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连载三)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1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
《心经》在中国历史上有时候也被称为《多心经》,我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今天,我会讲一些大家平时可能不大听得到的内容,因为我想让大家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一)简释经题
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
“般若”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也就是指佛弟子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出的真实智慧。般若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而是一种能够穷极宇宙万法、通达真理的智慧,是究竟成佛的、无上的大智慧。不要说是普通人的智慧,即使是声闻缘觉的智慧都不能够称为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也是梵文音译,其中的“蜜”有时候也写作“密”,由于是音译,用“蜜”和“密”都可以。不过玄奘法师翻译多用“蜜”字。波罗蜜多的意译是“到彼岸”、“度无极”或“事究竟”等等。
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这就是“波罗蜜”,或者说“波罗蜜多”。其中的“多”是梵文的一个尾音,发出这个尾音的时候,这个词就音译为“波罗蜜多”,省略了这个尾音,音译就是“波罗蜜”。如果把“波罗蜜”直译成中文,应该是“彼岸到”,由于梵文和中文语法不同,我们把它称为“到彼岸”。
大乘的菩萨必须修习“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佛教认为: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前面的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没有眼睛,一概不能称为波罗蜜。因为很多外道也持戒、修定……有些外道的禅定功夫还非常高,但是他们的方法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解脱,不能成佛。缺少了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多只能召感人天福报。以般若波罗蜜统摄前面五度,就能够渡过生死的河流,达到涅槃的彼岸。
古人也把般若波罗蜜合称为“智度”。龙树菩萨造的《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典的论典,的典籍,其中的“智度”就是指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最大的特点就是“照了”——完全地、明白地揭示诸法实相,穷尽一切智慧的边际,它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思维、理性、意识。
人们平时所说的聪明智慧,都是指用感官去认识,然后经过大脑的理性分析。然而般若的智慧不是这样的。般若的智慧是一种直观的体验。所以《心经》讲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而不是“看见”、“听见”、“思维见”、“分析见”。观音菩萨是用般若智慧去观照的。
观音菩萨的观照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如果我们达到观音菩萨的境界就能够知道了,凡夫是没有办法像观音菩萨一样照见的。但我们从现在开始依照观音菩萨的法门努力修行,最终也可以达到彻底的解脱。
般若波罗蜜是其他五种波罗蜜的根本,所以被称为“诸佛之母”。正如《心经》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的“心”,在梵文里原意是指心脏,在这里的引申义主要是核心、精要、精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简意赅,把般若智慧甚深广大的要义统摄无余。
经,梵文音译作修多罗、素怛缆。一般译为契经、正经、贯经。修多罗原意为“线”、“条”、“丝”等,引申其义为“贯穿摄持”。以众生由教之摄持,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之贯穿,而不散失隐没,故称圣教为契经。古代大德认为经是“贯穿诸法而历古今恒常不断”之义。一般可分广义、狭义两方面。就广义而言,释尊所说之一切教法均称“经”;经所阐扬、诠释之教,称经法、经教。记载经教之书籍,称经典。狭义而言则专指经、律、论三藏中之经藏,分别为大乘经、小乘经。
经是一切经的总题,心经则是别题。如果按照人、法、喻三要素立题的规律来分析,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喻,所以本经是以“法、喻”为题。
(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