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见地的第一个见地是:「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这是个非常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甚至连证悟也是无常的。甚至连一般所谓的涅盘也是无常的。只要一个现象受到时间──例如生(起始)、住(中间)和灭(结束)──的限制,就是无常的。只要一个现象拥有生、住、灭这三个特性,就是无常的。如果没有生、住、灭这三个特性,它就不是一种现象。举例来说,如果你注视某件事物,例如太阳、月亮或神只,它们安住在那儿,你可以看见它们。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由於你注视的事物是安住的,因此它必须有安住的开始和安住的结束。关於这一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因为「四法印」或「四种见地」将成为本书的四根支柱。我一开始就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一旦这四根支柱树立在你们的脑海中,再来听《普贤上师言教》,将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没有这四根支柱,这个法教很难有什么作用。你必须把这四根支柱稳固地树立在脑海中。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这是四种见地之一。而所有烦恼,任何会毁损、衰败的事物都是痛苦的。
关於第二个见地(有漏皆苦),我们将多著墨於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些种类的烦恼,全都是痛苦;这真是个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许许多多哲学和宗教谈到,「贪是痛苦的,瞋是痛苦的,但爱是美好的。」他们总是会留下什么,像是保留纪念品一般,因为舍弃所有的事物是一大牺牲。许多哲学和宗教愿意布施,甚至接受第一种见地的无常,但是诸如上帝或原子之类的事物,则必须是永久的。我这么说,听起来似乎很哲学、很学术,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举例来说,我们对第一个见地缺乏了解;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半数以上的紧张和焦虑将会消失。但我们缺乏这样的了解。我们或许在理智上有这样的了解,但没有真正接受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有些事情会管用。例如,上师一定会给我加持,而这种加持会治癒我。这一类疗癒、健康、饮食、健康食品等我们执著的事物便显示,你认为有些事物是永久的。你明白,花园中的柳树是暂时的。但你仍然认为某些事物是永久的。这是我们会有问题的原因。接著让我们讨论第三和第四个见地。
「所有的现象都没有自性。」(诸法无我)自性--真实存在的自性。这是个非常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一般来说,许多哲学,例如印度教哲学有三种见地,但它们都没有这种见地。佛教独一无二之处,即在於四种见地。举例来说,佛教的第四个见地:涅盘是超越极端、超越造作的(涅盘寂静)。我个人认为,第四见地使佛教更加独一无二,它区分了佛教和印度教。事实上,印度教也接受「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但佛教的第四见地──涅盘是超越造作的──是个非常非常特殊的见地。
对我们许多人而言,涅盘是个安乐美好、每件事都正常运作的地方,不是吗?但根据佛教,涅盘是超越造作的。听本书时,具备这四种见地,则一切都有用,一切都有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见地,麻烦就大了。事实上,不只是《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当你涉入佛教的时候,应该寻求探索这四种见地。这四种见地是个大主题。你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它们。这四种见地真的非常必要。我将不时提出这四个支柱来提醒你们。让我们开始讲这本书。
(二)
我们都希望摧毁这迷惑之网。我们都希望去了解真理。因为不了解真理,使我们陷入越来越深的无明,永无止境地停留在迷惑之网中。这是为什么我们要斩断这迷惑之网,终止相续不断的迷惑。为了这么做,必须先找到正见。举例来说,一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组合的事物是短暂无常的。我们或许明白有些事物是短暂的,但仍然渴望、希望或期待某些事物,例如涅盘或自我实现,是永久的;快乐、生命、天堂是永久的。为了了解这些必须要学习和修持深奥的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道路。
由於这是大乘、金刚乘的修持之道,因此第一要务是调整或集中态度和发心。
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为什么要修持这个?你的发心和态度是什么?因为无论修持什么法门,都大大仰赖你的发心。
