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讲经有什么礼节?云端佛学(3)
时间:2016-08-23 15: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憨山】(1546~1623)明代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以慕清冷澄观之为人,自字澄印。万历元年(1573)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取此为号。历住青州(山东)海印寺、曹溪宝林寺等,鼓吹禅宗。宣导念经与看话头(禅宗之古则公案)双修。熹宗天启三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人人。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观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等行世。学生福善、通炯等汇编其遗文,题为憨山老人梦游集(又作憨山人人梦游全集),凡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还有其自著之年谱二卷。[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三、卷五十四所收)、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五灯严统卷十六、高僧择要卷三、净土圣贤录卷五] 【真言】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私语、密号。即真实而无卖弄之说话之意。 【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样平常又作为鬼神之泛称。 【四恩】怙恃恩(家庭)、众生恩(社会)、疆域恩(国度)、三宝恩(佛、法、僧)。 【三有】1.三界的存亡有因有果,以是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存亡;二、色有,即色界的存亡;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存亡。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将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差异,故澄铷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澄铷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统一性,故澄铷界。4.逐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统统诸法,故澄铷界。 【慈悲】慈祥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恻隐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齐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宽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无量劫】多到不行计量的劫运。 【宿业】过归天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功课。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下世招果报者。惟一样平常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三恶道】地狱、饿鬼、牲畜。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牲畜属下恶。 【总持】总统统法和持统统义的意思,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法化】处死的修养。 【感到道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相关犹如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修养所致,乃因为时机成熟,佛陀之力气天然能与之响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相互领悟。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类差异之机应,按照《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归天善修三业,于此刻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归天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好处。(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此刻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好处。(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世发愤,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九品往生】修习净土窍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 (二)上品中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笃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局面至等无量公共,持紫金台,授手欢迎。 (三)上品下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唯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局面至及诸家族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家族环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见已,心大欢欣,见己身坐莲花台。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此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家族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如有善男人、善姑娘孝养怙恃,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善常识为说阿弥陀佛疆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离间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忸怩。此人临命终时,遇善常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题,除却千劫繁重恶业,复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除却五十亿劫存亡重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局面至菩萨来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忸怩,以诸恶法而自肃静,云云罪人,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常识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亿劫存亡重罪,地狱烈火葬为冷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欢迎此人。 【循环】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存亡轮转,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循环。又作存亡、存亡循环、存亡相续、循环转生、沦回、流转、轮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与师父怎样相处?云端佛学
- 下一篇:在审问中修行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