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的神圣礼仪云端佛学(4)
时间:2016-08-25 12: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在他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指出:“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的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发菩提心的最终果位是佛果,但更关键更困难的乃是获取菩萨位并修行菩萨行。因此未来的修持者在其修持中首先要发菩萨愿,保证极力全心全意地达到觉的同时,只要其他生灵还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挣扎,自己就不能进入涅槃,仍要留在菩萨位,继续“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可是菩萨迦不太容易获得,因为它要求对六道众生都具有无限的慈悲。修持者在发菩萨愿之前,应该下决心获得六度。首先是布施,在此背景下意味着信徒为实现其大愿而要完全放弃自我。其二为持戒,这不仅仅有其弃恶和不伤害他人的常义,而且还具有密教的特殊意义,即任何失败的思想都应该如同不道德一般而被抛弃,因为它会引起对修持者清净佛性的怀疑。其三为忍耐,它允许修持者忍受任何辱骂或任何挫折失败,而又不会因此而使其慈悲或其安全感受到减少。接着是精进,它可以同时克服障碍和麻木迟钝。其五是禅定,它会继续趋向圆满。最后是智慧。在清除了不净的废物(执著和厌恶)时,修持者应靠智慧度来清理其心以便向智慧的进入开放。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修持者便可跪拜在圣像或三宝之前,虔诚地发愿将其本世本生和所有的来世都用于解脱众生。 至于如何发菩提心,在一部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经书里有一段论述:修持者首先想到其朋友和敌人,指出了如果善于行事的话,敌人是可以变成一种福源的;而朋友也可以变成进步的障碍,因为对他们的无限爱可能会引来未来的转世,修持者以联想到一两个人而开始,然后逐渐将其感想发展到包括世间一切众生,同时也培育一种对待他们的公正态度,从而使在亲密朋友和远方的熟人之间或在敌人和朋友之间的差别消失。这样一来就逐渐实现了公正。修持者接着观想世间的所有众生,以一种如同父母对待他们那些失去理智的孩子们般的充满温情的冲动,热切地追求他们个人的福利。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向往以所有办法利益众生的慈爱。其次,为了加强慈悲,修持者在观想某些残忍打击生灵的命运时,就如同一名作恶者的被处决前夕或一只落入屠夫那尚冒有其可悲种类之鲜血热气的手中的动物。修持者想到了这种不幸者,就如同一个母亲想到了其儿子一般,心中充满了一种如此强烈的爱和怜悯,以至于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修持者便会自言自语地说:啊!如果他能摆脱这种暴行该多好啊!接着修持者逐渐将其心转向那些处于其它悲惨生活条件下的人,以及那些在痛苦的环境中清除其羯磨的人。这一部分禅定三昧修持将直接导致大家在现观中亲见苦厄众生界时所达到的三昧,它越来越发展,直到无限的空。出自三昧的心会实现指向一切众生,特别是现在正享受福乐的敌人。修持者不怀有嫉妒,为他们的欢乐感到高兴,热烈地希望这种欢乐能得到增长,并能持续一段时间。在将自己观想的幸运众生的数目扩大到无限时,以便重新进入三昧。 当修持者第二次出现三昧时,菩提心的真正发展便开始了。信徒在强烈地希望众生都获解脱以及最后自己也实现解脱而进行祈祷时,会看到由无数在前世中曾为其父母的生灵组成的世界众生,其中包括天神、阿修罗、人类、各种畜类和鸟类、爬虫类和昆虫类以及魔怪和地狱中的生灵,即六道轮回中的所有有情众生。 修持者的心中充满了深刻的慈悲,于是便思考:在这所有的众生中,没有一个过去曾是我的父母。我现今的双亲慈爱地将我抚养大,慷慨地给予我食物和衣着。只要他们与我的前世父母始终停留在生死轮回中时,为什么我自己重解脱呢?我应该将我的心固定于最高的觉中,这样也算赶得上一尊菩萨的神圣行为了。我将不遗余力地为此而努力,一直到达再没有一种生灵仍停留于生死轮回之中。 修持者于是便念诵了一段表达其向往的经文,作为完成加行修待所作出的贡献。其经文如下: 啊! 以类似月亮在水中那倒影的虚假反映的多种面目出现, 被禁锢于生死轮回之道中的众生在游荡。 为了使他们的心停留于其自然的空——光明之中, 我身上的菩提心自四无量中诞生。 当修持者念诵完这段经文之后,他便会看到坛城中的神出现于自己的面前,然后又融合于自己的身体中。一旦当菩提心如同一道闪光而于其识中出现,三昧便会第三次出现。 为了结束仪轨,修持者可以进行修持练习帮助其他人的方式,以及在对所有实物的内在空(法)进行修持禅定,并获得般若智慧的方式。这样一来,初学者便会迅速产生菩提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释教中的禁忌有哪些?云端佛学
- 下一篇:释教常用礼节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