牛羊,常常把牛羊放牧到隔邻邻人陈老头的田里,功效田里栽培的稻麦、蔬菜都被牛羊吃得精光。陈老头为了生存,只好和这位大亨打讼事。无奈大亨有许多背景,以是陈老头不单在处所上打不赢,告到县衙里也打不赢。日子久了,陈老头越发忧郁,叹息在世很疾苦,人生其实没有指望。由于农人就是靠庄稼维持糊口,自家田里的稻麦都被别人的牛羊吃光,不单有冤无处申说,基础连糊口都过不下去了,被逼得只有绝路一条。陈老头愈想愈气愤,既然告官告不倒他,说理说不外他,乃至斗殴都打不赢他……于是发了毒愿:“我身后必然要酿成一条毒蛇来报仇,把他们百口都咬死!”
陈老头的内心布满了怨怒,每天想着要报仇雪耻,想久了就抱病了。他认为本身已经无药可救,就请来一位木工为本身做了一具棺材。陈老头汇报木工:“我的棺材上下都要留个小洞。”木工认为很稀疏,做了这么多年的棺材,从未曾有人说要留个洞!于是就对陈老头说:“你要汇报我为什么要留洞,不然我不做。”陈老头就讲:“横竖我老是要死的,汇报你也无妨。我家隔邻的大亨欺人太甚,此刻我拿他没步伐,以是死了往后我要酿成一条毒蛇报仇,要把大亨百口通通咬死,以泄我心头之恨!以是棺材要留个洞,我才好从洞里出来。”木工知道缘故起因之后,就去汇报隔邻的大亨。
大亨听了这个动静,天天都心神不宁,只好找人去和陈老头磋商、雷同,暗示不单要补充陈老头已往的统统丧失,还愿更加抵偿,亲身向陈老头致歉,但愿他能撤销报仇的动机。陈老头看到大亨确实有悔改的心,心想:“看来他是真心改过,往后的农作物就不会再被糟践了,何况本身也获得一些财帛抵偿。算了!就放他一马吧!”说也稀疏,当陈老头承诺不报仇的时辰,突然从嘴里吐出了一条毒蛇,病也就好了。
以是各人要相识,念力、愿力是不行思议的,心生万法,心想到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地步。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信奉来说,有人信奉观音,但愿观音菩萨帮本身消颐魅障,为本身摩顶、授记、传法,每天想这个地步,晚上就会梦到这个地步;想耶稣,就会梦到耶稣;想土地公,就会梦到土地公;想到本身恋慕的人,晚上就会梦到这小我私人;想到亲人,就会梦到亲人……,由于这念心无远弗届。可是,岂论所想的是什么,终究是生灭地步。想佛,会梦到佛、看到佛,纵然看到佛还是属于生灭,有生一定有灭。由于缅怀的心并不是真心,而是心的浸染。什么是真心?真心不去不来、不生不灭。这念不生不灭的心可以自在地浸染,浸染的时辰是心之用,不浸染就归于心之体。心之体是如来,心之用就是“如来者,乘如实道而来,乘如实道而去”。大白了这些原理,进一步就能落实修行,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每时每刻保持正念,正念就是心体。这念心保持无念、无住、无为,就是佛的地步,就是不生,就不会堕入牲畜道、地狱道、鱼鳖道、鬼神道、毒龙道。要想出离五浊恶世,也是这么出离。
人生计着不行能不起心动念,以是起心动念就要起善念,施展善的浸染,善念能生好事、福报,善念可以转识成智。固然已往起恶念,此刻动机转过来念经、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每时每刻起善念,建筑道场、受持戒律、弘扬佛法都属于善念;善念成绩,就是福报、就是光亮、就是出世法。最后还要归于无念,不单恶念了不行得,善念也了不行得,这念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念、无住的心就能分开三涂恶道,分开六道循环。大白这些原理,修行就很其实、很故意义,是四两拨千斤。
(十九)
“善常识!常行十善,天国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海浪灭;迫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亮,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没落,表里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怎样到彼?”
