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浅释 信息来历:中国释教网 作者:宣化上人 宣布时刻:2012-05-18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报告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人缘,利便品第二,示以权巧利便,修养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白教义,佛陀继而说比方品第三。而此刻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加强众生之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好事母,长养统统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心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暗示一小我私人在措辞,若是你不信托他所说,就算他的话原来对你有益处,你也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气真正获得法益。譬如你的性情很大,但读了经文后,相识嗔恨是可以停止的,于是勤苦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觉察往昔的坏性情已全消散,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成果。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迷惑,以为性情大家本具,不发性情是不行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响应,更不要说得到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行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玄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不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意。欢欣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左袒右肩。右膝著地。同心用心合掌。曲躬敬服。企盼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比方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教授,非对公共宣说,因要停止众生起迷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由于他是衔命于大觉伶俐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在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修养统统众生及菩萨而担任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特之工作产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突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之卜卦下,以为他的出生是‘善告’,财物的尽失无非是解空之示意,故又得名为‘空生’。七天后,所失之财物重现,为此又得名为‘善现’。尊者是佛众学生中,解空第一。
有人问:‘什么是空?必要相识空吗?’虽然必要相识‘空’,不然不能相识佛法,更谈不上成佛。又问:‘空既然是什么也没有,又何需要相识?’就是由于什么也没有,你才必要大白它。贯通此义者,方能获益无限。
什么是虚空?它是抓不到,丢不掉,也无所得。有所得者,不谓之虚空。当须菩提明白无所取、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后,即刻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但如故是存‘有物’于个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毁坏,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僧人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毁坏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僧人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事恋职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警惕,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响亮的声音,即刻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毁坏,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登、烦恼、执著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统统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贪图执著,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展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利便,滚滚一直的辩才,折服很多断见之外道。有人问:‘怎样才气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眼前,但你却见不著!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活着上,此刻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比及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教授于弥勒佛。
‘迦叶’,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潜伏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犹如饮光。他身现金光,是由于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比丘尼)配合为毗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叶名叫庇钵罗,是树名,由于他怙恃向这树神祷告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以为火神是最高贵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后,以为时机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父老——摩诃迦叶,当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相识本身的修行工夫,比不上佛之地步与神力后,就五体投地,皈依释教,实施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老,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愿放弃苦行。故佛陀惊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相关。他能云云修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发,达无量无边天下,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到达一个没有佛声音地址的处所,由于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后,遍观天下,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疾苦。目犍连尊者悲哀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马上用袖子将食品袒护,唯恐其他饿鬼望见来抢。谁知食品才一入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这是由于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挽救他的母亲,于是立刻去求佛相救。佛说由于他的母亲生前离间三宝及骄易和尚,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挽救其母,须要于七月十五——佛欢欣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好事,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炎天酷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惜统统众生的慈悲心,故和尚们都不处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和尚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欣日。是日,众和尚配合来更正互相的过失,率直地自认过失,或要恣任僧举,请各人说出本身的过失,以便怨恨。各人相互劝勉、相互鉴戒配合改造。
这一天是出家众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连于这天扶养十方僧众。以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间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渡已往七世怙恃及此生已过世怙恃。‘盂兰盆’,译解倒悬。地狱众生,所受疾苦,如被绳绑而将彼倒挂。这一天,藉著扶养十方诸佛菩萨及贤圣僧之好事,他们可以扫除饿鬼及恶趣倒悬之苦。
目犍连尊者名叫庇利钵,是树名,因由是他的怙恃向这棵树祷告求子而生下他,气象与大迦叶沟通。
