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正宗分——大心普济觉
我们昨天在一路进修了《八大人觉经》的第七觉。第五觉、第六觉、第七觉,这三觉首要是分隔来针对付众生差异的烦恼而言的,也就是讲了我们众生有贪、嗔、痴这三毒。
因为这三毒的缘故起因,导致了我们在存亡傍边受无边的疾苦,那么这个疾苦的环境就要在第八觉来做一个总结声名。
为什么要说前面七觉?就是由于众生有无边的存亡。从第一觉悟凡间无常开始,一向到第七觉,外至江山大地的成住坏空,内至凡夫众生的生老病死,这各种征象正好是我们凡夫众生疑惑本身生命实情的一个详细示意。以是,第八觉知就直接汇报我们:
第八觉知,存亡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统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事实大乐。
说到存亡,佛法内里的存亡观跟凡间一样平常人的存亡观是纷歧样的。佛法的存亡观包括了我们这生平肉体的存亡和我们心田天下的存亡。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叫分段存亡;心田天下的迁流变革,一个动机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动机没落了就是死。这是变易存亡。
在分段存亡傍边,我们又具备了无量无边的疾苦。佛陀在经典傍边说过一个偈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说凡间统统万事万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当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都没落了之后,我们心田真正到达了寂灭的地步,那就获得了脱节道毕竟的快乐。
因为众生不能本身直接体悟原来没有存亡的寂灭心性,乱起各种贪图、颠倒、执着,从而导致了疑惑、造业、受报,于是循环存亡,受尽苦厄,无有了期。
诸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运用利便智和毕竟智的般若伶俐,揭开了存亡大事的这样一种隐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存亡傍边具备了无量的苦恼,无量的狭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存亡傍边尚有富厚多彩和玲珑剔透的原来脸孔。
当我们真正觉悟到存亡实情之后,伶俐和慈悲就会从每小我私人的心中油然生起。当我们有了伶俐,有了慈悲,我们就分明白糊口,也就不再苦恼,不再害怕存亡,而能在存亡傍边得自在。
那么一样平常而言,我们直接来调查我们的存亡,佛陀也是让我们从实际的糊口傍边入手,来看清晰我们的身心天下,这内里有三个条理,也就是说熟悉存亡有三个条理的差异。
第一个条理,熟悉存亡是疾苦的。起首,存亡真的长短常疾苦,由于凡夫众生,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不管是为了本身照旧为了社会。全力的功效呢,也都无法到达绝对美满的幸福。
为什么呢?缘故起因很简朴,有生必有死,衰亡,各人谁都不肯意,这就是各人不能自由,不能幸福的最直接的一个示意了。
那么生和死,这个存亡就有极大的约束性,他可以或许约束我们糊口的各个方面。我们此刻无法知道生与死的来历和行止,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悠悠乎乎,懵懵懂懂。
有一个比喻,说我们统统众生在循环傍边,就像在苦海傍边一样,每一小我私人就像是一叶扁舟,就像一只小船在存亡傍边,在这个苦海上一样。各人都是朝着一个偏向去,都是冒死地往前开。
那么,旁边有些船开得快一点的,有些船轻微大一点的,我们就会倾慕。我们就会全力,全力干嘛呢?跟他们较量,他们升官了,我官还要比他升得更高,他们蓬勃了,我财也要比他发得更多。
这样子,我们在循环傍边就有了攀比心,各人在一路形成的一个小集体傍边,就树立了某一种代价观。为了这样一个很是有范围的代价去冒死地全力。
那么,全力的功效呢,本身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全力。
以是,这只船在暴风巨浪傍边,不知道本身从什么处所来,也不知道本身将要去什么处所。
可是各人都知道,我这只船,必然达到不了我的目标地就会在傍边覆没了。我们也望见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船覆没了,天天都有许多人死去,他们都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蒙昧死去的,我们对本身的将来也是这样。