公共闻说,了然见性。悉皆星期,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诸位善常识!在糊口中常行十善,天国的地步天然现前;假如只是在心外求生天国,却不知道修行十善,那是缘木求鱼。唯有废除人我执着,去除贡高我慢心,真正实践冤亲划一,须弥山就不存在了。能去除邪心、邪知邪见,苦海就会枯竭,可以免去海水的劫难。烦恼没有了,心中的海浪就能止息,这念心就归于安静。内心的贪、瞋、痴三毒化除了,就不会招感迫害,不会受鱼龙的恶报。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亮,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觉”是觉性、灵知灵觉,每小我私人都有灵知灵觉,灵知灵觉每时每刻都存在,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圆明寂照,就是觉性如来;真正到达觉性每时每刻现前,统统都是现成。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自心,称之为觉性如来,觉性就是如来,这个如来没有形相。灵知灵觉染污,就成了众生。以是众生是不觉,是贪图颠倒;二乘圣者已经去除贪、瞋、痴、慢、疑、邪见,称为正觉。这念心安住于觉性,每时每刻发觉、觉照、觉悟,继承不绝地勤奋,这是自利;可以或许将这个原理广传给公共,好处众生,就是菩萨行;觉性到达圆满,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觉性如来。觉性如来现前,具足统统光亮,称为常寂光净土,称为大光亮藏,这时辰岂论白日、晚上,这念心时时都是放大光亮。这念心的大光亮能遍照六根,因此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乾二净,就废除了内心的六欲地步。众生心中有六欲地步,以是有六欲诸天;此刻觉性现前,放大光亮,就照破了六欲地步、照破六欲诸天,诸天皆成为净土,统统天人、皇帝都成了罗汉、菩萨。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没落,表里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怎样到彼?”觉性每时每刻现前,每时每刻检修反省,称为自性内照。众生六根向外攀登,以是流转存亡;自性每时每刻内照,贪、瞋、痴三毒天然就没有了。早年所造的罪业在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圆明寂照的当下即得脱节,心地表里明彻,与西方净土无别,这就是真正的净土现前。不只西方是净土,东方、南边、北方都在这个大光亮藏傍边。倘使不从因上修、理上悟,又怎么能有将来的果报呢?“彼”就是指将来的果报。
“公共闻说,了然见性。悉皆星期,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公共听了六祖人人这一番开示,都清清晰楚方单悟了心性,一路向六祖人人顶礼,同声惊叹这个窍门殊胜可贵,而且发愿:“愿法界统统众生都能听闻这个原理、契悟这个原理,都能心开意解!”此刻,信托公共也都有所契悟,可是不只要契悟,还要每时每刻信受履行,这才是真正属于修道位。
(二十)
师言:“善常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民气善;在寺不修,如西方民气恶。但心清净,等于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怎样修行?愿为传授。”师言:“吾与公共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修行,有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有些人因此发生迷惑,以为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就不必然要出家了嘛?要知道,固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可是成绩却有深浅,确确实实纷歧样。从释教经典来看,每一尊佛都是由出家修行而成绩,以是要上求佛道、圆满福慧,最后生平必需现出家相。至于开悟,出家能开悟,在家也能开悟。开悟指契悟自心,真正找到了修行的路头,以是悟后的修行和没有开悟时的修行是相差很远。开悟的人,大白本身这念心,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没有开悟的人,还不清晰这条心路的偏向,只是属于修加行的阶段。
固然开悟没有在家、出家的不同,但事相上的修道照旧有些差异。出了家,纵然没有开悟,天天早课、晚课、诵经、持咒、打坐,以致于建筑道场、弘扬佛法,从早到晚所作所为都是善法、出世法,没有私心、没有恶念,都是为公共、为道场、为了弘扬佛法。在家就不必然,在家居士也许也有这个见识,可是想要有同样的作为就不轻易,乃至连这种见识都很难发生。为什么?由于在家固然可以修,可是有家庭、子女、奇迹,离不开名、利、财、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家修行其实不轻易。出家修行有助道的人缘,是顺增上缘;在家修行不必然有助道的人缘,并且也许尚有逆缘,使其退失道心。以是出家是很大的福报,沾佛的光亮。没有出家的人固然很想修行,却有很多障碍要打破,在打破障碍的进程中,偶然辰反而退失了道心、发生邪见。纵然已经信奉佛法,可是释教的各个宗派有各种差异的见识,彷徨其间,莫衷一是,以是要想成绩道果然是不轻易。
