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善生经》,在大藏经中有几种译本,向来很少人讲解。所以这经名,大家听来似乎很生疏,不如《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等因讲的人多,大家已把那些经名听得滚瓜烂熟了。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已故的近代中国佛教巨人太虚大师,首先把这经从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大品中抽出来讲。他讲的意思,认为佛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经中不常见闻的经典,都提出来讲说流通。所以他过去在庐山讲《孛经》,在汉口讲《十善业道经》与本经,都是本着这个意思而讲解的;同时这几部经,前者注重修明国政,后者则着重人伦道德的善行,都与他提倡“人生佛教”运动极有关系的。 现在我讲这部经,是由几位居士提出来要讲的。他们极服膺太虚大师的学德思想,对于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认为契理契机,最适合时代潮流。我们要普及教义,普度有情,须走大师宣扬佛教的新路线,才富时代精神与意义。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创教说法,无非为了要度众生,所以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的,“人生佛教”这一口号之提出,本来不成问题的,且有关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话,也并非无人说过;不过,很明显很专门来提出“人生佛教”这个现代名词的,自然要算太虚大师创始了。从大师的言论中,揣测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是有他几个意义的: 1、佛教是人生的非人死的──近世有许多学者及一般人,因为未读佛经,不懂佛理,都误会佛教是与人生无关系的,以为人死了才用得到佛教,所以误认僧尼的专职,是替死人念经,超度死人的。其实佛教固有念经度亡之法,但亦有修善延生之法,可惜未为一般人所知所解。佛教原有延生增福与度亡往生两大法门,延生法门寄托于药师佛,度亡法门寄托于阿弥陀佛。大师昔年讲药师经,曾提倡药师法门,消除灾难,延龄增福,要人知道佛教也极注重现实的福利,即为补救偏重于弥陀法门的度亡往生。以中国佛教自宋明以来,净土宗极为旺盛普遍,人人皆知有阿弥陀佛,人人皆知念阿弥陀佛可以死后往生,其他注重现实的福利的法门,反而隐而不彰,于是人生的佛教就成为人死度亡的佛教,僧尼就成为送死人的专司,也养成普遍一般人死后才延请僧尼的习惯。同时有些要学佛的人,也说要到年老才来学,无形中失却人生佛教的气息。大师为补偏救弊,出来提倡人生佛教,多讲解有关人生佛教的经书,这是大师为弘法利生而流露的悲愿。 清朝玉琳国师,读大藏经见有药师经,载药师如来发的十二大愿,都与现实人生有利的,且“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官位”,都是深投众生的欲望,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于是他把药师经从大藏经中抽出来单印流通,并说出“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的话,来鼓励大家注重人生的佛教。 2、佛教是伦理的非乖伦常的──有许多人未听佛经,对于佛教未有认识,只从外表看僧尼舍俗出家,辞亲学道,就认为佛教是有乖伦常的,或不合伦理的。其实佛教哪是如此的呢?僧尼的舍俗出家,辞亲修道,正为了是要向父母尽其大孝,报其大恩,所以在《大报恩经》中,佛陀自述很多累世孝亲报恩的故事。《父母恩重难报经》,则说尽难报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的深恩。《四十二章经》有“堂上二亲最神”。《报恩经》有“父母者三界最胜福田”。其他如《梵网经》、《大般若经》、《涅盘经》、《地藏经》、《玉耶女经》及本经等皆强调不但要报父母恩,还要报兄妹亲属的恩,乃至一切众生的恩。因一切众生往劫以来轮回六道,皆曾互为亲属,故《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莫不从之受生”。这是从报现世父母狭义的恩,推至报一切众生广义的恩。而释迦佛陀与阿难,罗云争为父王担棺,以至东土禅祖如黄蘖度母升天,懒残典衣养母,都是注重现世孝亲的表示。如果佛经中没有报恩父母的理论,佛教徒那有这种难能的孝行表现!出家为专修佛法,不过暂时离开父母,谁谓出家就不要了父母呢?佛教是不重伦理的呢?在本经看来,不但重孝顺父母一伦,对其他君臣、兄弟、夫妇、朋友各伦,亦一样重视。就因误解佛教乖违伦常的人太多,所以大师才觉得有提倡人生佛教的需要;而阐扬人生佛教的真义,也纠正了一般佛教徒扬弃延生法门而偏重于度亡往生的心理观念。 A、人生佛教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适应现代时机,有益于现实人生的佛教。这可见之于大师作的《佛教人乘正法论》。 B、佛法虽有个人解脱的小乘佛学,但为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的大乘佛学为中心,而施设契时适机的人生佛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