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教义中,密宗的教义系统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密宗认为,佛教其它诸宗的教义,是作为应化佛的释迦牟尼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作的教化,是显教;惟有密宗的教义,是作为法身佛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在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宣说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之秘密法门,是大日如来的真言教法。密法于释迦牟尼入灭后之八百年,由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之而流传于世。
密宗的两部根本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此书所画之曼荼罗,称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此书所画之曼荼罗,称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和胎藏界,为密宗的根本二部。密宗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所显现。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智慧;如来内证之智德,诸佛所成就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智慧,其体坚固,能摧破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之坚固,故称金刚界。胎藏,有隐覆、含藏二义;如来之清净理性(即始终不变之本具理体,本来存在之永恒悟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儿在母胎之内,或谓如来的理法身具足一切功德,然隐藏在烦恼中而不显现,故称胎藏界,又称大悲胎藏界。
密宗的基本思想是《大日经》中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大意是指,首先要发起立志成佛的菩提心,这是成佛的种因;其次要有救度众生的大悲心,这是增长各种菩提功德的根本之所在;再者,为证得菩提,救度众生,可以运用一切方便法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不拘泥于某些戒律。
密宗法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六大体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等。
所谓“六大体大”,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乃诸法之体性,为构成有情无情一切世间万法之要素。其中,前五大为色法,后一大为心法。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一切湿性的东西;火大,指一切暖性的东西;风大,指一切动性的东西;空大,指一切无碍之物;识大,指一切诸法的了别特性。密宗认为,有情识的生物有心,叫有情有心;无情识的草木金石也有心,只不过草木金石之心犹如静水无波,或如同动物冬眠冰冻了而已,叫非情有心,例如花木向阳盛开,即是花木有心而向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一切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换言之,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互具其它,互遍无碍,即六大无碍之义。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曼荼罗,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在此,曼荼罗也是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所谓四种曼荼罗,即:(1)大曼荼罗,指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是表示宇宙全体的形相,是万事万物的普遍之相,相当于大日如来的相好具足身。(2)三昧耶曼荼罗,指诸尊所持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表示本誓的标帜;相当于大日如来的意密。(3)法曼荼罗,指诸尊之种子及真言;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语密。(4)羯磨曼荼罗,指诸尊之威仪事业;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身密。
所谓“三密用大”,指身、语、意三密之作用周遍于法界,赅遍宇宙万有。密宗认为,佛之三密不可思议,一切形色为佛之身密,一切音声为佛之语密,一切观想意念为佛之意密。众生身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意观本尊(意密),则称众生之三密。佛之三密加护、摄持于众生之三密,称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与众生之三密相应融合,称为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若修行者能与本尊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达到与本尊一体化,则可以即身成佛。 由于密宗的修法颇为神秘而复杂,有结印、持咒、观想、结坛、供养本尊,修气、脉、明点,以至乐空双运等,密宗的本尊也多为忿怒诸尊,形象狰狞凶恶,有的双身赤裸拥抱,且多以骷髅、毒蛇、人首、尸体等为装饰,世人对此颇多误解。因此,密宗非常重视师徒亲传,强调密宗不可滥学。藏密在归依三宝之上,更置归依上师(喇嘛)一项,共为四归依。
主要佛经及其内容概要 俗话说,佛学浩如烟海。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三藏十二部各种显密经典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在此,仅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于三藏中的经藏部分,选择显密二十三部重要佛经简介如下。
阿含经:阿含,意为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基本内容在第一次结集时已经被确定,约公元前一世纪时写成文字,为早期佛经的汇集。阿含经由众多小经组成,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善恶报应、营生处世、伦理准则、王法政道及佛陀与其弟子之言行等。亦含有布施、忍辱、济度众生等内容。北传汉译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
四十二章经:相传为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1卷。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包括四十二篇短小经文。说善恶因果、人生苦恼、离欲绝爱、布施、持戒、禅定、四沙门果等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为佛教入门之书。该经言简意赅,流传较广。
法句经:古印度法救撰,三国时吴国竺将炎和支谦译。2卷。法句,意为真理的语言。该经系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而分类编成。内容广泛涉及佛教教义的各方面,深入浅出,富于哲理。在古印度被作为初学佛法的入门读物。为南传佛教徒的必读书。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严,即以莲花庄严、严饰之意,喻佛果之万德圆满。此经为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有三个汉译本:(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60卷,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2)唐实叉难陀译本,80卷,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3)唐般若译本,40卷,称“四十华严”,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或《入法界品》。三种译本中,以新译华严流传最广。此经以九会说法组合而成,称释迦牟尼初成 佛后,在菩提场、普光明殿、帝释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等处说法,入三昧,显现神变,于海印定中显现佛果地无量无碍、庄严无比的境界。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境界,被大乘佛教推为经中的圆满顿教,有“经中之王”之称。又,《普贤行愿品》原为“四十华严”的标题,后专指其中的最后一卷。说菩萨所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