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做一个居士?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6 03:1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在家人信奉了释教,凡是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平凡的在家人又有什么差异呢? 释教的信徒,分出家与在家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释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力并作释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居士。 一、三类窍门 修学佛法的法
在家人信奉了释教,凡是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平凡的在家人又有什么差异呢?
释教的信徒,分出家与在家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释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力并作释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居士。
一、三类窍门
修学佛法的窍门虽多,若从概略上说,可分三大类:第一是人天道;第二是脱节道;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脱节道;学佛的著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性,乃是存亡与脱节的最大要害。以是,学佛的人,不能分开了人天道而另求脱节道。
脱节道的求取,也不便是佛果的圆成,脱节存亡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需将人天道与脱节道分身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从性子上说,人天道是侧重于福业的策划,好比布施、接济、放生、戒杀、社会公益等等;脱节道是侧重于慧业的修持,好比持戒、修禅、拜佛、念经、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照旧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若有恋世的心,虽修慧业,还是人天福报;若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脱节之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标,不在人天道;释教的立场,也不只在脱节道。自求脱节,也要使得统统众生求得脱节,自求脱节是慧业,助他脱节是福业,福慧双修的,即是菩萨道。可见,释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释教的要领却是入世的。
由于自求脱节,是求脱节凡间的各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凡间的苦恼。接济众生,是为辅佐众生脱节凡间的各种苦恼,固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释教所谓的脱节,是重于心──精力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烦恼的约束,即是心脱节,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以致出离存亡;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蒙昧的约束,即是慧脱节,便可超脱存亡,以致成佛。
二、脱节道与菩萨道
修持脱节道,毫无疑问,是释教的本意;脱节道的修持韶光,也毫无疑问,是以出家的身份为宜,至少,出家人的挂念没有在家人那么多。说到菩萨道,无疑地,菩萨道的精力,是释教的基础,菩萨道的修持者,则以在家的身份更为适宜,至少,在家人的糊口范畴,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广,深入群众而打仗群众,正是摄化群众的最佳利便,以是佛经中的菩萨,除了少少数外,都是此刻家相,以致最后生平在兜率内院的菩萨,也是现天人相,而非出家相。
脱节道是难堪的,但还不如菩萨道越发难堪。由于菩萨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脱节,还要助人脱节;既是脱节道的求证(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实施者。从实质上说,菩萨虽此刻家身,却比出家圣者更巨大。这也正是大乘释教一贯责斥小乘心行的根基缘故起因。
可是,在家人,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轻易的,只要出钱着力,多做社会公益的慈善奇迹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华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修持脱节道,那就较量难了。假如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脱节道,那仅仅是人天道而非菩萨道,只能调换来众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脱节存亡,更不能自主存亡。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越发尊贵与超胜的身分之一。
按照这一要求,便可进一步的知道,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是差异的。未信佛的在家人,即使他是最巨大的善士,那也仅可得到人世及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犯错三途──傍生、饿鬼、地狱中去耐劳。至于信了佛的在家人,即使不能确实修持脱节道,也能对付脱节之道,生一憧憬之心,以是也必将进而修持脱节道,此生修不成,来生以致很多很多的来生之后,必将有修成脱节道而获得脱节道的但愿;信佛的在家人,即使不能起劲地策划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起劲地造作三途的恶业。以是,同样是在家人,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程更有但愿,也更有保障。
三、居士宜修菩萨道
释教风俗以居士称号在家的信徒,或许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居士,确可称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后人附会,如隋净影慧远法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羽士,名为居士。”
正因云云,居士一名,徐徐地,也就成了释教的专用。清朝的彭际清,编写一部在家佛徒的传记,也以“居士传”为定名。现实上,以居士称号学佛的居家之士,当然没有什么不行,若以中国人的见识,以隐士的含意,来比附学佛的居家之士,那是欠稳当的,乃至是意义相反的。由于,隐士是过独善其身、纤尘不染的糊口;而居家的学佛之士,应该是菩萨道的实施者,为度众生,可以不吝生命,自求脱节,也必助人脱节。这怎么可以与隐士统一意义?