如果你有强烈与清晰的发心,在初始阶段,这个发心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引领你走上修行道路。这是调整发心或态度的一大好处。当你修行时如果有正确态度或发心,将获得勇气与信心。许多人都了解第一要务:拥有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发心来修道。但在成为佛教徒五年之後,看尽了佛教徒各式各样的丑陋嘴脸(笑),他们对上师、老师、修行之道及法友开始失去信心。接著失去动力。这是因为打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真正思考你的态度,没有真正提振你的发心。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间也很重要。当你走过这永无止境的心灵旅程之时,正确的发心永远是你的支柱。成为佛教徒和修行者二十年後,我们仍在自己身上看到同样的贪和瞋,仍然犯相同错误,仍然是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调整发心相当重要。态度不仅在修道之初和中间很重要,即使到了最後,也很重要。因为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知道如何有正确的期望。然後知道如何专心致力,如何实行,而实行伴随著某种特定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帕楚仁波切强调,一开始就要有正确的发心。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发心。
在东方,例如亚洲国家,人们修持佛法是为了长寿、丰收、生意兴隆。例如,修财神,如果真的发挥作用,那很好。但能有效多久呢?可能一次、两次、三次有效,一旦功德用尽,无论修持什么法或持什么特殊的咒语,可能都不会发挥作用了。当那一天到来时你会想:「啊,佛法不再管用了,它不再给我任何我想要的事物。」这种情况在亚洲屡见不鲜。在西方,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大多数人的态度或发心不在成佛,而是想得到涅盘。我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笑〉。我认为某些人有六○年代有关涅盘的概念,认为涅盘是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们可以用光拥抱每一个人〈笑〉,令高潮倍增等等〈笑〉。另一些人则具有这种态度:「喔,我感到沮丧,我感到内疚。」於是你修持佛法,让自己走出沮丧。根据帕楚仁波切,这种态度非常糟糕。修持佛法不是让自己走出沮丧。要远离沮丧可以去找治疗师,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或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修持佛法是为了成佛,不在乎沮丧与否。我们要的是成佛。这种态度非常重要。
许多人怀著某种期望、某种态度与动机来接触佛法、亲近老师,认为这些可以搞定我的人生等等。如果怀抱这种态度,就会一再的失望。於是,你们会很不公平地把错都怪到佛法头上。或者比较公平地把过错归咎於老师身上,有时候,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怪罪佛教、修行之道、佛陀的法教、怪罪所有组合的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所有烦恼的行为都是痛苦的〈有漏皆苦〉、所有现象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诸法无我〉、涅盘或成佛超越极端或造作〈涅盘寂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怪罪这四法印。四法印没有做任何的承诺。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帕楚仁波切解释了两种方法,两种态度。一种是广大无边的菩萨行,大乘的行为。另一个是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两者皆是态度,其中一个比较像一种方便,大乘菩提心是一种意图或态度。当我们修持佛法的时候,则是具备这种发心,然後使用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这条修行的道路非常完美。
首先,我们建立四根支柱,或四个见地。要证悟四种见地需要两件事物:一是菩萨道广大无边的发心。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广大的菩萨发心,就没有勇气去了解、去面对「组合的事物是无常的」。我们了解某些事物是无常的,但是面对某些事物,特别是自己所爱的人的时候,就很困难。所以,为了了解四种见地,必须有广大的发心。
还要有勇气,因为建立四种见地是件大事。我们可以了解接受「组合的事物是无常的」。但是,对「所有的烦恼都是痛苦的」,这就有点无法接受了。我们会想,某些烦恼,的确令人感到痛苦,但又怎么样呢。
佛陀和你都同意要追寻快乐。佛陀非常希望大家快乐。事实上,佛陀的整个法教、经律论三藏、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去享乐。这是真的(笑)。但是我们和佛陀意见相左之处,在於如何去追求快乐。我们积聚某种因去追求快乐,但是佛陀想:「这会让你痛苦,而不是快乐。」这就是问题所在。
「解脱超越造作」、「解脱超越轮回和涅盘」、「解脱没有烦恼」。一旦解脱就不能看连续剧了(笑)。一旦解脱就不能猜测了。解脱之後有很多事不能做了,不能猜测、不能打赌。打赌的乐趣在於不知谁会赢,谁会输。但你已经成佛,看透每件事的来龙去脉。你不能打赌(笑),不能看连续剧。因为你通晓每件事,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弹指间就知道每件事。基本上你什么也不能做。不能买股票。因为成佛的人是完全的成就者。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无趣的状态。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就不会寻求解脱。谁想要这种解脱(笑)?不能打赌,不能约会,不能因为对方是否喜欢你而感到焦虑,谁要这种解脱?
