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传入内地后,迅速传播开来。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曲周属于石氏后赵、高氏北齐等政权治下,这些政权的统治者都笃信佛教,曲周当不例外。但由于时间的久远,史料、实物的缺乏,只能做这样的推测。有食物可证的是1989年在河南坛村东出土的浮雕石塔,上绘佛教人物等,有残埙,为唐朝永昌六年(公元639年)所造。从而表明了唐朝曲周县佛教的一些状况。地方志载,唐朝时曲周兴建了大量的寺院,全县著名的寺院的24座就有21座是此时兴建的。其中的天宁寺、临河寺、园祥寺建筑宏大,香火很盛。在这些寺院的周围,形成了一些村落。 过去曲周县佛教寺院数量不少,几乎各村镇都有与佛教有关的庙宇,只不过规模大小不同罢了。以曲周镇为例,东关村有大佛寺,供奉有铜佛相,后河东有十方院,供奉有石佛相等。由于资料的缺乏,历代职业僧人数目,寺庙产业不可考,民国时,槐桥乡东南寨大佛寺尚有住寺僧人数名,后寺院毁弃。 后代史志所载曲周较有名气的有天宁寺、临河寺等。天宁寺位于曲周城东北河南坛村西南,以前寺内有铁锅一口,可容水十余担,可见僧人之众。据《广平府志》载:“寺始建与唐代,明代被毁。后乡民募捐,广大起殿宇,庄金像,勒碑铭,讽诵钟鼓声闻,丹露在望,屹然我邑巨刹。”至清朝香火渐绝。民国十九年(1930)改建为县第三完全小学校。现为河南坛镇中学所在地,寺迹全无。临河寺位于寺头村西北约700米处,始建年代不可考,后周广顺二年(952)修之,明成化六年(1465)隆庆六年(1572)、万历十四年(1616)各重修。据《广平府志》载:“寺院缔构巧妙,法像巍然严整,宫殿金彩辉煌,南无奇观,乃昔无而今有,减足以享水陆之会,而尽香火之情。”现已废,仅剩土丘。 佛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如定期的朝拜,云端佛学,烧香,还愿等,因寺院而起的庙会,佛会等,民间有过“佛诞”“腊八”等风俗,佛教的轮回观念也影响民众思维意识。 我们考察曲周县的一些村落地名,发现很多是与寺院有关的:如五塔、东三塔、西三塔、塔寺桥、前观寨、后关寨、寺头、北寺头、后里僧寨、广下等村。五塔、东三塔、西三塔均得名于广平县小韩村东南的平固店古塔有关,塔为唐代建筑,因村落与其距离三里、五里而得名。塔寺桥,来源字唐朝时,村东南有塔一座(今不存),又濒滏阳河桥,故名。前、后观寨因位于观音堂之南北而得名。河南坛乡寺头村,因位于临河寺的前面故名。依庄乡原也有一个寺头村,因明朝以前此地建有大隆兴寺,规模较大,香火较旺。明初,在寺西头建村,取名寺头。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南面广平县寺头同名,又有本县四坛乡寺头同名,故改称北寺头。广下村则得自村东原有一座兴国寺,寺内大堂称光厦堂,明初建村时,以堂名为村名,后演化为广下。后里僧寨,得自村南一里许有延祥寺,住有僧人,故称后里僧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