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 九云端佛学(3)
时间:2016-08-25 2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消文一位佛法初学者,内心总夹带着烦恼跟罪业,所以初学者的心情,总希望有大善知识来帮助自己,初学者有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盼望能有入圣位的善知识来保护自己,加持自己,使自己离开障碍,得到种种安乐的果报。但这样毕竟是心外求法,所以佛陀说,不要向外追求,我们希望别人的保护,这保护不是从外面而来。如果不能求外面的保护,那么要求谁来保护呢?「无如不忘念」,我们应该追求心中的正念来保护自己。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明了分别的心识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主要有二:
(一)随顺欲望:这念心识随顺自己的欲望、情绪、感觉,也就是随顺着受想行识的颠倒感觉,发动它的作用。这种随顺欲望的心念不能保护我们,于是魔王能得其便。
(二)随顺真理:这念心识随顺佛法真理来思惟,思惟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是有一定的因缘,这因缘主要是业力,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内心若能随顺真理思惟,这样的心念称为正念,这正念在心中生起时,魔王不能得其便,烦恼不能恼害你,罪业不能障碍你,老病死不能障碍你,心中安住于正念,这是最好最直接了当的加持保护。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如果真正希望加持保护,不需要向外追求,应该保持正念。在三界流转中,最能加持我们的是心中的正念,所以求外在的善知识,不如求内心的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一个人若能经常保持智慧的观照,保持如理的作意,即使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但因心中有正念的观照与保护,烦恼贼就无法伤害我们。
释义佛陀在经典上对正念讲出一个譬喻:有一贫穷人家,因努力工作而积集了很多的财宝,他如何保护这财宝呢?他买了一栋房子,把财宝藏于屋内,又请一大力士当警卫来看守,如果是好人才让他进去,若是坏人就不让他进入屋内破坏财产,这守护珍宝的大力士就是正念。我们之前好不容易透过少欲知足,远离愦闹,精进修诸善法,这时我们要如何保护功德呢?就是要安住在不忘念中。蕅益大师对不忘念解释说,虽然不忘念包括了止跟观,但主要以观照的智能为主。蕅益大师把正念分成三个层次:
(1)闻慧:这是闻所成慧,刚开始听闻佛法,内心生起正见,知道什么是善法的因缘,什么是恶法的因缘;什么因缘带给我们安乐,什么因缘带给我们痛苦。透过这样的正见,引生增上惭愧,内心开始尊重善法,呵责恶法。闻慧本身不能完全调伏烦恼,应该再进一步修思慧。
(2)思慧:思慧是把所听闻的法义,在寂静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数数思惟。经由数数的思惟,把文字的法义转化成内心的观照智慧。这时的思慧因为对法义作深入的观察,内心产生坚定的理解,所以思慧有调伏烦恼的力量。这里经文「不忘念」的正念是指思慧,就是透过闻思所产生的观照力量,这观照的力量能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业障及老病死的伤害。
(3)修慧:思慧再增长就变成修慧,修慧能断惑证真,后面的禅定跟智慧即为修慧所收摄。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消文这段经文是结示劝修。佛陀告诉弟子们:「常当摄念在心」,要把如实观照生命真相的正念,经常收摄放在我们内心中,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心中要经常保持觉照的力量,为什么呢?假如不能摄念在心,内心总是跟着感觉走,那么在佛堂用功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被烦恼、业力所破坏,所成就的功德不能得到保护。反过来说,如果经常把内在的观照力,摄持在心中,即使入于杂染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中,也不为所害。这里佛陀讲出一个消息,「念力坚强,不为烦恼所害」,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其实世间上有邪与正两种力量,这段经文明显说明「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我们内心会生起邪念呢?因为我们的正念不足,有如房子为什么黑暗呢?因为光明不足。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污染境界,「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别人虽触恼你,你并不在意。如果内心没有正念,心中空虚,有一点恶因缘的刺激,自己就会起烦恼。所以一个人是否会起烦恼,重点不在于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宝。所以修行不是让眼睛不看东西,耳朵不听闻,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犹如穿着坚固的铠甲,虽然处在刀、枪的危险军阵中,刀剑也不能伤害他。这是说,不忘念对修行者的功德,有保护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佛遗教经讲记 八云端佛学
- 下一篇:佛遗教经讲记 十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