当须菩提等人,听闻佛言,授记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后,欢欣踊跃此不曾听过之法,即从座起。此暗示身业清净。‘发希有意’,表意业清净。‘左袒右肩’,是暗示他们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谓开权显实,旧日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左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实法、实智。‘同心用心合掌’,权实不二,权法即实法,实法即权法,开权显实,为实验权。合掌暗示权实不二,不二即长短权非实的同心用心也。‘曲躬敬服’,躬,不是直也不曲直,能直也能曲。直表实法,曲表权法。今曲躬敬服,企盼尊颜,暗示彼等以‘权’趣向佛之实法。‘而白佛言’,即口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衰老。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及摩诃目犍连。他们是僧众之首,可是为什么他们不习大乘法而求佛道呢?由于他们出家已久,法腊既高,子弟者皆以他们为楷模,若改途弃小乘而求大乘,恐为后人所讥。为了掩护别人对他们的信心,故执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屁滚尿流。他们不肯舍弃小乘,皆因未识开三权乘而显实乘法。三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乘。因为小执未移,护持己见,故不能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而组成第一个纰谬。
第二纰谬是自觉得年老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萨道而广度统统众生。他们太看轻本身,执著年岁已高不顶用,故‘疲’于精进而求佛道。
第三,他们自觉得已证得涅槃,此是未证言证,故又犯了过失。在他们测度下,以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只长于水中低处,故断言本身已入无为正位,得涅槃,不堪复发大心。然而旧日所行所作皆为菩萨道,但因迷实法而不解其义,枉然校计正位之好事,不复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材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疆域。成绩众生。心不喜乐。以是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衰老。于释修养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说法时刻甚长,我等久坐于此,渐感倦怠怠惰,由于只忖量小乘人偏空、无人我相。既然是空无全部,则不需行菩萨道或修睦事,故不喜乐于菩萨法之游戏神通,修养成绩统统众生,以致对付严净佛疆域,也不生一念欢欣心。这是得少为足,怠惰不精进之过。
‘以是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玄妙法?由于佛陀曾说令我等出三界,得证涅槃。又现时我们已大哥力衰,故于佛所开示大乘菩萨法之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欣。得不曾有。不谓于今突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信用。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得意。
现我们在佛前,得闻佛授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之记,见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等心中甚欢欣,由于这暗示我们亦即将得佛授记。今闻此希有之法——妙法莲华经,不禁暗自信用可得此大善好处。如同忽得到无量珍宝,不求而得意。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比方以明斯义。譬如有人。年既稚子。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此刻乐以一个比方,以表白此义。‘譬如有人’,二乘人自喻。稚子者,喻善根薄弱者,因不能遭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比方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么久长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修养众天生无上道,对统统众生有如慈父。可是当佛陀的应身入于涅槃后,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存亡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性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牲畜、饿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由于在五道中,云端佛学,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脱节之窍门。
年既长大。加复贫乏。驰骋四方以求衣食。徐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比方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徐徐消散,故谓之麻烦。‘加复贫乏’: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划分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环绕,如同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阁下,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徐徐游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妥,亦得为可以修养之人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豪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客栈。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进出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浩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修养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修养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利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槃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槃。但因‘其家豪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瑰宝),欲后人担任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即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豪富。
金银等七宝,与‘快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犹如获得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人缘及大乘六度万行等瑰宝。
‘其诸客栈’:盛米之处为仓,保藏法宝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瑰宝之地址。‘多有僮仆,臣佐吏民’:比方佛之善巧利便法。
‘象’,比方同心用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窍门,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比方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比方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目之小乘众生。
‘进出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修养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好处。一如银行之利钱,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浩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浩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修养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之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修养好处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浩瀚。
时清贫子。游诸聚落。经验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清贫子’:即二乘人。‘游诸聚落’:即游于三界火宅,蒙受诸苦,深起厌倦,欲求出离。‘经验国邑’:即远程跋涉,颠末无数异土及寓所,意谓调查五阴聚落及十八界疆域(六根六尘六识),由此入邑(棘园),即观十二人缘,随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逆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寂灭之义,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去五十余年。而不曾向人说云云事。但自思惟。心怀懊悔。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客栈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周到每亿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郁闷。