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目标在那边,也不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归宿在那边。我们只知道我们各人必然会死的,并且死,必然是我不肯意的。以是,这一点就很是的使人疾苦,这个死就有这样大的约束性。
我们此刻就处在这样一个范围傍边,由于我们不知道生前和身后,以是各人思量题目的时辰,大部门都是在死之前,生之后。
在几十年短暂的人生傍边来思量题目,用精心思,绞尽脑汁,思量我们糊口活得怎么样,以是,很是的狭窄和短浅。
昔人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天之日多烦忧。对付已往和将来都毫蒙昧晓,毫无掌握,最多壹贝偾留下了一些恍惚的影象,却无法重现他们的真实脸孔。诸位可以想象,我们可以或许重现小时辰生长进程中的生命过程吗?必定是不可。
以是,我们整体的生命好像被支解成无数个寥落的碎片一样。诸位想想我们的人生,很是的寥落,很是的狼藉,这无数个寥落的碎片随风飘逝。而感受傍边,我们还总觉得本身拥有什么似的,觉得本身拥有了一个生命,拥有了一个身材,拥有了一段人生。
那么,对付生前和身后的繁芜和隔膜,这种蒙昧的状态,在佛法内里就称为分段存亡,我们的存亡是一段一段分隔的。
那么,实际的人生就是分段存亡的揭示。我们此刻的这小我私人生,包罗形体的妍媸、寿命的黑白、常识的多寡、情感的坎坷、伶俐的深浅,大家各不沟通,自有特色。互相之间难以雷同,难以领略,不可思议的各种不同景象,都是分段的意思。
分段存亡具有最根基的三种疾苦,以是说“存亡炽然,苦恼无量”。这三种最根基的疾苦,就是苦苦、行苦、坏苦。凡是称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详细的、客观的疾苦的感觉。我们每小我私人都知道,人生有许多疾苦,统统不快意的疾苦感觉,具有凶猛的欺凌性,统统疾苦都在欺凌我们,使我们的身心感想困窘、气忿和烦恼,疾苦使我们不堪忍受。
生老病死谁替得?咸酸苦辣自承当。爱者有划分,怨憎却相会;所求不快意,五阴常炽然;忧悲恼苦,难以尽言;旧苦未去,新苦又来。譬如麻风病还没有病愈,又生了毒痈,毒痈还没有好又生疮。再譬如大哥体衰已经动作未便,偏偏又摔跤骨折,乃至瘫痪。
以是昔人说: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生之痛那堪言!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职务,从生到死总要受尽各类灾祸的熬煎。这统统苦苦,生老病死,出格是老病死,这个苦是最天然,最基础的疾苦。
第二种是行苦。行就是变革,也就是间接的、无形的、变革的、不苦不乐的感觉,这是行苦。
统统事物都是无常变革,没有永恒存在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革,使我们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尽悲凉。
我们泛泛大部门时刻,都是没有太多的疾苦,也没有太多的快乐,那么生命就这样白白地挥霍了,光阴就这样流逝了,这就是行苦。
年华不待人,徐徐皆远去,只看他人老,不觉轮到己!人生计着,能让本身快乐和疾苦的工作在时刻的比例上并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乐的感觉,步崆最多的。从生到死,可以或许留下影象的,其实来说是少之又少,由于大部门功夫都是在不知不觉傍边流逝。
然而,在糊口中,我们却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一任年华流逝,一任光阴蹉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高堂明镜悲鹤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无常眼前,众生显得何其懦弱,何其无奈!这是第二种行苦。
第三种是坏苦,就是指直接的、详细的、客观的、快乐的感觉必将坏灭,从而发生疾苦,这叫坏苦。
全部的快乐感觉城市形成感官上的凶猛比拟,在失去快乐的时辰,心田就会发生极大的疾苦。
全国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的划分,爱人的星散,芳华的逝去,才能的枯竭,财产的耗损,繁华的衰落,无一不是乐极生悲的惨状。
正所谓:栏杆玉砌应犹在,只是红颜改。问君能有几何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部的快乐终必损败,无常的凡间谁能久留?