既然在家也可以修,应该怎样修呢?韦刺史进一步请六祖人人为公共指示在家修行的偏向。六祖人人指示,在家修行要想得脱节、与道响应,就必需依据“无相颂”勤奋。颂就犹如中国的诗,然则不考究平仄,只是把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诗的简化。
佛法中,一是有相,一是无相;有相,大多讲“事”;无相,是讲“理”。什么是有相?衣、食、住、行是相,诵经、拜佛、建道场也是相。一样平常人以为有相、无相是分隔的,在禅宗来讲,不执着有相就是无相;执着无相,无相也成了有相。如果不懂这些原理,无相是无相、有相是有相,无相和有相就被分成双方来对待。以天台宗所修的“空、假、中”三观而言,对付根机差一点的人就讲次第三观,先修空观,空观成绩了再修假观,然后不执着空、不执着假,修中道第一义观。假如是对上根利智的人,就不必要讲次第三观,直接讲同心用心三观,同心用心傍边具足空、假、中三观,空、假、中彼此融摄,一即三、三即一,事即理、理即事,事和理是一个,不是两个。能这样契悟就是上上根机的人;假如无法契悟,也不故障从事上逐步薰修,藉由事上的人缘晋升本身,有了信念、扎了根,再进一步由事到理。
什么是由事到理?譬如布施、扶养、持戒,这是在事上修,事上都做到了,最后事也要放下,不要执着。为什么要放下?由于事属于缘起,缘起是有生有灭,假如执着在事上修,未来获得福报,福报享完就没有了,以是还要回归于理。归于什么理?如《四十二章经》所说的“修无修修”,固然在事上修布施、持戒,可是修的当下不执着,能所俱空,最后空也不执着,归于中道实相,这念心始终是晴朗、作主,这就是理,属于无为法。前面事上的作为属于有为法,后头则归于理,属于无为法。为什么不直接契入无为法呢?由于每小我私人的根机差异。上上根机的人直接契悟这念心,“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是先悟后修。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了这念心往后,也不故障在一般糊口中修统统善法,这时修行就是四两拨千斤。修善而不执着善,始终不分开这念心,这就是如来住世,所谓“一乘任运,万德肃静是诸佛”。假如还没有契悟这念心,就先从事上修,修了统统善法而不执着,就能入理。什么理?无相之理。以是,修行是在有相或无相,端看每小我私人的伶俐、贯通的深浅。
在家修行,糊口中有许多繁杂的事,应该怎么修呢?六祖人人为了利便在家菩萨的修行,以是说了“无相颂”。修善不执着善、不执着好事,这就是无相。修善是有相,必需由有相归于无相,无相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许多人听到无相,又去想个空的地步,这就不是无相了。由于一路心动念、一想到空,空又酿成有了。由于这个地步是心念想出来的,是动机在勾当,不是真空。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六祖人人汇报公共,若能大白“无相颂”的原理,依照“无相颂”的原理去实施,就像是与我同在一处修行。着实,不单是和六祖人人在一路,也和十方诸佛在一路。由于十方诸佛悟到这个原理,我们也悟到这个道里;佛走这一条路,我们也是走这一条路,以是说佛佛道同,没有不同。
“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假如不依循这个原理去修行,纵然剃了发、出了家,“于道何益”?对付修道也不会有所增益。这里所讲的道,就是心性、菩提涅盘、中道实相之道。固然是剃发出家,若没有悟到这念心,就见不到六祖人人、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离六祖人人、诸佛如来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以是“无相颂”很重要,岂论出家、在家,都必需体悟这个原理;不然,纵然出了家,依然在走远路,壹贝偾修前利便、修加行,与无相心性之道不响应,老是隔了一层。
(二十一)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怙恃,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气,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刺耳必是忠言。悔改必生伶俐,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传闻依此修行,天国只在今朝。”
公共要细心研究“无相颂”的原理,假如不相识“无相颂”的真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譬若有些人听到要持戒,辩言:“持什么戒?不要受羁绊!心平何劳持戒。”谈到修禅、打坐,也用六祖人人的话回应:“修什么禅、打什么坐?行直何用修禅!”这对差池呢?也对,可是要看时节人缘。假如本身的心已经到达划一不二、如止水般安静,天然不消持戒、修禅,再说持戒、修禅便是头上安头,就成了多余。更进一步,不单不必要持戒、修禅,全部统统法都要放下,如《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况且犯科”,已颠末尾河、上了岸,就不再必要船了。可是,本身这念心已经到达安静、划一不二了吗?假如心不服,就必然要持戒;还没有过河、登陆,就必然必要船。河,是指心中的烦恼,所谓烦恼之河、存亡之河,要度过这条大河就必需借助于船,要有利便;持戒、修禅,就是利便法。