‘父每念子’:佛时常亿念大乘根机之诸佛子。与子划分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牲畜、饿鬼及地狱众生等。但他久不曾对人言,佛既不说,众菩萨会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萨们亦不宣,因知众生之大乘根机未熟。如来心怀懊悔,当初周到教训大法,甚至彼等退失良心。复为逃子之愚痴及背觉合尘而忧心。
‘自念老朽’:喻佛应世,来修养众生之事将毕,全部大乘、充足法财、禅定般若智德却无子息,即尚无法嗣。一日报身没,好事法财无人接嗣。是以周到,平日忆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叮嘱与瑰宝之财,心中将坦然快乐,无复哀愁思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碰着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林。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敬服环绕。以真珠璎珞。价直万万肃静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阁下。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摆列法宝。出内取与。有如是等各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大举势。即怀可怕。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欺凌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狂奔而去。
世尊!当老父缅怀穷子时,穷子做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落难。意谓彼等舍大乘后,于三界中,倍受诸苦。故心生厌离,而到处求出离之道。由此徐徐积习出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到佛慈悲,故终于达到父舍。‘住立门侧’:穷子见其父及肃静华屋,故不敢大公至正立于门中,却‘住立门侧’。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于中道。‘遥见其父’:现今固然离佛道尚远,还能得远瞻见其父,意谓小乘人另有大乘根机。‘踞师子林’:此座高峻广饰皆雕上师子等像,比喻佛坐于法王之座,展现万德具足,肃静圆满报法化身。‘宝几承足’:暗示佛之定慧具足。
‘诸婆罗门’:古印度四阶层中最高者,修行净行,操行高洁,此喻华严会中,等觉位及法云地菩萨。‘刹利’:王族也,喻华严会,初地至九地之诸大菩萨。‘居士’:代表华严会之三十心菩萨。这些菩萨皆敬服环绕佛陀。
‘真珠璎珞’:毕竟戒、首楞严定、统统种慧、法音陀罗尼四智等义。‘价直万万,肃静其身’:喻佛法玄妙深奥,不行言议丈量。‘吏民僮仆’:吏民——已证果之菩萨,‘僮仆’——修行利便波罗蜜者,与实智同。
‘手执白拂’:喻权智之用。‘侍立阁下’: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尘:(一)爱见尘。(二)爱欲尘。(三)爱色尘。(四)爱无色尘。‘右’,表入假智,拂尽蒙昧尘。‘阁下’,表拂空尘及假(有)尘,此二为中道利便,故言阁下。
‘覆以宝帐’:喻真实慈悲。‘垂诸华旛’;华即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爱语即施于慈蔼、柔和、怜悯慰喻等语。利行,利于他人之举动。同事,示现和众生沟通之身份。‘旛’,比方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香水洒地’:喻法水洒诸菩萨心地,尽洗惑尘。亦喻‘定’水洒‘散心’。‘散众名华’:丰益、划一性及尊责者,意谓大乘菩萨如七净华。华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调查智、干等性智、大圆镜智。七净华:(一)三聚净戒。(二)首楞严大定。(三)实慧。(四)断二谛疑。(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六)智德圆满。(七)断德成绩。
要得定者,必需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杀生。(二)不偷窃。(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有人说,杀生、偷窃应该戒除,不邪淫戒虽不易,但亦应受持。妄语乃恶习,应去除。可是喝一些酒不会有什么题目吧!何需要戒酒?你说他讲得有原理吗?完全错了!酒能使人乱性而做出杀盗淫妄等事。在某种气象下,你会不自觉的打了妄语,犹不自觉,还觉得身无过犯。
这使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个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达两、三年之久。一日,突然鼓起饮酒之念,以为喝一些酒,不会有大题目。开始他只喝一点,徐徐越喝越多,并处处找寻下酒小菜。溘然见邻家的鸡跑入屋内,以为是天之所赐,不问情由,竟将鸡宰了,吃个精光。这时他已有九成醉意,忽听邻家姑娘,拍门找寻失鸡,不知所措,竟骗说没见著。他因犯了不饮酒戒而造了杀业。不问自取,谓之偷窃。兼又为呵护本身的罪行而打妄语。此刻酒气上升理智全无,见此姑娘,顿起淫念,竟将她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杀、盗、淫、妄之罪行。是以人应战兢惕厉,以此作为借镜,不得犯此戒。
第二净华——首楞严大定,统统事毕竟健壮之大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彻底健壮,有了坚、诚、恒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后成绩统统事毕竟健壮之定力,等于大果。
第三净华—实慧,此乃大家本具,个个不无之本有伶俐。可是我们此刻不单不分明运用,并且还把它忘了。相反的尽在权巧利便智上用工夫,此乃凡间智罢了,是虚妄不实。实慧才是超凡间之伶俐,能令人见诸法实相。
第四净华——断二谛疑:(一)空谛:观诸法之自性本空,废除法执。(二)假谛:此为人缘的浸染,依正的征象,同于变幻,故假谛是立法。此二谛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毕竟而要断除。
第五净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终照旧要再归回大乘,修大法才气得成佛道。
第六净华——表智德圆满,即明心见性。
第七净华——断德成绩,暗示无明破尽。
‘摆列法宝,出内取与,有如是等各种严饰’:表大乘妙法。‘出’,即修养众生大乘法。‘取与’,表摄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无边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穷子见父,有大力大举势’:即二乘人小智德薄,见到佛有大伶俐神通之力,及威德肃静相好身,竟起惊骇猜困惑:‘此肃静玄妙相,是我前所未见,岂非是魔王?’顿觉反悔至此地,欲来回旧处,修二乘法,以求正道‘食’悟道‘衣’。以舍利弗之大伶俐尚且曾对佛起困惑:‘将非佛作魔,侵扰我心耶?’更况且初入道者?他不敢久留于此,唯恐被逼修习大乘法而退步狂奔。非是小乘人得益之处,故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意谓小根机不能接管大乘法之修养。
修大乘菩萨法非易为之,任运入存亡,逢场作戏,净佛疆域,修养众生。随缘稳固,稳固随缘,入存亡而无存亡;在凡尘而出凡尘。二乘人却厌怖存亡,又惧于广学万行,舍大取小,故于大乘门狂奔而退。
时富父老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欣。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忖量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工钱本身往昔曾修养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欣。盖众生得度,操行智库法藏,有了所寄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财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脱节窍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人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固然常忖量流转存亡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暗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也。我虽岁数衰老,将入涅槃,犹贪爱惋惜。即未来谁是可度者,谁等于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狂奔往捉。穷子惊恐。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作甚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一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调派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修养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狂奔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贯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恐。小乘以烦恼为怨,存亡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存亡即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有时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天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肯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存亡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利便而入存亡,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一定死’。