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政策,一个善行与全国老百姓有帮助,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行善、造恶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都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绝对光明;造恶,必堕三途苦报。为什么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他刚刚做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 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蕅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都圆满了,圆修圆证。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特别著重在真心。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内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万善。纵然是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有执著、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著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 [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的钱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三日丑时,算得那么清楚。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他的呢?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至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双失’。所以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里注定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的一部书。[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 这两句话,[文见商书([商]是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 [命靡常],注解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也是[书经]上一句话。[周书康诰篇]里所说的,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