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云端佛学(2)
时间:2016-08-27 17: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我常随顺诸众生”,是说一切生恒时能够在善解有情的心行后,不分亲疏地和有情融洽相处,行为处处随顺有情,没有不相合之处。(这样随顺有情是为了使他愿意亲近自己,由此就能方便地引导他趣入大乘。) “恒修普贤广大行”,即恒时修习礼敬等的普贤广大之行。修到何时为止呢?穷尽未来边际,也无丝毫疲厌。这就是披精进铠甲的意思。
6、会遇同分菩萨
“同分”指身口意的行为和愿力相同。这一颂重点是发愿会遇身口意业及愿力同等的菩萨,会遇之后同修共学。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所有与我同修菩提行的菩萨,乃至成就菩提之间,一切生常常与我相遇,相遇之后,身口意业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这是会遇修大乘道的殊胜助伴的愿。“与我同行”,即行为与我相同。“于一切处同集会”,即恒时与同行菩萨共住,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常不分离。后两句是讲共住后,身口意跟随他们同等地行持菩萨行,同等地发愿,没有其他杂染,如同水乳交融一样。 学习这一颂,要知道在哪方面发愿,为什么要这样发愿。所愿有两点:一、与同行菩萨恒时集会;二、身口意与他们同等修学普贤行愿,要在这两点上发愿心。 发愿之前先把道理想透,为什么要一切时处不离同分菩萨呢?为什么要与同分菩萨同修普贤行愿呢?这关系到重大的缘起走向,即心是随缘而现的,随染污缘就熏习邪恶,随清净缘就显发功德,就像包香的纸盒和拴鱼的草绳,靠近香就有香气,拴了鱼就有腥味,久久熏染就成了同一气味。以这个原因,亲近恶友,会令相续中的功德逐渐损减,罪恶逐渐增长,能引生一切过患,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远离恶友。相反,和同行菩萨共住,久久熏染,能令功德渐次增长,罪恶渐次减少,能引生一切利益。了解这一缘起规律后,应当发愿恒时和同行菩萨共住。 再观察:我们自性是普贤,能和同分菩萨同学普贤行愿,就会显发普贤的自性。比如,菩萨行礼敬,我随学他,就显自己的礼敬之德;菩萨行称赞,我随学他,就显自己的称赞之德……。总之,菩萨修普贤行时,我随学他,就能圆满我的普贤愿。 明白了这些,就应该主动往这方面猛利发愿:不论哪里有修菩提行的菩萨,我都与他共住同学,相互策励,同心同德,彼此敬重,视如世尊。他有一德一行,我都效仿随学。真诚发起此愿,就能和一切修菩提行的菩萨结成菩提眷属,没有民族、地区、法门等的偏执,心量开展得犹如虚空。从此,渐渐能与一切同行菩萨和合共处,能虚心地向一切菩萨学习。 初地菩萨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誓愿与一切菩萨同等志在一乘、同等修习万行,没有怨恨、嫉妒,积集诸善根。与一切菩萨平等无缘而证悟,常常集会一处,不相舍离。)裴休《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说:“从今身至佛身,与同发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同愿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众生,或为兄弟,或为师长,迭相劝发,彼此护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证道,即共皈依,永无厌倦,不相舍离。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愿我和同发菩提心的在家出家菩萨,世世生生不相舍离,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各自修持定慧,分赴各处度化众生。或做兄弟,或做师长,相互劝发,彼此护持。一人迷失正路,大家就一同拯拔他;一人成道,大家就共同皈依他,永无厌倦,不相舍离。能守持此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这些都是“会遇同分菩萨愿”的同类。
7、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依于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诸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法,在我未证得菩提期间,愿我与这些说法的善知识恒时共住;共住后,何时也不违逆他的心,不说一句不悦意的话,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令他常生欢喜心。 所谓“益我”,是指慈悲为我显示大乘正道,这是真正地作利益。我们观察,大乘道的一切深广修行都归摄在普贤行中,圆满普贤行的关键又在遇到显示普贤行的善知识,以这个原因,要发愿恒时与这些善知识共住。再看,共住之后,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加持,关键在恒时顺从善知识的心,遵照其教言切实地奉行,因此应当发愿常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丝毫不扰乱他,不令他生厌离心。这是专门发愿恒时如理依止功德殊胜的大乘善知识,永不舍离,其意义极为切要。 我们学习此颂,要认定发愿的内容和通晓发愿的方法。发愿的内容,一是恒常不离善知识;二是恒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认定了这两个目标之后,往这两方面发起愿心,就是这一颂的发愿。 怎样让发愿落到实处呢?这有两个环节:一、思维为什么要按这样发愿;二、思维具体怎样发愿。 一、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佛说罪福报应经》-云端佛学
-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