如是考虑,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厥在地上,即沦落无明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未来。以冷水洒面。令得觉醒。莫复与语。以是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利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欣。得不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佛见二乘人不受菩萨修养,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随顺其根性而教菩萨用利便法修养之。‘以冷水洒面’:若人昏绝于地,以冷水洒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复合而复苏过来。此表施以声闻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渐得证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贵’: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报身’及‘应身’殊绝尊贵,而此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观此人缘,审知彼便是二万亿佛之久长时期内,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不语他人’:即旧日为实验权巧利便法,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以致说十二人缘。阿含、方等、般若经,从未说起声闻缘觉为佛子。唯有在法华会上时机成熟,为舍利弗授记当成佛之时,方言彼等为佛子。
‘我今放汝’:等于知根机单薄,随其意所趣,穷子欢欣,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欣。逗之以小,可得觉醒,故言从地而起,再批改道与助道,如求衣食。
尔时父老。将欲诱引其子。而设利便。密遣二人。形色干瘪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未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将欲诱引其子’:佛观其时机而设利便窍门。‘密遣二人’:派菩萨化出声闻乘人来度化,于‘教法’而言,即四圣谛、十二人缘等法。若于‘人’而言,即声闻缘觉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凭证教理,即隐实为‘密’,开权为‘遣’。密教即圆教、满字教,如法华经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内秘菩萨举动密,外现声闻身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偏于顽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干瘪。‘无威德者’:即不具十力四无所畏。意谓菩萨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缓缓修养之。‘此有作处’:见、修两道,即二果三果罗汉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断尽惑。惑可分为:粗惑和细惑。见思惑是粗惑,尘沙惑是细惑,无明惑是微细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达到色界、无色界,却自觉得到了天堂乐土,觉得毕竟,实未出三界,犹处于火宅中。‘倍与汝直’:今汝修四谛十二人缘法,可断无明惑,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穷子若许’:即有机可得者,则设修养,若差池机者则不设修养。‘雇汝除粪’:暗示四谛中之苦、集二谛,除见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暗示菩萨所现二乘之身,亦配合修小乘之行。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于时菩萨化成二乘人,到穷子处(众生处),观机逗教,审知有机,故言得之。二工钱彼等说小乘之事,即除集、苦之粪与道灭。然穷子犹恐受骗,故先方式取工资尔后受雇,意谓要先慕灭尔后方肯修道。其父见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取其价’,此‘价’亦可喻为法华经之不行思议玄妙代价。请到这儿,突然想起一个公案: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世是一只山鸡,此生却得以投生为人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鸡能投生为人?原本每当法智人人在演说法华经时,老是见到一只山鸡在旁听法,七年如一日。其后此山鸡死了,法智人人却于当晚梦见一位童子说:‘我就是日日听您说法之山鸡,现凭听法之力气,我过去生黄居士家,未来要跟著人人出家。’
几年后,黄居士设斋恭请法智人人,其幼儿一见人人到来即欢呼曰:‘我的师父来了!’法智人人说:‘哦!你就是那山鸡!’他们脱下小孩之上衣,果见其身上有三条羽毛。其父见之,即容许他拜法智人人为师及出家修道。
昙翼法师用心持诵法华经,并建了一座法华精舍,于内勤修办道,十年如一日。一天,忽有一盛饰艳抹之姑娘,提了一个篮子,内有一头小白猪及两颗蒜,她要求过夜一晚,昙翼法师武断拒之于门外,但此姑娘却死赖不走,法师唯有留她在屋内草堆上住一晚。孰知在三更,此女突然又哭又叫,呻吟声中,谓其肚痛,要求法师为她推拿。法师见状严峻,故以布包其锡杖,立于远处,以锡杖推拿此姑娘之腹部,令她复元。
鸡晓天明之际,却见此姑娘所穿之花绿衣裳,腾空而起,化成五色祥云,那头小白猪已酿成了白象,两颗蒜则成了两朵莲华。一朵莲华在大象脚下,却见普贤菩萨立于另一莲华上,并说是言:‘过几天你就可以到我的法会来,以是,我要先来试验你修道的水平。公然不错,你可以作为我的家族。’尔时整个虚空大放吉祥之光,天子见到此祥光,不禁心中大悦,遂制作了一座法华大寺院。山鸡听法另有此感到,我们身为人,更勿错过修学此甚深玄妙法的机遇。
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比丘尼,名道记,别号总持,她是菩提达摩祖师之高徒,独自在一小茅蓬内精勤持诵法华经。在她圆寂后,信徒们将她埋在小茅蓬外。七、八年后,墓竟长出一朵青色莲华。当天子获悉此事,即令人开墓核办莲华之来处。发明此莲华乃由该尼师口中长出,蔚为事迹!故此证明诵持法华经之不行思议力气。
又有一位比丘尼,名华手,每当她诵持法华经一遍,手上就现出一朵莲华。由是之故,两手皆长满莲华,天子得悉此闻,特为召见,并封予华手之法号。
能有机遇听闻法华经,以致一句一偈,或法华经名字的人,皆有大善根,不然不得入此窍门。
有一位法云法师,善巧演说法华经,辩才无碍,乘著大愿力而来度化统统众生。其时就有一位僧人,甚为仰慕法师之操行,并发如是愿:要世世代代有同便是人人之相好、辩才无碍及大愿力。在彼发愿后的晚上,梦见有人汇报他,法云人人远在然灯佛时已开始演说法华经,非一朝一日有此成绩,你若要像他一样平常的辩才无碍,非要下一番工夫不行。由此可知法华经是百万万灾害遭遇,难见难可说的玄妙窍门。
又以改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干瘪。粪土尘坌。腌臜不净。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灰尘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郑重义。‘他’,二乘人以权教作为己教,而将实教认作他人之教理。‘日’,解为时刻或伶俐。‘于窗牖中’,意谓佛不立于中门而于旁立,换言之,佛为修养二乘人而暂不立于中道,专程处于偏空,遥观其舍大法之子。
‘羸’,无大伶俐。‘瘦’,福力不敷。他们不相识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理,故身材羸瘦。‘干瘪’,内怖无常而外遭五阴八苦。四住尘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此蒙昧尘及四住尘所缠绕,见思二惑未断,攀登心不避免,故言之腌臜不净。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乞贷或想要获得他人之扶养,此乃不净之动机,最为腌臜不净。应本著冻死不攀登,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之宗旨作为出家人之本份。韦陀菩萨曾发愿言:如有人修得三分操行,即有七分之感到。在我年青时,曾遭人诬谤及被绝粮数日,但未因遭此类困难而松弛修行,故感得韦陀菩萨为我扫除各种障难。
‘即脱’等者,比方佛之报身与应身之无量好事。佛陀为不肯穷子惊畏,故隐其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现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谓之脱璎珞及细緛上服严饰之具,而穿粗弊垢腻之衣。‘粗’,潜伏卢舍那百丈之躯,而现丈六高之身材。‘弊’,即生忍与法忍。有漏、有烦恼、有为者谓之‘灰尘坌身’。右手者比方以权巧利便法修养二乘人。‘除粪之器’:比方对治见惑及思惑之窍门。自以此法断尽诸惑,而得成绩佛道,复又用此法修养人,故名执持。
