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故事之三:说《法华经》开佛知见·上-云端佛学
时间:2017-05-28 17:3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
第三个案例是接引法达,这是一位诵《法华经》达三千部却未曾了义的修行者,六祖是怎么为他开示的呢?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洪州,今江西南昌。有位名叫法达的僧人,是洪州人。七岁就已出家,经常持诵《法华经》,他前来礼拜六祖时,头不点地。顶礼本该五体投地,即额头、双肘、双膝全部着地,否则是一种不恭敬的表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六祖呵斥他说:顶礼而头不至地,还不如不要礼拜。你心中必有自以为是之处,才会如此倨傲,平时主要修行功课是什么呢?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法达回答说:我念《法华经》已经三千部了。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六祖说:如果你念到一万部,并能完全领会经中蕴含的义理,而且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我相、人相,那就可以和我比肩同行了。换言之,达到这个程度,才能和我的所证相当。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修行真义,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还是听我的偈吧。其实,法达的问题在学佛者中是很普遍的。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学了多少教理,诵了多少经典,如何用功修行,就以此自傲,反而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幢,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功,指诵经功德。六祖说:顶礼本来是为了折服石柱一样耸立的我慢,怎么能头不点地。如果有这样的我执我慢,势必会引发不善业。只有不执著自己诵经的功德,才会招感无量无边的福报。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六祖又问说:你叫做什么?回答是: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六祖说:你名叫法达,哪里通达法义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通达法义的人,一个把法义落实到心行的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傲慢和执著。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接着,六祖又为他说了一首偈:你现在名为法达,勤奋地读诵经典,不曾停息(诵三千部《法华经》,平均一天诵一部,也要八年多才能完成,堪称精进)。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读诵,不能将经义落实到心行,只是鹦鹉学舌,意义不大。唯有明心见性,证得经中阐述的义理,才能称为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现在有这个机缘,所以我为你讲述其中窍诀。如果你能领悟佛陀开示的无言之教,离言说相而诵经,才能口吐莲花,才是真正的读诵《法华》。凡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皆为文字般若,并不是真正的般若,只因它能诠般若之法,故称“般若”。真正的般若是超越一切语言文字的,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所以,要透过文字去领悟“无言”的教法。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法达听了六祖所说的偈颂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忏悔:从今以后,我会以谦下恭敬之心对待一切。进而向六祖请教说:弟子虽然一直在读诵《法华经》,并没有了解其中深意,心中时时生起疑惑。和尚智慧广大,希望您为我简要开显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六祖以他的名字“法达”开示说:法达,《法华经》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本身是究竟而透彻的,只是你自己不能领悟其中深意。经典本身没有疑惑,可你因为不了解,所以才平添许多疑惑。接着,六祖反问法达说:你读诵《法华经》,知道这是以什么为宗呢?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法达说:学人根性驽钝,从来都是依文诵念,怎么知道《法华经》的宗旨呢?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六祖说:我不识文字,你现在就把《法华经》拿来读诵一遍,我自然会为你解说其中宗旨。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法达就高声诵经,到《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说:“可以停下。”《譬喻品》为《法华经》第二卷第三品,说火宅等喻。
“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六祖为法达开示说:这部经是以诸佛出世的因缘为宗。虽然经中说了三车喻、化城喻等种种比喻,但都是方便说,是为了说明佛陀出世的因缘,并没有超出这一点。那么,佛陀来到世间的因缘和使命究竟是什么?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只是为了一件大事来到世间——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这个知见,就是《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世上的人,对外在世界看不清楚,就会执著所谓的长短方圆、美丑好恶。对内在身心也看不清楚,就会执以为空,以为什么都没有。如果能在面对相的时候不执著相,面对空的时候不执著空,超越对有和空的执著,才能悟到内外不迷的觉性。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如果悟到内外不迷的真义,不再陷入迷惑状态,觉性智慧就会随之打开,此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华经》中,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分为四门,分别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即开显;示,即指示;悟,即领悟;入,即证入。这是由闻法而思惟、修习、证悟的常规途径。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如果听闻开示后立刻就能领悟,就能证得佛的知见,使本来具有的菩提自性得以开显。开示不一定都用语言文字,什么是最适合的方式,就可以用什么方式。佛陀一生说法,还有禅宗祖师的种种接引手段,都属于开示范畴。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你不要错解经意,以为经中说“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只是佛菩萨的事,和我们这些凡夫没有关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是谤经毁佛。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须知,佛陀所说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并不是为佛而说,因为他们已成就佛果,哪里还需要为他们开显?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我们必须相信,佛的知见就在自己内心。换言之,每个人都具足菩提自性,所谓“但悟此心,直了成佛”。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佛了。所以,成佛不是塑佛像,不是另外造一个什么出来。佛性是本来具足的,只须直下承担即可。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遮蔽内在的自性光明,贪爱六尘境界,因为向外攀缘而形成内在的妄想烦恼,甘愿像牛马一样承受无明驱使。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因为众生愚痴不化,才使得世尊从定中出,入世说法,以种种比喻,苦口婆心地劝导众生,令他们狂心顿歇,不再向外寻求,这样就能与佛无二无别。此为开显佛的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我也劝导一切众生,在自己的内心,时时开启佛的知见。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是佛的知见,一是众生知见,关键在于我们选择哪个频道。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世间的人内心没有正见,因为愚痴造作种种罪业,嘴上虽然说得好听,内心却充满贪嗔、嫉妒、谄曲、我慢等烦恼。因为这些心理,就会不断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这是开启众生知见。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如果能保持正知正见,令智慧常常生起,以此观照内心,止息不良串习,广行利他之事,就是开显佛的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六祖劝勉说:你们应该念念体认并安住于佛的知见,而不要发展众生知见。当我们开显佛的知见时,当下就能超越对世间的执著,此即出世;当我们开显众生知见时,当下就会陷入对世间的贪著,此为入世。这也是《坛经》开始所说的“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如果你们只会辛辛苦苦地诵读经典,把这个作为功课,执著于诵经的相,却不懂得由此开佛知见,和那种为了爱护尾巴宁愿舍弃性命的牛有什么区别?都是因小失大。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