所谓“心平”,平是划一不二,就像秤一样,轻微差一点点,秤就不服了;又如,起造构筑物要拉程度线,以程度来丈量构筑物是不是绝对地平直。以是,心平就是心像止水一样平常,安全悄悄,不起一点海浪;像程度一样平常,划一不二。
我们可以检视本身这念心有没有到达真正的平?看到好的,有没有贪爱的动机?假若有,起一个动机就是一个海浪,心已经不服了。这念心想已往、想此刻、想将来,人我长短、财色名利,都是由于心不服的缘故,这是从每小我私人的心田天下来讲。假如以表面的天下来说,凡间有很多事看起来好像不服:有钱的人很有钱,贫穷的人住欠好、吃欠好、睡欠好;有些人身材康健、身强力壮,智慧又有伶俐,有些人却六根不全、盲眼跛脚,乃至是智能障碍或植物人。表面的天下为什么有这么多不服?由于每小我私人的业报差异,造作的善业、恶业差异,果报就纷歧样。
善业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因为善法的水平差异,所感的果报就差异。恶业也是云云,每小我私人所造的恶业差异,有的深、有的浅,以是这生平的果报也差异。从人缘果报的角度来看,业报差异,以是天下就不服。
孔子环游列国时,某次搭车颠末一条路,有几个小孩用砖头、瓦块在路中央砌了一座城,因此挡了路。孔子下车请孩子们把城拆掉,好让车子通行。个中一个孩子叫项橐,很有伶俐,他对孔子说:“传闻你很有伶俐,莫非你不知道,全部的车子都是绕城而过,岂有将城拆掉让车子过的原理?”孔子听了项橐的答复,认为这个孩童非比通俗,就问了他一些题目,项橐的答复均超乎一样平常成人。于是孔子说:“你很有伶俐,我想跟你评论平全国之道,你的意见怎样?”项橐答复:“全国怎么能平呢?天之下有高山、有江海、有王侯、有奴婢……等。假如平了高山,鸟兽将住在那里?假如填平江海,水里的鱼鳖虾蟹又该到那里去?假如除却王侯,人民的诸多事宜由谁来打点?假如各人都是天子,谁来当臣民?假如都是家丁,又功用谁呢?以是叨教夫子,您怎样去平全国?”孔子被问得默不作声。
怎样平全国呢?要心平。心平,则天下平。一样平常人不轻易到达心平,可是悟了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悟到无住心,每时每刻安住在中道,这念心就平了。
佛经上记实,有一位持地菩萨,他修行的窍门是修路,拿锄头将高坎坷低的路铲平。固然这是在事上修,可是事到达最高的地步,理就现前,由于这念心和表面的天下是一个地步。持地菩萨听到佛开示:“当平心地,则天下地统统皆平。”当下就大彻大悟,悟到表里一如。这念心真正到达平的地步,三昧就现前。三昧是指正念、正定,是定慧不二、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这念心,如如不动是定,了了常知是慧。这念心如一潭止水、如明镜一样平常,这就是到达了心平;没有到达这个水平,就必需藉用各种利便窍门,就必需以持戒来到达心平。
佛法初到中国,一样平常人多注重事修而缺乏理上的契入,以是不相识何谓真正的好事,譬如梁武帝固然积德、修福,但都只是在事上修,不相识心性的原理。六祖人人适应其时的时节人缘,为了对治其时公共的知见,以是才说“心平何劳持戒”,这是一语双关,公共要相识。
(二十二)
“行直何用修禅”,行,就是身口意的统统勾当,有意行、口行、身行。假如身、口、意三业都是正直的,每时每刻都不偏左、不偏右,不住空、不住有,这念心就是直心,不是虚妄心、虚假心,这就不消修禅了。可是,一样平常人的心不直,老是有所偏执、弃取,有许多的习气、短处,以是必需用修禅的要领将心中的我执、八识田中的种子废除。
以修观行而言,有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又称为“五门禅定”,用五种要领来遏制心中的贪图、邪念。假如本身这念心已经没有贪图、邪念,就不必要修五停心观了;由于贪图、邪念不能止息,以是必要用要领对治。念经也是一种止妄的要领,是以念止念、以毒攻毒,以好的动机对治坏的动机,以是念经也是修禅。为何是以毒攻毒?也许有些人不相识,念经怎么会是毒?这要看以什么角度来说;假如站在最高的地步──“无念、无为、无住”的角度来看,无论善念或恶念,只要有念就是毒。
“禅”就是定慧不二的这念心。修禅也有深浅条理的差异,个中一种是先定尔后慧,由持戒而到达定,由定而发慧。对付戒、定、慧三学,昔人有个比方:内心的贪图、恶念如同匪贼、小偷,持戒就比如警员,时时以警醒心看住匪贼、小偷,使其没有机遇捣蛋;由于有戒行,内心的妖妖怪魅就起不了浸染,这是持戒的坚守。持戒是第一步,只是把匪贼、小偷看牢,使他们暂且无法捣蛋,可是,哪天一不留意,他们就又捣蛋了。以是持戒只是前利便,还要进一步修定。定,就像是用绳子把匪贼、小偷捆住,将贪图拴住。修定的要领许多,念经、打坐、诵经、持咒都是在修定。把匪贼、小偷捆起来是不是就十拿九稳?万一绳子断了,他照旧会去作乱。因此第三步要以伶俐观照,观照就是把匪贼、小偷转化成大好人、圣人,云云才气彻底没落心中的祸乱,以是定慧等持很重要。