‘状有所畏’:佛陀为了修养众生,时或示现怖畏存亡之相。今述琉璃王诛释种之人缘。琉璃大王一日嗔心大起,欲杀释种,叹无兵权。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劝王弑父夺兵权,兴师至迦毗罗卫国,大兴杀害七昼夜。是时诸大学生,请佛救之,佛缄默不语,并且佛的头也痛了三天。目连尊者不忍,乃将佛之支属五百人用钵盛之,置虚空中。至七天后兵退,均已化为脓血。诸大学生问佛是何缘故起因?佛曰:‘已往有一国,名曰打鱼。彼国因天旱遭大饥荒。其国有一大湖,湖中鱼鳖甚多。百姓迫于饥饿,遂于湖中取鱼为食。湖水渐干,中有鱼王名弼鱼,取之于岸,鱼跳跃之。一小孩见,认为好玩,以木棒将鱼头敲了三下。此刻舍卫国之戎马,来诛杀迦毗罗卫百姓者,即旧日湖中之鱼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鱼王之鱼眷。今迦毗罗卫国被杀之人民,即旧日打鱼国之人民。当日敲了三下鱼头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当初虽未食鱼,今天虽已成佛,尚遭头痛之果报,故说因果不昧也。’佛即复说偈云:‘倘使百千劫,所功课不亡,人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详情可参考法华经第一品浅释)。天子赐他一个沉水香木宝座时,国师生一念贡高骄傲心,即时招交往昔之冤孽要讨还他的命债。原本已往在汉朝时,国师身为袁盎,因妒忌晁错,计划杀之,过后深悔不已而出家。因为精勤办道,守戒精严,陆续十世为高僧,却冤孽于千里。然则此生贵为国师,一念自满,善神隐退,冤鬼攻其不备,在国师膝盖上长了小我私人面疮,险些要了他的命。可见因果丝绝不爽,而我慢心,简直贻害不浅!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利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人。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郁闷。以是者何。我大哥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牢骚。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父老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语诸作人’:即佛为诸修行者宣说四念处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有很多人将本身的身材看得很重要,功效将本有的家珍都丢了,不能识自天性。这个‘身材’本非真我,只能嗣魅这是我的身材,但决不能嗣魅这个身材就是我。若人太爱恋贪著本身的身材,则会日渐依恋犯错,益加愚痴。应知身如屋子,乃暂宿之旅店,很是住真性,何须对它爱恋不舍?
今将四念处浅释如下:
(一)观身不净:身材乃最不净物,活著时,九孔常流不净:眼、耳、鼻皆有泪水、耳屎、鼻涕等秽物分泌,口内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巨细便,此为九孔不净。然而人不单不视之为不净,反而决心装饰外表,使它享尽美食,穿尽华服。殊不知人越贪爱享乐,其自性愈为染污。当人要衰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做善颐魅者,将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纵欲,造恶者,必堕三涂。
凡间上无论最英俊貌美之男人姑娘,身后无一不是形像可怕,身材肿胀腐朽,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或点火后化成灰,你又在哪里?虽是父子佳偶,面前骨血已非真,恩爱反成恼恨。荣华如春梦,功名似浮云,但念无常,勿再执著臭皮囊!
(二)观受是苦:能对治缘受执乐之颠倒妄见。
(三)观心无常:则能由此观照之慧力,使心念阔别执常妄见之过患。
(四)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皆人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材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身材便衰亡。诸法本空,故言之观法无我。修四念处,可以断除染爱执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比方修四正勤,能发暖位。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添。要每时每刻,念玆在玆此四正勤,如人钻木取火,非要继承全力不行。稍一怠惰,则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靠近,故言‘得近其子’。‘后复告言’:比方四快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悟。
‘正勤’,属伶俐,如男人是阳性。四快意足是属定,如姑娘是阴性,此表定慧互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该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顶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释教。‘汝常此作’:暗示已到达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统统横逆地步,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申饬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暗示得无漏法,批改道衣、助道食,废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比方四禅。‘米’,表生空伶俐,‘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众人看不破人法律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随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公共,接管斋主之应供,公共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管给孤傲园。那时碰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独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富厚之斋饭后,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分明说法,见此气象,竟吓得悄悄的跑了。由于其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敬服,皆要五体投地,不行任意昂首观望,故小沙弥得以暗暗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很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昂首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立刻贯通人空法空之原理,顿证初果。他立即到给孤傲园只桓精舍,筹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拍门聋,更是惊心不已,然则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可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轻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比方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统统是苦。由于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批改道,亦要有助道之人缘互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快意足、五根、五力、七菩说起八正道等。四快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快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进。(二)念快意足:谓念念同心用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经是谁?’或‘怙恃未生早年之原来脸孔。’(三)勤快意足。(四)观快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比方快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快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脱节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比方五力:(一)信力;信心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怠惰。(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伶俐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统统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自己未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郁闷。‘以是者何’:为什么呢?‘我大哥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快意足,故无有欺诳怠惰、嗔恨牢骚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往后,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绝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得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本身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脱节。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脱节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后,已渐能信托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大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巨细进出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伶俐手段所及,而不愿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统统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犯错不愿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想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父老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客栈盈溢。个中几多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以是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专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父老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修养众生之机将毕,应入涅槃。