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故事之三:说《法华经》开佛知见·下-云端佛学
时间:2017-05-28 17:3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法达说:如果这样的话,只要能够领悟经中内涵,不必再诵读经文了吧?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六祖说:经有什么过失,难道障碍你念诵了吗?或者说:诵经有什么过失,难道障碍你发展正念了吗?问题不是在于念还是不念。真正的修行是超越念或不念的,在念的时候不执著于念,而安住于无念心体时,也不妨碍念诵。平常的人,或者就是念,或者就是不念,怎么做都是执著。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迷和悟,都取决于念诵者而不是经典,从中受损还是获益,也取决于自己。因为迷,就会受到损害;因为悟,就能从中得益。如果在念诵时随文入观,将经义落实于心行,就能领悟并应用经中开示的智慧,此为转经。如果在念诵时不能将经义落实于心行,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的念诵,将诵经当做任务完成,此为被经所转。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被物所转,即是凡夫”。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接着,六祖根据转经还是被转的问题,为法达说了一首偈颂。当心处于迷惑系统时,只是执著形式上的念诵,不能了解其中真义,即被《法华》所转。而当我们领悟其中真义,就能将佛经传达的智慧落实到心行,此为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你已经读诵三千部《法华经》,至今不知其中深意,这种做法和经中开显的义理完全相违,就像仇人一样水火不容。佛陀让我们开启智慧,不要著相,可你非但不开智慧,还要执著形式,执著于自己念了多少部经,不是很颠倒吗?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在念的当下又不住于诵念本身,才能无念而念,念而不念,是为正念。如果执著于念头,执著于所念,就不是正念而是邪念了。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如果执著于念或不念,还是在凡夫境界,唯有超越有无,才能长久地驾驭大白牛车。《法华经》中,长者要把孩子从火宅中骗出,就告诉他们:我给你们一辆羊车、鹿车、牛车。等他们出来后,每人给他们一辆大白牛车。大白牛车代表一乘,代表成佛的根本,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菩提自性。比喻佛陀虽说三乘法,但最终目的是会三归一,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意。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法达听闻六祖开示的偈颂后,立刻领悟到《法华》宗旨,不觉喜极而泣,对六祖说:法达我在过去那么长时间以来,从来没有真正领悟经中真义,领悟佛陀智慧,一直都是停留于读诵,都是被《法华》所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法达再次请教说:即使是诸大声闻和菩萨,都没有能力思量佛陀的甚深智慧。《法华经?方便品》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开示《法华经》时,有五千声闻因此退席。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因为悟到自己本心,就说具备佛的知见。这样高深的道理,如果不是上根利智,是不敢承担,甚至不敢想象的,难免会生起怀疑和诽谤: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因为平常的人总觉得自己是愚下凡夫,业障深重,尤其学了某些法门,往往把自己看得很低,从而增加对诸佛愿力的信心。但禅宗要我们直下承担,认识到生命的某个层面和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这种承担的确需要慧根、胆识和气魄。
“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法达进一步请教说:此外,《法华经》说到羊车、鹿车、牛车和大白牛车,其中有什么区别?希望和尚再为我慈悲开示。此处,问的是三乘和一乘的区别:为什么又说三乘,又说一乘?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六祖说: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只是因为众生自己迷惑,所以才会违背经义。三乘人为什么不能领会佛智?关键就在于虚妄分别。一旦陷入分别,任他们怎样费尽心思地揣度,离佛的知见只会越来越远,因为着力点就错了。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佛法本来就是为凡夫而说,不是为诸佛所说。为什么要对我们说?因为众生都具备成佛的潜质,这是我们需要接受和承担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个道理,自然就会在听到甚深大法时退席。他们不知道自己本来就驾着大白牛车,却还在门外找什么鹿车、羊车、牛车。大白牛车比喻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而三车只是方便施设。就像《法华经》的化城之喻,导师带着众人前往五百由旬外的宝所,但他们行至中途就不想走了。导师就化现一座城池,待大家在其中恢复精力后,再告诉他们:这是暂时栖息地,宝所还在前方。佛陀说法也是同样,他为我们开示人天善法,开示声闻教法,最终是要引导我们成就佛果。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况且,佛陀在《法华经》中明确指出:“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谓的二乘、三乘,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以及佛陀所说的譬喻言词,所有这些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要导向一佛乘,都是帮助我们体认内在觉性,你为什么不领会呢?
“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佛陀说三车只是施设的方便,因为众生当时的根机还没有成熟。说一佛乘才是究竟了义的,因为众生现在的根机已经成熟。所以《法华经》叫做“开权显实”,权者方便,实者真实,指出方便的目的是为了显真实。
“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佛陀说《法华经》,是帮助我们去除对方便法门的执著,会归觉性。真正归实之后,我们就知道,所谓实也是假名安立的。哪怕是说一乘,说佛性,凡有言说,都不过是假名安立而已,不必执著。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当你能够悟入此中,就会知道,觉性海洋中的无量宝藏都属于你所有,都能为你所用。此时,也不会想着是佛陀,也不会想着是众生,也不必想着如何运用,因为佛和众生已彻底平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称得上是受持《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当你有了这样的领悟后,哪怕是从这一劫到下一劫,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仿佛手中从来不曾离开过《法华经》。从白天到黑夜,每时每刻,无不是在诵念《法华经》。因为你已体认其中真谛,这个念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时时安住于法华三昧,所以能念念相续,不绝如缕。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法达听闻六祖开示的甚深法义后,法喜充满,踊跃不已,以偈颂赞叹说:我以前念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听到曹溪六祖的开示后,才知道以前所念都是无用功。如果不明白佛陀出世的因缘,不能领会佛的知见,如何能让多生累劫的妄心得以平息?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法华经》中,以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三乘,这些说法代表初善、中善、后善,是佛陀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根机众生施设的方便。谁也想不到,在五浊恶世的火宅中,在现前的五蕴色身中,原来早已具备佛的知见,具备成佛的潜力。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六祖说:你能这样理解的话,今后才可称为名符其实的诵经僧。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法达从六祖的开示中悟到《法华》真谛,之后也没有停止诵经。当然,此时的诵经和原来已经有了本质区别,是心口如一,而非有口无心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