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山家对山外的斗争,也含有很多宗派情绪。他们把自己奉为正统,将对方礼为异端,严加排斥。原属知礼一系的仁岳、从义,后因改变观点,也被斥为“山外”,其理由,正如志磐所说:“父作之,子述之,既日背宗,何必嗣法?”庆昭弟子“以他党而外侮”,仁岳则“以吾子而内畔”,他们的行为“皆足以溷乱法门,壅塞祖道”,都是不能允许的。世俗的宗法伦理观念进入佛教组织,更加增强了党同伐异的倾向。 孤山智圆 佛徒倡导的三教合一到宋代已成定式,其首倡者是智圆。 智圆(976—1022),字无外,号中庸子,俗姓徐。自幼出家,21岁从奉先源清学天台教义。源清卒后,住西湖孤山,与处士林和靖为友,又和遵式相交。著述有科、记章、钞30部71卷,另有杂著、诗文集《闲居编》51卷。据《闲居编》载,他“学通内外”,“旁涉老庄,兼通儒墨”。认为三教各有价值,不可偏废。他自称“或宗于周孔,或涉乎老庄,或归乎释氏,于其道不能纯矣。” 智圆的三教合一说,强调的是儒释一致:“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儒重“饰身”,佛重“修心”,内佛外儒,共同治理民众。实际上,他更着重于用儒家的伦理观念改造佛教的心性思想。他写道:“山也,水也,君子好之甚矣,小人好之亦甚矣。好之则同也,所以好之则异乎。夫君子之好也,俾复其性;小人之好也,务悦其情。君子知人之性也本善,由七情而汨之,由五常而复之;五常所以制其情也,由是观山之静似仁,察水之动似知。故好之,则心不忘于仁与知也。……小人好之则不然,唯能目嵯峨、耳漏潺,以快其情也。孰为仁乎?孰为知乎?及其动也,则必乘其道也。”在这里,他把复性和任情作为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同时规定“性”即性善,亦即儒家五常,“情”是恶源,即指七情之欲。这样,智圆要求所“复”之“性”,已不是自家的佛性,而是十足的封建宗法意义上的人性。如果说唐李翱的《复性书》是吸取佛教哲学,发展儒家的人性论,智圆的复性说则是《复性书》的翻版,不过他是用儒家的人性论改造佛教的心性论。 宋代的净土信仰 净土信仰为大多数中国僧尼所信奉。传说东晋时慧远曾在庐山纠集僧俗多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由此有了“莲社”的建立。东魏汾州玄中寺僧昙鸾受菩提流支影响,著《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等,提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可入西方净土。隋唐间僧人道绰,仰慕昙鸾,亦归心净土,他劝人口念阿弥陀佛名号,以豆计数。著《安乐集》。他的弟子善导(613—681),俗姓朱,临淄人,贞观十五年(641)谒道绰,后入长安广宣念佛法门,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净土法事赞》等。《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往生礼赞》等主要阐述念佛、礼佛的方法、仪式。善导完成了净土信仰的教义和行仪,影响很大。 善导以后弘扬净土信仰的重要人物有少康、慧日、承远、法照等,其中慧日固然主张回心念佛,但反对专修净土。他提倡教禅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这种意见,在中国净土信仰群中有广泛的代表性。后人曾将历史上倡导净土信仰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编成净土宗宗系,如南宋释宗晓立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等为净土传承,志磐则改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系统。这正说明,净土信仰以其奉行者的普遍和多样,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宗派。 净土信仰与其它宗派强调自力修行,自力求证的教义不同,主张依他力与内力结合求取来世的解脱和幸福。即以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净土。它的修持法门说到底是称名念佛,简单易行,便于吸引更众多的信徒,所以也叫“易行道”。 禅净一致和台净合一 净土信仰到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宗晓概述南宋佛教传播情况时说:“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志磐叙杭州地区净土信仰盛况则云:“年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宋代的净土信仰已经遍及佛教各派,成为共同趋向。其中,禅与净土的结合、天台与净土的融会,又是这一共同趋向中的主流。 延寿是禅净一致说的积极倡导者。他发挥慧日禅净双修的主张,认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最后都要归向净土,并身体力行。他常“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回向庄严净土”,“诵经万善,庄严净土”。因此,修持净土对参禅者也不能例外。他在《净土指归》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种观点,对禅众转向兼修净土,影响极大。 另有天衣义怀著《劝修净土说》,以禅僧身分教人修习净土。但他认为,“舍秽取净,厌此忻彼”,毕竟属于“妄想”分别:“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这代表了禅净双修的另一种倾向:净土固然应修,但重点依然在心,亦称“唯心净土”。 宋代天台宗的净土归趣更为显著,其主要代表几乎都是净土信仰的提倡者,知礼曾集道俗近千人,勤劝念佛,“誓取往生”。遵式著《晨朝十念法》,自约每天清晨念佛,“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智圆主张“始以般若真空荡系著于前,终依净土行门求往生于后”,“虽遍想十方,而终期心干净土”。宗晓编纂净土宗重要文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收入延寿、遵式、元照、宗赜等人大量净土论文,广加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