‘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各种窍门,皆为珍宝。‘客栈盈溢’:比方包藏统统禅定伶俐,无所穷乏,内充外溢。‘个中几多’: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举动‘取’,而修养他工钱‘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不同。‘当体此意’: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全部,吩咐与汝。此刻你和我已无异,宜加专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伶俐好事,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地步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惊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玄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绩雄心。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脱。玲竮辛勤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全部统统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后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乘,此时佛欲将家业寄托给学生,但还未实施,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学生。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比方佛于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经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云云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以致今经讲话三请,名为自鄙先心。‘临欲终时’:如来不久将入涅槃,化缘已尽,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即二万亿佛所受修养之人,大机既熟,十方云集。‘亲族’,表十要领身菩萨,到此法会,作影响众。‘国王’,统统渐顿、三藏十二部经,当机益物,部部差异,皆言第一,即各称王。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
父老在此会议中,宣言声名二乘人实是其亲生之子,暗示穷子已得佛所修养而渐发菩提心。此穷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存亡,备经六趣玲竮辛勤,即孤傲贫苦,故云五十余年。为此,佛怀忧推觅,常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得以感到道交,遂以权巧利便法度之,继而教之以大法,付与家业。故言‘今我全部统统财物,皆是子有。’财物者,即大乘万德万行。‘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说小乘权法,现已归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换言之,二乘人已悉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致法华、涅槃等经。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欣。得不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天然而至。
世尊!当穷子得佛授记,欢欣信受,得不曾有。我本无心行菩萨道作佛子,今何其荣幸得此殊胜人缘,闻佛开权显实,此瑰宝妙乘,如大宝藏天然而至。
世尊。豪富父老。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存亡中受诸热恼。疑惑蒙昧。乐著小法。
世尊!豪富父老,等于如来。菩萨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虽已行菩萨道,犹不自知,故言‘似子’。如来视众生如统一子,唯独众生舍弃成佛大法而乐著小法。疑惑蒙昧,故于存亡苦海中,三界火宅内,受尽五蕴火之热恼压制,认贼作子,背觉合尘。三苦:(一)即身材本有各种苦,名苦苦。(二)身材徐徐虚弱,名坏苦。(三)业运迁流,名行苦。
今天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便是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欣。自觉得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别离。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今天在此法华会上,世尊令我等悟知早年所习小法,乃诸法戏论之粪,故现欲去除。我等因惧于存亡无常诸苦而勤加精学习道,只为得涅槃一日之价。得少许果位,偏真涅槃,便自觉得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贪著粗弊五欲,乐于小法,故不别离演说大乘法,纵令习小,舍于大乘修养,并宣说我等皆有如来之伶俐好事宝藏。
世尊以利便力。说如来伶俐。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觉得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伶俐。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以是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利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权巧利便法,演说如来甚深伶俐之法,我等从佛闲修,得小涅槃,便觉得大得,无欲学习法华圆顿大乘。舍利弗及须菩提(空生)觉得他们能为诸大菩萨演说大般若法,满是佛之伶俐神力所加被,却不知本身本有菩萨种,亦能演说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伶俐无所怜惜。以是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修养。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天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今天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修养众生以大法,唯独众生劣根性乐小法,故佛随顺其根机而宣演权法。此刻我等已知,往昔曾受释修养,本具大乘种子,故发好乐大乘之心,而佛又为我等开权显实,宣示深奥,独一佛乘,更无余乘。旧日方等般若会中,佛于诸菩萨前,诃责小乘者为焦芽败种,乃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实以大乘修养。我等本无心希求佛法,今天会中,法王(如来)无上大宝(统统佛法)不求自至,如诸菩萨所当得法,我于今天皆已得之。声闻、缘觉、菩萨乃三乘,现于此法会中,汇三归一,归回佛乘,谓天然而得。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天 闻佛音教 欢欣踊跃 得不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得意 譬如童子 稚子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公浩瀚 进出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万万亿众 环绕敬服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大富如是 有大力大举势
我等声闻乘人,今天得佛授记,故欢欣踊跃,叹不曾有,无上妙法,不求得意。譬如蒙昧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诸国’:比方循环三界火宅。‘五十余年’:表五道:天道、人性、牲畜道、饿鬼道及地狱道。阿修罗则在此五道中。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即观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觅可度之机。‘顿止一城’:比方佛于此娑婆天下救度众生,复在余国而示现利便沉寂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娱’:受用胜妙五尘,称性法乐,良由佛居利便,是实报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统统诸有情,觅机而度。‘王’,比方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为法王,故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来者众’:比方十方菩萨交往听法。
而年衰老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衰老’:喻佛年岁已高,将终修养群生之事,越发忧念穷子,日夜考虑化事将毕,而痴子,即二乘人,犹远隔佛地五十余阶,住于五道,我之全部法财宝藏,怎样得以寄托?
大家皆有存亡,又惧于存亡,但却不知修习佛法,乃出离存亡之道,实为可阶矣!以前,有三位晚年人,甚为谋利,故常相聚首。最年父老已届八十岁,下来的是七十岁高龄,另一位则是六十明年。年末时三位又聚首,不免唏嘘慨叹年华易逝,而年属衰老。个中六十岁者说:‘本年我们一路吃饭吃菜,然则不知来岁谁已不在了!’言中之义,深叹光阴不待人,难以猜测他们之中,谁会先撒手世间。七十岁者听后说:‘嗨!老伙伴,你说得太远了!今晚在上床前,我们脱下鞋袜后,明早不晓得还能不能再亲身穿上呢?’八十高龄者却说:‘你说得也太远。当我这一口吻吸进去,也不知下一口吻能否吐出来!’在这三人中,岁数最父老为最智慧,相识性命无常,仅在呼吸之间。可是最明智者莫过于即时念经修道人。你或者会猜疑:‘这样做就不会死了吗?’不必然不死。‘那么念经有何用呢?’