第二,拥有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因为,拥有正确的发心是一回事,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方便,会在修行之道上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要花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这挺令人沮丧的,不是吗(笑)?因此,我们需要许多善巧方便,它们如同工具一样,我们需要一个金刚乘的工具箱(笑)。我们需要能够做得又快又好、多功能、不会花太多钱或不花一毛钱的工具。不需要像大乘佛教所说的,供养头及四肢(笑)。需要容易使用,像那些现成的东西。我们需要广大的发心和金刚乘广大的善巧方便。 这些是很重要的论点,因此我稍微多做一些阐述。当我们讲到地狱道的 时候,讲的速度就会很快了。你们可以自己读,听说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好。对於想要遵循这条修行道路的人,拥有正确的发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连听闻这个法教,也要拥有正确的发心。听闻这个法教,不是为了完成你的博士论文。也不是为了要完成一篇关於东方思想的论文。如果来这里,纯粹是为了完成论文,或只是为了想多了解一点佛教。就听不到「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完整讯息。你或许在听,但是不会把这个讯息听进去。出自好奇来听法教,就只会知道这么多,不会了解背後的含意。
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於那些认真的想要遵循修行道路的人而言,应该拥有下面的态度:听闻这个法教,把它应用在修行上,令一切有情众生成佛。大乘的发心非常非常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有很多原因。听闻这个法教,如果是因为厌倦轮回,想要自己涅盘或成佛,不在乎其他众生,这个动机相当好。但这不是最好的、究竟的发心。我们应该为了一切有情众生听闻这个法教。只希望自己独自成佛的心愿本身,即是无明。因为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我自己独自成佛」这回事。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为什么打从一开始,就要有希望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不只因为它是一个好的想法,高级的想法,在哲理上、究竟上,它也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没有独自一人成佛,而不在乎其他人这种事。因此,每当我们说「为了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做个好人,它触及现象的实相。你们要把这个记在脑子里。
如果你在开始聆听法教或开始修行的那一刻,即怀有「为一切有情众生闻法修行」这种广大的心、广大的态度,修行的道路将不被干扰。非常非常大的状况,或许会干扰你的修行,否则诸如婚姻破裂等小事,不会太困扰你。然後是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发心,再以金刚乘的方便来闻法。所以接著我们要谈谈「观想」。
这个地方不再是凡俗之地。这些墙壁不再是普通的墙壁。这个地方是净土。墙壁是珠宝所成,这些珠宝不只是我们所知、地球上出产的珠宝,还包括我们所不知道、不在地球上出产的珠宝。这是金刚乘的善巧方便,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气氛。如果没有这种气氛,那么现在坐在你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可怜兮兮的老师,底下一群到处游荡、追逐佛法的可怜虫正在聆听〈笑〉。这种气氛不太好,不会有更深的进展。这是为什么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这些周末的教授,却从未有所超越。一九八九年,你见到这个老师,这些学生,一九九○年同样,一九九一年也是一样,只不过皱纹越来越多,牙齿越来越少〈笑〉。因此这种气氛非常重要。我们在这里创造了相当美好的气氛,例如这些插花就是。这些都是象徵性的气氛。是金刚乘的善巧方便。把这个地方创造成净土。这个国家不是受到空间和方位限制的普通国家,而是净土,是极乐世界,超乎笔墨所能形容。总而言之,这个地方不是你所看到的样子,不是一个凡俗之地。