真正有工夫的修行人,每时每刻都在禅定傍边,是以禅悦为食;一样平常凡夫则是眼睛以色为食,老是喜好看表面的对象,不看就惆怅;耳朵喜好听表面的声音,不听也很惆怅;心始终是贪图纷飞,想已往、想此刻、想将来,患得患失,念念都是在生灭傍边。本身可以检修、反省,看看有没有这些短处?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就立即转过甚去看一看,这就证明本身没有定;假如本身动都不动一下,就暗示已经有一点点定了,不会受表面情形的影响。假如行住坐卧不具足四威仪,没步伐念念作主,心不服、行不直,就必需持戒、参禅。
以上的“戒”与“定”属于出世法;佛法不离凡间法,六祖人人接着所开示的几项则属于凡间法,这些都是做人处世的基础原理。
(二十三)
“恩则孝养怙恃”,在家居士要孝养怙恃,要知恩、戴德、报恩;不知恩、不戴德、不报恩,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则。所谓“孝”,涵盖孝养、贡献、孝敬。昔人亦云要“移孝作忠”,这是指当忠孝不能兼顾时,就应取最重要的一方作为本身决议的尺度,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度存在,家庭才存在;家庭存在,本身才存在。以是起主要为国效忠、保世界度,为国度立功立业,好事流芳千古,小我私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怙恃、祖先因此受到尊敬,这也是孝的好事。
孝养,不单要孝养怙恃的身,也要孝养怙恃的心。孝养怙恃的身,就是扶养怙恃的衣、食、住、行所需;孝养怙恃的心,使怙恃心中有善法、善念、知因识果,进而有定、有慧。一样平常来讲,最低限度要做到身的孝养,怙恃岁数大、有了病痛,做子女的必必要服侍,使怙恃身材康健、衣食无虑;更进一步就要有孝养心,使怙恃知因识果,知道人有已往、此刻、将来,还要让怙恃敬服、扶养三宝。
许多人以为出家是不要怙恃、不尽伦常,分开家庭就是不孝,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没错,但只是表象上的领略。看看当代社会,有许多家庭固然子女在家,怙恃却被子女气得每天悲痛掉泪,或是为子女送还各类债务,乃至于由于子女的各种非法举动而东躲西藏,这是不是尽孝呢?有些人的双亲还没往生,做子女的就筹备要分工业,愈甚者,尚有人担任了怙恃的工业往后就弃养怙恃,这是不是尽孝呢?此刻社会上有些人对怙恃也许连最根基的孝养都做不到,报纸上常常登载,怙恃岁数大了,子女不单不照顾,乃至还心生憎恶,把怙恃送到养老院,也从不去看望,这是现今社会的病态。假如只知道养,而不知道敬、不知道顺,没有知恩、戴德、报恩的心,就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故别乎?”对怙恃没有孝敬心、贡献心,只做到养,这和养宠物有什么不同呢?养宠物也是每天给它吃、给它喝,以致于有些人还每天帮它沐浴、梳毛、带在身边,晚上还要抱着一路睡觉,比照顾本身的怙恃还要周到、体谅。
怙恃对我们有生养、养育、教诲之恩,恩重如山,以是要知恩、戴德,要孝敬、贡献、孝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已经往生忉利天,佛还亲身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这是真正的大孝。目犍连尊者、地藏王菩萨救母离恶道,也是大孝,空学生中很多发心的菩萨、祖师大德,对付怙恃都是千般地贡献、孝养、孝敬。出家修行,分开了怙恃、师长,应该怎样尽孝呢?佛经上说:“以此礼诵好事,回向怙恃师长”,这就是尽孝。天天诵经、持咒、修善,将好事回向怙恃、师长,令往生的怙恃、师长能超生善道、超生净土,活着的怙恃、师长能消除颐魅障、增福延寿、长养菩提,这就是尽孝道,以是要精学习行以成绩本身的道业、好事,这才是大孝。何况,我们并非只有这一世的怙恃,尚有世世代代的怙恃。
《梵网经》讲得很清晰:“统统男人是我父,统统姑娘是我母”,乃至“统统地水是我先身,统统火风是我本体”,这更是彻底。人有精力和物质两个层面,地、水、火、风构成物质性的色身,而表面的天下也是由地、水、火、风所构成,因此统统地大、水大、火大、风多半是我们的身材。表里一如、冤亲划一,才是真正的尽大孝,悟了这个原理,就知道怎样酬劳怙恃的恩义。
另外,要扩大对怙恃、家庭的见识,不只仅只是照顾一个家庭。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深入地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释迦牟尼佛及菩萨、祖师大德固然不必然有本身的子女,然则他们视统统众生如亲、如子,普度统统众生,生生世世香火无尽,公共争相星期、扶养;虽无子女,反而是子女满全国。以是要尽大孝,出家成道才是真正的尽孝,统统孝养、贡献、孝敬都能圆满。
要知恩、戴德、报恩,尤其住在道场,有这么多人护持,先不说得太久远,就以天天吃的饭、喝的水来说,一粒米、一滴水,要颠末几多手续、几多人的手才气送到本身口里?把这个见识想通了,社会上全部的人确确实实都对本身有恩。以是要知恩,假如连知恩的心都没有,戴德的心也就生不起来;戴德的心生不起来,哪有也许报恩呢?以是先要“知”。在佛法来讲就是先知道“理”,然后依理去实践、实施,必然能成绩统统大好事、大福报。
(二十四)
