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护法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发大心的菩萨行者,他们不辞劳苦的长期参与寺院的护持工作,为寺院法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确立和遵循"信佛,学法,敬僧,修行"的原则。 《中庸》上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礼,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礼仪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内强素养),外为身仪(外树形象),兹分述如下: (一)心仪:内强素养 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顾人,同情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首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对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能,观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的轻微叱责就忘掉多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甚至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不谈论道场与道场之间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家里与人无关的事。"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目前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流进前面的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起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二)身仪:外树形象 一,仪容: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到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衣著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 二,言语: 说话要用柔软语,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应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