很不幸的,现在你们必须听以下这些话:此刻在传授这个法教的老师,不是普通人,而是普贤王如来。听闻法教的人,包括你自己,也不是凡夫俗子。你们不是悲惨的、没出息的、深怀内疚的人,〈笑〉而是持明〈vidyadhara〉。持明意指「智慧之主」或「智慧者」,你们都是圣者、成就者,是十地菩萨,已经成佛。不只你自己如此,坐在你旁边的人也不再是臭气薰天的怪胎〈笑〉,而是佛,或菩萨,像观世音一样伟大的菩萨,具备四只手臂等等。你旁边的友人是度母或妙音菩萨,是个证悟者。
这个法教也不受字句、文法、词汇、梵文、藏文或题目的限制,它是个不中断的教授,你要如此观想。
以下这段话非常重要。帕楚仁波切说,当你们观想这个地方是净土,上师是普贤王如来、莲师或金刚萨埵,我们全都是菩萨或持明。这种观想不是说我们原本不是菩萨或持明,却想像自己是菩萨或持明,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把原本不是的事物想像成是。帕楚仁波切说,在实相上,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例如这幢建筑物,是错觉。它的实相是极乐净土。受到时间、空间、形色、性别所限制的传法老师,是你的错觉。事实上,这位老师的实相是普贤王如来、莲师等等。而你,在座的听众,认为自己多么悲惨、多么窝囊的想法,也是自己的错觉。你的实相是佛。因此,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当你认为自己是平庸之辈、认为这个地方是旧金山,才是错误的。这是帕楚仁波切强调的。这种观想让金刚乘成为一个非常迅捷的修行法门。这是一般的乘所没有的。我稍早提及即使在听闻法教的时候,也要运用金刚乘的善巧方便。光是如此,就能积聚资粮。举例来说,如果你来此听闻法教的动机与发心非常非常有限,只是出於对法教或对老师的好奇心,所能积聚的资粮就不多了。你或许会学到一些东西,或许学不到东西,可以积聚某种程度的资粮,但是不多。但是如果你用金刚乘的善巧方便来观想老师、传法的场所和听众,那么你就能更快更强烈地积聚十亿倍的功德。这是金刚乘的善巧方便。
以上是三个重点。从明天开始,讲授这个法教。如果我们的耐性,以及我们的寿命和体力许可的话,我希望能够投入四、五年的时间来讲这个法教。今年或许可以把这个法教的一部分讲完,如果讲不完,至少可以涵盖一些前行的思想和态度,以及四共加行。然後,我们会广泛地解释「皈依」,以及「皈依」的概念。对於那些想要受皈依的人,或许明年可以举行一个皈依仪式。皈依之後,要讲「金刚萨埵」。我们会逐步地遵循这个修行之道来讲授。如我稍早所说的,今天的讲授已经结束了。想要接受口传的人,可以坐一下。不想接受口传的人就可以离开了。我们休息一下。
有关破除和拆解的能力,拆解这个迷妄之结的能力,我们必须拥有正见。当我们谈论「见」的时候,我们谈的是「正见」和「邪见」。「正见」可以说是由清明的心所感知的见解。这个清明的心是了无偏见,没有被各种迷妄所遮蔽的。基本上,这个心是清晰而理智的,不是疯狂荒唐的。由这种理智明晰的心所发觉、了悟或建构出来的见地,就称之为「正见」。显而易见,我们在能够拥有这种正见之前,总会拥有邪见。伴随著邪见而来的,就有了邪思维。伴随著邪思维而来的,就有了各种恶行。
一如我们昨天所举的例子,如果我们的心被焦虑、不安、惊恐所支配,那么这个心所发觉了悟的道理往往是邪见。接著,基於这些邪见,我们就有了各种邪思维、邪念。我在这里使用「邪」和「正」这些字眼,跟道德倒是没有多大关联,这里跟对境有关,到底是由一个理智清明的心来观察还是由疯狂荒唐的心来观察有关。就好像一个酒醉或嗑药的人,不管看到什么,例如看到这杯水,或许就会把它看成是一杯酒。在正常的世界中,我们把这种见解当成是邪见。为什么?因为那人的心神状态不正常,他喝醉了,他的心无法拥有正确的见解,去看到那是一杯水。这个例子很容易了解。在此我们可以应用相同的逻辑。