“义则上下相怜”,义是指公理、正气、正确的心念和举动,心中存有公理、正气,互相就能发生慈悲心、眷注心、恻隐心。在上位的人以慈悲心照顾部属,在下位的人以敬服心伺候、尊重长上,这些都必必要心存“义”才气告竣。中国人考究礼义廉耻,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殒命。”四维就是四个纲常,比如屋子的四方架构、四根大柱,假如没有这四根大柱,屋子就建筑不起来;礼义廉耻是人品的架构,要想有完备的人品,就必需具有礼义廉耻四纲常。一样平常都知道“义不容辞”,义,在佛法来讲,六波罗蜜中的布施就是一种义行,五戒的不偷窃也是义的示意,以是佛法包括了凡间法。
“让则尊卑和气”,让是谦虚、谦让,能让就是福。让就是退后一步,昔人说:“忍一时海不扬波,退一步天各一方。”做人不要斤斤谋略,要能忍、能让。能做到让,天然而然就“尊卑和气”,尊卑谦虚、长幼有序,上上下下都能和气相处、息事宁人。由于让,居上位的人就不会气魄凌人,不会有高屋建瓴的慢心,在下位的人也能知礼仪、知尊重。不单人知道谦虚,很多动物也知道谦虚,譬喻鲤鱼在水里游,必然是有条有理,大的在前、小的在后,长幼有序,不抢先恐后,这就是一种次第、一种谦虚。
让也是尊重,要尊卑理解,如佛法也讲:“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除了尊重戒腊以外,还要尊重执事,以恭谨的立场完成常住事宜。有些人以为尊卑理解是不服等、不民主,这是错误的见识,是错解了划一与民主,无论是国度、社会、工商企业、学校、各类集体,假如没有尊卑次第就易脱序,乃至于发活跃乱。
佛法讲佛性划一,佛性简直是划一,这是在“理”上划一,可是在“事”上并不服等,由于大师的业果差异。固然统统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已往所造的善业、恶业差异,以是这生平的果报差异;已往造了太多的恶业,甚至于佛性没有步伐完全展现,内心都是昏沉、贪图、无明、烦恼,这些就是在事上的果报。在事上,佛是已经脱节的人,心中都是光亮,不单没有烦恼、哀愁,更有大定力、大慈悲、大伶俐、大愿行、大神通,云端佛学,万德具足,能普度统统众生,以是值得公共尊敬。反观本身,这念心是不是还没有脱节?内心尚有各种烦恼、随处不得自在?由于本身还做不到,没步伐像佛一样万德具足,以是要向佛进修、向佛看齐,要礼敬三宝、以三宝为上。固然认为本身很卑微,然则大家都有佛性,本身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无二无别,以是也要必定本身。大白了这个原理,相识事与理,就能不卑不亢,天然而然就会对有德、有能、有涵养、有戒行的民气生恭顺,更况且尊重他人是善法、是好事,不是卑微的事。
“忍则众恶无喧”,忍是忍耐,能忍自安,忍可以发生定力;有定,凡事就能看得清晰:作甚是?作甚非?何者该说?何者不应说?何时那里该进、该退?本身都有尺度,不会进退失据。
此刻的人广泛缺乏“忍”,喜好膨胀本身,不分明自我反省、检修,却专指责他人、说别人的纰谬,以是社会充斥着纷争喧扰。昔人说:“莫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望见他人的坏处,先要反省检修本身是否也有同样的题目,本身要先行改进;望见他人的优点,本身要向对方进修、要惊叹他人,而不是一味地炫耀本身。“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统统诸有情。”这就是忍,守口如瓶、摄意如城,以是“忍心不说”也是一种修行。假如本身脾性浮躁,就要“戒急用忍”,以“忍”来对治;可是该做的照旧要起劲去做,不能以“戒急用忍”作为藉口,本身要拿捏适当。假如各人都能忍、能让,肯定可以众恶无喧、趋吉避凶。
(二十五)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傍边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天下上的统统事物都是人缘和合所发生的果报,譬如用钻子钻木取火,钻木的目标是但愿能生出火,这也必必要时节人缘和合,钻子和木头磨擦到相等水平常发生高热,火才会现前;假如只钻几下,看不见火就不钻了,怎么也许生出火苗?以是,做任何事都必需有久远心、耐性、恒心,就像钻木取火一样,才气成绩。修行也要有久远心、耐性、恒心,不然怎么能成绩佛的伶俐和洽事?
在一般糊口中,无论行住坐卧、新闻闲忙,本着以上这些原理去实践,如钻木取火一样平常有耐性、恒心,纵然是腌臜的淤泥,也必然能生出清净的莲花。淤泥是指这个五乱天下,也是指心中的烦恼。莲花比方这念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众生的这念心固然有烦恼,只要将烦恼转过来就酿成菩提心。要想成绩佛道、度化众生,必需具足禅定、伶俐。禅定、伶俐在那边?也是在烦恼心傍边,只要把烦恼转过来就是,以是不要怕烦恼。怎样转烦恼?每时每刻发觉、觉照,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起了恶念顿时照住、照破。每时每刻检修、反省,不起贪婪、瞋心、痴心,口不犯四种纰谬,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身不造杀、盗、淫等恶行,假若有这些短处,立刻忸怩、怨恨,不要再犯。贪、瞋、痴及四种口过是淤泥,身材的怠惰、放逸……各种不良的举动也是淤泥;固然是淤泥,然则红莲花、白莲花都能从淤泥傍边生出,分开淤泥也生不出莲花。以是,修行要想成菩萨道、成佛道,离不开这个凡夫心、离不开烦恼心,只要可以或许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淤泥中就能生出莲花。