人们只知道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时辰,幸福已经徐徐地远去了。临死之际回顾人生,统统都是无常、松懈、不安之相。
凡夫众生处于存亡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不大白生命的本质内在,对付身心苦乐的感觉,发生了各种喜好与厌恶的执着,很是健壮的执着。
云云风俗成天然,不能从疾苦之中熟悉到实情,也不能从灾祸傍边熬炼本身的意志,而是在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也不能从快乐傍边觉悟真理,不能由欢悦而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
也不能从不苦不乐之中晓了实相,不能由于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平安致远,豪迈逾越的胸怀,而是在糊里糊涂,苟且偷生,挥霍生命。
以是,耐劳当然是疾苦的,就是快乐也会酿成疾苦的来源,不苦不乐亦会成为疾苦的重要身分。
可以说,人生之中最大的苦,莫过于生、老、病、死之苦了。在十二人缘傍边,“老死”是属于统一支,在出生之后的各种病苦,以及忧悲恼苦就包括在老死傍边。
因此,佛法正面汇报我们,对人生必然要有一个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这样一种觉悟的目光。
那么,佛法对存亡之苦的第二层熟悉,就是汇报我们,存亡的疾苦是可以办理的。对付存亡疾苦的办理,这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门。
佛法的内在和终极理念可以分为凡间法和出凡间法。
凡间法就是对付凡间各类资生财富,和凡间各种不同相状的描写。好比说,怎样得到财产,怎样支配我们的财产。我们在家糊口,怎样来应付,待人接物,为人办事,怎样来处理赏罚,这是佛法中的凡间法所讲的。
而佛法内里有出凡间法,这才是佛法基础的义趣。他包罗了脱节道和菩萨道。脱节道首要是对存亡之苦的脱节,而菩萨道的重心,则在于辅佐他人脱节存亡之苦。
在佛法内里的四谛、十二人缘和六度,这三种就是脱节存亡疾苦的要领。
在这四谛、十二人缘、六度的根基脱节要领之外,尚有许很多多脱节存亡的要领。好比说我们汉传八大宗派,出格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天台宗等等,尤其重视我们心田的修行工夫。对付修行的前后次第,正行和助行,都有很是具体的讲解;也包罗藏传释教的五大门户,尚有南传释教的各类禅修窍门。
这些要领都是从基础的“我执”上动手,“我执”就是分段存亡的基础。
废除“我执”,断除存亡的约束,我们就可以或许得到存亡的脱节,就可以或许使我们的生命泛起完全自由开放的这样一种状态。
简朴地说,只要把这颗生灭的贪图心降伏了之后,把统统长短人我,杂染执著所有都废除了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象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鸡一样,约束本身头脑流动的全部错误观点和设法,城市立即灰飞烟灭,存亡之苦就会被彻底的征服。就在这时,生命就会泛起出极新的情况,心田之中只有光亮和平安。
这个时辰,会禁不住发出叹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所说的:“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脱节道上的一个终极地步。
第三层,佛法熟悉存亡的意境在于熟悉存亡的实情。经文内里讲的“存亡炽然,苦恼无量”是菩萨发心,救度众生的时辰,看到众生在受无边的疾苦。
那么,菩萨发这个慈悲心,救度众生的疾苦的时辰,是认为众生真的有一个其实的疾苦,在哪里疾苦我去救他呢?照旧看到众生具有与佛完全等同的佛性,而众生本身并不知道,我们只是去辅佐他,让他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实情呢?
以是,第三层,存亡实情的掌握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前面两层,第一层,存亡是疾苦的;第二层,存亡的疾苦是可以办理的;第三层就是熟悉存亡的实情。
那么存亡的实情到底是什么?我汇报各人,存亡的实情就是美满。
存亡原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工作。在《长阿含经》卷第二,佛陀对阿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有生有死,这是凡间的常理,有什么稀疏的呢?
