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连载七)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1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二)留下“舌舍利”的鸠摩罗什
钱文忠说,把菩萨的名号翻译成“观世音”是因为读错了一个梵文字母。所谓犯了这个错误的人是鸠摩罗什法师。那么我们来看看:鸠摩罗什法师是什么人?他是不是会犯这样的错误?
“鸠摩罗什”这个名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童寿”。他的母亲原本口才不好,怀他的时候却突然变得辩才无碍,当时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鸠摩罗什七岁出家,后来成为三藏法师,平生曾将大量佛经翻译成汉语。他作为四大译师之首,被称为“七佛译师”,他同样也是“千佛译师”(见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鸠摩罗什说:“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游侠也说:“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当时北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来华,到长安来寻他,每有疑义,必共谘决。他又具有文学天才,尝为《维摩经》译文作注,出言成章,不待删改;所作赠法和慧远偈文,都辞理婉约,韵味深长。在来华的外国译师中他是最能精通中土语文的人。他虽届高年,仍从事传译,未尝停歇。弘始十五年(413)四月,他因微疾,骤卒于长安大寺(关于罗什卒年,旧有各种说法,今参照今人所考,假定在这一年),时年七十。他临终遗言,所出经论三百余卷,惟《十诵》一部未及删订,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
游侠还指出:“罗什翻译事业,在当时是空前的。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他的译文以“曲从方言,趣不乖本”(见慧观《法华宗要序》)为原则,再考虑到中土诵习者的要求,在传译上或增或削,务求达意。因此,他译《法华经》时,常为表达言外的含意而有增文;译《智度论》时,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将其中繁重乖缺处分别加以删补;译《百论》则反复陶练,务存论旨;这都因他并娴华梵,故能斟酌损益,游刃有余。他在译文上有所增削时,极其慎重,如他译《维摩经》时,常一言三复,精求原意;译《大品般若》则与诸宿学对校旧译,详其义旨,并以释论校经,必求文合然后付写,可见他在传译上惨淡经营的苦心。因此他所译经论,特为中土佛徒所乐诵,且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应归功于这位大家。”(见《中国佛教》)
在临终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发过一个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梁慧皎著《高僧传》卷二记载,鸠摩罗什临终时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结果怎么样呢?直到今天,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鸠摩罗什寺舌舍利塔,还保存着鸠摩罗师什大师留下的舌舍利,据说一敲就能作金石之声,说明他的翻译没有错。
鸠摩罗什法师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人的牙齿、骨头比较坚硬,能烧出舍利还不是太稀有的事情,但柔软的舌头能烧出舍利,实在非常罕见,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有大愿力。太虚大师圆寂后心脏没有烧坏,也是类似的情况。
僧肇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在所著《注维摩诘经》卷第一引述鸠摩罗什的话解释观世音菩萨,什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这就是“观世音”的涵义:有人遇到灾难,只要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就寻声救苦,解决他的苦难,所以这位菩萨名为“观世音”。“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观世音菩萨菩萨还有“观世念”、“观自在”这样两个名号,但是由于经文翻译的需要,他没有把菩萨的名号翻译成“观自在”,而是译翻成“观世音”。
也就是说,鸠摩罗什法师看过的梵文原典中,观音菩萨有不同的名号。玄奘法师看到的资料比鸠摩罗什法师少一点,所以就只说应该翻译成“观自在”。“观世音”并非误译,这样翻译是有意为之。鸠摩罗什更不是不知道观世音还有观自在的译法。
我们可以做疑古的人。为了学术进步,怀疑古人是很有必要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但是,如果你读书还没有读懂或者读得太少,就没有资格谈什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奢谈很可能会害得你不学无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你信书还好,至少有个老师牵着你往前走;你不信书,自己的本领又远远不够,犹如深更半夜摸到悬崖边上,前途只有堕落!
在当今时代,人们往往具有很充分的怀疑精神。现在的人,相信古人的太少,相信自己的很多。大家总是想要有自信,但关键在于我们的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勇气,而应该是腹中真正有诗书学问作为底气的自信。当自己的学养还不够丰沛时,我们对于古代公认的大德还是应该先接受再怀疑,经过学习、理解、分析、思考和修证,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我们才可能提高。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怀疑不信的态度,专门挑他们的毛病,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是在你心目中没有一个值得学习的人。那你就进入“天下无师”的状态了!一旦感到举世皆无可师之人,一定非常痛苦,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独孤求败,自满到了极点,站在自我膨胀的山顶上,放眼全世界似乎没有谁是他的对手,其实只是因为他无知,所以他才这样无畏。
(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