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业、烦恼、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从不善业、烦恼、魔的境界中解脱,也就是不以这些染污而在世间游行等,恒时行持。这与什么相像呢?“犹如莲花不著水”,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烦恼、业、魔等的世间法。二、没有福业、不动业的贪执,也就是不希求异熟果,一向谋求众生的利益,这就是菩萨之行。这又与什么相像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虚空中无阻碍地运行)。在世间,日月就像如意宝一样唯独趣入利他行,没有丝毫自利心。日月无私地照明整个天下,比喻利他行;从不耽于静止,比喻无碍行。《弟子书》云:“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太阳乘着七马拉的宝车,永不停息地在虚空中运行,唯独把光明带给世间。大地则不挑选地担负一切世间。大士无私的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对有情作利乐。) 以上总的是说悲智双运的大乘行。智不著世间,即不著有,犹如莲花不著水;悲不住寂灭,即不住空,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样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魔”的意思是障碍善法和菩提,使人从殊胜的正道中退失。圣道的法生长慧命,能夺人慧命的杀手,叫做魔。魔的作用是使人从作利益安乐中退失。《大智度论》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除诸法实相外,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包括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为什么叫做魔呢?因为夺人慧命,是破坏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魔。)” 唐代道树禅师住在三峰山时,常有野人来。野人穿着朴素,言谈诡秘,有时忽然变作佛菩萨、罗汉、天仙等形象,或放光,或出声响。道树的徒弟们见了都无法测度。过了大概有十年,就消声匿迹了。道树禅师对徒众说:“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他伎俩有穷,我不见不闻无尽。”可见,在种种魔境现前时,不闻不睹不去管它,魔恼自息,就是“于诸魔境得解脱”。 注意,“世间道中得解脱”有很重要的内涵。我们修学普贤行愿,不像小乘把三有、寂灭视为两个,那样是入不了不可思议解脱的。《维摩诘经》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卑湿淤泥”是指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古德说:“愚人除境不亡心,智者亡心不除境。”能一切处没有爱、恶之念也就解脱了。 《维摩诘经》说:虽然是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然居家,不著三界。示现有妻子,常行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明了世间典籍,常常爱乐佛法。这是“世间道中得解脱”的极好表达。 依靠这无著、无住的中道妙行,最后成佛时就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华严经》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随众生因缘任运示现,无不周到,却又恒常安住于菩提座中,毫不动摇。)这是大解脱境界。如何证入呢?这就要发起上一愿,非常关键。
4、利益有情
这是要发大愿,尽未来际在十方世界中为一切有情解除苦难,施予安乐。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在浩瀚的虚空世界中,不只某一方的众生,而是十方一切种类的众生,我都拔除其一切轮回苦,将其安置在暂时人天安乐中,不仅如此,我还用善巧方便将其引向无上菩提,成就究竟利益。像这样,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中永无止境地利益众生。 清朝国师章嘉游戏金刚说:这是由慈愍和愿的力量特意思维受生在六道中成办有情利益的发愿。这就是说,有很深的慈悲众生的心,特意思维:我如何受生在六道中真实地利益有情呢?这样甘愿把身心奉献众生,昼夜利益众生,永不休息。 具体说,“悉除一切恶道苦”是指灭除三恶趣一切种类的痛苦。比如地狱的焚烧、舂磨等苦,饿鬼的外障、内障等苦,旁生的役使、负重等苦,这一切都由我来消除。有人问:轮回无不是苦,为什么只说灭除恶道苦呢?因为恶道苦重,极为摧残有情身心,所以以它作代表,实际是发愿普为众生拔除一切轮回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不仅发愿给众生解除痛苦,还发愿平等给予众生安乐,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殊胜安乐中。贫穷者给予财富,病苦者给予良药,饥渴者给予饮食,裸露者给予衣服,遭厄难者令得解脱,迷路者指示正道,愚痴者令得智慧……,让一切众生首先得世间安乐,再获得出世间无上安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无量世界中恒时利益有情,永无穷尽。 总之,这是为令群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最终获得无上智慧,而发起普利有情的大愿。这大愿尽虚空、遍法界,遍覆一切世界的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休息。初地菩萨发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唐朝裴休[1]居士在《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中说:“从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入佛知见。黑暗岸下,为作明灯,生死海中,为(作)船筏。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证入佛的知见。在漆黑的河岸下,为众生作明灯。在生死的大海中,为众生作船筏。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常常运心如此发愿,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守持此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5、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时随顺众生根性启发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恒无厌倦地修习普贤广大行,由此圆满福慧资粮,证得无上菩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