着实,对存亡以及生掷中所感想的任何疾苦,都只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种错觉罢了。
诸位在这里要留意了,经典内里说“存亡炽然,苦恼无量”,现实上不是说我们在存亡傍边,他有个实其着实的无量的疾苦在这里,而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任何疾苦都是我们的错觉,由于我们生命自己本来就是脱节的,自由的,幸福的。
以是,在通过各种修行,证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后,彻底看清晰了存亡的真实脸孔,此时的存亡就不再是一种约束和疾苦,而是真如实相在详细事物上的一种展现,存亡也是我们佛性的展现。
禅宗顿悟的“见性成佛”,天台圆教的“大开圆解”,都是直接从心性上契入,统统法无相无作,存亡没有存亡相,脱节也没有脱节相,而存亡脱节的前因后果、人缘果报却极为清晰明白。
这正是永嘉人人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变幻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灵活佛。”这真是不可思媾和不行思议的大乘佛法的地步,也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重点地址。
这完全差异于凡夫众生的存亡观,也差异于二乘圣者的概念。他直接表现了佛乘的毕竟了义,就在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也在我们每一个众生举手投足之际显示无遗。
因此,烦恼即菩提,以是没有烦恼可废除;存亡即涅槃,以是也没有存亡可以脱节。菩提即烦恼,以是没有菩提可求;涅槃即存亡,因此也没有涅槃可证。
存亡的实情,原来云云,无有可怕,阔别颠倒空想,毕竟涅槃,可以或许废除统统苦,这是真实不虚的实情。
可是,若何众生,于这个玄妙肃静的存亡实情之中却不闻不知,沉溺于贪嗔痴等烦恼剧毒之中,梦幻颠倒,从迷出神,对本身生命的实情内在,未曾丝毫发觉,以是耐劳无量,苦恼无量。
又对直指民气,见性成佛的教训,不信不受。直接指示你熟悉心性,你不信托,也不接管,邪见深重,井蛙语海。
好比凡间有些自恃智慧豪迈之流,他很豪迈,认为存亡没什么了不得,还认为糊口得很潇洒。这种人,是掩耳盗铃式的自觉得是。
各种错误的概念举动,即使无意积德享乐,也不能获得利便和毕竟的升华,更不能打破存亡疑惑的范围,反而导致了很多疾苦的下场。
带有这种错误而范围的目光,继承造作各种善业可能恶业,有了善恶的举动,就会形成响应的功效,从而继承接管颠倒的苦和乐,这是我们凡夫众生涯亡征象上面的一个基础大题目。
可以说,分段存亡是最明明的,那么变易存亡是我们要细加留意,才气够留意获得的。
凡夫众生的分段存亡脱节了,就证得二乘贤人和登地菩萨,本身小我私人的生命就可以或许得到自由。
那么变易存亡呢,要等大乘菩萨修行,到最后,最后一品无明废除干净了,成佛了,这个变易存亡才彻底了脱。
可以说,这两种存亡如同烈火炽然,煎熬着凡夫众生和二乘行人。
诸位可以回首一下,我们不要说昨天什么工作,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可能睡着了,本日隔了夜我就健忘了,这种我们不说。
我们就说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我们都不知道。大部门人还不觉得这是疾苦的,现实上这是极大的一个疾苦,最粗劣的疾苦。
你这生平的任何全力,在分段存亡眼前,到了衰亡的时辰,只有两手空空,什么也不带走,这统统都成为了句号。
那么在佛法内里,我们分段存亡的疾苦,就是我们不相识生前身后,并不是说没有生前身后。
那么很多的人,就会在这个上面做文章,会发生各种身见、边见、邪见。