固然,修道念经者不行停止衰亡,但却妙在怎样了死。未修道时,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在修道上勤加勤奋有成就后,呼吸自如,往复自由,虽有存亡而无存亡。若要往西方仙人天下,以致统统十要领界,无不该念而至。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验 到父住城
尔时穷子,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落难奔走,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此表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染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及十八界(六根、六尘及六识)。目睹色时,眼识即起优劣之别离;耳听见时,耳识亦起别离浸染,云云类推,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亦复如是,遇事别离,对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无所得’:表无漏之善根,即已断除存亡而入涅槃。但是真如涅槃,本无所得,存亡即涅槃,涅槃即存亡,故云无所得。
无大乘法喜为‘饥饿’,无大力大举用为‘羸’,无大好事为‘瘦’。迷于谛理而起见惑者为‘体生疮癣’。何谓见惑?所谓‘对境起贪爱’,对境不识,常被地步所转。见惑乃由无明所起,若不废除无明,则不待蠲除贪爱等执著。使汝等流转者,心目为咎,由目所见而心起别离计度好、坏、是、非、长、短,尽是用诸贪图,此想不真,故有颠倒。然而一样平常人皆以此为心性,由是本末倒置,迷于天性。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父老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家族环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较 金银法宝 出内工业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以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欺凌 强差遣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时穷子以其劳力,到处干活而养其命,辗转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门,目前言父老于其门内,暗示兼得大乘二乘两处。尔时穷子见父于大宝屏帐内,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诸菩萨等皆环绕阁下。
‘或有计较,金银法宝’:菩萨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较。‘出内工业,注记券疏’: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举动‘疏’。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窍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若人能发此四宏誓愿,则已注记成佛之道。
穷子见父,豪放高尚,尊严无比,故作思惟,是国王耶?抑或同便是国王职位之人?由是惊怖迷惑而自责不该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驰走而去,往贫里处修二乘法。
父总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未来 穷子惊唤 迷闷辟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父老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尔时,佛于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立于远处之穷子,但从不曾对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萨,前去追捉,将他带来佛前。但穷子根劣,听闻大法,反生惊骇,又畏存亡,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闷辟地。
父老知其子痴顽,见解窄小,必不信真言直说,故为实验权,开演二乘法。
有人说,逃子其时既年幼,而时隔数十载,即使今天得与父重逢,理应见而不识,但是父能认子,乃理所虽然。此无虚言,但在法华经内所言,非为世俗般之父与子,此为出凡间法。一样平常来讲,为人父者,虽对后世爱惜备至,但尚存有善儿防老之见识,此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无一丝毫自偏见识,爱惜统统众生愈甚于爱惜己命,尽尽力修养统统众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穷子’是谁?就是统统众生,二乘人也。他们虽有眼而不识佛,反将舍佛而逃,终日没于苦海中,生涯亡死,死死生生。来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硕士等学位,但人身后什么头衔、学问亦带不去,比及第二生再来投胎做人,统统又得从新学起。如是求而复失,失而复求,世世代代在得失中打滚。
释教我们怎样了生脱死,来明去白。佛又用各种利便法,令我等悟知前生人缘,而相识为何人有贫富之分,或妍媸之别,进一步明白,大师差异之境遇乃往昔业所致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十二连环,为众生涯亡之人缘。但可怜的众生,皆舍父而逃,背觉合尘,不肯回田园——l常寂光净土。
即以利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欣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父老深知穷子根劣,故施以权巧利便法,遣令菩萨,伪装为独目相丑,无威德者,前去奉劝。‘眇目’,比方偏空小智。‘矬’,竖短,比方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比方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很是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即净诸六根房五阴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识而杂染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如是背觉合尘,染著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随处被尘境所转。净诸六根即能转识成智,净化六根,返本还原,即因事悟道,见境明心,不再为六尘所转,同时亦能净化五阴(色受想行识)而度统统苦厄。
父老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父老 著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利便四面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富裕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緛语 若如我子
父老知子舍大习小,譬如佛最先为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二乘人皆‘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佛以利便力,隐大示小,不现千丈相好之躯,但现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应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现二釆人身而为说法。
‘利便四面’:所以利便法,得以靠近而修养二乘人。‘语令勤作’:‘语’表四念处,‘勤’表四正勤。‘既益汝价’:比方四快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表禅定;复能履水,比方神通。‘饮食富裕’者:‘饮食’即米面盐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盐’表无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缘。譬如人食用米面,必先以盐醋等调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复如是。‘荐席厚暖’:比方观练薰修诸禅。‘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劝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处及四快意足等法,又以软言慰曰,视彼为亲生之子。
父老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进出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佛以大伶俐,渐令入出者,即修养统统众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释教菩萨断界外见思二惑,与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粪,迥然差异。
穷子虽身在执作如来家业,得佛授之以法藏,犹矜持机小,无此利便,修养众生及净化疆域等菩萨应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渐已旷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公共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全部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穷子,我慢渐除,心量扩大,故欲授以全部如来法藏,而聚积亲族、国王大臣、表众菩萨、刹利居士等,于诸会中,宣说此为我子,曾舍我而逃。‘经五十岁’:表沉伦于三界存亡苦海,五道之中。‘自见子来,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粪后,方名为子,则以转教菩萨法而执作如来家业,名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来至其中路而设化城,凡我全部,如来家业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绩佛灯明。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统统财物 甚大欢欣 得不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不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绩小乘 声闻学生
