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诸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宫殿苑囿之好,故称欲界。色界诸天为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宫殿,故曰色界。无色界诸天无色无物,无身体宫殿国土,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 天上光明清净,乐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张升天,唯升天有升天之条件,那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业清净;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是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谓之十善业道。 关于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四业,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赘述。不两舌即不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盛气辱骂,不绮语即不秽杂戏语,这三者是由不妄语一戒开展而成的。 至于贪、嗔、痴三者,佛法上称为三毒,这是一切恶业的根本。盖内心若无贪、嗔、痴之意念,语言上不至有恶口妄语,行为上亦不至有杀盗淫之恶行也! 贪嗔痴,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是十恶,不行此十恶,是为十善。但进一步说,身业不杀不盗不淫,进一步更作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进一步更作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进一步更作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这十善才称圆满。 五戒是行为上消极的制止为恶,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积极的自发为善,是内心的。守五戒,行十善,只是世间法。 虽不堕入三恶道,但并没有了生死。脱轮回。所以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义,是要众生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世间法只是权假,出世间法才是 究竟。 出世间法,是修四谛的声闻乘,修十二因缘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萨乘。 惟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虽然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但其目的只在自度,所谓”拔一已之苦,得—已之乐”,弃世间苦海中的众生于不顾,所以佛尝斥之曰“蕉芽败种”,曰“自了汉”: 因此,佛法的究竟意义,是在修六度万行,舍己为人的大乘菩萨道。
四 发菩提心与四弘誓愿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为人世,入世也所以为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义,是在发菩提心,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道。 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称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觉是觉悟,自觉且又觉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是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大觉——成佛;下化有情——度众。 要行菩萨道,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说,行慈悲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讲慈悲不说博爱,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而爱是感情作用,因为既称爱,就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则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 此爱就有差别 且爱是相对的,有爱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导爱,且认为爱是众生起惑造业的根本之一,而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普度众生的根本,但慈悲并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建立在众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的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众生是全体的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也所以为利我,这是慈悲的真义。 娑婆众生,迷妄执着,背觉合尘,因而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众生的迷妄执着,非大慈大悲无以救度,所以世亲菩萨说:“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救头然,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为拔济,令无有余。”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对于发菩提心解释的更为 明白,经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下了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同时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古德有解释为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的。一者缘苦谛,见众生八苦煎迫,而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二者缘集谛,见众生烦恼重重,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弘愿。三者缘道谛,缘无上正道,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弘愿。四者缘灭谛,因清净寂灭,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 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还只算是发心,尚未实行。必须实际履践,才能达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所以发心的次一步就是要行六度与四摄。
五 六度与四摄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持者必经的途径,而大乘复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