有些人以为,人生几十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以是,他做功德,也认为没什么,做坏事呢,也内心扎实。由于他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以是做坏事也不怕果报,这是邪见,边见,断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
其它一种人呢,觉得老子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俊杰,不怕死,觉得死了之后照旧人。这是没有因果缘起的见识,觉得人死照旧为人,永久都做人,觉得存亡是一个真实的,靠得住的。那么,这就是一种常见,也是邪见。
我们凡夫众生,分段存亡的这种疾苦是很粗劣的。那么微细一点,我们在平常糊口傍边所感觉到的,跟变易存亡的疾苦就很是的靠近。
由于大部门的疾苦,适才说了,三苦:苦苦、行苦和坏苦,都是属于变革无常的。这个变革无常给我们带来了无边的疾苦。
究竟上,凡夫众生之所觉得无常而疾苦,就是由于对付无常的事物,没有熟悉到他的实情,实情是什么呢?就是在第一觉悟内里说的“凡间无常,疆域危脆”。第一句话就汇报我们了。
假如我们熟悉到无常的实情,那么你熟悉了之后,着实无常也挺好的。为什么无常挺好?正由于统统法都是无常的,以是,我们此刻所感觉到的疾苦,他必然会消散。
由于我们凡间的统统都是无常的,以是我们此刻暂且获得一下的快乐,也不要自得忘形,他也会已往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任何环境,都可以获得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实情。
正由于无常,我们才气够改变本身,才气够升华本身,才气够使本身从一种范围傍边脱节出来。
“苦恼无量”,“苦”是身苦,“恼”是心恼。我们的这个身材,要为凡间的五欲六尘去奔波,去劳顿。出格是此刻这个社会,各人晤面的时辰,问你最近怎么样?各人每小我私人都提出来一个字,“累”。身材要包袱统统事宜,以是身材很累、很苦。
身材苦一点也罢,然则心田呢,又找不到真正的定心之处,没有安居乐业,定心立命之处,我们的这颗心始终是摇动的。摇动的身心老是飘落在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海之中。
身心之苦一言难尽,叫做身心干瘪。
可以说,我们凡夫众生是由于迷着于这个存亡的假象,那么二乘行者呢,他入神在偏真的涅槃内里。
他看到这个存亡,很是的疾苦,很是的可骇,以是,他把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识这十八界,色心二法所有甩掉不要了,证入到偏真涅槃。
这着实也要接管无边的疾苦,由于二乘贤人,他还要接管变易存亡的疾苦。
那么当菩萨看到这样两种环境,看到了我们身边的人,由于不分明生命的实情,不分明分段存亡是有无边疾苦的,也不分明变易存亡的这个心田,记忆犹新地在执着在这个虚幻的存亡情况上面,起了无边的烦恼。
诸位,菩萨看到这种环境之后,他们在内心真的是于心不忍。由于众生在接管冤枉的疾苦。并且,众生接管的这种疾苦是不真实的,假如这个存亡的疾苦是真实的,真实的就不能改变,那就没步伐脱节了。
我们可以了脱存亡,就是由于存亡是一种虚幻的假象,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错觉,全部的烦恼都是一种错觉。
譬如,一个瞎子在宝库内里,由于看不见本身整个身心就处在宝库之中,以是他就乱摸,乱叫,乱喊,乱走。这样一来,就被这些贵重的法宝危险了本身的身材,受到损伤,受到损伤之后又感想越发的疾苦。
我们糊口在这个天下上,或多或少会感想一些困窘、烦恼和不安,这统统现实上是我们不相识本身的生命所导致的一种疾苦,并不是外界有一个疾苦给我们。
已往曾经有一位信徒,他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熬煎,就想来求教佛陀,但愿佛陀能给他开示。他说本身很是的疾苦,佛陀就很是慈悲地,很沉静,刀切斧砍地跟他说:你没有疾苦,没有人能给你疾苦。
他一听到没有人给我疾苦,他想了想,确实云云。这个天下上谁给我疾苦呢?什么工作给我疾苦呢?真正来说,也没有哪小我私人,没有哪件工作真的能让我疾苦的,他当下就放下了。