小乘人偏修顽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闻无上甚深玄妙法,受成佛记,得不曾有,欢欣踊跃。佛知我等心意,乐于小法,不曾说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说可得诸无漏智脱节之法,成绩有余涅槃,声闻罗汉果位。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遗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释教 为大菩萨 以诸人缘 各种比方 多少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下世 当得作佛 统统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着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为公共,说无上法,修习此大法者,悉当成绩佛果。我承释教菩萨法,佛以各种比方,利便之法修养,使我等闻法修证,并于如是时刻,诸佛同音,即与印证而授菩提记言:汝便是将来无量之世,当得成佛。统统十方诸佛,如来奥秘之藏,独为大乘菩萨之机,演其玄妙如实之事,而非为二乘人说此真实至要之道。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瑰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穷子虽得近佛陀,闻大乘法,但于法不修去向于二乘,纵有佛瑰宝藏于前,亦不能得丝毫法益。现在穷子渐能相识大法而得慢慢深入佛法藏内。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疆域 修养众生 都无欣乐 以是者何 统统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伶俐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宽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修养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大迦叶白佛言,‘我等内灭’:已断思惑,自谓已足。常在定中,烦恼既除,无明亦破,由具小断,故不希求大断。止于小智而不欣乐大智、净佛疆域、回小向大及修养众生等事。为何二乘人不习大法?原本彼等执于法空,妄认本身得诸法空寂,则不需再修养众生,此为只知利己而倒霉他之自私举动。统统诸法,性虽空寂,然救度众生,乃必需之事。究竟上,诸佛与众生乃合二为一,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后,却渐退菩提心,且常为自辩护:‘我已受具足戒,纵然不修行也不要紧,短处可以不消管,怠惰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为,得少为足,既不自利,又倒霉他。
我等在迷,优点暗夜,但知乐小,畏苦求空,废除无明烦恼,得脱三界,住于有余涅槃,觉得毕竟,为报佛之恩,但于佛伶俐,不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只求己乐,是以汝等应明白,为何佛陀常责二乘工钱焦芽败种,非行佛道。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空学生,在般若会中,蒙佛加被,为菩萨说大乘经,却对大法,无一念好乐之心,如来见而暂舍大法,只说修四谛十二人缘可证四果等法,并不勉励我等修六度万行,可成佛果之菩萨道,乃由观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父老 知子志劣 以利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统统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利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利便力,示现为一位平时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权巧利便法,潜移默化,使其心调伏,尔后令入佛智。
我等今天 得不曾有 非先所望 目前得意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天 得其果报 法国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统统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凡间 天人魔梵 普于个中 应受扶养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良心先有指望,而于今天蒙佛开示,天然而得,清净佛眼而开佛知见。‘得道’者,即得实相道。得果者,即分得无上菩提大乘圣果。无漏法者,中道不漏二边。
我等昔来于无明长夜,修持如来清净戒行,始于今天得闻佛开权显实,我等闻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实果报。换言之,净戒乃成真实缘因,故得妙报。梵举动成真实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见,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者,昔来我等听见入道,名小乘声闻,今者是大乘声闻罗汉。圆满初住位,一分真统统分真,等于分证十界三德,但就其本位开权显实,故云声闻阿罗汉。于三界中诸天众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公共中,以修如来伶俐之故,皆应受其敬服扶养。
身为出家人,皆不得为利养而任意接管施主之扶养;须知若汝三心未断,则滴水亦难消矣。经云:‘三心不行得’。何谓三心?即已往心不行得,此刻心不行得,将来心不行得。已往者,已成已往,故不行得。此刻心,刹那间成为已往,乃无常。将来者,还未到来,故云不行得。
出家人若三心未了,而接管施主之扶养,莫论饭食难消,纵然是净水一杯亦难消受。食时若习五观,真修办道者,纵然是铁亦能消化。五观:(一)计功几多,量彼来处。(二)忖己操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暗示不拣食品之优劣,不别离、不贪著,一致划一食用。‘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除贪欲,故观想吃对象如同食药物,以防备此体态体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修养 好处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应 头顶礼敬 统统扶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载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精心敬服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各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扶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行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各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前生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各种筹量 别离知已 于一乘遗 随宜说三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义,救拔六道罪苦众生,令彼等先修四圣谛,得乐果离苦海。继而普度十法界众生,令发菩提心,入四宏誓愿,此乃如来大恩。
无量劫来,佛皆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虽复中忘,暂不得自拔自度,但志愿未失。今得闻六度万行菩萨之法,自利利他之操行,乃成佛之正因。云云希有之事,我等怎样能报得佛之大慈与乐恩?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视父罢了,佛应世而住,济以平定,备六度万行,以利群生,故云好处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处。
佛成道后,应受寂灭无为之乐,但为了哀愍众生,无畏存亡,入此五浊恶世而救度之。复隐其神德,施以权巧利便窍门,教以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觉醒,而得去除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众生速成佛道而演说华严经,但众生根机尚浅,时机未熟,未识大法,如是之故,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靠近众生,视其机宜以度化之。利便四面,与一日之价,此乃佛助众生断除见惑之爱热恩。
二乘人除见思二惑后,渐能与佛,心体响应,故佛弹诃贬斥,令彼等耻小慕大,此即佛开阐无遮之恩义也。又佛命彼等执作如来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此为佛所赐之肃静恩。如是之后,佛观时机成熟,即聚积亲族,于众会中,宣言彼等为佛子,并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得意,此意谓二乘人未来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宝座之上,此乃如来赐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巩固,以佛道声,令统统众生得闻,普广于天人,应受其扶养,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义,是故佛所给予之深恩,我等即使手足供应、头顶礼敬,以致顶戴或两肩荷负,亦不能得报佛所给予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后理显之大恩。
牛头栴檀者,在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以涂身,火不能烧。
佛之无量神通乃不行思议之事,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为下小劣弱之机,忍耐调柔,随类应化统统取相凡夫。众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复以大悲,历经千劫,不辞劳怨,头头救拔统统罪苦众生。
人生如一场戏,此生饰演父亲之脚色,下生平饰演儿子。如是父子、子父之相关,生生连续伸张不绝。或不为子与父,而完婚戚、伴侣等。总而言之,在人生大舞台上,大家各演其脚色,戏终人散,待另一出戏上演,又再袍笏登场,另演新戏。无量劫来,众生皆演其戏,循环六道。吾人应赶早醒悟,失路知返!
佛善以惭顿窍门,任运自在,修养众生,随类应化诸根行业,表现别离说最罕有法,于一佛乘无上之道,利便随宜作三乘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