从一个圣者、证悟者的观点来看,我们总是受到各种情绪烦恼、各种期望、希望和恐惧的毒害。这正是为什么,每当我们做一个决定、立定一个见解的时候,这个见解总是一个邪见。因为这个见解的产生,源自於惊恐、焦虑等等。接著很自然地,我们会做出各种错误的行为,例如瞋恚的行为、占有欲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总是带来痛苦的结果。这种永无止境地深陷於邪见、邪思维、邪行的状况,就是我们所谓的「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终止的,或至少要加以减少。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可以藉由许许多多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
《普贤上师言教》是一个方法。这个是你决定去依循的一条道路。 . 看来你们还有兴趣,至少还有一点兴趣来追寻正见,因为你们已经为了这个目标而牺牲了一个美好的周末。因此,你现在已经有一点点追寻正见的动机了。这个动机甚或只是驱使你前来此地的灵光一闪,都是你该感到十分庆幸的事情。这样的动机源自於大量的功德。在过去,你必定累积了广大的功德。基於这种功德,你今天突然灵光一现而前来此地。你甚至可能是出於好奇心才来。然而,这种好奇心和灵光一现肯定不会持久,它终将消失殆尽。因为,你知道,我们是如此习惯於邪见,可以说是安住在邪见之中,不想离开。但是问题在於,不论我们多么习惯於邪见,邪见最终必然为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多少都明白这一点,但是由於积习之故,我们总是又回到了邪见的怀抱。
这有点像抽菸或酗酒。每次人们告诉你,抽菸有害健康、酗酒有害健康的时候,你就想要戒烟戒酒。但是当你看到人们嘴上叼了一根菸的时候,即使你已经戒菸戒了十年,你或许仍然会有想要拥抱邪见、邪思维、邪行的冲动,就像这样。维持正见真的、真的很难。即使是维持那昙花一现的好奇心也很难。知道吗?这正是为什么如帕楚仁波切这般伟大的上师在教导我们修行的正道之前,总是鼓励我们先把基础打好。
昨天,我们谈到帕楚仁波切传授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发心和 善巧方便。我们昨天所谈到的发心,它不只像是一把开启你个人修道之门的钥匙,它也是大乘的发心,像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来修行的发心。这种发心就像是一种能让你不断在修行道路上前进的发心,或是一种能让你在成佛之前都一直保持好奇心的那种发心。就连这点好奇心,这些微的兴趣,这点发心,都会发挥它的作用。而且到了最後,这个发心也不会让你感到失望。因为这种发心是不带期望的。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提这种发心,一再地讨论这种发心。
当我们谈到大乘的发心,这种发心是不带期望的。因为不带期望,就没有期望的元素,因为没有期望的元素,就不会有失望的结果。是故,帕楚仁波切强调正确发心的重要。像帕楚仁波切这样伟大的上师明白,这是一个堕落的时代,我们是堕落的众生。现在是二十世纪,几乎要到二十一世纪了,对吧?人们没有时间,没有体力,没有那种坚毅不懈的热忱。帕楚仁波切很清楚这点,诸佛菩萨也很清楚这点。这是为什么一讲完发心,接下来就要讲善巧方便了。於是你应用金刚乘的善巧方便。寻找正见是一条漫长、无趣,充满危险的道路,不是吗?这是一条漫长、永无止境的道路,路上困难重重,充满挑战。
如我们稍早所说的,你虽然已经戒菸,但是你正和一个抽各种牌子香菸的老菸枪坐在一起或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笑〉,让你很难保持戒菸的勇气。而金刚乘的善巧方便不但能够让你的修道之路充满力量,而且又快速便捷。昨天我们也谈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既有了这种动机或发心,又有了将这种善巧方便加以运用的动机,那就应该聆听这些教法,实践修行之道。在我们开始谈论实修的详细方法之前,我们要先谈一谈该如何聆听这些教法。正确的发心和善巧方便是你要加以应用的。除此之外,在聆听教法的时候,云端佛学,你还必须要有正确的行为。