以是,菩萨发心,就是看到众生的生命原来不该该有疾苦,却冤枉地在受疾苦,以是要提倡大乘心。
这个大乘心,就是针对前面具有变易存亡的二乘人来说的。二乘,我们凡是称为小乘,小乘只求自度。
在《八大人觉经》内里的前面四觉,他侧重在脱节道,就是本身必然要先脱节,可是这里都是大人觉,都是大菩萨的发心,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汇报我们,菩萨发心不可是要度众生,最好起首是要本身可以或许办理这个存亡题目。
由于,假如你本身都办理不了存亡题目,你的说法,你的干事就不足悦耳,度众生的手段也就有范围了。
虽然了,菩萨也有凡夫菩萨。你看到了脱节存亡的要领,本身不必然真的证得了这个脱节道。可是你看到了,你大白了脱节的要领,你顿时就去汇报别人脱节,这也是可以的。
可是凡夫菩萨,假如你证得脱节道,再回过甚来度众生,这是贤人菩萨。
那么菩萨提倡的大乘心,进展众生得离苦。这个大乘心提倡了之后,有三句话我们要相识,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基础,利便为毕竟。这三句话是大乘菩萨修行的焦点题目。
“菩提心为因”就是说菩萨发心必然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道就是觉悟之道,菩提就是觉悟的伶俐,那么心田要以觉悟的这样一种心态为内涵的正因。
假如我们没有发觉到这个天下的存亡循环的疾苦,你觉得凡间的各种五欲之乐,人天乘的快乐就已经足够了,那么这种发心就不是菩提心。
好比说有人倡导人世释教,以为佛法活着间,不离凡间觉,做一些慈善奇迹,让社会公共,现前的公共,可以或许获得物质上,精力上的劝慰,让他们可以或许享受到安宁、快乐、平安的糊口。
这固然是菩萨,大乘菩萨所要做的详细举动,可是,假如你的心田傍边,没有认为分段存亡的可骇,也没有觉悟到变易存亡的威胁,没有愿望让众生去脱节分段存亡和变易存亡,这个假如没有的话,那么这就不是以菩提心为因了,而是修习凡间的善法。
以是人世释教,我们要进修人世释教的时辰,必然要留意这个内涵的焦点题目。
人世释教假如只是做一些功德罢了,只是让各人在一路相聚,感想很是欢欣,欢快奋兴地过一辈子,那么最多也就是像人天乘。
以是,这背后的出凡间,也就是了脱存亡是佛法不共凡间法的基础地址,这点无论怎样不能扬弃,无论怎样不能忽略。
《八大人觉经》傍边的发大乘心,就是要以菩提心为内涵的主因。
那么,“大悲为本”,就是下面要说的两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事实大乐”,这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整个菩萨糊口活着间的基础地址了。
我们看到所谓的人世释教,假如做得好,就是大乘菩萨大慈大悲的浮现,由于大慈悲心内里要具备代众生耐劳,给众生快乐的这样一种精力。人世释教就是详细的一个要领,暂且借用一下,叫做利便。
好比说,有小我私人很是贪财,他放不下这个财,那么你就先让他满意一下,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辰汇报他,这个财不行取。可能你也可以汇报他财原来就不行取的,你用一个多贪众生,用不净观来调查他,让他大白。这是一种利便。
又好比说贪色的,看到美男可能看到玉人子就会动心,就会烦恼,那么这个时辰你让他修不净观,让他舍离了这种烦恼,这也是一种利便。
各类利便都是因人而异。
佛法,他不是汇报我们,这个凡间,好比说我们要修出离心,他并不是说我们这个天下,你赶忙别呆着,赶忙所有跑到月球上去,跑到某个处所去,他的本意不是这里。
他的本意是,我们众生在这个天下上,被这个天下所污染了,由于这个天下的各种气象,财色名食睡,使我们疾苦不堪,以是才叫我们要扫除,要脱节,要分开。
若是我们不为凡间统统法所动,那么也没有须要叫我们分开了,也没有须要叫我们脱节了。
以是“利便为毕竟”这一句话,有两层寄义。第一层寄义是度众生的时辰,我们要不舍统统本领。利便就是本领,只要让众生可以或许获得快乐,只要让众生可以或许分开疾苦,我们就要想尽统统要领,统统本领,这是第一层。
