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乘佛法有圆顿与圆渐的分野,圆顿教绝言思,重颖悟,只宜少数的上根利智,圆渐教是重视经典文字的方法,循序而进。今为适应重经验、重秩序的现代科学化的学术思想,应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佛学。 这三点说明,都注重适应现实的时机,且以人类众生为中心对象,因佛陀说法虽为普应群生,不分任何种族与阶级,或地域观念,而以易于接受佛法的环境与根性言,当以人间与人类为特胜。以天堂太乐,易于沉迷,不欲求进;地狱太苦,身心煎逼,无缘受化;修罗多嗔,善法不入;饿鬼饥渴,未暇领受;畜生愚痴,蒙昧不知;唯人类环境适中,苦乐参半,知苦趋乐,舍恶向善,听闻佛法,最易接受。 大师于此曾提出人类比其他各类众生超胜地方有两点:一是众生升沉以人为枢纽,因在人类中不知佛法,不肯修善,就堕为愚蠢的低等动物,或饿鬼畜生,在人类中由闻思净法,努力修善,更求上进,就可成为超越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天人,三乘圣者,以至究竟圆满人格的佛陀。故知众生上升下沉的枢纽,完全操于人类。二是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意识上最多自由活动的能力,博闻强记,对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道德,生起拣择与领受溶化而重新创造的作用,且勇于求进的心情,都为其他各类众生所不能及。因此,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说法亦多在人间,这种事实,已实现了佛陀重视人生的理论,也证明了佛教是为人生所需要的。所以法海浩瀚,广大深微,虽竖穷三世,而着重现实,虽横遍十方而着重此土,虽纵论六道而着重人道,这也已成了倡导人生佛教的重要论点。 4、人生佛教的目的与效果──提倡人生佛教,是使佛教人生化,在人类生活中生起实际的效果,才达到人生佛教的目的。太虚大师对于人生佛教的目的,曾举出四点: A是人间改善:用佛教五乘共法中的人乘五戒,天乘十善的两种善法,净化人间,不论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的正义公法,若各能本着佛教奉行五戒十善的精神以从事各业工作,则可趋人生于至善大同,和谐合聚,减少人生许多缺憾与痛苦。 B是后世增胜:因我们的生命,乃是无穷尽的长流,循业力以受报,生死死生,此界他趣,轮回无已。能从现生的努力持戒修善,便可增胜来生的福果,人间天上,富乐自在。 C是生死解脱:以后世福果增胜,固为好事,然人天有漏生死,仍落苦空无常的陷阱,须于人生的戒善正法的基础上,进修出世的三乘共法,才能惑尽情空,了生脱死,进入于无我的涅盘。 D是法界圆明:从三乘中的大乘菩萨法,再求上进,不但断烦恼障进入无我涅盘的福果,更由观察众生同体,发大悲愿,普化一切,断所知障,修证法空智果的大菩提。智果圆明,普朗法界,一切尘埃净尽,人生进化至于此境,只觉心境一如,光明自在,十方虚空,了无障隔,佛教人生的最高目的,已是登峰造极了。 二、《善生经》中的人生佛教 《善生经》在浩瀚难穷的三藏教典中,是一部通常的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平易切实,适合于人生社会的实用,可以略举数点如下: 1、契机设教以示平等普及──佛陀施教有两个原则,就是所说的教法,一要契真理,二要契时机。这部《善生经》中所说明的善法,多属人生日用的道理,而于适应时机方面,尤能恰到好处。因佛讲此经,不是在什么天宫宝殿,也不是在什么高楼大厦,而是在山林水边的道路旁讲的,正显示佛法是平等普遍而大众化的,不是专供贵族阶级享用的,也不是给知识界的慧业文人作精神陶醉的,而是给每个人拿来实用的。因为当时本经中的主要人物善生长者子,受他父亲临终的遗嘱,每日早起在山野水边礼拜六方,这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风俗。佛陀就利用此一时机,与善生谈论礼拜六方的伦理哲学。 在《大智度论》里,揭示佛陀说法有四种方式,叫做“四悉檀”。佛常以此四法,普施众生。一世间悉檀,是随顺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说法,使之得益。二为人悉檀,是随各人的机宜程度而说法,使之得益。三对治悉檀,即对众生何种烦恼病,为说何种法药,以愈其病。(如对贪病说施德,对嗔病说慈忍等)。四第一义悉檀,为根机成熟的上智者,开示诸法胜义,使之悟入胜境。现在此经,是属于四种说法的为人悉檀,是佛陀随善生礼拜六方之机,为说六方的人生善法,使之起信,方便得入佛海。 佛法可从两方面来看,从高深一面看,甚为深远幽微,不但凡夫不了,外道难信,二乘未通,就是十地菩萨,亦难穷其底蕴,如《法华经》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若从浅显一面看,佛所说法,平易切实,都与我们日用生活有关系的。如本经中所说五戒十善的人生善行,就是如此。佛法是佛陀果证的境界,从他的果后施化而建立起来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有极高深的一面;但这高深的一面,是对我们没有实证的人来讲,在已有修证的人来看,那也是平淡无奇的。如有人从故乡潮州来槟城与乡亲共谈故乡事,乡亲听来并不觉到有何奇特,而站在旁边的非潮州人听来,莫明其妙,就觉得很难懂,很深,很特别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