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会 现在一般青年,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物质享受优裕,生活浪漫放纵,以致违反道德伦常,乃至危害国家社会的行为,日渐严重。虽有洁身自爱的青年,不受社会污染,但处身复杂的现代工商社会,不免时生彷徨烦恼,心灵趋于空虚。在中国佛教流传最广的经典如:《仁王护国般若经》等,无不教导世人要忠于国家、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友爱兄弟朋友、服务社会人群,凡此种种,都足以强化青年伦理道德信念,提高青年务实力行的精神,功效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必有助于人心之安定。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信仰,一个国家因青年才显得生气蓬勃,一个青年因有人培植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佛教本来就是一个青年的宗教。佛教里面,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没有胡须,有胡须才算老。此外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也都没有胡须。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位佛菩萨是有胡须的,只有神道教所信的神明才有胡须,神道教才是老人的宗教;而佛教不是,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一岁证悟成道的,以我们现在来衡量,三十一岁正是青年。又如我们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圣者玄奘大师,他在二十六岁时发愿到印度取经,而他就以这种青年的悲愿壮行丰富了我们的中国佛教,提供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记载许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仅仅是个小女孩,就连德高望重的文殊都向他恭谨地顶礼,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华经》里的龙女,年仅八岁,就可以在南方无垢世界转女身成佛,可见在佛教,不但不轻视年轻人,而且也不轻视女人。 东晋时代有一位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座下四圣弟子之一,他去逝时才三十一岁,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论》一书,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灭的伟大著作。可以说,佛教培育了、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们也贡献出自己,促进了佛教的进步,增添了佛教的荣耀。《华严经》中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个虚心求道的男童,问道行脚,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大菩萨,和他们畅论诸佛的境界、诸菩萨的境界,以一个小小童子,每到一处,都受到隆重的欢迎。所以说,佛教绝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刚开始到宜兰传教时,我办了各种接引年轻人的活动。有些青年不喜欢枯燥的定期共修法会及佛经讲座,常常借故缺席,却兴高采烈地参加佛歌教唱、国文导读等等课程。旁人常劝我不要白费心机,并且跟我说:"这些青年没有善根,只是贪图有歌可唱,或想免费补习国文,预备将来考学校而已,他们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我一笑置之,心里想: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成就他们,被他们"利用"。 没想到日后这些青年,如:慈惠、慈容、慈嘉等人,均纷纷皈依佛门,到了今天,他们都成了佛教界的翘楚。《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音乐歌唱,只要运用得当,也不失其度众的"价值"。马鸣菩萨不就"利用"一曲自编的"赖咤和罗",而使得华氏城中的五百位王族弟子同时悟道出家吗? 一九五六年,我计画举办活动,接引大专青年学佛,又有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大专生只会糟蹋道场,损坏设备,又没有定性,他们只是利用这个活动度假罢了,这种花钱不讨好的事最好不要做。"我当时身无分文,还是力排众议,在台北借用别人的地方,举行大专青年学佛营。结果,吴怡教授、张尚德教授,及以写《野鸽子的黄昏》而闻名的王尚义先生,就在这时和佛教结上因缘。 目前的佛教界,不但佛学知识水准普遍提升,青年学佛的风气也越来越盛,有感于青年的培养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为接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在佛法的认知下,找到正确的途径,获得人生的真善美,进而献身佛教,因此特为青年设立的"青年会",正可以发挥青年无比的活力,远离盲动与偏激的过失,转而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以建设安和乐利的现代社会。每周一次的上课,便成为一般寺院的活动之一。 "青年会"的课程安排有:佛学研究、经论导读、梵呗圣歌、高僧行谊、佛门行仪、禅诗吟唱、佛学讨论会及各种修持等。此外,也常利用假期约集青年会友们一起到郊外踏青、寺院参访,或参与慈善等社会服务工作,或参与弘法活动。透过活动的参与,在佛法中增长智能,而佛教的兴隆,则因这些充满朝气蓬勃的青年们的加入,增添一股清流,也带来希望无限。
1.儿童佛学班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不容轻视。在佛教里,更有"四小不可轻"之说,因为"小"具有未来性,因此,欲得佛教兴隆,必须护老,更要护小。 "儿童佛学班"的成立,主要是希望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下,为国家、社会造就身心健全的青少年,同时为佛教培育菩提幼苗,因此,这是一种信仰的传承,也是一份"传灯"的工作。 "儿童佛学班"集会时间每周一次,也可配合成人共修时间而集会,以方便带儿 童来道场的父母安心共修。由法师或热心居士义务领导儿童念佛、拜佛、教唱佛教歌曲、讲解佛教故事等,以孕育勤俭惜福、慈悲智能的下一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