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在付衣传法之前,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颂。首座神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反其调而唱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是站在不同的境界上说的。神秀说的意思是我们修行要时时摒除各种贪念,使心性光明。慧能偈是针对神秀偈而说的,是当下破除了我执、法执趋于中道,是站在般若“空”性的立场上,来说明万法的无自性。 慧能认为,“无自性”与“真如本性”即“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以慧能的顿悟思想,强调的是瞬间觉悟,不假渐修,只要于刹那间领悟到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始。 慧能对神秀的偈颂,完全是针锋相对,单刀直入人心。并且提出了生命的解脱是从于自身心的解脱,是完全立足于自我,大胆地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把人从凡夫的本位提高到佛果的地位,肯定了自我的真实价值。认为成佛也无非是对自我的超越,发展到后来的“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便是对这种思想的发挥。 在《坛经》中,随处便见这样的句子。如“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则众生,后念悟则佛”;“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震醒了人们对佛性的迷执。 这就是禅宗著名的“于念而不念”(“无念”)、“于相而离相”(“无相”)、“念念而不住”(“无住”)的立教宗旨所在,并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