这个一向到菩萨,修菩萨行到成佛都要用的,十方诸佛也都要用利便窍门度众生,以是叫做“以利便为毕竟”。从菩萨发心,凡夫菩萨开始一向到成佛都要用利便,这是第一层寄义。
第二层寄义,是从菩萨的自身而言,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悲心看待众生的时辰,那么本身所作所为的统统,都是利便。
好比说在收集上,我们诸位同修在这里,有网管,有在这里听法的。网管、听法的包罗我此刻在这里跟各人接头佛法,这都是利便。
那么这个利便在脱节之后的菩萨看来,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六根门头所放的就是自性的光亮。以是,菩萨在用利便窍门的时辰,这就是他全体生命的所有展现,这就是毕竟的。
毕竟是什么?佛性在这里起用了,本身受用了,利便自己就是毕竟。
以是不要觉得我此刻暂且用了这个要领,然后待会儿再用一个毕竟的,谁人才是真实的。菩萨见到佛性之后,没有这个见识。
见到佛性之后,统统法,统统行,包罗做梦,在梦乡傍边也都是毕竟真实,由于梦也是佛性在展现。若是我们没有佛性的话,我们不会做梦。
我们的贪图,我们本身在贪图傍边糊口的这个动机,第六意识,平常害我们不浅,我们由于这个贪图受尽了疾苦。
可是菩萨,他知道这个贪图只是一个利便,并且这个利便又是佛性的展现。
以是,他的统统设法都是毕竟,那么一到毕竟之后,就不叫贪图了,就叫做伶俐了。
以是第六意识转识成智之后就叫做妙调查智。他很是玄妙地去调查事物的内情。这是我们生命傍边原来就有的成果,以是不能偏废。
那么,菩萨有了菩提心,有了大悲心,有了利便,利便就是毕竟的,这个自利利他就具足了。
那么在自利利他都具足的这个气象上,第八觉知的最后四句话,可以说把大乘菩萨道本身修行和度脱他人修行的起点和基础点,给出格夸大了一下。
以是,以大悲为基础之后,又说了四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就是大悲心,“令诸众生,事实大乐”这是大慈心。以是,我们常常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那么“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为什么叫做“愿代众生”?后头一句为什么是“令诸众生”?
“愿代众生”是我们有这样一种柔美的愿望,云端佛学,我们乐意去代众生耐劳,那么众生,他会不会让我们代他去耐劳?他会不会接管我们的柔美的愿望呢?很难。
着实,佛菩萨都有这种愿望。不要说佛菩萨有这种愿望,在这个社会上,有许很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也都有这种愿望,为了国度,为了民族,为了集团,他也乐意代各人耐劳,叫做成人之美,代人之劳。
那么有了这个愿,乐意代众生受无边的疾苦,这个疾苦包罗什么呢?包罗苦苦、行苦和坏苦。
这内里这个无量苦,我们不要觉得乐意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皱着眉头,仿佛是很难熬的一件工作,不是的,菩萨的大悲心傍边没有这种很难熬的感受。
他看到我们在耐劳的时辰,由于我们凡夫众恐怕受这个苦,以是想尽步伐不让我们受这个苦,他只管来分管,这个是要以耐劳的感觉来更换我们,来分管我们的。好比嗣魅这个肉身上的,财物上的,物质上的。
尚有一种是,我们凡夫众生在享受快乐的时辰菩萨也要代我们接管这种快乐,由于这种快乐现实上是坏苦,坏了之后就苦。
好比说有很多学佛的人,家里人在集团集会,可能认为应该快乐一下,那么发了大菩萨心的菩萨,你也应该去参加他们的快乐,参加他们的快乐的同时,你看到,哎呀,这个快乐是坏苦,众生不知道啊。
以是,我此刻跟他们一路快乐,那么一路快乐,有了这个打仗,有了这个缘分之后呢,想尽步伐让众生从这中间呀离开出来。
假如我们成天只是耐劳,没有代众生接管这种凡间快乐的这种包袱的手段,那么凡间的众生就会认为我们是个怪物。
菩萨绝对不是怪物,这点更难了。
所谓八风,四个逆风较量好防,疾苦的,负面的,这个一样平常的修行人都较量轻易抵得过。然则顺风,好的,快乐的,就难防了。