照理,一个名副着实的在家居士,即是一位大乘的菩萨。
以是在家的居士们,不要泄气,在家人虽在脱节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一阶,然在菩萨道的实践上,却比出家人的前提优胜得多。
四、菩萨道的重心
我们知道,人天道的首要德目,是五戒十善;脱节道的首要德目是戒、定、慧三学;菩萨道的首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伶俐的六度。六度包括了三学,三学又包括了五戒十善。以是,菩萨道才是释教的基础道。
在释教,以布施的事变来说,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彻底,由于按照律制,出家人是不应有财产也不会有财产的,既然没有财产的积储,对付物质的布施,就无法做到。以是,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的精力勉励,却不能操作物质来接济。虽在佛经中说,布施的好事,以佛法的布施最为殊胜。但在前面说过,接引众生的先决前提,应以物质第一。
至于居士,假如是一位名副着实的菩萨道的实施者,也便可以做到三施并重了:本身有财产,可用物质接济贫穷,本身深通佛法的胜义,可以用来修养众生,慰藉众生,勉励众生。
以是,真正的大乘精力,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以致佛陀来摄化,一样平常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实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抱负实施者。
虽然,这里所说的抱负居士,在汗青的记实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样平常的居士,确实不轻易做到抱负那样的田地。有钱的居士,可以或许以财物布施,但也仅止于财物的布施,未必也可以或许深达佛法的胜义而用佛法布施。若期他们进一步地对付脱节道的欣求,那是难上加难了(虽然不是没有);以是,他们的布施,乃是范围于人天福业的策划。至于深达佛法胜义的居士,虽可做到法施,但他们未必就是豪富父老,对付物质的布施,也就力有未逮了。大大都的正信居士,是在人天道与脱节道的交错路口彷徨,既憧憬脱节道,却无法挣脱人天业;乃是在人天业中,慕求脱节之道。
他们虽然照旧荣幸的,也是可敬的,最低限度,他们必将走上脱节之道,以致走上真菩萨道的。
五、居士应具的前提
上面是讲抱负的居士。抱负的居士,是从一样平常的居士中发生的,也是要从一样平常居士的驻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样平常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前提呢?
在《杂阿含经》之三三、九二七等的划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前提,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
信念第一要紧,如不成立深切的信念,统统的题目,都是不必谈的。对释教,起主要有正确的信奉,信奉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以是要信奉。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以是也要信奉。合起来,即是信奉“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奉的入门,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前提地汩没在三宝的光耀与恩义之中。皈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获得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
首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等于食斋)、不偷窃、不邪淫(不与佳偶之外的异性交代)、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皈学生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应看作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假如皈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比如只向学校挂号注册,而不真去上课修业,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假如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脱节存亡?
假如憧憬出家糊口,而又为实际情形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农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尾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限期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一,不杀生;二,不偷窃;三,不淫(一日一夜不行与异性交代);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宽大床;八,不非时食(俗称持午,过日中之后,只许饮水,不得进食)。
假如修菩萨道的居士,其它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划定,但在大乘释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须要,由于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且比宣誓的意义更肃静,比宣誓的效用更弘大;戒的力气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腐剂。
第三、施具足
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怙恃、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伶仃贫病;以公益援助,促成社会公共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
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作育与策划,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履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需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可是,经义博大博识,亲密善常识,“往诣塔寺,用心听法”的点化教学,还是必需。这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标。
第五、慧具足
这是对付真谛的领会或贯通,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履历。佛陀期间,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许多人,由闻法而见谛,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范。
六、居士的家庭糊口
一个居士,固然皈依了三宝,但他还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著俗人的糊口轨范去糊口,并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糊口得更起劲、更调和、更完满、更有发火、更有活力。唯有云云,才气使得本身舒畅,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愿意来接管本身的影响。
俗人糊口的第一要务,即是建树和乐的家庭。对怙恃要尽孝,对后世要慈祥,敬与养,教与育,做到本身最大的也许,才算尽了怙恃与后世的责任。佳偶,是家庭的重心,互相之间,必然要恪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关心对方,佳偶间的感情融洽了,即使是菜根平民的糊口,还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首要是成立在佳偶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首要是赖于经济出入的均衡。居士,该当从事各类合法的职业,来钻营糊口的所需,除了屠业(包罗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罗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罗酒家、舞场、倡寮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做买卖、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必需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分来处理赏罚:一分为饮食(家计的糊口),一分为田业(业务的成本),一分为贮藏(家中的储备),一分为给以耕耘贩子而生利钱(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打算,来打算家庭的经济,其实是最安详也是最科学的分派。
可是,经济的浸染是在促成糊口的幸福,是在告竣道德的目标。以是,佛陀责斥收入高出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钵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本固定了往后,除了家庭正常糊口的所需,假如仍有余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扶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奇迹中去了。以是《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工业,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扶养怙恃;一是养育老婆子女以致周济支属、伴侣、奴才等;一是扶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个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密三宝,但如掉臂家庭的事宜,放弃了对付怙恃后世及佳偶的责任,专来亲密三宝,那不是佛所但愿的事,除非已经尽了对付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无前提地扶养三宝,但如剥削了怙恃的所需,镌汰了后世的营养,节减了丈夫或老婆的糊口费,低落了家丁的人为等等,拿来扶养三宝,那也不是佛所但愿的事,除非获得了对方的心许,可能是出自大师的自觉。
由于,一个居士,不能因为信佛而粉碎了家庭的和乐,应该因为信了佛的缘故,而使家庭越发和乐起来。不然的话,你的家人,由于不满你的掉臂家庭而只顾三宝,他们不单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释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为了敬服三宝,却使你的亲人酿成了三宝的阻挡者,这长短常不幸的事。
前面说过,居士是抱负的菩萨道的实施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现在,你把本身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么救度众生呢?