莲花是比喻这念心,这念心假若有烦恼、贪图,就比如生锈的铁莲花,经过检修、反省、诵经、持咒、打坐、发愿,逐步地炼掉了铁莲花上的锈,再颠末不绝的冶炼、琢磨,铁莲花就会转化成清净的白莲花。岂论是铁莲花、铜莲花、银莲花、白莲花,都是一种比方,代表心念的晋升。心清净了,铁莲花就转酿成白莲花;不单心清净,还具足大慈大悲,这就转酿成红莲花;再进一步,定慧精进,到达金刚定的地步,漏尽烦恼、成佛种智,就转酿成金莲花了。假如不相识这些原理,还觉得是人从莲花里生出来。虽然,人也可以从莲花化生,在佛的期间就曾记实有女孩从莲花化生,可是统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岂论从什么处所出生,有生就必然有死,以是照旧勤奋修行最重要。“不起凡夫染污心,等于无上菩提道。”众生心悟了,就是佛心,不要轻忽本身,自以为是薄地凡夫。凡夫心很难堪,由于凡夫心傍边有佛性,烦恼转过来,淤泥定能生莲,这念心必然可以或许成绩定慧、得脱节,心清净、心定了,就能超凡入圣,安住在真正的净土。
(二十六)
“苦口的是良药,刺耳必是忠言。”忠言刺耳利于病,良药大多都是苦的,可是良药才气治病;“良药苦口利于行”,直言劝戒的话语虽不如阿谀话好听,却是真正能晋升本身的良药。就像此刻所讲的这些原理,都是诚直的劝戒,有些人也许听得没乐趣,但这简直是良药。有些人喜好说阿谀的话,也有些人喜好听阿谀的话,可是这些好听的话对本身并没有辅佐,每每本身最不爱听的话却是最真实的话,听进去就能改进本身的举动,以是说“刺耳必是忠言”。
“悔改必生伶俐”,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重要的是知过、悔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勇于悔改,福德、伶俐就能增添;不认可本身的纰谬、推诿纰谬才是可耻的事。许多人处处去求伶俐,伶俐在那边?假如伶俐是菩萨给的,菩萨把伶俐收归去时,不就没有伶俐了吗?以是,伶俐不是他人赐予的,伶俐是本具的,这念心知过、悔改,烦恼就转酿成菩提,伶俐就能增添。
天下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先知先觉的圣者,从不造恶业;第二种是后知后觉的菩萨,能知过、悔改就是菩萨行;第三种是不知不觉的众生,每天在造恶业,杀生、偷窃、放纵欲求,以致欺上瞒下,不知改过,然而却以本身只是薄地凡夫而非贤人的藉口来包涵本身,这就是不知不觉的众生,其实是对不起本身。以是,要常常在这念心上勤奋、访魅照,访魅照就是检修、反省,这念心慈悲、划一、清净、无住,必然能生伶俐。
“护短心内非贤”,“护短”是掩盖本身的错误、弱点,别人善意汇报你错在那里,本身不单不检修、反省、忸怩、怨恨,反而生大无明、发大性情,这就是护短,这不是贤者的举动。护短的人,心田是暗中、烦恼,找不出一点光亮。怨恨能生好事、怨恨能生善法,没有忸怩心、改过心,哪会有善法?以是要常常检修本身有没有护短,假若有,立即要悔改,悔改就是菩萨,悔改就能生伶俐。
“日用常行饶益”,修行就在一般糊口傍边,起居作息、顺境窘境、新闻闲忙,都不要健忘上面所说的原理。什么原理?“恩则孝养怙恃,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气,忍则众恶无喧。”要有戴德心,要公理、谦让、和合、知过悔改,也就是把“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运用到一般糊口中,饶益统统众生、饶益道场,这是真正的菩萨行。
“成道非由施钱”,“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财物布施,法施是以佛法使公共脱节烦恼,无畏施是令统统众生免于害怕、畏惧。要想成绩道业,除了修布施,还要有正确的知见,假如不知道在这念心上勤奋,布施再多的钱壹贝偾得到福报,没步伐成道。之前讲过,韦刺史请问六祖人人:“为什么达磨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好事?”由于梁武帝着重修福报,但愿得大福报、大好事,心有所求就不清净了。六祖人人为了要扫除韦刺史和公共的迷惑,出格提醒“福慧双修”,除了修布施,还要修伶俐才气成绩道业。假如不相识这个原理,就会觉得:“六祖人人讲‘成道非由施钱’,以是我什么福报都不修,什么好事都不做了。”这就又落入执一非他,不是正确的看法。
所谓“好事归三宝,功德给公共,坏事本身检修”,以佛法来说,要想成绩无上道,必需漏尽烦恼、三惑永断,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得靠伶俐、定力,以是成道不是款子可以换得的,不是修扶养、布施就可以成绩的。可是,修行必需福慧双修,假如不修福报,没有福报,随处都是障碍,还得为食衣住行烦恼,伶俐和定力也很难成绩。以是要福慧双修,不单要修福报,还要有定力和伶俐才气成道。
(二十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修行是在自心傍边去检修、反省,是要契悟菩提心、伶俐心、无住心、清净心,不必要东求西找,不必要在自心以外去寻求各种巧妙的事,这就是修行的偏向。