一方面,我们轻易被他所转;其它一方面,别人让你接管快乐的时辰,你又不敢去接管这种快乐。别人让你认为这个凡间也有快乐,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假如你认为只是很无常,这种快乐你不想要,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排出,成天皱着个眉头,看凡间整个就是一个大火坑,苦死了,那么这也是不慈悲,没有大悲心的。
以是,大悲心代众生耐劳,是三种苦都要代的,不是光光代一个苦苦。坏苦也要代,这样子才算生命的完全支付。
若是你只是看到别人挑不动的时辰,你去代他一下,然而人快乐的时辰你不去分享,那么与众生缘分也就少了。
以是,就像对一样平常较量好的伴侣,也就是说,苦乐都能相等,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活着间,对付菩萨来说,也是要有大悲心才行的。由于“有福同享”的时辰,我们要想步伐,让他从这个福傍边,脱节出来。只有这样,生命的支付才是无有丝毫的保存。
那么“令诸众生,事实大乐”,这就不是“愿诸众生,事实大乐”了。而是我们有详细现实的举动,让众生可以或许获得快乐。
“事实大乐”,这是大慈悲心。什么叫“事实大乐”呢?你给他的一些快乐,小小的快乐,这只是利便。那么真正的快乐,是把每一个众生,心田傍边,绝对自由的,绝对幸福的这样一种力气,完全地开拓出来。
不是给他几块糖吃吃,哄哄他,让他兴奋兴奋,不可是这点。固然这个也是给众生快乐,但这只是先以欲钩牵。
真正要让他入佛智的,是要让他得到的快乐必然要彻底,没有丝毫的负面影响,一点都不该该有。假若有一丝毫的负面浸染,那这就不是真正的“事实大乐”了。
在菩萨修行的整个进程傍边,菩萨本身得到了这种幸福,他会身不由己的去对众生说,但愿众生也可以或许从中得到这样一种幸福和柔美。
那么,这内里有一个要害的地址,佛法也不是把凡间,把这小我私门第间看得是一塌糊涂,而是凡间的这种快乐,我们没有正确地熟悉他。
那么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悲心就是让我们更好地熟悉凡间的疾苦,更客观去熟悉他,然后去包袱他,这是大悲心。
大慈心呢?就是我们要包袱凡间的、出凡间的这种快乐,真正毕竟的大乐,这是真正的大慈,也要包袱。
以是,在《涅槃经》内里讲,菩萨脱节统统疾苦却可以或许真正的“常乐我净”。
以是,真理有四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真理不会改变,这是常;第二个要素是真理没有疾苦,假如是疾苦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认可他是真理,以是是快乐,常乐;第三是真理绝对没有副浸染,这就是我,“常乐我净”的我;第四是真理不会有烦恼污染,这是清净。
那么涅槃四德傍边的“常乐我净”,“乐”可以代表凡夫众生但愿获得的感觉。那么菩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事实大乐,也就是说但愿统统众生都可以或许证得大涅槃,“大乐”就是大涅槃。这是《八大人觉经》后头四觉傍边的最后一句话了。
那么大乐的这个涅槃,我们可以回首前面第四觉的第一句话,叫做“愚痴存亡”。那么,只有愚痴无明废除了,才气够见到中道佛性,见到大涅槃,也就是“事实大乐”。
我们再回首一下就知道了,要脱节存亡,必然要办理贪嗔痴。先要把这三毒的实情看清晰,然后我们把他办理掉。
贪嗔痴要办理,那么贪嗔痴的根在那边呢?就在于无明,不知道实情,以是废除无明步崆最重要的。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无明废除去了,你哪怕是破一分无明,你就可以或许证得一分法身,也就是可以或许得到一分大乐。
菩萨本身从这条路上走过来,以是,菩萨最后,也但愿统统众生都可以或许得到真正毕竟的大乐,也就是生命的绝对自由和绝对幸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