七、居士的社会糊口
有人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以是,往往人的糊口,便不能离开社会。所谓社会的界说,应该是“有组织的集体”,以是,我们最大的社会,可以包罗全体人类,最小的社会,可以小到仅仅是二人以上的团结。
因此,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社会是家庭的扩大。家庭,可以少到仅仅是佳偶两人的团结,社会可以大到全人类的组织,以致在将来的太空世纪,可将星际的人类也归纳综合在内。以是,社会的寄义是不受空间实时刻所限定的。
从释教的态度说,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所勾当的范畴,可比一个出家的僧侣深广得多,他所附属的社会,也比出家的僧侣繁复得多。以是,就居士而谈社会糊口,乃是必需的。一个居士,在家庭中,有着许多的身份:对怙恃而言,是子女;对子女而言,是怙恃;对弟妹而言,是兄姊;对兄姊而言,是弟妹;对夫妇而言,是伉俪;对怙恃的怙恃,对子女的子女,以致对支属的支属等等,皆会成为各各差异的身份。
由一个家庭扩大而成为一个家属,再扩大至家属以外的社会:对先生而言,是学生;对九生而言,是先生;对主座而言,是属下;对属下而言,是主座;对当局而言,是人民;对集体而言,是团员、党员、社员、会员;另有伴侣的伴侣,相关人的相关人等等,都是形成社会形态的身分。
一个居士,就是糊口在云云繁复的社会相关之中。一个抱负的菩萨道的实施者,便很愿意糊口在云云繁复的社会相关之中。由于,有了相关,才有打仗的机遇,有了打仗的机遇,才气引导他们归向脱节之道的独一地方──佛法僧三宝。
可是,要度众生,单凭一股宗教狂热的情感是不顶用的,宗教的狂热,当然能使人们生出冲锋陷阵的勇气,去宣传、去辩说、去冲锋、去陷阵、去战斗、去捐躯,但那决计不能耐久,也决计不能发生深远的精采影响。
释教,是以处事社会为菩萨道的表征。佛在往昔的无数生中,以各种身份、各种形态、各种方法,深入各种的族类群中,平日能居王的职位。所谓王,就是首脑,那些首脑的职位,不是仗武力打得来的,满是以处事公共的道德代价所感召而致的,由于,唯有真正能为公合谋幸福的人,步崆最够资格做公共首脑的人,步崆最能赢得众望所合并甘拜下风的人。不然,那不是王,而是贼、而是盗、而是匪、而是枭!
因此,一个抱负的居士,固然不必在任何场所都要以首脑的姿态呈现,至少,他该是受到任何场所所接待的人,以致是能受到任何场所所尊敬的人。
痛惜不幸的很,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相关疏远了、冷漠了、隔膜了,云端佛学,乃至被人视为孤傲、冷酷、不近情理的怪物了。
虽然,这是因为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同心用心憧憬脱节之道的出世糊口,以是跟他们的社会相关,徐徐地摆脱了,接不上了。可是,我要汇报他们,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立场,修道的居士,也是不应云云的。即使是出了家的人,对付名利物欲,当然要冷,对付社会公益,仍当要热。
究竟上,在释教史上往往有大成绩证大果位的人,对付社会的公共,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表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南辕北辙?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应是惹人厌恶的工具。
要否则,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任务,以致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如故享受职守上的报酬或权力即是一种债务,即是一种罪行,即是一种因果!那毫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有糊口的任务,纵然出了家的人,也不能破例。一个释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任务,少享权力,才气得到他人的爱慕。
八、居士的宗教糊口
从原始圣典阿含部及律部中看,居士的宗教糊口,也就是三皈、五戒、八正道、五法具足、四摄法等的糊口,居士与一样平常俗人糊口的差异处,也是从这些德目标实施之中露出出来。
在一个居士的一般糊口之中,必需逐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时刻,来将身心所有交给本身的信奉,如能按时定命,那是最好,至少天天不得少过两次。
这就是用来修持:共同本身的糊口情形,拜佛、静坐、诵经、念经(如情形嘈杂,观想默念即可)、怨恨(包罗绝不容情地反省,至诚实切地悔悟,以及对付三宝恩义的感仰),选定一两种,作为一般的恒课,但于怨恨一项,不能穷乏,唯有在不绝地怨恨之中,才气不绝地改往修来,才气不绝地迈向成佛之道;唯有每天都是糊口在“觉今是而昨非”的新地步中,步崆最能调动气质的人,步崆最有新但愿最有新发明的人。
昔人的宗教履历,每每也是从怨恨之中得来的。怨恨不必然要典礼,跪着,坐着,站着,均无不行。不外,凡在作业之时,必需放下万缘,同心用心归命,即使少到每次仅仅数分钟,行耐久了,日子长了,必有用验可观,至少,对付人生的地步,必将爽朗豪迈。这也就是脱节道的实践工夫。
假如机缘人缘容许,该当想法多介入寺院中较量恒久的法会,尽力精进,但也不能仅靠介入法会,不然便成一曝十寒,得不上力。
居士,假如但愿食斋,那是很好的,但你必然先要求得家人同等而充实的体贴;假如但愿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那你至少要预先征得你丈夫或老婆的赞成。不然,因学佛而使家庭失去和乐,那是不应当的。
总之,一个居士,该当是一位菩萨道的实施者,起主要调动本身的气质,再来佛化家庭,然后佛化社会。居士当附和三宝,切不行诋毁三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