玄,是形而上的常识、感到、神通,所谓玄之又玄、巧妙莫测,一样平常人称为特异成果。真正修行学道要放下这些见识,由于向外祈求,心就跑到表面去了。公共看了“何劳向外求玄”这句话,不要以为既然是在自心傍边勤奋,就不必要见多识广,也不必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见识也不正确。六祖人人是针对谁人期间的人多数喜好谈玄说妙、向外求道、不知反观自照的弊病,出格提示公共,假如要想成道,必需解行并重,不单要有伶俐,还要身材力行,假如一味追求形而上的原理,却不知道实践,最后照旧一场空。
“传闻依此修行,天国只在今朝。”依据“无相颂”的原理勤奋修行,天国就在面前。不单天国在面前,净土也在面前──就在当下这念心。也就是说,悟了,一刹那就到;如果还在疑惑颠倒傍边,天国、净土就远在天际,怎么求也求不到。以是,天国、地狱、净土,佛、魔,都在这念心。
听到这些话,有些人也许更疑惑:“天国只在今朝,莫非没有天国吗?净土就在这念心,莫非没有净土吗?佛就是觉悟的心,莫非没有佛吗?”六祖人人汇报我们的原理,是从因上、理上去全力,天国不分开这念因心,因做到了,果报天然现前。所谓“因地心,果地觉”,因上做到了,这念心就是定慧不二、就是觉悟的心。觉悟往后,还要每时每刻安住在觉性上,要站得住、站得长,到最后三惑漏尽,成绩无上正等正觉,照旧这念心!以是“万里途程,不分起源”,走了一万里的旅程,从起步直到抵达目标地,还是不离最初起步要走的那念心,没有第二个心。譬喻想要从台北到中台山,到了中台山时,在台北发愿要来中台山的谁民气还在不在?已经达到中台山了,照旧这念心,并没有两个心,以是说天国只在面前。
许多人想生天国,拚命在表面的地步去找天国。报纸上曾经刊载,某个教门要乘飞碟去找天主。公共想想,飞碟是个物质,怎么能找获得天主?向心外去求,是背道而驰;就犹如在日正傍边找影子,骑牛找牛,始终找不到真实的对象。六祖人人说:“离作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生平,到头还自懊。”分开自心去寻道、求道,到最后还是虚度生平,照旧不大白道在那边、佛在那边、净土在那边,始终在探索、守候,这就是在迷的众生。可以或许大白六祖人人的“无相颂”,天国这条路就找到了,净土、圣贤这条路也找到了,都在这念心。觉悟与疑惑,就在一刹那间。
(二十八)
师复曰:“善常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世人且散,吾归曹溪。众如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权要,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履行。
六祖人人宣讲“无相颂”之后,再次付托公共:必必要依据“无相颂”的原理修行,要“见取自性”,才有步伐直成佛道。修行要相识心性之理,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涅盘性。先从知见上去熟悉自性,大白本身的这念心在那边,从这念心上去认定、弃取;丢弃“心外求佛、心外求道”的错误看法等于舍,合乎“无相颂”的原理就直下包袱等于取,大白了菩提心、涅盘性,绝对不猜疑,就能“直成佛道”。禅宗讲“见性成佛”,见取自性往后就直了自心、直成佛道,不假任何利便,就是这念心,没有第二个。见了自性就是道,依这个道修行就属于修道。“直成佛道”更是重要,第一、要有久远心,不行一曝十寒,第二、要有真实心,不走曲路、小路、远路,更不要走错路、不在路上逗留,就是一念到底,才气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心性之法是绝对的真理,心性之法不是相对法、不是看待法。凡间法都是相对法、有为法;出凡间的无为法例是不相对的。菩提心、涅盘性都是绝对的,公共要在这个处所去契悟一番。光阴不留人,凡间上的统统都是无常,诸法无常、诸行无常、性命无常,以是不要再守候了!此刻就要赶紧勤奋。修行须颠末一番全力才气成绩,不是坐着守候就能成道。岁数大的人更要赶忙修行,法不相待,哪天阎王送信来的时辰,就要去报到了;岁数轻的人也要赶紧勤奋、赶紧修行;壮年的人是正好勤奋、正好修行,以是佛法是得当各类岁数的人,无论是晚年人、中年人、成年人、少年人,以致于小孩都得当。也不要以为本身此刻很年青,等未来再修行,要知道时不我与、法不相待,任何人都没步伐掌控时刻、没步伐免于无常。
“世人且散,吾归曹溪。众如有疑,却来相问。”此刻法会好事圆满,公共就各自归去勤奋,我也得返回曹溪了。对付“无相颂”的原理,假如公共尚有什么题目,不妨提出来,也可以随时来问。
“时刺史权要,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履行。”这是总结。其时听法的韦刺史及其僚属,以及在会的出家众、居士、善男信女,每小我私人都有所贯通,而且信受履行。什么是“信受履行”?听法、闻法往后还要思惟,要笃信不忘,由于假如没有信念,就没步伐落实;不单要信,更要受持、实践、依教履行,在一般糊口、新闻闲忙中去全力,才气获得佛法的好处,才气得脱节。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需依循这个原理进修,依循这个原理勤奋,修行才会有所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