如我所说的,我们这一次所要讲授的是一本巨著。除了地狱有几道等几个主题之外,大部分的重点我都决定要详加阐释,因为有些重点似乎只适用於西藏人。如果你用一点点的善巧来阅读──其实善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用一点点不同的发心和善巧来阅读的话,那么这里的每一个讯息都相当重要。通常这些部分正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学生,都略过不读的〈笑〉。这是小学生〈初级的〉看的东西。〈笑〉我们通常都去读那些关於「心」的部分。然而,我现在必须要有耐心。其实,我像你们一样非常脆弱。因为做为一个心灵的表演艺人〈笑〉,我必须确定你们听我讲话的时候不会去梦周公。我必须让事情充满乐趣。但是我认为,这种动机不会让我们有多大的进步。所以这一次,我要把眼睛闭起来,就算你们觉得枯燥乏味,我还是要硬著头皮把这些重点讲完。
现在谈到「行为」,在听教法时必须舍弃三种「行为」的过患。要避免三种行为。听闻教法时必须专注,如果心思散漫,就像一只上下颠倒过来的壶,不论灌入多少甘露,都无法成为盛装教法的容器。这是必须要了解的。还有另一过患。不过这比较常发生在藏人身上,西方人比较少有这类问题,尤其是第一个过患:缺乏珍惜和感激之情。我不认为你们会有这类问题,因为你们不是被迫来到这里。你们大部分人需要付出时间和体力,预留休假和金钱,还要隐瞒那位信奉基督教的丈夫才能来到这里〈笑〉,因此你非仔细听不可,所以我认为这问题不常会发生在你们身上。话虽如此,但这个问题却通常会发生在那些做为仁波切侍者的学生身上,发生在亲近仁波切、跟著仁波切到处旅行、领受了许多教法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听闻了这么多次教法,就变成有点弹性疲乏而不会仔细聆听,因为他们心想:「反正我将来还会在旧金山听到这个法。如果今年错过了,还可以在洛杉矶听到,反正仁波切还会在洛杉矶再传。」诸如此类的,但时光流逝。有些人喜欢假装成为某个仁波切的侍者或成为某个佛法中心的老大,这些人通常都会有这类问题,你不觉得吗?但你们大多数人不辞千里而来,有些人还怀孕了,因此我相信你们会仔细听,除非你们前一天晚上玩疯了,导致今天有点迟钝〈笑〉,那又另当别论了。
第二个过患肯定发生在西藏人身上,但也发生在你们身上。这个过患是:那只壶有破洞,也就是说,你只是听闻教法,但却不能记住你所听闻或了解的内容。我注意到,在西方有一项传统,人们基於某种兴趣而去上学。我认为,因为你们仔细听上课内容,并且做笔记和录音,所以你们比较少有这个问题。但是,话说回来,你们或许做了笔记和录音,但是却从不阅读那些笔记,教法的精神和口诀,全都被遗忘掉了。你现在做笔记,但是往後二十年你都不去温习,那么它就荒废了。你录下这些教法,却从不去听,这是一种额外的耗费。
这个问题会发生在你们身上,肯定也会发生在像我、寺院的学生和僧众这样的人身上。因为他们甚至连听都不会去听了,就算去听,也不会努力记住教法。我说的是一般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过患,我们应该避免的过患。聚精会神地听法,然後深入思考,把它铭记於心。努力去记住教授的内容。我相信你们还有一个问题:「我无法记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关於这个问题,我们稍後再谈。 .
现在是第三个过患,啊,这可能会发生在你们身上,所以要小心这第三个过患:那只壶含有毒药。这种过患是会发生的,因此注意不要变成那样。小心避免这种过患。当你听闻教法的时候,如果你怀抱著错误的心态,像是想要提高知名度,或是因此得到写论文的构想等等我们昨天提到的不正发心,那就失去了法的效益。因为法的效益是要能够深深进入你的心,破除迷妄的网。现在起不了这个作用,因为你没有运用佛法来摧毁迷妄之网。事实上,佛法反而成为一条线,将这张网绑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听闻教法的时候,要留意这第三个过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