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教礼仪 >

藏密的神圣礼仪云端佛学(5)

  关于修持菩提心,《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中则作有记述:密乘认为四部密法的本尊法有相瑜伽,皆属修止,只可入“世间三昧”,成就治病、事业法、八中悉地及化身等世间法。即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在证义光明之前亦属道前世间境界,俗谛所摄。下三部密法强调,须在有相瑜伽的定心中以智慧修观,尤其是观心而见心真实,入于无相瑜伽,方得出世间。无上部圆满次第也须在气入住融于中脉后所生心寂上观菩提心而见证义光明。
 
  密乘瑜伽之宗旨在于止的定心中观空性而见证菩提心,这与显教止观其实同一义趣。密乘自称其法的殊胜于显教处,主要在于自观为本尊身而成就“报身”,为法身(菩提心)与报身双修、方便与智慧双运。

  密乘不但强调止后修观,而且从一开始就观修空性及菩提心。下三部密法,尤其是行部法,以观修净菩提心为全部瑜伽的基础,不过其观法与显教之理论推察不同,是把众生本具菩提心具体化、形象化为一轮满月,取其圆明、清净、清凉之义为喻,作为观修对象。这种观法虽然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观想,类似修止,实际上是以月轮相比喻菩提心,寓哲理于形相,可称特殊的修观。

  格鲁派也特别强调在修气脉点所生空乐不二之定心上,以闻思慧思择,观修人法二无我义及菩提心。说明真实的无我正见及出世间智慧,必须经理性思维所得闻思慧之扶择而证得,方称无分别慧。

  菩提心的这一观念正是形成佛教博大胸怀的基本因素。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讲,只要修持者努力修持发菩提心,一定会大见成效。因为释迦牟尼也在付出无数次牺牲和经过一心一意的巨大努力之后,才获得了菩提心。于是他行的是菩萨的功德,始终不渝,这样他就逐渐积累了功德和智慧。最后终于成佛,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已从由眷恋尘世而产生的苦难中解脱了出来,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安宁之境,如此安宁之境源出于称为涅槃的最终的、不可言喻的安宁。

  但为了获得这一不可言喻的菩提心应深刻认识到;“我必须实现至高无上、无所不知的佛陀境界,这样我也就可以将天下芸芸众生全都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拯救出来,让他们都进入最终的涅槃乐土”。这一激励性的认识会产生无穷力量使有情众生对佛教产生渴望之心,并纷纷将自身的精力全部奉献给既深刻又广泛的成道之上。

  为实现菩提境界而进行这实践之根源也就意味着慈善、道德、耐心、毅力、修行和智慧。进一步讲,从慈善、道德和耐心这三种品质之中产生了整个的善德之行;从修行和智慧中产生了全部的崇高智慧;而毅力引导有情众生获取整个的善德之行和全部崇高智慧。要严格遵循藏传佛教的修道之规,关键就在层层实行双重配合,也就是想行和智慧的配合,方法与知识的配合,密宗与显宗的配合,相对与绝对的配合。同时,还必须认真注意佛陀全部教义内在的道德含义,即不要伤害其他生灵,而要培育慈爱之心。从菩提心的角度看,其最终目标在于对天下所有生灵无条件地表示怜悯。这样,世界人类在菩提心的激励下,一定会自然、自愿地尽力去创造一个和平、幸福、安详、进步、文明、智慧的人间乐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